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课件

城中村的非法建设和出租行为严重影响了 城市规划和开发,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 。
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居民生活品质
由于城中村存在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 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 稳定因素。
城中村的环境和质量差强人意,影响居民 的生活品质和健康。
04
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
改造项目的技术路线
01
02Leabharlann 0304调查和评估
首先对昆明市城中村进行 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 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 改造的必要性。
制定改造计划
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制 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包括 拆迁、建设、环境整治等 方面。
拆迁安置
对需要拆迁的居民进行妥 善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 和财产安全。
建设与环境整治
根据改造计划,逐步推进 城中村的建设和环境整治 工作。
06
改造项目的风险评估
项目风险识别
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包括政策变化、经济波动、社会影响、技术难题等。
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需要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利用概率-影响矩阵进行风险评估
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如道 路狭窄、交通不便、水电设施老化等 。
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质,人员流动性 大,管理难度大,存在一些社会治安 问题,如盗窃、非法活动等。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影响城市形象
阻碍城市规划和发展
城中村的低矮建筑和脏乱环境对昆明市的 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 项目分析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设市城市不断增多,城市建成区⾯积⽇益扩⼤,许多城市的近郊区农村甚⾄远郊农村随着⼟地被征⽤,成为⼀个个“城中村”。
“城中村”是我国在⼯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独特现象。
这种现象⽆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都⾮常普遍地存在。
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城中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含中⼼城区和近郊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员⾝份及管理⽅式等⽅⾯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元管理体制⽭盾的产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城市⽤地范围,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散落在中⼼城区或城区边缘,遂形成了⼀个个“城中村”。
可见,“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
伴随“城中村”⽽来的是⼀系列问题,这严重困扰着城乡和谐发展。
消除城中村现象,根治“城中村”,已经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全⾯推进⼯业化和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项迫切要求。
⼆、“城中村”的现状以昆明为例,昆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城中村”现象,⽽且量⼤⾯⼴。
据调查,昆明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 288 个,涉及村民约 21.9 万⼈、7.75 万户,村庄占地⾯积约 28km2,建筑⾯积 2276km2。
从分布看,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区到城市边缘均有。
随着昆明城市空间迅速向四周拓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临着被吞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城中村”的⼤量长期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降低了居民的⽣活⽔平,⽽且已严重损害了春城的形象,制约着城市竞争⼒的提升,从某种意义说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3_4昆明城市更新与发展规划思路的探索——昆明“城中村”改造与控制

昆明城市更新与发展规划思路的探索——昆明“城中村”改造与控制策略研究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4月现代新昆明规划用20年时间将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开放城市及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并以此契机,加大滇池治理力度,恢复滇池生态系统,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昆明城市的形象与综合实力。
现代新昆明建设规划昆明“城中村”问题突出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昆明主城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城中村336个,人口约76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28%;居住用地面积19.5km2,占建成区的7.8%。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卫生、安全、环境隐患;形成的城、乡并存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分异的现象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也严重影响昆明城市的景观风貌和城市形象,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
“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制约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昆明“城中村”现状特征•数量大、分布广•中心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基础设施滞后,遗留问题多•外来人口集聚,社会问题严重形成原因分析城市首位度高,对省域其它地区吸引力强昆明市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
同时,昆明周边缺少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未对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起到缓冲作用。
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各种建设量剧增,同时城市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引来了大量的务工人员,成为了城中村的主要寄宿者。
昆明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城市生活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居住2000年外来人口已占主城区人口的30%以上,2005年超过40%。
外来人口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昆明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中村问题研究和控制力度不够,未采取更多有效方法避免其发展的自由发展总体思路整合利用资源,提高旧城土地利用效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统筹布局、优化空间;营造景观、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改善民生”的原则,促使城市土地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健全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改造和提升昆明城市形象。
“城中村”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城中村”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当今比较敏感、热门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市所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
通过对昆明市城中村的调查.分析了“城中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和外来人口居住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土地、户籍、村民自身利益、外来人口居住等各方面因素。
