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痔疮经验方4首

中医治疗痔疮经验方4首

中医治疗痔疮经验方4首1.艽柏皂刺汤【处方组成】秦艽、黄柏各25g,桃仁20g,苍术、泽泻、防风各15g,皂角刺、当归各10g,大黄5g。

加减变化:便血多者加地榆15g,肿痛明显者加赤芍10g,脱出重者加升麻10g,偏热者加金银花20g,偏寒者加附子10g。

【治疗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用文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于盆中,然后患者先熏后洗,坐浴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痔疮水肿。

【临床运用】本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7~62岁,病程1~15年。

其中结缔组织外痔16例,静脉曲张性外痔14例,内痔脱出4例,环形混合痔9例,血栓性外痔7例。

结果:治愈(痔核水肿及疼痛症状消失)46例,好转(肛门疼痛、痔核水肿及脱出减轻)3例。

【经验体会】中医学认为,痔疮水肿是由于气血阻滞、经脉阻塞不通所致,因此本病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主。

方中的桃仁、秦艽、皂角刺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苍术、黄柏、泽泻、大黄清热燥湿为辅。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燥湿、消肿止痛之功。

2.大黄苦参汤【处方组成】大黄、苦参、朴硝各30g,黄柏、桃仁、红花、白矾、五倍子各15g。

【治疗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文火煎至2000ml左右,倾出药液留渣复煎1次,煎取药液2000ml,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各熏洗1次,每天1剂。

使用时需将药液加热倒入盆内乘热先熏,待药液不烫时再坐浴20~30分钟。

妇女妊娠及月经期间忌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血栓性外痔。

【临床运用】共观察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

年龄18~62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1~3天。

发病前便秘22例,大便不成形12例,并发轻度炎症者21例,其余正常。

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一般用药1天见疼痛减轻,肿胀开始消退,1周左右血栓消失,无触痛和硬块。

治疗天数最短4天13例,最长9天6例。

【经验体会】血栓外痔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使患者血液粘度增强,微循环改变,痔血管血栓形成所致。

平衡阴阳中医对痔疮的独特治疗方法

 平衡阴阳中医对痔疮的独特治疗方法

平衡阴阳中医对痔疮的独特治疗方法平衡阴阳中医对痔疮的独特治疗方法痔疮,又称为痔核,是指痔部突出或出血等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痔疮被归类为血证范畴,并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平衡阴阳是中医对痔疮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痔疮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疗效和可行性。

一、中医阴阳理论对痔疮的解释在中医阴阳理论中,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通过维持阴阳平衡来实现的。

阴阳是相对的两个概念,相互依存、制约、转化。

痔疮被认为是阴阳不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寒阳冷两种类型。

阴虚阳亢型痔疮,通常伴随热毒内蕴的症状,如大便干燥、便血、疼痛明显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方药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痔疮的目的。

阴寒阳冷型痔疮,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软、无便血或便血较少,以及肛门冷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则是通过温阳散寒、燥湿止痛的方药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以缓解痔疮症状。

二、中医治疗方法1. 方药治疗中医治疗痔疮常用的方药包括三黄石膏散、白虎加人参汤等。

这些方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痔疮,具有止血、减轻肿胀、消炎等功效。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痔疮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痔疮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建议痔疮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大便通畅,减少肛门疼痛和便血的发生。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痔疮的常用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痔疮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承山、承浆等。

4.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将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熏洗患处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草药包括决明子、黄连等,其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

三、疗效和可行性中医治疗痔疮的独特方法源于对阴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尽管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科学证明,但中医在治疗痔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痔疮治疗心得体会我是如何摆脱疼痛的

痔疮治疗心得体会我是如何摆脱疼痛的

痔疮治疗心得体会我是如何摆脱疼痛的痔疮治疗心得体会——我是如何摆脱疼痛的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我也曾经历过这个困扰,但是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调整,我成功地摆脱了痔疮的疼痛,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治疗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遭受痔疮困扰的朋友们。

