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

本文将为二年级的传统文化教案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3. 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诗词和故事;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展示文物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例如:尊重老师、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等。

可以通过故事、文物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传统文化的经典诗词和故事选择一些经典的诗词和故事,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

可以通过朗读、诵读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词和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参观传统文化展览、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邀请专家或文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想象。

3. 亲身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诗词朗读、故事表演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反应等,评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风俗体验等。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讲解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介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1. 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2. 介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 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欣赏1. 讲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和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庆祝活动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民间风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风俗体验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讲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孝道、礼仪、诚信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课教案

⼆年级下册传统⽂化课教案⼆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化备课⼀、指导思想:传统⽂化是治国之本、为⼈之本。

思想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之本、做事之道。

所谓“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

对个⼈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善”的主要途径,即让⼈追求⾼尚境界;培养⾃我认识和⾃我发展能⼒;倡导践履躬⾏的道德原则。

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不绝于世。

⼆、学习⽬标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提⾼⽂学素养。

学⽣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努⼒培养学⽣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师,是学⽣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3.拓宽学⽣知识⾯。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年级,教师引导学⽣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4.改变⾏为,提⾼修养。

诵读⼀⽅⾯要拓宽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的综合素质(⾔语谈吐、⾏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

让学⽣明⽩了做什么样的孩⼦才是⼤家喜欢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的意义来说,过程⽐结果更加重要三、学习措施1、随时随地诵读。

“⼈⼈是⽼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的⼈,就能成为导读⽼师。

2、快乐诵读。

⽤活泼愉快、唱⼉歌或背⼴告词的⽅式,让学⽣在没有任何压⼒的情况下,⾃然地诵读,⽽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种在唱诵中学习的⽅式3、限时诵读。

如每⽇诵读半⼩时。

在学校由⽼师利⽤早⾃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个阶段背诵(因⼉童集中⼒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4、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分享第三单元出则有悌教学⽬标:1指导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一、课程内容:
1、简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四大发明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中国传统礼仪,如何正确致辞
4、中国古典文学及其代表作家
5、我国各民居风情
二、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习道德和礼仪,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
3、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掌握中国文学艺术
4、认识本土民俗风情,学习文化素养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
1、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仔细、发散等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发散思维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真实情境体验活动,生动有趣的真实情境活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化中的道理,如开展以家访,到街头走访等。

3、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了解不同观点,能够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后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学生们根据以上教学内容,接受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熏陶,在观察能力、认知力及情感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提高。

本课教学活动在让学生接受全新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学到更多社会生活含义和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及作者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

3. 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章:传统节日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义。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观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节日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一幅绘画或手工作品。

第三章:传统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戏曲等)。

2. 欣赏著名传统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介绍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观看传统艺术作品视频,感受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基本知识。

2. 尝试创作一幅传统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友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二、教学过程: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七、活动广角:第3页八、成长袋: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一、经典回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六、活动广角:第7页七、成长袋:第8页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一、经典回放:从小做人,休坏一点。

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

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六、活动广角:第11页七、成长袋:第1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一、经典回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袋: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一、经典回放: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六、活动广角:第19页七、成长袋:第2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一、经典回放: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六、活动广角:第27页七、成长袋:第2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一、经典回放:正月元宵,立春雨水。

二月花朝,惊蛰春分。

三月寒食,清明谷雨。

四月清和,立夏小满。

五月端午,芒种夏至。

六月三伏,小暑大暑。

七月七夕,立秋处暑。

八月中秋,白露秋分。

九月重阳,寒露霜降。

十月小春,立冬小雪。

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

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

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