期以来“城中村”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昆明的城市形象,本文辩证地指出了“城中村”的危害性和积极作用,并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现状及问题,“城中村”改造\"Village inside city\" problem of some think-takes kunming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 for exampleChenXiuMin 1 zhejiang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development Co., LTDChenJi 2 zhejiang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development Co., LTDAbstract: \"village inside city\" is the more sensitive, popular problem, but also many cities to be faced with a difficult problem, involves the various interes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of kunming. Analysis of the \"village insidecity\" is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pulation living demand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duct, the villages of reform ofthe related to l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villagers their own interests, foreign population liv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factors. Since period village inside c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problems, the serious influence kunming city image, 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that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of the danger and positive role, and\"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village inside cit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包围村庄,村民无土地资源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发展中的城市中,一个困扰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区,一般是由原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权流转而形成的大量村庄。
这些村庄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居民生活环境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自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城市经济,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为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发展经济。
许多农民选择将农田流转给开发商或工业企业,获取土地经济补偿,从而导致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的存续得益于我国的政策和市场因素。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面临着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开发商无法随意开发城市边缘的农田,因此只能选择流转城中村的土地。
其次,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购买城中村土地开展住宅和商业开发。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城中村的存续得到了市场的支持。
然而,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城中村的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不足、安全隐患严重,都给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
一方面,城中村的低效布局和低质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低下,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在城中村问题的改造过程中,经济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
首先,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城中村的供需关系,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经济学可以通过衡量城中村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改造城中村提供量化的依据。
其次,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城中村的资源配置情况,提出有效的改造策略。
A昆明市_城中村_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_王映雪

收稿日期:2005-08-12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王映雪 (云南财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云南 昆明 650221)摘 要:“城中村”存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低、建筑无序、绿地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中极不协调的特殊景观,对昆明市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为此,分析了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管理方式和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生态环境;环境管理;昆明市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7X(2006)01-0021-03 “城中村”本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扩大了总体规划范围,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使农业用地成为建设用地,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保留了下来,成为城镇中的农村,故称“城中村”[1]。
昆明市由于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有“春城”的美誉。
随着云南省旅游业的开发,昆明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休闲城市。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景观日新月异,但“城中村”在城市中形成了极不协调的特殊景观。
如何将“城中村”空间环境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溶入城市景观,成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现状昆明主城区范围内共有村庄288个,涉及农民21.9万人,7.75万户,占地面积28km2,占180km2建成区总面积的16%;“城中村”农房建筑面积达2276万m2[2]。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1)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污染严重每个“城中村”平均第天垃圾量约为10~15t,而昆明市内的70~80%的“城中村”只建有一个垃圾堆放点,容量约为5~8t[2],如果适时清理,还可以满足要求,但如果每天只清理一次,垃圾堆放点的容纳就非常有限。
垃圾的乱堆乱倒,不仅造成道路、居住区和土地的污染,垃圾中释放出的气体还污染了城市空气,如果雨水冲刷,也会产生水污染。
(2)燃烧薪柴和煤造成的空气污染城市煤气管网未进入“城中村”,“城中村”房屋大多数由外来人口租住,大约85%的人都是以相对廉价的煤和柴作为主要燃料,燃烧产生的灰尘、二氧化硫等不仅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城市的空气污染。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引言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指城市中出现的非法建筑、未规划的村庄以及大量低收入人群聚居的地方。
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中村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存续以及改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1.1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中村问题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密切相关。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与农村人口流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人口无法融入城市的正规住房市场,只能寻找廉价、非法的居住地,从而形成了城中村。
1.2 政府政策的失误城中村问题的形成还与政府政策的失误有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疏漏和失误,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无序、未规划的建筑和村庄。
同时,政府对农民工、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支持,使得他们只能选择廉价、非法的居住方式。
