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现代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现代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标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自身生产经营不影响环境、保障环境自然属性不被损害的一系列行为。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减排在现代企业中,节能减排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2.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产品结构等方式,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选用无污染的原材料、采用先进技术等方式来推行清洁生产。
3.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实现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全过程管理方法。
企业可以通过对供应链进行评估和优化,促进多方企业间的环保和社会责任,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规划、控制和监测的过程。
生态环境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应该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确保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得以实现。
环境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管理程序和相关的记录。
2.持续改善环境绩效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的环境绩效,以达到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等方式来持续改善环境绩效。
同时,企业应该定期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估,以确保自身的环境保护措施得以落实。
3.建立信任与透明的企业形象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信任与透明的企业形象。
企业应该及时公开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监测并向公众公开,以增强公众在企业中的信任感和对企业的认可度。
环境质量标准值

环境质量标准值环境质量标准值是对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或其他环境因子的数值限制,其制定的目的是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背景、意义、标准制定的原则、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环境质量标准值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背景和意义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背景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种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浓度或环境因子的可接受范围,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
环境质量标准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公众健康:通过限制各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防止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2. 维护生态平衡:合理设定环境质量标准值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影响,保障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3. 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实施可以引导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规范环境管理:设定明确的环境质量标准值有利于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为环境执法提供依据,维护环境秩序。
二、环境质量标准值制定的原则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这些原则包括:1. 健康保护原则: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首要考虑,尤其对于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等有害物质的标准要求更为严格。
2. 综合评价原则:环境质量标准值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类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综合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和协同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监测频率和周期应根据区域特 点和土地利用类型来确定,以 确保及时掌握土壤环境状况。
土壤污染防治标准
制定严格的土壤污染 防治法规,明确土壤 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 标准。
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 估和预警机制,对污 染土壤进行及时治理 和修复。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 制,限制工业、农业 和城市废弃物的排放 。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标准
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
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标准实施效果应进行评估和考核,促进各地政府 和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04
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土壤质量监测标准
土壤质量监测是评估土壤环境 状况、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安 全的重要手段。
监测指标应包括土壤中的重金 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等污染 物以及土壤pH、水分、透气性 等理化指标。
、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空气污染防治法
针对空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对空 气质量标准、污染源监管、污染
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
环境监测与报告制度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和报告制度,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 放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报告,为执法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
采用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方 式,进行执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开公示,实现公正、公 平、公开的监管。
02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鼓励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与推广。
生态补偿政策
03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
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法
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保护基本 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一)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一)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EQS),是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重要污染物和其他指标,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质量基准值。
为什么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监测环境质量、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也有利于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了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等十余个指标,来确保大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了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等各种水体的环境质量,来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农业用水等各个方面的水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了土壤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等指标,来确保土壤环境的质量并保障人民群众的农产品安全。
最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通知》(国发〔2018〕26号)文件,我国公布了最新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这将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建设成为人人皆可享受的美丽家园。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与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而社会各方也可以通过参与监测、提高环保意识等方式,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随着环境污染形势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也需要不断跟进。
我们可以通过收集环境污染信息、科技创新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标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国际化环保事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环保效率。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引言:环境质量标准是评估和管理环境质量的重要工具,它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和讨论环境质量标准在各行业的应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并且说明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工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工业领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必要的。
