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及电能计算

合集下载

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交流电在通过纯电阻的时候,电能都转成了热能,而在通过纯容性或者纯感性负载的时候,并不做功.也就是说没有消耗电能,即为无功功率.当然实际负载,不可能为纯容性负载或者纯感性负载,一般都是混合性负载,这样电流在通过它们的时候,就有部分电能不做功,就是无功功率,此时的功率因数小于1,为了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就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子供电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是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

所以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力供电系统中处在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位置。

合理的选择补偿装置,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的损耗,使电网质量提高。

反之,如选择或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供电系统,电压波动,谐波增大等诸多因素。

一、按投切方式分类:1. 延时投切方式延时投切方式即人们熟称的"静态"补偿方式。

这种投切依靠于传统的接触器的动作,当然用于投切电容的接触器专用的,它具有抑制电容的涌流作用,延时投切的目的在于防止接触器过于频繁的动作时,电容器造成损坏,更重要的是防备电容不停的投切导致供电系统振荡,这是很危险的。

当电网的负荷呈感性时,如电动机、电焊机等负载,这时电网的电流滞带后电压一个角度,当负荷呈容性时,如过量的补偿装置的控制器,这是电网的电流超前于电压的一个角度,即功率因数超前或滞后是指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通过补偿装置的控制器检测供电系统的物理量,来决定电容器的投切,这个物理量可以是功率因数或无功电流或无功功率。

下面就功率因数型举例说明。

当这个物理量满足要求时,如cosΦ超前且>0.98,滞后且>0.95,在这个范围内,此时控制器没有控制信号发出,这时已投入的电容器组不退出,没投入的电容器组也不投入。

当检测到cosΦ不满足要求时,如cosΦ滞后且<0.95,那么将一组电容器投入,并继续监测cosΦ如还不满足要求,控制器则延时一段时间(延时时间可整定),再投入一组电容器,直到全部投入为止。

变电所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的计算

变电所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的计算

变电所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的计算1 计算负荷的方法及负荷计算法的确定由于用电设备组并不一定同时运行,即使同时运行,也并不一定都能达到额定容量。

另外,各用电设备的工作制也不一样,有连续、短时、断续周期之分。

在设计时,如果简单地把各用电设备的额定容量加起来,作为选择导线截面和电气设备容量的依据,选择过大会使设备欠载,造成投资和有色金属的浪费;选择过小则会使设备过载运行,出现过热,导致绝缘老化甚至损坏,影响导线或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严重时会造成火灾事故。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设计时,应用计算负荷选择导线和电气设备。

计算负荷又称需要负荷或最大负荷。

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持续负荷,其热效应与某一段时间内实际变动负荷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

在供电设计中,通常采用半小时的最大平均值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电气设备和导体的依据。

用半小时最大负荷来表示其有功计算负荷,而无功计算负荷、视在计算负荷和计算电流则分别表示为、和。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确定计算负荷的方法有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

由于需要系数法的优点是简便,适用于全产和车间变电所负荷的计算,因此本设计变电所的负荷的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

2 需要系数法的基本知识(1).需要系数需要系数是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需要的有功功率与其设备容量的比值,即=/=/ 式(1)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是指用电设备组所有设备(不含备用设备)的额定容量之和,即=。

而设备的额定容量,是设备在额定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但是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实际上不一定都同时运行,运行的设备也不一定都满负荷,同时设备本身和配电线路都有功率损耗,因此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为=/式(2)式中代表设备组的同时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运行的设备容量与30P 30Q 30S 30I dK d K max P e P 30P eP eP NK e P ∑NP dK K ∑LK e WLηηK ∑全部设备容量之比;代表设备组的负荷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的输出功率与运行的设备容量之比;代表设备组的平均效率;代表配电线路的平均效率,即配电线路在最大负荷时的末端功率与首段功率之比。

无功补偿及计算

无功补偿及计算

无功补偿,就其概念而言早为人所知,它就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供必要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能耗,改善电网电压质量。

无功补偿的合理配置原则,从电力网无功功率消耗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各级网络和输配电设备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尤以低压配电网所占比重最大。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功功率的传输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的效率,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应按照“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

