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人文学院哲学系尼玛2011709004读《闲情偶寄》之感想《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它是如何的奇特呢?我们可以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比如演习,演习部一共分为五段: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
作者并没有一一讲关于戏曲的知识,他是根据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平时观戏的经验来谈戏。
从整体上讲,作者对当时的戏曲持批判的态度。
并不是说当时的戏曲不好,而是认为,唱戏的人以及戏曲的主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比如,“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则喜其音节不乖,其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
”意思是说,作者每次观旧戏,都是又高兴有担心。
高兴的是因为他的音调不乖僻,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的情节老套,就像眼角上挂了一颗肉瘤,看了让人不舒服。
于是作者大胆提出要对戏曲进行创新。
作者认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于是作者提出“缩长为短”“变旧成新”的批判创新思想。
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改动就剧本,必须能点石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的这种想法正映照着现代中国人对戏曲的看法,现代的一般年轻人都不喜欢戏曲,一听到它的长调时就讨厌它,其实这种现象正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需要创新,在不变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否则,传统文化越来越会走向没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戏曲的批判创新的思想外,还对戏曲的各种不足指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唱戏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够胜任。
作者在“解明曲意”中说到:“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
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
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
”在唱曲人当中有很多都是口唱而心不唱,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作者严厉批评这些唱戏的人。
一本超越“闲情”的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

一本超越“闲情”的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晚明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士林更是青睐那些个性奇特、癖好怪异的人物,如张岱、王思任、祁彪佳;“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之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这一名言,颇能代表晚明时期人物的评价标准。
李渔其人,癖好甚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台戏剧自不必说,连房舍园林、居室布置、古董器玩、花卉竹木、饮食养生,甚至吃喝玩乐、梳洗打扮,都无所不好,无所不通。
仅一本《闲情偶寄》就设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多个部分,可见其“癖好”之多。
当年,我所教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芙蕖》,选自《闲情偶寄》种植部。
芙蕖是莲花的一种,恰巧,课本里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它借花喻人,将外在审美与内在意蕴统一,赋予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气节,成为中华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君子神圣的象征。
芙蕖、莲花“撞”车,倘若李渔不换个角度,另闯新路,很难写出新意。
果然,《芙蕖》独辟蹊径,大异其趣。
李渔明白声称“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
作者明确申明绝非故意模仿周敦颐。
《芙蕖》抒发对莲花的挚爱,如数家珍般描述芙蕖的种种可爱之处。
文章开头总起一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接着备述“芙蕖”种种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以及霜中败叶之可用,照应第一段的总起,叙述得体,主旨突出。
最后小结:“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得出“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的结论。
芙蕖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如果单纯介绍芙蕖,作为说明文,至此已足够详备了。
然李渔并未就此停笔,而是续写了一大段抒发自己“爱花如命”的感慨:“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乞天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李渔既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享乐主义者,又是注重实际的实用主义者。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

李渔《闲情偶寄》对古文诵读教学的启示李渔(公元1610~约1680年),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兰溪人,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
明崇祯十年(1637),考入金华府。
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移家杭州,约卒于康熙十九年。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
他重视戏曲文学,汲取前辈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等等尽收其内。
《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首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
