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
变电所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的计算

变电所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的计算1 计算负荷的方法及负荷计算法的确定由于用电设备组并不一定同时运行,即使同时运行,也并不一定都能达到额定容量。
另外,各用电设备的工作制也不一样,有连续、短时、断续周期之分。
在设计时,如果简单地把各用电设备的额定容量加起来,作为选择导线截面和电气设备容量的依据,选择过大会使设备欠载,造成投资和有色金属的浪费;选择过小则会使设备过载运行,出现过热,导致绝缘老化甚至损坏,影响导线或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严重时会造成火灾事故。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设计时,应用计算负荷选择导线和电气设备。
计算负荷又称需要负荷或最大负荷。
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持续负荷,其热效应与某一段时间内实际变动负荷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
在供电设计中,通常采用半小时的最大平均值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电气设备和导体的依据。
用半小时最大负荷来表示其有功计算负荷,而无功计算负荷、视在计算负荷和计算电流则分别表示为、和。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确定计算负荷的方法有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
由于需要系数法的优点是简便,适用于全产和车间变电所负荷的计算,因此本设计变电所的负荷的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
2 需要系数法的基本知识(1).需要系数需要系数是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需要的有功功率与其设备容量的比值,即=/=/ 式(1)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是指用电设备组所有设备(不含备用设备)的额定容量之和,即=。
而设备的额定容量,是设备在额定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但是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实际上不一定都同时运行,运行的设备也不一定都满负荷,同时设备本身和配电线路都有功率损耗,因此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为=/式(2)式中代表设备组的同时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运行的设备容量与30P 30Q 30S 30I dK d K max P e P 30P eP eP NK e P ∑NP dK K ∑LK e WLηηK ∑全部设备容量之比;代表设备组的负荷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的输出功率与运行的设备容量之比;代表设备组的平均效率;代表配电线路的平均效率,即配电线路在最大负荷时的末端功率与首段功率之比。
无功补偿及计算

无功补偿,就其概念而言早为人所知,它就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供必要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能耗,改善电网电压质量。
无功补偿的合理配置原则,从电力网无功功率消耗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各级网络和输配电设备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尤以低压配电网所占比重最大。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功功率的传输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的效率,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应按照“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
(1 ) 总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相结合,以局部为主。
(2) 电力部门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
在配电网络中,用户消耗的无功功率约占50%~60%,其余的无功功率消耗在配电网中。
因此,为了减少无功功率在网络中的输送,要尽可能地实现就地补偿,就地平衡,所以必须由电力部门和用户共同进行补偿。
(3) 分散补偿与集中补偿相结合,以分散为主。
集中补偿,是在变电所集中装设较大容量的补偿电容器。
分散补偿,指在配电网络中分散的负荷区,如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和用户的用电设备等进行的无功补偿。
集中补偿,主要是补偿主变压器本身的无功损耗,以及减少变电所以上输电线路的无功电力,从而降低供电网络的无功损耗。
但不能降低配电网络的无功损耗。
因为用户需要的无功通过变电所以下的配电线路向负荷端输送。
所以为了有效地降低线损,必须做到无功功率在哪里发生,就应在哪里补偿。
所以,中、低压配电网应以分散补偿为主。
(4) 降损与调压相结合,以降损为主。
2、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功率因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交流用电设备在其工作过程中,除消耗有功功率外,还需要无功功率。
当有功功率P一定时,如减少无功功率Q,则功率因数便能够提高。
在极端情况下,当Q=0时,则其力率=1。
因此提高功率因数问题的实质就是减少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需要量。
2. 1、异步电动机和电力变压器是耗用无功功率的主要设备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间的气隙是决定异步电动机需要较多无功的主要因素。
而异步电动机所耗用的无功功率是由其空载时的无功功率和一定负载下无功功率增加值两部分所组成。
《供配电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试题与答案

《供配电负荷计算及⽆功补偿》试题与答案《负荷计算及⽆功补偿》课后习题⼀、单选题1. 车间某三相配电系统中,每相均接⼊⼀盏交流 220V 2kW碘钨灯,同时在A相和B相间接⼊⼀个交流380V 、2kW的全阻性负载,清计算等效三相负荷,下列哪-项数值是正确的?(A) 5kW (B) 6kW (C) 9kW (D) 10kW答案: 【 C 】解答过程:依据《⼯业与民⽤供配电设计⼿册)) (第四版) P20 ,P21 。
⾸先将相间负荷转为相负荷。
由题中全阻性负载可知功率因数为1,查表1.6-1,则: Pu = Puv . p(UV)U+ Pwu . p(WU)U = 2×0.5 = lkWPv = Puv . p(UV)U + Pvw . p(VW)V= 2×0.5 = lkWPw = Pvw . p(VW)W + Pwu . p(WU)W= 0kW其次将各相负荷分别相加,取最⼤相负荷的 3倍作为等效三相负荷。
则: (2 +1)×3 = 9kW2. 假设某车间变电所设置⼀台10/0.4kV、630kV A变压器。
其空载有功损耗1.5kW、满载有功损耗6.8kW。
0.4kV侧计算视在功率为520kV A ,功率因数为0.95,问变电所10kV侧计算⽆功功率为那项?(A) 183k var(B) 185.6k var(C) 198k var(D) 188.24k var答案:【D 】解答过程:依据《⼯业与民⽤供配电设计⼿册》(第四版) P30 式(1.10-6) 。
0.4kV 侧计算⽆功功率: Q0.4 = Sc× sinψ= 520×0.312= 162.24kvar变压器⽆功功率损耗: △Q T=0.05Sc=0.05×520=26kvar10kV 侧计算有功功率:Q10 = Q0.4 +△Q T = 162.24 + 26= 188.24kvar解析:本题给出的空载有功损耗1.5kW、满载有功损耗6.8kW是⼲扰项,题中未给出空载⽆功损耗、满载⽆功损耗,则可⽤概略计算公式计算。
论工厂的电力负荷计算及意义.