(1 ) 总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相结合,以局部为主。

(2) 电力部门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

在配电网络中,用户消耗的无功功率约占50%~60%,其余的无功功率消耗在配电网中。

因此,为了减少无功功率在网络中的输送,要尽可能地实现就地补偿,就地平衡,所以必须由电力部门和用户共同进行补偿。

(3) 分散补偿与集中补偿相结合,以分散为主。

集中补偿,是在变电所集中装设较大容量的补偿电容器。

分散补偿,指在配电网络中分散的负荷区,如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和用户的用电设备等进行的无功补偿。

集中补偿,主要是补偿主变压器本身的无功损耗,以及减少变电所以上输电线路的无功电力,从而降低供电网络的无功损耗。

但不能降低配电网络的无功损耗。

因为用户需要的无功通过变电所以下的配电线路向负荷端输送。

所以为了有效地降低线损,必须做到无功功率在哪里发生,就应在哪里补偿。

所以,中、低压配电网应以分散补偿为主。

(4) 降损与调压相结合,以降损为主。

2、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功率因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交流用电设备在其工作过程中,除消耗有功功率外,还需要无功功率。

当有功功率P一定时,如减少无功功率Q,则功率因数便能够提高。

在极端情况下,当Q=0时,则其力率=1。

因此提高功率因数问题的实质就是减少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需要量。

2. 1、异步电动机和电力变压器是耗用无功功率的主要设备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间的气隙是决定异步电动机需要较多无功的主要因素。

而异步电动机所耗用的无功功率是由其空载时的无功功率和一定负载下无功功率增加值两部分所组成。

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

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

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电能质量是现代电力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用电质量的稳定。

而无功补偿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用于改善电能质量。

本文将讨论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重要性和作用。

一、无功功率及其产生的问题无功功率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功率形式,它与有功功率相对应。

有功功率用于产生和传输能量,而无功功率则用于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过量的无功功率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降低电压质量、损耗电能、减少供电容量等。

二、无功补偿的原理和方式无功补偿是通过引入无功功率的等值供给,来抵消系统中产生的无功功率。

常用的无功补偿设备有静态无功补偿装置(SVC)、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和同步电动机发生器(Synchronous Condenser)等。

这些设备可以主动地控制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电流,从而实现无功功率的平衡,改善电能质量。

三、无功补偿对电能质量的影响1. 提高电压稳定性:无功补偿可以通过补偿感性负载的无功功率,提高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稳定性。

当感性负载变动时,无功补偿可以快速响应并调整无功功率,以保持电压在合理范围内。

2. 减小线路损耗:电力系统中的输电线路会因为无功功率的存在而产生一定的损耗。

而通过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减小或消除这些损耗,提高输电线路的效率。

3. 改善电能质量:无功补偿还可以改善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和电压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

它可以稳定电力系统的电压,减少电流的谐波分量,降低设备的损耗,提高用电设备的寿命。

4. 提高供电容量: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会占用一定的供电容量,导致系统负荷能力的降低。

而无功补偿可以将这部分无功功率补偿掉,释放供电容量,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

综上所述,无功补偿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能力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例如无功补偿设备的选型和部署、运行成本的考量等。

无功补偿原理

无功补偿原理

无功补偿原理当电网电压的波形为正弦波,且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时,电阻性电气设备如白炽灯、电热器等从电网上获得的功率P等于电压U和电流I的乘积,即:P=U×I。

电感性电气设备如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由于在运行时需要建立磁场,此时所消耗的能量不能转化为有功功率,故被称为无功功率Q。

此时电流滞后电压一个角度f。

在选择变配电设备时所根据的是视在功率S,即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几何和:S =(P2 + Q2)1/2无功功率为:Q=(S2 - P2)1/2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为功率因数:cosf=P/S无功功率的传输加重了电网负荷,使电网损耗增加,故需对其进行就近和就地补偿。

并联电容器可补偿或平衡电气设备的感性无功功率。

当容性无功功率QC等于感性无功功率QL时,电网只传输有功功率P。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9以上,低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85以上。

如果选择电容器功率为Qc,则功率因数为:cosf= P/ (P2 + (QL - QC)2)1/2在实际工程中首先应根据负荷情况和供电部门的要求确定补偿后所需达到的功率因数值,然后再计算电容器的安装容量:Qc = P(tanf1 - tanf2)式中:Qc一电容器的安装容量,kvarP一系统的有功功率,kWtanf1一补偿前的功率因数角tanf2一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角采用查表法也可确定电容器的安装容量。