《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等五个方面论戏曲表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等,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
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吟咏诵读使广大青少年能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
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那么如何才能“吟咏诵读,衔华佩实,金声玉振,字字珠玑”呢?李渔的《闲情偶寄·演习部》中关于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1 启示一:诵读古文前先要透彻理解原文,熟悉作品,深切感受,才能声情并茂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李渔认为当时有些优伶因为不识字,没有文化,不理解曲文,导致“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
闲情偶寄读书笔记

闲情偶寄读书笔记
闲情偶寄》是明代文学家李渔的一部名著,分为《梨花梦》、《风月谱》、《楼台阁》、《花草虫》等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和生活美学。
整体来说,我对《闲情偶寄》的读书感受是非常好的。
李渔通过细腻的笔触,把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描述得非常生动,让我感到非常温馨和舒适。
同时,我也深深地被李渔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他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能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美,这种态度让我非常敬佩。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李渔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他对于植物、动物、音乐、美食等方面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腻,让人感到非常真实。
同时,他的生活态度也非常值得我学习,他能够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善于用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这种态度让我非常感动。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李渔对于一些古代礼仪的描述,我并不是很清楚,这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识。
但是,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易于理解的,而且也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启示。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闲情偶寄》这本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美学,也让我更加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美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闲情偶寄》,跟李渔学生活

《闲情偶寄》,跟李渔学生活2014年底,随手买了一本李渔的《闲情偶寄》,非常喜欢,成天背在包里,每于睡前饭后,乃至工作闲暇,就读上几段,感觉很过瘾。
读完后,放手回翻,发现几乎每个段落都有被我用铅笔画出的美文妙句。
在我看来,李渔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对我们所谓“当下的生活”,有着非常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里收录了很短的两则李渔传记。
大概是,居杭州湖上,自喜家与山水为邻,因号“湖上笠翁”。
曾题其室楹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图画中。
抛开传记里的描述,我们可以从《闲情偶寄》中读出,李渔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职业,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像个剧作家。
他很喜欢自己的职业,曾这样描述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及长,自长及老,总无一刻舒眉。
惟于制曲填词之顷……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李白、杜甫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他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
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
”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兴致所在。
当然,如前所述,他是一个落魄、潦倒之人,是一介穷书生。
他自娱自乐在他的琐碎生活之中,经常带着由他的姬妾家人组成的戏班外出表演,经常沉浸在他的创作中,他的著述也都在他南京的“芥子园书铺”出售。
虽说有戏班,有书铺,貌似也是小老板,但他的窘困,可以从几则小事中看出些许端倪。
他描写自己对蟹的嗜好时,说“予嗜此一生。
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
或许,蟹算是高档消费,那我们再看看他在面对他所钟爱的水仙而囊中羞涩时的表现:“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计其家口,按书中透露,则当在五十余人。
此种持家,恐怕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三五口之家所容易理解的。
那么,《闲情偶寄》中讲了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穷书生奋其所能,随时随地想有点小资情调的书。
读李渔《闲情偶记》(依仁山人)

读李渔《闲情偶记》(依仁山人)读李渔《闲情偶记》李渔(公元1611—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生于明末,二十五岁中秀才,二次赴试,一次落榜,一次因兵乱而返。
入清后绝意仕途,从事传奇、戏剧、小说创作,自导自演,出版书籍。
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奇书,其中《词曲部》是戏剧创作之谈,《声容部》是选美、美容,其余则园林、花木、古董、居室、行乐、饮食、疾病,甚至性爱无所不包……李渔是大家:他写小说、评论,有戏剧创作的实践经验,懂吃喝享乐、提倡素食,是个生活艺术家,还善心理分析,是不可多得的富有情趣之人。
奇书妙语无须讲解,只要慢慢读,细细领会,定有收获。
《凡例》圣主当阳,力崇文教。
庙堂既陈诗赋,草野合奏风谣,所谓上行下效也。
武士之矛,文人之笔墨,乃治乱均需之物。
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
风俗之靡,日甚一日。
究其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
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