一、及时就医是关键对于痔疮这种疾病,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很多人对于肛肠疾病存在着顾虑和尴尬,从而导致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然而,忽视症状只会让病情恶化,甚至引发并发症。

因此,我建议大家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异常症状,应该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选择在治疗痔疮时,我经历了多种方法,如药物疗法、手术治疗以及中医传统疗法等。

根据我的经验,综合治疗是较为有效的选择。

药物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瘙痒的症状,而手术治疗则可以根治病情。

此外,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熏洗、坐浴等也有助于痔疮的恢复。

因此,我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真正摆脱疼痛的困扰。

三、坚持饮食调整在痔疮的治疗过程中,饮食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发现,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有效改善便秘问题,并减轻痔疮的症状。

首先,我增加了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帮助肠道顺畅通便。

同时,均衡摄取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还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及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避免刺激肠道,加重痔疮的症状。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饮食调整,我还坚持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保持肛肠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排便后应该用温水清洗肛门,并保持局部干燥,以防止感染。

其次,要注意避免久坐和久站,保持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便秘的问题。

此外,还要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和长时间屏气,以减少对肛门周围组织的压力。

最后,充足的睡眠和心理放松也对恢复痔疮非常有帮助。

中药联合应用治疗痔疮临床体会

中药联合应用治疗痔疮临床体会
但 痛苦 较 大 , 费用较 高 , 人 往 往 不愿接 受 。能 否找 出一 条 疗效 好 、 苦 小 、 用低 、 病 痛 费 简便 易行 而且 病人 乐 意接 受 的 方 法进 行 治
疗, 是摆 在 我 们基 层 医生 面 前的 课 题 。 【 键 词】 疮 非 手 术治 疗 中药联 合 关 痔 【 图分 类 号] 2 6 中 R 6 【 献标 识 码】 文 D 【 文章 编 号] 0 6 1 5 (0 9 O —0 1 - 0 10 — 9 92 0 )4 17 1
我科 从 2 0 0 6年开 始 对 10例 痔疮 病 人 进行 中药联 合保 守 0 法治 疗观 察 , 果 全 部有 效 , 会 如下 。 结 体
1 临床 资料
祖 国医 学认 为 , 血 亏 损 是 痔 的 发 病 基 础 而 情 志 内伤 , 气 劳 倦 过度 , 食 不节 , 饮 长期 便 秘久 忍 大便 , 嗜辛 辣 、 坐久 立 、 过 久 妇 女妊 娠 及 风湿 、 、 四气 相 合 等 , 为发 病诱 因 , 燥 热 多 以致 造 成 脏
和血 量 增 多 引 起瘀 血 ; 血 管 内容 物 的改 变 而 引起 血 栓 形 成 ; ②
笔者 根 据 痔疮 发 生 的原 因 、 因 、 诱 病理 的本 质等 方 面 因 素 ,
2 1 熏 洗坐 浴 : 方 Ⅲ : 黄 3 g 蒲 公 英 2 g 黄 柏 1 g ③血 管壁 渗 透 性 改变 而 引起 出 血水 肿 [ 。 . 药 大 0、 0、 5、 . ]
本 组 的 1 0 痔疮 病 人 自觉症 状 和 临床 症 状都 比较 明 显 。 腑 阴 阳失 调 , 0例 气血 运 行不 畅 经 络受 阻 燥 热 内生 , 与 血相 博 , 热 气

痔疮的中医辨病施治

痔疮的中医辨病施治

痔疮的中医辨病施治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许多人都对其深有体会。

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身体不适,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学认为,痔疮属于“下焦湿热”证候范畴,主要由湿浊和热气滞留在体内引起。

因此,针对痔疮的中医辨病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湿阻大肠型湿阻大肠型是指由寒湿困扰引起的肛门坠胀、灼痛、经时加重、伴有黏液血性便等症状。

