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风俗体验等。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讲解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介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1. 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2. 介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 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欣赏1. 讲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和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庆祝活动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民间风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风俗体验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讲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孝道、礼仪、诚信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上庄小学房兴丽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单元目的:1.通过朗读韵文培育学生朗读实力,进步学生课外积累。
2.扩高校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能联络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理解。
4、逐步培育学生酷爱国学、酷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积累美丽韵文三、单元训练难点:理解韵文1 ?声律启蒙?节选一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理解对联中对仗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古代人景情趣。
二、教学重点:生僻字意思及对子歌中古代情趣。
三、教学难点:驾驭韵文意思四、教具学具:韵文片段、对联延长学问五、教学学法:引导发觉、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对联是汉语家园一种特有文学款式。
学习对对联根底是古代蒙学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预习反响,粗知课文〔课前预习〕1、〔课件出示韵文〕: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2、小组展示朗读韵文〔老师理解学情及预习状况〕三、精读韵文,感悟品读〔课堂练习〕1、师生合作朗读韵文,激发爱好a.范读课文。
留意其中字音。
b.学生自由练读。
c.标出不相识字,多读几遍。
d.小组内合作朗读正音。
e.指生朗读稳固朗读。
f.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g.上下联比照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四、课后延长,迁移运用1、把韵文读娴熟。
2、利用工具书复原韵文用自己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对子歌。
2、分组开展朗读韵文挑战赛。
二、学习对子歌〔节选一〕1、?声律启蒙?特别讲究对仗和韵律,他是清代车万育编著,对于我们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扶植。
2、利用工具书用自己话复原韵文。
3、沟通互补。
4、联络曾接触古诗对仗特点,引导发觉韵文对仗特点。
“来对往、密对稀〞反义词。
“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相近事物。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二节:中国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第三节:中国传统习俗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5. 第五节:中国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和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4. 实物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节日礼品、民间艺术作品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中国传统节日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2. 第七周:中国民间艺术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剪纸、泥塑、中国画、京剧等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来历,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讲解成语故事,分析成语中的道理,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2. 第二课:典故《掩耳盗铃》教学目标:了解典故“掩耳盗铃”的来历,理解典故的含义,学会运用典故。
教学内容:讲解典故,分析典故中的道理,进行典故问答。
3. 第三课:古诗词《静夜思》教学目标:学会古诗词《静夜思》,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美。
教学内容:朗读诗词,解析诗词意境,进行诗词创作。
4. 第四课:传统节日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节日习俗,进行节日活动体验。
5. 第五课: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教学目标:了解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来历,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学会讲述故事。
教学内容:讲解民间故事,分析故事中的情感,进行故事表演。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故事音频、图片、节日活动材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结合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
3. 互动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4. 实践与操作: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3)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2. 第二单元:古诗欣赏(1)李白的《静夜思》;(2)杜甫的《春望》;(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和古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和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成语故事和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诗歌意境。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和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和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成语故事和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成语和古诗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2. 第二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
3. 第三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4. 第四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李白的《静夜思》。
5. 第五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杜甫的《春望》。
6. 第六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7. 第七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制作或表演。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2. 古诗文选集;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手工制作材料;5. 表演道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
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
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
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
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
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
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
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
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
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