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余,而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
医贵专门,忌其杂也,杂则有验有不验。
史贵能缺,缺斯可信。
是故良法不行于世,皆求全一念误之也。
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结构第一: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
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
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
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
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戒讽刺: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杀人之具也。
……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
沥血鸣神,剖心告世,倘有一毫所指,甘为三世之暗。
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
脱窠臼: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吾观近日之新作,非新剧也,皆老僧碎破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
密针线:编戏有如缝衣,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破绽出矣。
减头绪: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和美学。
李渔在书中不仅关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还关注居室、器玩、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强调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李渔的闲情偶寄并非逃避现实的托词,而是对生活深度思考的结果。
他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享受当下的闲暇时光。
在李渔看来,想要超越庸常的生活,关键是要有一颗爱美的心,要在当下去发现领略生活的美好。
总之,《闲情偶寄》主要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本书既展示了中国古人生活意识中的精神热力,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
《闲情偶寄》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五篇

《闲情偶寄》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五篇《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闲情偶寄》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闲情偶寄》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一直以为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本纯小资的生活范本,有音乐有美食有花鸟鱼虫有琴棋书画,我是抱着品味的心情来欣赏这本书的。
没想到读到其中一节,我放肆地笑出声来,越琢磨越感觉好笑,李渔不仅仅是位懂生活会享受的小资,而且还是位褒奖自己不着痕迹的炒作高手。
饮馔部——猪一节中写到:“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
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
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东坡肉乍一听还真以为是东坡先生的肉。
苏东坡有什么罪过,要割他的肉来填千古馋嘴人的肚皮呢!他又提到“眉公糕”、“眉公布”倒也罢了,最后还出来一个“眉公马桶”。
“噫!马桶何物,而可冠以雅人高士之名乎?”出于这个小小的担心,李渔小心翼翼地写道:“我不是不知道肉的滋味,但对于猪肉不敢随便说一句话,是害怕变成苏东坡那样。
就是厕所里的那件东西,我也并非没有改进设计,只是藏在家中不敢示人,更不敢写进书里,也是担心变成陈眉公那样。
”好个狡猾的李渔,来个欲擒故纵。
他也有东坡和眉公二位先生的才气,什么改良食品的烹饪方法,乃至改造一下马桶统统不在话下。
可他偏偏不这样说,也不能这样说,这有悖于中国文人谦逊的美德。
于是,李渔正话反说,上面提到的这些我都做到了,可能比他们还要好。
因为我的发明创造会随着我这本书名扬四海,到那时我的名字也会跟着马桶贴遍大街小巷。
这种事情我可不干,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前面也被加上猪肉马桶之类的字眼,所以我的发明创造统统保密。
一个浅浅的蜻蜓点水,让人生出无限暇想。
李渔先生这样有生活品味,这么有情趣的一个人做出来的猪肉会是什么样的?先生不仅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连手工活更是没得说。
那时没有电线保险丝一类考验,倘若有了不必多虑先生统统拿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哲学系尼玛2011709004
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它是如何的奇特呢?我们可以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比如演习,演习部一共分为五段: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
作者并没有一一讲关于戏曲的知识,他是根据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平时观戏的经验来谈戏。
从整体上讲,作者对当时的戏曲持批判的态度。
并不是说当时的戏曲不好,而是认为,唱戏的人以及戏曲的主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比如,“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则喜其音节不乖,其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
”意思是说,作者每次观旧戏,都是又高兴有担心。
高兴的是因为他的音调不乖僻,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的情节老套,就像眼角上挂了一颗肉瘤,看了让人不舒服。
于是作者大胆提出要对戏曲进行创新。
作者认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于是作者提出“缩长为短”“变旧成新”的批判创新思想。
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改动就剧本,必须能点石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的这种想法正映照着现代中国人对戏曲的看法,现代的一般年轻人都不喜欢戏曲,一听到它的长调时就讨厌它,其实这种现象正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需要创新,在不变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否则,传统文化越来越会走向没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戏曲的批判创新的思想外,还对戏曲的各种不足指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唱戏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够胜任。