在工业领域,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废气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标准、固体废物处置标准等。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二、农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但是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制定和执行农业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必要的。
农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质量标准、农药残留标准、化肥使用标准等。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农田水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领域环境质量标准的核心目标。
三、建筑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建筑领域是重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源,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制定和实施建筑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非常重要。
建筑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建筑能耗标准、建筑材料环境标准、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等。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使用环保材料和改善室内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四、交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交通领域是重要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领域,为了推动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定和执行交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交通领域的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车辆排放标准、道路噪声标准、交通建设标准等。
通过引导和规范交通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五、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挑战环境质量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各行业的发展,确保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限制、经济压力、法律法规等方面。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制订标准的目的而定。标准的内容很多,一般 的技术内容包括:名词、术语、符号、代号、产 品品种、规格、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等。 n 标准化的重要性 n 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促进技术进 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有重要 n 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有了高水平 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 n 标准化是组织现化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有了标准 化才有专业化协作生产,才有高的劳动生产率和 高的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国内外环境标准概况
PPT文档演模板
n 标准 n 定义
n 目前,国际间对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多数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即: “标准是经公认的权威机关批准的一项特定标 准化工作的成果,它可采用下述表现形式:(1) 一项文件,规定一整套必须满足的条件;(2) 一个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绝对零 度;(3)可用作实体比较的物体。”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受损害的环境适宜条件是什么?第二,为了实 现
这些环境条件,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人类的 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应控制的限 度和数量界限是什么? 前者是环境质量标准的 任务,后者是排放标准的任务。此外,还有为保 证实现这两类标准规定的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 准等。因此,环境标准可以定义为:为保护人群 健康、社会财物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 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水平及其排放源应规定 的限量阀值或技术规范。
n 环境标准的三要素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一、区域环境质量现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环境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目前区域环境质量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人们的身体健康遭到严重威胁。
2.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区域环境质量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
3.土地退化: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平衡,还导致了农作物的质量下降。
此外,工业废物的排放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问题。
4.生态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二、环境保护目标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国际机构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工业和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大气、水体和土地的质量。
2.推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3.保护生态系统:加强对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恢复计划,保护物种多样性。
4.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评价标准对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和标准:1.空气质量指标:根据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空气中的光学和化学特性等指标评价空气质量,例如PM2.5、PM10、SO2、NOx等。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021)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021)《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11月5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0年12月15日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备案和评估。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生态环境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要求。
第四条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国家生态环境基础标准和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在全国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发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
有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其他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法规未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标准的形式发布。
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必须执行。
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或者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引用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的,被引用的内容必须执行,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本身的法律效力不变。
第六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评估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开展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备案,指导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纵轴是环境标准等级,内向轴是按环境要素的内 容分类,横轴是标准对象。
7
2013-8-7
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环保机构主要任务是抓环境保护规划、方 针、政策、法规、监督和指导等项重大工作, 环境标准是进行这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有的国家把制订和实施环境标准作为国家环境 部门的首要任务。如美国环保局四项任务的第 一项是制订和贯彻环境质量标准;日本环境厅 六项任务的第一项和制定环境标准、法令和规 章制度。我国环保法规定的国家环保机构的职 责 中,第一条是贯彻并监督执行国家关于保护 环境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令。第二条是会 同有关部门拟定环境保护的条例、规定、标准 和经济技术政策。把环境标准提到了重要地位。 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在后面 介绍。
5
2013-8-7
受损害的环境适宜条件是什么?第二,为了实 现 这些环境条件,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人类的 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应控制的限 度和数量界限是什么? 前者是环境质量标准的 任务,后者是排放标准的任务。此外,还有为保 证实现这两类标准规定的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 准等。因此,环境标准可以定义为:为保护人群 健康、社会财物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 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水平及其排放源应规定 的限量阀值或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的三要素 环境标准的三要素可用三维模型表示(见生态环 境保护标准系统模型图)。这种立体结构图能形 象地表达环境标准的整体系统。
2013-8-7
9