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
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
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
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
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
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
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
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
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
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
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
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来,并打动人心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事例法。
即通过典型事例特别是典型的历史事件讲明道理。
表现为认真、严谨、准确,令人感到信服。
有一个“作法自毙”的历史事件,说的是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商鞅,秦孝公死后被迫逃亡。
欲住旅店,店主说,按照商君之法,旅店收留了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主人将受到惩罚。
你没有住店的证明,我不能收留你。
商鞅颁行的苛刑厉法最终害了自己。
这个历史史实准确说明了害人者终害己,善恶必报的道理,启发学生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一切。
(二)故事法。
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现传统美德。
表现为具体、生动、耐人寻味。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这个孝感天地的故事生动、感人、引人深思。
(三)艺术法。
艺术是道德的通俗化表达。
艺术法是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表现道德内涵的教学方法。
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形象,引人入胜。
例如,让学生看舞剧《精忠报国》,当学生们看到岳飞驰骋疆场的一幅幅画面时,脸上露出了找到老师上课说的“忠心报效国家的人”的表情:岳飞似乎又活过来了!请学生看《采药图》,李时珍这位明代的神农,他脚穿草鞋,肩荷药锄,药锄上挑一药篓,药篓中放满了采来的中草药样本。
他手持草药,他不是在观察,而是在分析、在比较、在研究、在思考。
你看,他的眼神何等专注!李时珍那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科学家精神跃然纸上。
艺术法可以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把最美、最善、最正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四)人生感悟法。
即借鉴他人的人生经历,体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表现为印象深刻启发性强。
阿桂,字广廷,清乾隆年间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他曾经奉命修筑青龙冈的大坝,他的副将李荣吉认为应缓慢施工以防止崩塌。
而阿桂却斥责他是阻扰施工,扰乱军民。
等到大坝合拢的那天,文武百官都来向阿桂道贺,只有李荣吉还在大坝上督促众人追加土料加固大坝。
可两天后大坝最终还是崩塌了,阿桂半夜听说坝塌后,立即飞驰赶到坝上,只见李荣吉已经被冲到水里,阿桂急忙下令救他上来。
阿桂哭着为其脱去湿衣服,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黑狐礼服给其披上取暖,过了很久,李荣吉才苏醒过来。
阿桂诚恳地向他道歉,还向朝廷检举了自己的过失,并且推荐李荣吉替代他的职位。
我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故事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品质?对后人有什么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体悟到主人公见错弥补,知错勇改的好品质。
启发学生要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好素材,我们有责任重视它,珍惜它、善用它。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韵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积累。
2.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积累优美的韵文三、单元训练难点:理解韵文1 《声律启蒙》节选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二、教学重点:生僻字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三、教学难点:掌握韵文意思四、教具学具:韵文片段、对联的延伸知识五、教学学法:引导发现、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
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预习反馈,粗知课文(课前预习)1、(课件出示韵文):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2、小组展示朗读韵文(教师了解学情及预习情况)三、精读韵文,感悟品读(课堂练习)1、师生合作朗读韵文,激发兴趣a.范读课文。
注意其中的字音。
b.学生自由练读。
c.标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d.小组内合作朗读正音。
e.指生朗读巩固朗读。
f.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g.上下联对比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四、课后延伸,迁移运用1、把韵文读熟练。
2、利用工具书还原韵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对子歌。
2、分组开展朗读韵文挑战赛。
二、学习对子歌(节选一)1、《声律启蒙》十分讲究对仗和韵律,他是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还原韵文。
3、交流互补。
4、联系曾接触的古诗对仗特点,引导发现韵文对仗特点。
“来对往、密对稀”反义词。
“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相近的事物。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相对的事物。
5、朗读品味韵文的韵律美,了解对仗特点。
三、课后延伸,迁移运用1、抄写《声律启蒙》(节选一)并背诵下来。
2、积累文中的句子、词语。
板书设计:声律启蒙节选一对字歌来往密稀燕舞莺飞风清月朗露重烟微瓜果李桃犬子羊羔春分夏至谷水山涛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课后反思:教学中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知识《笠翁对韵》过渡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感觉很亲切,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中利用小组竞赛,男女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记忆韵文,学生非常感兴趣,并在无形中完成了背诵任务。
2 《声律启蒙》节选二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二、教学重点: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三、教学难点:掌握韵文对仗特点四、教学具的准备:韵文片段、对联的初步知识。
五、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朗读感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指生背诵《声律启蒙》(节选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声律启蒙》(节选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预习反馈,粗知课文(课前预习)1、(课件出示韵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古国对他邦。
2、小组展示朗读韵文(教师了解学情及预习情况)三、精读韵文,感悟品读(课堂练习)1、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a.范读课文。
注意其中的字音。
b.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c.标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d.小组内合作朗读正音。
e.指生朗读巩固朗读。
f.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g.上下联对比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四、课后延伸,迁移运用1、把韵文读熟练。
2、利用工具书还原韵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对子歌。
2、分组开展朗读韵文挑战赛。
二、学习对子歌(节选二)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声律启蒙》的对仗、韵律特点,韵文中的事物都是相近或相对的,对联就是要求对仗工整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