无功补偿相关名词注释2008-05-25 11:08无功功率补偿无功功率补偿的基本原理是把具有容性功率负荷的装置与感性功率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当容性负荷释放能量时,感性负荷吸收能量;而感性负荷释放能量时,容性负荷却在吸收能量,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互相交换。

这样,感性负荷所吸收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中得到补偿,这就是无功功率补偿的基本原理。

力率电费是指电力用户感性负载无功消耗量过大,造成功率因数低于国家标准,从而按电费额的百分比追收的电费(详细了解力率电费调整办法)。

无功补偿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

无功补偿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

无功补偿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摘要:当交流电其通过纯电阻时,电能会自动转化为热能,但是当交流电通过纯感性负载或者纯容性时,其并不做功。

这种情况下是不消耗电能的,即所做的功率为无功功率。

对于实际负载来说,一般都是混合性负载,不可能是纯感性负载或者是纯容性负载,在这种情况下,当电流通过实际负载时,就有部分电能不做功,就会产生无功功率,此时的功率因数是小于1的。

但是为了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切实降低电力成本,因此需要进行无功补偿。

关键词:无功补偿;电能计量;影响1分析影响电能计量偏差的因数1.1发电设备和容性负载用户需要的能量是指电网输出的有功功率,一般是通过用电设备把电能转换成热能、机械能、声能或化学能等。

用户不需要的部分或者是无功功率,因为无功功率没有通过用电设备转换成能量,对用户来说不能发挥用处。

所以无功补偿就是把具有容性功率负荷的装置与感性功率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相互交换。

这样的话,感性负荷所需要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来补偿。

1.2三相电流不平衡三相平衡的三个电流分量构成了三相不平衡。

这三个电流分量包括零序电流、正序电流以及负序电流。

而其中除了正序电流外的两个电流分量都会对电能计量表的显示造成影响。

如果三相负载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就会产生零序电流,其大小跟不平衡程度成正比。

零序电流的存在就会导致运行中的配电变压器铁芯中产生零序磁通,零序磁通只能从油箱壁及钢构件通过,是钢构件的导磁率降低,钢构件局部发热,导致配变的绕组绝缘过热而老化加快,设备寿命降低。

即使在高压侧没有零序电流在变压器内环向系统传递,但是会产生负序电流分量向系统传递,还是对计量仪表的精确度造成影响。

1.3电流谐波不规则谐波和高次谐波会导致继电保护元器件和装置失灵,从而间接对电能计量造成影响。

如果用电设备无功负荷电流增大,会让供电系统的损耗加剧。

在实际的计量过程中,会产生两种电力用户,即不发生谐波的谐波被干扰者用户和发生谐波的谐波源用户。

配电网损耗及无功补偿

配电网损耗及无功补偿

100%
(9–28)
在电力网的运行管理工作中,用总供电量减去总售电量所 得到的线损电量,称为统计线损电量,对应的线损率称为统计 线损率。
在统计线损电量中,有一部分是在输送和分配电能过程中
无法避免的,是由当时电力网的负荷情况和供电设备的参数决 定的,这部分损耗电量称为技术损耗电量,它可以通过理论计 算得出,所以又称为理论线损电量,对应的线损率称为理论线 损率。
如上所示,若按加权平均气温和式(9-13)计算电能损耗, 就完全计及了气温变化的影响。
由式(9-12)可见,当负荷不变时,Tjq= Tpj 。由于日气温变 化呈单峰型,日负荷变化一般有两个不等的高峰,所以在一昼 夜内或超过一昼夜的周期内,Tpj与 Tjq相当接近,以 Tjq代替Tpj 不会产生较大负误差。

3I
2 sd
Fr0[l1

(1

a)
2
l2
]

T
103
(9–26)
第三节 理论线损计算
一个供电地区或电力网在给定时段(日、月、季、年) 内,输电、变电、配电各环节中所损耗的全部电量(其中包 括分摊的电网损耗电量、电抗器和无功补偿设备等所消耗的 电量以及不明损耗电量等)成为线路损耗电量,简称线损
(9–6)
C 2 l
ln r2 r1
式(9–6)、(9–7)中,
(9–7)
C——电缆的电容,F;
ε——电缆介质的介电常数,F/m; tgδ——电缆介质反复极化损失角的正切值。 上述4类有功功率损耗代表了电力系统有功功率损耗的基本类型。 除此之外,高压线路上和高压电机中还可能产生电晕损耗,这 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是由于到体表面的电场强度过高,致使导 体外部介质粒子电离所造成的有功功率损耗,因而它与导体的 表面场强和空气密度等因素有关。

