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所有生命都有细胞、有遗传物质和能够代谢。
2. 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生物的分类:生命种类的划分,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等。
4. 植物的组成:植物体的三个部分是根、茎、叶。
5.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出一个细胞壁和叶绿体。
6.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有应激性,能生长,能进行新陈代谢,有严整的结构,能生殖和发育,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建议通过多阅读教材和练习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能繁殖后代、能生长,发育、能进行新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对外界环境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2、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单细胞层次例:草履虫多细胞层次例:鱼、狗、鸭)初中阶段特别注意:病毒是生物,但其不具有细胞结构二、蜗牛习性特征1、蜗牛常栖息于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足腺上分泌黏液,为害虫2、蜗牛有四种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没有听觉第2节细胞一、细胞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
从软木塞上切下的薄片,制成裝片观察到的细胞实则为细胞壁19世纪40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细胞构成的二、细胞结构动植物的细胞结构有较大差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 (书本P39页,划出即可)1、细胞膜:主要作用: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保持细胞独立性2、细胞质:能流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3、细胞核: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相当于人的大脑植物细胞特有结构1、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作用 ,使细胞具有一定形状2、叶绿体: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不需要摄食,直接自身产生能量物质) 动物细胞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 细胞壁液泡 叶绿体植物细胞3、液泡:成熟植物细胞有较大液泡,含细胞液,西瓜,苹果的汁液来自于细胞液关于植物细胞除了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外,不一定同时具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比如一般植物的根细胞不具有叶绿体,比如洋葱表皮细胞不具有叶绿体三、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有关结构注意点(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注意区别目镜和物镜有螺纹的是物镜)(2)反光镜作用: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遮光器作用:调节光线强弱大光圈小光圈(3)粗准焦螺旋向(后)(逆时针)旋转时镜筒大幅度上升细准焦螺旋向外(前)(顺时针)旋转时镜筒小幅度下降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区别在于调焦步骤时找物像用粗准焦螺旋,要使找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用细准焦螺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
是一些主题,其中包含了每个主题的关键概念和要点。
主题一: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自然环境、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减少污染和毁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主题二:细胞
- 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单位。
-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可以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
- 核糖体、细胞质和细胞壁是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三:物质的性质
- 物质在化学上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和化合物。
- 溶解、燃烧和反应是物质的常见性质。
-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确定。
主题四:力和运动
- 力是推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质量、速度和加速度是力的重要参数。
- 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和曲线运动。
主题五:能量的转换和传递
- 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或改变状态所需的资源。
-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光能和声能。
- 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主题六:地球与宇宙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行星。
- 地球上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对生物和人类有重要影响。
- 宇宙是包含我们的太阳系和星系的无限空间。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提纲总结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特别注意:
1.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进行的。
2.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二、组织
概念: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疏导组织、分生组织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系统。
写出下列系统的名称
2.4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分类(写出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 )以及生物之间的( )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随着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生物种
高倍镜观察②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象清晰。
5、显微镜复原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概念: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分布:分布较广,如血液、软骨、肌腱等
体内各种管腔内表面
功能:功能: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四肢、躯体(骨骼肌)、心脏(心肌)分布: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胃壁、肠壁(平滑肌)
功能:功能:
三、器官和系统
概念: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新教材)第 1 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要点过关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3.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4.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5.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6.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7.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8.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换算关系如下:1km= 1000 ml m= 10 dm=100 c m= 1000 m m1mm= 1000 μm1μm= 1000 n m9.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长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测距望远镜等是现代测量常用的仪器。
10.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 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3) 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4) 读正确:读数=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
(5) 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1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卡尺法常用于测量锥体高度、球体直径等,测量时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将被测物卡住而进行测量。
化曲为直法常借助一段无弹性细线与弯曲物体重合,再将线拉直测量。
累积法 一般用于被测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1、根本区别:有无生命;有生命的是生物,无生命的是非生物.2、生物的七大特征:1.能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2.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3. 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除病毒外由细胞结构);4.能适应并影响环境;5.会遗传和变异;6.能够生长(使生物能长大);7.可以繁殖后代(使生物不会灭绝)3、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二、观察蜗牛1.蜗牛的外形特征(1)体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它具有保护的作用。
(2)头部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触觉的作用。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的功能。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味觉的作用。