排放的稀释比例为 1:25;苏联等国也提出了类似 规定。 然而,把环境标准作为控制污染的有力手段还是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五十年代以来,由于 近代工业大发展,排放的污染物不断增加,环境 污染加剧,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震惊世 界的公害事件,各国都感到要采取立法手段控制 污染的必要,环境标准就随着环境污染控制条例 和法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一般地说,环境标准 的制订首先与工业密集的局部地区发生高浓度环 境污染相适应,从局部地区制订控制性的排放标 准开始。以后当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成为全国范围 的问题时,在制定国家法律的同时,相应地制订 了全局性的环境质量标准,并用日益完善的排放 标准来保证其实现。下面以美国和日本的大气标 准为例来说明的。 美国是从四十年代开始制定法律控制大气污染的。
在部分地区采用总量控制法。在瀚户内海试点的基础上, 对水域也逐步推行总量控制法。总量法克服了浓度法的 缺点。使以浓度计量的排放标准更加完善。它以环境质 量标准为依据。使各污染源削减污染物的责任明确,因 而能保证实现环境质量标准。 有的国家,如英国不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前是运用强化排 放标准和有关法令的办法控制污染,法国没有全国性的 水质标准,而是按六条河流分水系管理,采用强化排污 收费的办法控制污染。 我国环境标准概况 我国的环境标准是为控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环境污染而制订的。随着众多工业企业和大工业基地的 建成,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了控制 和预防其扩展,首先制订了一些以保护人群健康为主的 标准。 如1956年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 1959 年颁布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1963年颁布的
2013-8-7 8
国内外环境标准概况 环境标准的发展从国际上看是与环境立法相结合而 发展的,首先从污染严重的工业密集地区制定条例、 法律和排放标准开始,逐渐发展到国家规模;标准 的种类和性质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控制污染的 排放发展到全面控制环境质量的过程;标准的形式 也由单一的浓度控制发展到包括总量控制标准在内 的多种形式。 环境标准最早就是与一些管理条例、法令相结合出 现的。例如,186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第一个附有排 放限制的法律——《碱业法》,对路布兰法制碱工 业及与其有关的盐酸、硫酸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 做了限制规定。在防止水污染方面,1847年英国的 爱尔兰首先颁布了《河道条令》,其中有禁止污染 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的河流、水库或供水系统的 条款。美国为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1887年提出污水
2013-8-7 4
基础 环境标准 定义 目前,对环境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 国家对环境标准的某个组成部分如质量标准、排 放标准等作出定义。有的国家则将环境质量标准 称着环境标准。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环境标准是指有关控制污染、 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环境标准是从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出发,为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综 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 赋予法律效力的技术准则。 环境标准主要回答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群健 康及其利益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系统和社会财物不
2013-8-7 16
以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而规 定的各类环境中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内的容许浓度或其他污染因素的容许水平 (Level)叫做环境质量标准。它是环境保护及 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和制订排放标准的依据。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国家规定。按环境要素和污 染因素分成大气、水质、土壤、噪声、放射性等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因素控制标准。它对环境质 量提出了分级、分区和分期实现的目标值,是国 家环境保护政策目标的体现,适用于全国范围。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各中央部门对一些特定地 区,为特定目的、要求而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 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 生标准》中的某些规定和《渔业水质标准》、 《农田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 能的。因为环境标准的形式、种类虽多,但都 是为了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标,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将各种 环境标准,按其性质、功能和适用范围,全面 规划、分类、分工,就可以形成一个科学的体 系,建立科学的概念,做好标准的制订和管理 工作。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这些年来标准工作的 一些经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由三类二级 标准组成,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 准、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三类;国家和地方两 级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2013-8-7 10
首先从气象动地形皆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污染 物排放量又最大的洛杉机市开始。制定了地区的 法律和标准。到六十年代,美国对汽车和固定燃 烧污染源由各州制订排放标准。到1970年建立了 国家环境保护局(EPA),首次规定要制订全国 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在1971年4月颁布了全国 主要空气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悬浮微粒、一氧 化碳、_总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光化学氧化 剂等六种污染物的全国空气质量标准。 日本首先是在工业密集地区制定公害防治条例和 排放限制标准。如1949年东京都公害防治条例; 1950年的大皈、1951年的神奈川县和1955年的福 岗县的公害防治条例等。以后由于日本的重工业、 化学工业飞跃发展,环境污染问更大范围蔓延成 为全国性公害时,又重新制定了国家级的法律和 标准 。 1962年 , 在各地区的法律和标准基础上 , 制 定了第一个国家级的法律—“关于控制煤烟。
2013-8-7 14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 环境标准体系是各个具体的环境标准按其内在联 系组成的科学的整体系统。 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反映在环境标准的复杂性、 多样性中。环境标准包括多种内容、多种形式、 多种用途的标准。不同的环境标准间既有本质区 别又有内在联系,按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科学的环 境标准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各类环境标准(包 括已颁布执行的、正在制订待颁布的和将要制订 的标准)的作用,实现环境标准的科学管理。
2013-8-7
3
制订标准的目的而定。标准的内容很多,一般 的技术内容包括:名词、术语、符号、代号、产 品品种、规格、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等。 标准化的重要性 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促进技术进 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有重要 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有了高水平 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 标准化是组织现化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有了标准 化才有专业化协作生产,才有高的劳动生产率和 高的经济效益。 标准化可以促进合理地利用国家资源,节约能源,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标准化是制订国家环境保护、卫生、安全等法规 的技术依据, 是这些领域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
13
2013-8-7
《污水灌溉农田卫生管理试行办法》等。这些标准属于 专业环境质量标准性质;从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 会议开始,人们认识到为了有效地控制由于工业技术落 后,能源、资源利用率低带来的污染问题,只有质量标 准还不够,必须有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标准,因而, 于1973年制订、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在此期间,还充实、修订了已有的标准;1979年以后, 国家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大气、水质、噪声、海洋等一 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行,要求 制订一系列环境标准。同时,人们认识到要调动社会各 方面的力量,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一系 列的环境标准作为防治的目标的控制的手段。 从1980年开始,我国系统地展开了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 工作。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建立环境标准体系,制订环境标准管理条例; – 制订完善的环境质量标准; – 制订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区排放标准; – 制订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国内外环境标准概况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的制订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 环境标准的管理和实施
2013-8-7
1
国内外环境标准概况
标准 定义 目前,国际间对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多数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即: “标准是经公认的权威机关批准的一项特定标 准化工作的成果,它可采用下述表现形式:(1) 一项文件,规定一整套必须满足的条件;(2) 一个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绝对零 度;(3)可用作实体比较的物体。” 我国国家标准总局对标准下的初步定义是: “对经济、技术、科学及其管理中需要协调统 一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这种规 定是为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根据科学、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