电力系统电压及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电压及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电压及无功补偿电力系统电压与无功补偿交流电力系统需要电源供给两部分能量,一部分将用于作功而被消耗掉,这部分电能将转换为机械能、光能、热能或化学能,我们称为“有功功率”。

另一部分能量是用来建立磁场,用于交换能量使用的,对于外部电路它并没有作功,由电能转换为磁能,再由磁能转换为电能,周而复始,并没有消耗,这部分能量我们称为“无功功率”,无功是相对于有功而言,不能说无功是无用之功,没有这部分功率,就不能建立感应磁场,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就不能运转。

2、无功功率按电路的性质有正有负,Q为正值(感性)时表示吸收无功功率,Q为负值(容性)时表示发出无功功率,在感性电路中,电流滞后于电压,f >0,Q为正值。

而在容性电路中,电流超前于电压,f < 0,Q为负值。

这就是人们通常称电动机等设备“吸收”无功而电容器发出“无功”的道理。

3、输电线路电压损耗由两部分组成,即有功功率在电阻上的压降和无功功率在电抗上的压降。

一般说来,在超高压电网的线路、变压器的等值电路中,电抗的数值比电阻大得多。

所以无功功率对电压损耗的影响很大,而有功功率对电压损耗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是造成电压损耗的主要因素。

由电压损耗表达式DU = (PR + QX)/U可知,要改变电压损耗有两种办法。

(1)改变元件的电阻;(2)改变元件的电抗,都能起到改变电压损耗的作用。

可采取的一种办法是增大导线截面减小电阻以减小电压损耗,这种办法在负荷功率因数较高、原有导线截面偏小的配电线路中比较有效。

适宜负荷不断增加的农村地区采用。

而电网中用的最多的办法是减少线路中的电抗,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中广泛采用的分裂导线就可以明显降低线路的电抗。

在我国,220kV线路一般采用二分裂、500kV线路采用四分裂导线。

采用分裂导线,降低线路电抗,不仅仅减少了电压损耗,而且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能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

减小线路电抗的另一种办法是采用串联电容补偿,就是在线路中串联一定数值的电容器,大家知道,同一电流流过串联的电感、电容时,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在相位上正好差180串联电容器补偿,现在主要应用于超高压、大容量的输电线路上4、除了用改变电力网参数来减少电压损耗以外,改变电压损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电网元件中传输的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星主页 | 旧版 | 电力运营 | 电信运营 | 工业控制 | 电子技术 | 仪器仪表 | 大学院校 | 科研院所 | 协会学会新闻中心| 技术天地| 企业搜索| 产品中心| 商务信息| 人才招聘| 期刊媒体| 行业展会| 热点专题| 论坛| 博客| 高级搜索帐号密码企业个人用户注册企业免费注册综合查询搜索能源工程ENERGY ENGINEERING2003年第1卷第1期工矿企业无功补偿技术及其管理要求方云翔(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湖州 313000)摘要:分析了工矿企业采用无功补偿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无功补偿方式的确定及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并论述了加强无功补偿装置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无功补偿;技术管理;工矿企业1 前言供电部门在向用电单位(以下简称用户)输送的三相交流功率中,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部分。

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热能、光能等那一部分功率叫有功功率,用户应按期向供电部门交纳所用有功电度的电费;无功功率为建立磁场而存在并未做功,所以供电部门不能向用户收取无功电度电费,但无功功率在输变电过程中要造成大量线路损耗和电压损失,占用输变电设备的容量,降低了设备利用率。

因此,供电部门对输送给用户的无功功率实行限制,制订了功率因数标准,采用经济手段———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对用户进行考核。

用户功率因数低于考核标准,调整电费是正值,用户除了交纳正常电费之外,还要增加支付调整电费(功率因数罚款);用户功率因数高于考核标准,调整电费是负值,用户可以从正常电费中减去调整电费(功率因数奖励)。

用电设备如变压器、交流电动机、荧光灯电感式镇流器等均是电感性负荷,绝大多数用户的自然功率因数低于考核标准,都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无功补偿来提高功率因数。