二、城中村问题的存续原因2.1 刚性需求的存在城中村问题的存续与城市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有关。
由于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大部分低收入人群无法承受正规住房的高房价,只能选择城中村作为居住地。
他们在城市中追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无法进入正规住房市场,造成城中村的存续。
2.2 构建成本较低城中村问题的存续还与其建筑成本的低廉有关。
相比正规住房的高房价和严格的土地规划限制,城中村建筑成本较低,土地利用相对自由。
这使得一些开发商或房东选择在城中村建设非法建筑,通过租借或出售获得高额收益,进而导致城中村问题的存续。
三、城中村问题的改造对策3.1 增加住房供应城中村问题的改造需要增加住房供应,特别是中低价位的公共住房供应。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公共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提供给低收入人群,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逐渐脱离城中村的生活方式。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二、“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追根溯源,其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城中村”的主要成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分割明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断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农村纳入统一管理,由于村落特有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这些村庄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即形成了城市里的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村落已逐渐位于中心城区之中,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毋庸置疑,破解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消除体制障碍是关键,改革产权制度是根本。
一、“城中村”存在问题的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中村”是城市急剧膨胀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结果,其无序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因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二是村内道路等级很低且不成体系,道路狭窄弯曲,消防车、救护车难以进入,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极低。三是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四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大部分随城市发展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多愿意选择租金较低、又接近就业地或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居住。结果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黄、赌、毒”等社会问题突出,各项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五是传统农村文化尚未与现代城市文明接轨,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不工作、不读书的现象在中青年村民中蔓延。等等这些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探索班级:姓名:学号:一、昆明市城中村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1.1昆明市城中村形成回顾1.1.1昆明市城市化发展历程回顾昆明市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城市发展恢复期:即 1950—1966 年的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建设起步时期,依托老城的商业文化设施,新区和市郊工业片区开始发展,区域城市化开始起步。
城市建成区逐年向外扩展,周围的近郊村庄与城市连接,城中村开始萌芽。
②城市发展停滞期:即 1966—1976 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城市发展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③城市发展重振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 1992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从 1978 年的建成区面积约 28km2和 110 万人增加到 1992 年约 70km2和 180 万人。
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慢慢被城市包围,许多城中村逐步形成。
④城市发展高速期:1992 年至今,昆明由西部改革开放的末梢走向对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得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250km2,人口约 270 万,特别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1.1.2昆明市城中村发展阶段昆明市城中村的发展演变是同昆明市的城市发展同步的,昆明城市发展的高潮期,也是城中村快速形成的阶段。
因此,昆明城中村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但其最终所形成的土地开发方面的特点是共同的。
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村庄的发展独立于城市的发展进程,发展速度较缓慢。
80 年代以前,东庄、大树营等村庄还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当时的城市向外扩展的用地需求有限,城市的发展对散布在其周围的农村尚未构成较大的影响。
各村的村民以务农为主,尚无能力建多层住宅,六七十年代新建和翻建的村民住宅基本上也都是一、二层的土基房,以村民自用为主,从建筑外观上看有明显的特点。
二、进入 80 年代以后,城市化加快,市区内的城中村开始真正萌发。
80 年代以后,昆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使得城市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对城市周围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成为解决用地需求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阶段的土地征用过程中,一些农村集体失去了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一部分农民转为非农人口,农民的生产方式也由务农转向做工和经商,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有显著增加。
此一时期,农民的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宅基地上自建的住宅层数多为 4——5 层。
靠近城市旧城区的村庄逐渐被包容到城市建成区当中,这一部分村落的村民开始在建房自用的基础上,对外出售或出租住房。
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规划的引导,大部分城中村开始无序与混乱的建设。
三、90 年代以来,城中村的建设开发达到新的高潮,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在经历了 90 年代初的经济宏观调控之后,全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加快。
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此时期城中村内部的建房热潮也在不断升温,私自加盖、搭建使得城中村中矗立起一座座高低有别、外形各异,建筑布局极不规整的住宅建筑。
由于规划管理上的缺失,造成建筑之间的巷道过窄、楼距过小,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城中村的环境日趋恶化。
城中村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
1.1.3昆明市城中村问题突出原因昆明市目前的城中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承载的人口众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昆明的城市首位度高,对省域其他地区吸引力强。
云南总人口在全国排14 位,处于中等水平,但城镇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规模也较小,城市首位度达到 4 以上。
昆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 30%以上,聚集了全省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省域内其他地区人口的吸引力巨大。
同时,由于周边缺少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未对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造成昆明主城地区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
二、昆明的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各种建设量剧增,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引来了大批的农民工和建筑工人。