中医认为,治疗这种类型的关键是祛除寒湿。

针对这一类型,可以采用诸如清化湿邪、化浊导滞等方法进行治愈。

具体方式包括服用逐水止泻之药物或通过外敷温药和口服清火助水来缓解湿气。

2. 血淤血凝型血淤血凝型是指由于长期便秘、久坐不动等原因导致肛门局部血液淤滞和络曲阻塞,进而形成痔核。

这种类型的痔疮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出血以及排便困难。

针对这一类型,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大黄等,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局部免疫功能来缓解症状。

3. 脾虚气陷型脾虚气陷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导致体内湿气滞留不散而形成的痔核。

此类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肛门沉重感、排便后持续性胀闷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的方法进行治愈。

常用药物有山药、白术、茯苓等,可以提升脾胃功能并促进湿气的排除。

二、预防与饮食调理尽管中医施治能够帮助减轻症状,但预防痔疮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饮食调理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并保证每日规律排便。

2. 饮食上偏清淡:这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等;适量的喝水,保持肛门周围皮肤的湿润;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3. 注意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体内湿气滞留。

4. 保持心情愉快:长时间的紧张或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进而导致痔疮发生。

总结起来,在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湿阻大肠型可以采用祛寒收湿、清火助水的方法进行治愈;血淤血凝型则需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方式缓解病情;对于脾虚气陷型,则需进行健脾益气、化湿利水的治疗。

痔疮治疗心得正确使用中药煎剂的步骤

痔疮治疗心得正确使用中药煎剂的步骤

痔疮治疗心得正确使用中药煎剂的步骤痔疮治疗心得——正确使用中药煎剂的步骤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中药煎剂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痔疮治疗中也有一席之地。

本文将介绍痔疮治疗中正确使用中药煎剂的步骤。

一、准备材料和工具在使用中药煎剂治疗痔疮时,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包括中药原料、清水、称重器、药杯、煎药器、纱布等。

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工具的干净整洁,以避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二、选择合适的中药煎剂方剂在治疗痔疮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中医辨证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煎剂方剂。

方剂的选择应该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以确保药材搭配的合理性和药效的最大化。

三、煎药过程1. 清洗:将所需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和附着物。

2. 制粗末:将药材切割成较小的粗末,便于煎药时的药效释放。

3. 称重:按比例称取所需药材,保证处方的准确性。

4. 加水:将药材放入煎药器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是药材的3~5倍,以确保煎剂的浓度。

5. 煮沸:将煎药器置于火上,用中小火煮沸,稍微掌握火候,不让药液滚溢,同时也避免过热导致药效损失。

6. 煎煮:药材开始煮至水开后,改用小火慢煎约20~30分钟,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出来。

7. 过滤:将煎好的药液倒入药杯中,用纱布或滤纸过滤药渣,以保证煎剂的纯净度。

8. 冷却:待药液冷却后,可以使用。

通常在煎药时,会约定制定好的剂量,用于一天的疗程。

四、正确使用中药煎剂在痔疮治疗过程中,正确使用中药煎剂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点建议:1. 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用药,遵循用药时间、剂量和频率。

2. 温饮服用:中药煎剂一般需温热服用,可以加入适量温开水稀释后饮用。

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口感适量加入蜂蜜或红糖。

3. 空腹或饭后服用:根据药物说明,一般建议在空腹或饭后30分钟内服用中药煎剂。

避免与进食时间过近,以免影响药效。

4. 忌辛辣刺激食物:在服用中药煎剂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症状。

痔疮的预防和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

痔疮的预防和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

痔疮的预防和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在当今社会,由于长时间的久坐、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原因,痔疮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中医养生观点认为,痔疮是由于脾气虚弱、湿气聚集等身体不平衡引起的,因此,通过调节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中医养生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痔疮。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痔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于预防和治疗痔疮的重要性。

首先,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会加重痔疮的症状。

其次,要多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加肠腔内的体积,促进排便,减少便秘的发生。

此外,要勤喝温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干燥和硬便造成的摩擦刺激。

二、生活习惯合理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和治疗痔疮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憋便和用力过度,以免加重肛门压力。