安装移相电力电容器是广大用户无功补偿的首选方案。

2 无功补偿的经济意义2.1 提高输变电设备的利用率有功功率当线电流I和线电压U一定时,功率因数cosφ提高后,有功功率P就提高了。

供电部门同样的变压器容量和输电线路就可向用户输送更多的有功功率。

或者说,在输送同样容量的有功功率P时,当cosφ提高后,变压器容量就可以相应减小,输电线路可以相应减小导线截面,降低了设备投资和投运后的运行费用。

当用户设法提高负载终端功率因数后,上述利益用户也将共享。

2.2 降低电压损失,提高末端电压水平输送功率的过程中,线路产生的电压损失为ΔU,可用下式计算式中:P———输送的有功功率,kW;Q———输送的有功功率,kV;R———线路导线、变压器绕组电阻,Ω;X———线路导线、变压器绕组电抗,Ω;———线路额定线电压,V。

Ue由式(1)可见,电压损失包括有功部分损失(PR)及无功部分损失(QX)两部分,而且对于导线截面较大的架空线路来说,主要是无功部分损失。

当采用无功补偿技术后,降低了Q,无功部分电压损失就明显降低了,从而提高了末端电压。

2.3 降低线路损耗电流在供配电线路及变压器绕组中传输过程将产生功率损耗。

三相交流电输变配损耗功率ΔP由下式计算:式中:I———线路电流,A;U———线路电压,V;P———输送的有功功率,k W;R———每相线路电阻,Ω。

由式(2)可见,ΔP与I的平方成正比,与cosφ平方成反比。

所以在采取无功补偿后,电流减小了,cosφ提高了,可明显降低ΔP,达到降损节电的目的。

2.4 减少电费支出2.4.1 减少基本电费支出根据全国供用电规则规定,变压器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大工业用电户均实行两部制供电计费办法。

用户向供电部门交纳电度电费外,还要按变压器容量大小交纳基本电费,标准为18元/kVA·月(按最大需量计费标准为27元/kVA·月)。

基本电费与变压器容量有关,与用电量多少无关。

因此通过合理的无功补偿措施后,使用同样的有功功率,可以减少变压器容量,每月就可以减少基本电费支出。

特别对一些因生产发展,用电负荷增加,计划购置较大容量的新变压器来置换原变压器,经过合理无功补偿后,原变压器就可能会满足新增用电负荷,这不但每月可以节支可观的基本电费,而且省去了购置新变压器的费用。

2.4.2 减少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支出用户平均功率因数计算是根据无功电量及有功电量计算出来的,即式中:W———t时间内的有功电量,kWh;p———t时间内的无功电量,kVArh。

WQ调整电费计算方法:调整电费=(电度电费+基本电费)·k%(元)式中:k———功率因数调整电费调整百分率。

根据用户变压器容量、生产类别等因素,将用户功率因数考核标准分成0.90、0.85、0.80三类。

以0.90为考核标准的k值可从表1中查出。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功率因数高低与调整电费百分率k值基本是反比关系。

当用户功率因数大于0.90,调整电费成为负值,可减少总电费的支出;功率因数低于0.90,调整电费为正值,用户要增加电费支出。

下面通过实例计算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某大工业用户变压器容量1000kVA,上月有功电量为30万kWh,无功电量为25万kVArh。

经采取无功补偿措施后,本月有功电量为30万kWh,无功电量为10万kVArh,平均电价0.60元/kWh,试计算采取补偿措施后减少电费支出多少?采取无功补偿措施前的总电费:电度电费=0.6×30=18万元,基本电费=18×1000×10-4=1.8万元总计19.8万元;(罚)总电费=18+1.8+1.287=21.087万元。

采取无功补偿措施后的总电费:电度电费及基本电费同前为19.8万元功率因数总电费=19.8-0.1485=19.6515万元。

可减少电费支出:21.087-19.6515=1.4355万元一年就可节支电费17万元多。

同时,由于功率因数的提高,同样这台1000kVA变压器,可以比原来多带负荷180kW,为企业发展生产打下了基础。

3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和补偿容量的确定3.1 用户无功补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3.1.1 集中补偿将补偿电容器集中安装在用户变电所低压母线侧,对全厂进行无功补偿。

本补偿方式可以减少供电部门无功功率的输入,降低电网和本企业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同时在各车间无功潮流变化时,能自动相互调整补偿,因此补偿设备利用率高,投资少,管理方便。