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
据有关人口普查资料,1990 年昆明市有暂住人口 17 万,至 2000 年暂住人口达到 95 万,最近一次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暂住人口有 101.3 万。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存技能有限,收入水平不高,流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了城中村的主要寄居者。
三、昆明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城市生活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居住。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享有“春城”美誉,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繁衍生息之地。
根据统计资料,2000 年外来人口已占主城区人口的 30%以上,2005 年超过 40%,外来人口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四、在昆明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中村问题研究和控制力度不够,未采取更多有效方法避免其发展的恶性循环。
以往的几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城中村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决心。
同时,也正是由于以往对城中村的控制力度不够,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积越多,城中村控制和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变化,相关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改造成本不断增加让城中村真变成了昆明城市化进程中“难啃的骨头”。
二、昆明市城中村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2.1主要特征:昆明市的城中村主要特征有:1) 数量大、分布广。
在不大的地域范围内有多达 355 个村庄,按 249km2建成区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有村庄 1.4 个,村庄面积占 7.8%,而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
2) 从城中村的分布看,二环路内的村庄建筑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南市区其次,东、西、北依次减弱,这与城市经济重心和城市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3) 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
二环路内平均建筑容积率达 2.48,南市区达1.37,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容积率在 2 以上,部分交通条件好靠近市场的村庄高达 4,改造难度较大。
同时,城市新开发建设地域农房无序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增长势头明显。
4) 外来人口集聚,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由于城中村集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原住村民。
这些外来人口来源复杂,流动性大,加之管理不到位,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的地区。
2.2造成城中村问题的原因分析①政策原因1)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差异,导致统一管理困难。
2)土地没有及时收归国有,宅基地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3)过去政策倾斜于城市外延的拓展上,而对城中村问题没有及时地引导而错过改造时机。
②经济原因1)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城中村成为房产开发建设的热点,开发者眼中一本万利的投资场所。
2)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促成城中村原村民对低成本住宅的无序开发。
3)村民的趋利心态和农民意识使开发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③社会原因1)城中村村民生存方式单一,不利于融入城市社会。
2)外来务工人员缺乏管理、引导,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④法制管理原因1)法制不健全,管理缺失。
一项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能否对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a.在土地权属方面,多年来始终保持农村和城市两套管理办法,即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
由土地集体所有引出的村民宅基地的分配和使用无形中为城中村的无规范住宅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
b.在住宅建设方面,由于对农村居住区的住宅建设在管理尺度上要比对城市住宅建设的管理宽松,未能对城中村的住宅建设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
c.在对违章建筑的管理方面,处罚的力度不够,措施也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许多漏洞。
2)城市其他建设、税收等法规在这一地区难以贯彻实施。
对于城市内其他地区适用的规范拿到城中村就无法落实或是收效极微,主要有以下原因:a.已有法规和文件的适用性差,各级的管理部门未能针对城中村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城市地带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规范。
b.已有的相关内容有不尽完备和合理之处,使开发者在进行住宅建设时有机可乘。
c.对村民建房所征收的税费在征收标准上不够完善,未能拉开档次,以切实限制住宅的层高和面积。
d.在管理水平上还存在缺口,对村民住宅建设的监管水平还比较低。
3)村内无规划、超负荷、低质量的房产开发缺乏法律约束。
4)基层行政机构缺乏管理经验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小结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不能一味的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
它在支撑我们城市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缓解当下的社会结构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中村二元规划环境的形成,既有国家宏观层面(如:法律法规等)制度设计上的系统缺失,更多的也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趋利性”而进行“有目的”的公共政策设计与选择的结果。
事实证明,二元规制并不是有效的规制,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以往松弛的行政管理也助长了城中村内的非法经济与活动的滋生。
正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存在,使得城中村才成为社会、政府乃至许多学者眼中的“毒瘤”。
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城中村问题等同于国外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贫民窟,因此也不能粗暴采用西方国家曾经的“贫民窟清理”政策。
要“消灭”城中村,最关键的是将其融入城市一元化的规制环境中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从空间上“抹去”。
昆明的“城中村”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也彻底解决,工作重点应该对已存在的“城中村”加强管理、整治和改造,做到“有序管理、综合整治、合理改造”,构建更为完善、全面、合理的综合发展政策。
对于昆明的城中村问题必须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计划和措施,其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
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宏观层面,在城市的总体规划阶段,重点对尚未建设规划区内的农村和城郊的“城边村”,制定统一、有效的控制改造政策,避免新的“城中村”继续产生;②在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城边村”和起步型“城中村”,在详细规划中应将其纳入城市,其配套设施的设置与城市其他同类性质用地的规划保持一致,便于进一步的改造;③在微观层面,主要对发展型和饱和型“城中村”,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和保障措施。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成功的模式:①是以开发商为主体,完全推倒重建的改造模式;②是为了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的关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统一城中村搬迁和改造;③是以村集体与开发商合作,共同作为改造主体的渐进式改造;④是政府牵头通过整治改善、配套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后,作为廉租房予以保留的改造探索。
可以看到它们共同点都是统一将集体土地以不同的方式划为了国家所有,彻底的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使以后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便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