其次,要避免久坐和久站,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肛门充血。

此外,要保持局部卫生,定期清洁肛门,避免感染的发生。

三、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在痔疮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身体的体质。

中医认为,痔疮是由于体内的湿气聚集、脾气虚弱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可以选择具有益气健脾、利水祛湿作用的中药来调理身体,如黄芪、党参、茯苓等。

其次,中医还推崇针灸疗法来治疗痔疮。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来改善痔疮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精神调节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精神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缓解痔疮的症状。

综上所述,痔疮的预防和治疗需要从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和中医养生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

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注意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此外,如果有痔疮的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养生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

通过全面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痔疮,提高生活质量。

混合痔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混合痔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混合痔中医特色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痔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

方法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对混合痔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该病发病的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证型,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以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结果通过应用中医护理方法,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及中医健康教育,满足混合痔患者对中医健康知识的需求,促其了患者康复。

结论在混合痔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混合痔;中医特色;护理作者单位:467099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两部分形成一整体,具有内外痔的双重症状。

多发生在肛门截石位3、7、11点,为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

痔可发生任何年龄,但成人多,由于妊娠、分娩、哺乳之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1]我院肛肠科属省级重点专科,具有中医特色优势,重视中医辨证施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在混合痔治疗中,不仅要做好一般的常规护理,还必须重视中医的辨证施护。

现将辨证施护要点汇报如下。

1 中医症候分类[2]11 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12 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13 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14 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2 中医特色疗法21 中药熏洗治疗法取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洗剂250 ml加温热水2000 ml,便后坐浴,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

中药熏洗法利于预防术后术后创面的出血、水肿、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冯某,老年男性,退休工人,因大便时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灼热疼痛,市级某医院诊断为痔疮(外痔),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医院对其进行保守治疗一月余,主要采用栓剂塞肛,症状有增无减,心情烦躁,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因其邻居在我处曾治疗偏头痛,感觉效果不错,遂带领冯某来我处寻求中医药治疗。

余观其形体略胖,步履稳健,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鼻尖处稍红,唇紫,呼吸均匀。

听其谈吐清晰,思维活跃,偶干咳两声发自咽喉。

询问得知其素有饮酒习惯,半年之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等症状。

平素性格开朗,脾气略急,纳可,无饮食偏好,眠可但梦多,醒后不能记起,大便每日一行,质偏干,小便可。

舌体略胖无齿痕,色淡红,苔薄黄,根部苔黄厚而腻。

脉弦而有力,关脉尤甚。

余断其为湿热深入下焦血络,络伤而动血。

为其疏清利湿热,凉血止血,化瘀止痛之方。

炒双花6
焦山楂10
秦皮10
生地榆12
当归10
白头翁10
杏仁6
熟大黄6
槐米6
荆芥炭3
水煎服,日一剂,5剂
三七粉15
琥珀粉15
血余炭10(研粉),细研装胶囊,每服4枚,日两次,喝中药时服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心得体会《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患者服中药五剂及针灸治疗一次后,大便下血基本消失,肛门仍疼痛,但较前明显减轻。

前方去荆芥炭加制没药3,又服三剂,冯某喜出望外而去。

以后我又遇到多例痔疮病人,皆以此方加减,效果颇佳。

若平素怕冷脉沉者,用伏龙肝100煮水煎药,若舌色赤红者,加生地15,生地榆改为15。

此方用炒双花,焦山楂实是借鉴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之高足,沪上名医黄文东先生之经验,白头翁秦皮为仲景先生白头翁汤之加减,当归乃仲景赤豆当归散之意,槐米荆芥炭又为许学士槐花散之加减。

至于杏仁大黄,章次公先生常用,出处颇有意思,源于小说《镜花缘》,且暗含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

地榆用生者,朱良春先生论之甚详,学者可观之。

自拟此方以来,余治之多人,取效皆佳,诚良方也。

余不敢私密之,今公之于世,以济苍生,是吾之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