作者在“解明曲意”中说到:“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
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
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
”在唱曲人当中有很多都是口唱而心不唱,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作者严厉批评这些唱戏的人。
作者认为,把死的声音变成活生生的曲调,把单纯的歌唱者变成文人,关键就在于能够理解词曲的大意。
另外作者对唱戏的衣冠、声音等都有独到的见解。
为扫除因循守旧的恶习,作者也大胆提出了很多前任未曾提过的想法。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是避实崇虚的,
不愿对生活的实质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总结,而李渔却大胆弥补了这一缺陷。
再如居室部,居室部一共有五部分组成: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
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如何才能让房舍更加高雅清净。
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自己在修建房舍上的独到见解。
作者最忌讳的是照搬古人或别人的创意,认为这样的工匠或者房舍的主人是最没有志气的。
作者更喜欢标新立异,大多数古人都喜欢仿照别人的房屋造型而且还攀比谁的房屋更像原来的造型。
作者认为这些人是最浅俗的,建造庭园这样美好的事情,不能像庸俗的文人一样套用别人的文章格式,然后再建立自己的虚伪的一面。
即使不能标新立异,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的一面。
有些人甚至因为照搬别人的技巧好而感到自豪,而作者认为这些人其实在自己贬低自己。
既然他们能够照搬别人的东西,那么他们只要略微思考一下,就能有自己的创意,何必把自己的身份降得那么低呢?作者认为房子贵在精致而不贵在华丽,贵在高雅有新意而不贵在纤巧浪漫。
总之,房屋的建造没有固定的法则,全靠个人心领神会,这不是可以靠别人来传授的。
当然,房屋精美的还是简陋的,最重要的是能遮风避雨。
关于房舍,除了建造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它的卫生和美貌,就像一个女子,再美,只要她身上是脏兮兮的,那么肯定不会有人喜欢她。
精美的房屋应该经常打扫。
然而打扫也有很多的学问,作者在洒扫这段中专门讲了关于如何才能打扫干净屋子的学问。
在常人看来打扫确实是没什么学问,但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很多我们平常意想不到的观点,其中,作者更仔细的强调了洒水和扫地这两件事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但是有时只做其中一件事反而更妙,这又是不能不知的。
精致的房内,作者认为除了窗明几净外,还需要图书、字画、古董、器玩等东西,没有一件不忌讳灰尘的。
所以,房屋的干净是极其重要的。
除了这些,对于一个完美的房舍还缺少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花草。
没有花草的房舍(不管屋内屋外)都没有气息,感觉都是死了一样。
作者在这方面很是重视,他一生都很贫苦,到处奔波流离,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虽然靠租房子居住,但是却从来没有让他的房子稍稍沾上一点污秽。
作者生性喜爱花竹,又无钱购买,宁可让妻子儿女饿上几天肚子,或者忍受一个冬季的寒冷,也要节衣缩食省出点生活费购买花竹来满足耳目的欢娱。
别人笑话他,而他却怡然自得。
我想作者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不能达到的,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甚至不顾旁人的
嘲讽。
总之,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方方面面,由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细数。
作者在其书中说的几点中我最喜欢的他的“器玩部”,尤其我自己比较喜欢古董。
器玩部包括两方面,一是制度方面,二是位置方面。
正如作者所说:“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
”无论一个家庭的贫富贵贱,生活的器皿是必须有的。
那么在这方面又有很多的讲究,在本部,作者一一详述了这方面的学问。
虽然作者因家境贫贱,无法满足自己在器皿上的喜爱,但是每到富贵之家,作者总是仔细观察他们的器皿,时而因此而动心,但很多时候,作者对富贵之家的器皿存在偏见。
认为,他们的器皿有的质好但外形粗糙、丑陋;而有的,虽外形及其精致,但是没有内在的质。
在位置一段中我对作者的观点很有同感,其中“贵活变”更是我经常想到的。
幽静书房里的陈设,妙在经常变化。
要是古董器皿像生了跟一样,中年放在同一地,就会因为古董腐朽的样子,使人缺少生机,这样就不是善于摆弄古董的人了。
作者认为,家里用到的东西除了房子外应该经常挪动。
因为,人眼中看到东西跟人的心境有关,人想让心活泼,应该先让眼中所看的东西活泼起来。
除了这些,作者还提到了很多摆放器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我们经常认为器皿不能排偶,那么为了不让器皿显得矫揉造作、呆板、不合人情,即使要避免排偶的痕迹,也没有必要将它们分开,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并排摆放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摆放。
这些都是作者在器皿中的体悟。
总之,无论选器皿还是摆放器皿,都像是对人才选拔和安置一样。
作者说到:“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
”有人才却不善于任用,那么就跟没有一样。
同样,玩古董器皿者,不懂得其中的美的原理,那么又有何用呢?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般人都认为“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注。
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
其饮食原则有人概括为二十四个字诀,即:重蔬菜,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饮馔部也分为三部分:
蔬食、谷食和肉食。
从整本书来说作者更喜欢接近自然的生活,更喜欢接近自然的饮食习惯。
在蔬食部分中作者讲到:“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
”作者在此提倡的人们吃蔬菜而少吃肉,有其原因,一是因为崇尚节俭、另一方面是为了复古。
总之,《闲情偶寄》文字清晰隽秀,叙述娓娓动人,读后余味无穷。
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荐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