(3)腹部是肥大的足,是运动的器官,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粘液的作用:可以减小地面摩擦和传递信息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3.蜗牛的生理特征:具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第2节细胞一、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4)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二、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
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有)三、显微镜的结构1、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没有螺纹。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大。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上端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大。
(低倍镜视野大、像小;高倍镜视野小、像大、暗些)(3)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观察范围,细胞数目,观察到得个体细胞体积;放大倍数大,观察范围,细胞数目,观察到得细胞个体体积。
2、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3、污点问题: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4、保护好镜头,擦拭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四、显微镜的使用:(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注意:显微镜对好光后,不能移动,否则需要重新对光(3)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中央;(4)调焦::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注意: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当视野中有模糊的像时,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像。
(5)观察:显微镜视野中像是倒像。
玻片标本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象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五、高倍镜的使用:1. 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2. 直接转动转换器(千万不要动粗准焦螺旋),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 调节细准焦螺旋(不可调粗准焦螺旋),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如下(擦片→滴水→取材→展平→盖片→染色)。
1.擦:用纱布轻轻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注意:手持盖玻片和载玻片的两侧,不可以捏上下表面。
)2.滴:将载玻片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用胶头滴管在载波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注意:载波片滴清水时,不可以用手拿着,水必须滴在载波片的中央)3.撕:先用小刀在洋葱内表面划一个长宽各约1厘米的小正方形,再用镊子轻轻撕下。
(注意:先划出“井”字形,取中间的小正方形,能获得较好的表皮,撕取时,不能撕下叶肉)4.展:把撕下的表皮放在载波片上水滴的中央,如有折叠,用镊子和解剖针轻轻展平。
5.盖:用将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
(注意:为防止气泡产生,应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再轻轻放下)6.染:用滴管吸取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两到三次,使碘液浸润玻片标本的全部。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七、常见问题:1、用显微镜观察时,光线依次经过哪些结构后才进入人眼的?答:经过显微镜下面的反光镜,然后通过标本、物镜、目镜,最后到达眼睛。
2、利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像时,镜筒上升下降的幅度变化有什么不同?答:粗准焦螺旋明显要比细准焦螺旋幅度大,细准焦螺旋是微调,是在粗准焦螺旋调过后再进行的。
3、在不同光线的强度下,怎样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答: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4、显微镜下看到的“上”字与玻片上的“上”字有什么不同?答:就是把“上”逆时针转180度(或先上下对称,把得到的图象再左右对称,所得图像就是观察到的图象),如“P”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d”(上下对称得b,b再左右对称,得d)。
5、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怎样移动玻片是物像处于视野的中央?答:物象是倒的,要物象处于视野中央,向右下方移动。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人体和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即,它要经过细胞、、等过程。
(1)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分裂的意义:①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增加;②多细胞生物内的细胞数目增多,产生生殖细胞(2)细胞生长:刚刚分裂的细胞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必须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
细胞分裂的意义:使细胞体积增大(3)细胞分化:有的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出现了不同,就是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二、组织------保护组织植物的叶 叶肉:在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组织(器官) 叶脉: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输导组织动物的基本组织: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
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 ] 、[ ] 和[ ] 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 。
表皮主要有 的作用,它由 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等。
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接受外界给予皮肤的触碰、挤压、冷、热等刺激。
它主要由 构成。
血管内流动着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当人遇到寒冷或受到某些刺激时,汗毛会竖起来,这是[ ] 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有 构成。
(3)皮下组织主要是 ,能 。
(4)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 部位,而其中有含有 ,因此我们会感觉到痛。
(5)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__________。
三、 器官和系统 1、器官①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根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茎营养器官消化器官叶呼吸器官:鼻、气管、支器官肺等植物的器官花动物的器官循环器官:心脏和血管果实生殖器官泌尿器官等种②系统:由许多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这些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即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的。
③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系统。
④说明:构成人的八大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协同工作的,它们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工作,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
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
3、消化过程: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肠液)→大肠→肛门4、生物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说明: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第4节常见的动物地球上现存的动物有125万种(脊椎动物大约有4.7万种,无脊椎动物大约有120万种,其中昆虫纲大约有100万种)一、动物的分类1.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根据各种动物的特征不同。
因此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必须先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
2.动物分类的方法(1)根据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
其中水生动物:鲤鱼陆生动物:鸡,蚕,蝙蝠(2)根据体表有没有羽毛,可以将它们分为有羽毛动物和没有羽毛动物。
其中有羽毛动物:鸡无羽毛动物:鲤鱼,青蛙(3) 生物学分类方A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B 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种是分类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品种不是分类的单位。
C 每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生物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生物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涡虫、血吸虫)多细胞有口无肛门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水母、水螅、海蜇)有口有肛门线形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蛔虫、蛲虫)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蚯蚓、蚕)软体动物(有贝壳):身体柔软,有贝壳(蛤、螺、蜗牛、乌贼)棘皮动物:体具棘皮(海星)节肢动物:身体、足分节,有外骨胳(蝴蝶、虾、蜈蚣)3、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1)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3)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