但从变电所到各车间直至被补偿用电设备之间的低压网络中无功电流并未减少,达不到企业内部线路降损节电的效果。

该补偿方式必须采用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否则有可能出现过补偿现象。

3.1.2 分散补偿将补偿电容器分散安装在各个车间配电间进行补偿。

该补偿方式同时可降低变电所至各车间供电线路的损耗,提高车间末端电压,适用于车间电动机较多但单台容量不大、负载较轻、车间到变电所距离较近的地方。

3.1.3 就地(随机)补偿将补偿电容器安装在离变电所较远且容量较大的交流电动机旁的补偿,也叫随机(电动机)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是对单台电动机进行一对一的单机无功补偿。

不但可以减少供电部门无功功率的输入,同时使企业内部低压网络无功得到完全补偿,而且不会产生过补偿。

3.2 补偿容量的确定合理的补偿容量是获取理想补偿效果的关键,应通过计算或查表力求准确。

一是注意实际有功功率P的确定。

有的用户直接将用电设备装机容量简单相加后作为全厂有功功率来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往往会造成补偿容量过大。

对已投产的用户,可通过实测确定;对新上项目的用户,应在设计时认真确定全厂计算负荷Pj,Pj与用电设备的同期系数、利用系数有关,可参照同类型厂运行数据或设计资料计算确定。

二是注意不要过补偿。

有的用户故意多装电容器,人为造成一些时间内过补偿,使无功电度表倒走,以为最终可以保持高力率。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供电部门为用户安装的计量无功电度表具有防倒送功能,能够自动将其倒送的无功电量累加到实用无功电量中去。

因此倒送得越多,实用无功电量越大,用户的功率因数越低。

3.3 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1)已知补偿前cosφ1和补偿后cosφ2:式中:Qc———补偿容量,kVArP———负荷有功功率,kW。

(2)对单台电动机进行补偿时,补偿容量不可超过电动机空载容量,以防产生过励现象,即式中:I———电动机空载电流,AUe———电动机额定电压,V。

(3)补偿容量查表法可根据补偿前cosφ1和补偿后cosφ2查表获得无功补偿率qc(见表2),与被补偿用电设备的有功功率相乘,其积就为所需补偿容量Qc,十分方便。

如一用户有功容量P=500kW,cosφ1=0.80,要求补偿到cosφ2=0.96,需补偿容量多少?查表2,qc=0.46,则Q C =P·qc=500×0.46=230 kVAr式中:P———实际有功负荷4加强对无功补偿设备的管理无功补偿设备投运后,应加强管理、维护,认真抄录相关运行数据,确保补偿预期效果,这对用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1 注意环境温度电力电容器温升有严格规定,环境温度过高时,电容器温升超过允许值,会缩短电容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发生爆炸。

当温度过高时,要加强室内通风或使用专用风机降温。

电容器上积灰多时,要进行清扫,以利散热。

4.2 注意运行电压电容器的容量与电压呈平方正比关系。

因此当电压过高时,会使补偿容量大大超过设计容量,出现过补偿。

而且容量的提高致使电容器电流升高,电容器的功率损耗和发热量就明显增加,威胁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所以发现电容器运行电压过高时,应停用部分电容器甚至全部停用。

电容器允许在1.1 Ue下长期运行。

4.3 确保自动投切装置的正常运行用户在生产用电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生产班次及厂体等原因,用电负荷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无功补偿容量也要相应变化。

如果用人工操作投切电容器,很难达到要求。

因此,一般都将电容器分成若干组,根据变化着的无功补偿容量要求,通过一个自动投切装置将部分电容器组自动投入或撤出,实现全厂功率因数的相对平衡。

这个自动装置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要定期观察、检查、试验,一旦发现失灵,要及时修复或更换。

一些用户由于管理不善,自动投切装置长期失灵,致使电容器不能根据补偿要求及时自动投入或退出,最终功率因数很低而被罚款,这样的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4.4 认真抄录电量,掌握功率因数水平用户的平均功率因数是通过有功电量和无功电量计算出来的。

所以每天抄录有功电量和无功电量,就可随时掌握功率因数情况,一旦电度表计失准或错抄,用户的抄表记录可以作为纠错的依据之一。

一般人认为,电量这个月抄少了,下个月补抄后,总电量不变,不会影响电费的多少。

对于有功电量而言,上述理解是行得通的,对无功电量就绝不能这么理解。

因为无功电量是计算功率因数的主要依据,而且调整电费的奖与罚的范围和比率不是对称的(参见图1,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