一.概述电力负荷计算的目的是:(1)、计算变配电所内变压器的负荷电流及视在功率,作为选择变压器容量的依据。
(2)、计算流过各主要电气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熔断器等)的负荷电流,作为选择这些设备的依据。
(3)、计算流过各条线路(电源进线、高低压配电线路等)的负荷电流,作为选择这些线路电缆或导线截面的依据。
(4)、计算尖峰负荷,用于保护电气的整定计算和校验电动机的启动条件。
(5)、为电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二.工厂电力负荷的分级及设备容量的确定1.电力负荷的概念电力负荷又称为电力负载。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耗用电能的用电设备或用电单位(用户),如说重要负荷、不重要负荷、动力负荷、照明负荷等。
另一是指用电设备或用电单位所耗用的电功率或电流大小,如说轻负荷(轻载)、重负荷(重载)、空负荷(空载)、满负荷(满载)等。
电力负荷的具体含义视具体情况而定。
2.负荷分级的相关规范: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一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
例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等。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二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时。
例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重点企业大量减产等。
(2)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
例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以及中断供电将造成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等较多人员集中的重要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3)另外,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者应为三级负荷。
3. 设备容量的确定(1)长期工作制和短时工作制的用电设备长期工作制和短时工作制的设备容量就是该设备的铭牌额定功率。
工厂供电 第二章 负荷计算

连续工作制设备
短时工作制设备
如:金属切削用的辅助机械(龙门刨横 梁升降电动机、刀架快速移动装臵)、 水闸用电动机等。 设备的工作呈周期性,时而工作时而 停歇,如此反复,且工作时间与停歇 时间有一定比例。如起重机、电焊机、 电梯等
第二章 负荷计算 17/104
反复短时工作制设备
2013-6-20
工厂供电
4/104
工厂供电
3、特点 (1)电力负荷是变化的,不等于额定功率。 (2)电力负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a)折线形负荷曲线
依点连成的负荷曲线
2013-6-20 第二章 负荷计算
(b)阶梯形负荷曲线
梯形负荷曲线
5/104
工厂供电
二、年负荷曲线
(1)年负荷曲线分为:年负荷持续曲线和年运行负荷曲线。 ◆年负荷持续曲线:不分日月先后,仅按全年的负荷变化, 按不同负荷值在年内累计持续时间重新排列组成。 ◆年运行负荷曲线:根据全年日负荷曲线间接制成,反映一 年内逐月(或逐日)电力系统最大负荷的变化。 年负荷持续时间曲线,反
荧光灯:
Pe= PN
Pe=1.2PN
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 Pe= 1.1PN ③还可按建筑物的单位面积容量法估算:
Pe S /1000
式中:
2013-6-20
建筑物单位面积的照明容量,S为建筑物的 面积。
第二章 负荷计算 23/104
工厂供电
第三节 负荷计算的方法
计算负荷是根据等效温升确定的。
设备铬牌功率因数
Pe PN N S N cos N
设备铬牌额定容量
PN为电焊机额定有功功率;SN为额定视在功率;εN为额 定负荷持续率; cosφN为额定功率因数。
建筑电气 建筑供配电的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

Pav=Wp/t 全年小时数取8760h, Wp是全年消费的总电能。 (4)负荷系数 负荷系数也称负荷率,又叫负荷曲线填充
系数。
Pav
P max
Qav
Q max
0.70 ~ 0m a x Pr
Pmax―用电设备组负荷曲线上最大有功负荷(kW)
Pr ―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kW)
(6)利用系数 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班内的平均负荷 有功功率 (kW)
Pav K l Pe
Pav Kl Pe 无功功率 (kvar)
Qav Pav tan
式中Pav ――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工
作班内消耗的平均功负荷(kW);
Pe――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kW)
➢当采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计算负荷 时,起重机用电动机类的设备功率为统一 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25%下的有功功率
Pe
r Pr 2 25
r Pr
(kW)
➢当采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计算负 荷时,断续工作制电焊机的设备功率是 指将额定容量换算到负载持续率 ε=100%时的有功功率。
Pe
r Pr 100
(5)电焊机3台总计17.50KVA; (Kx5=0.35 cosφ5=0.60 tgφ5=1. 33 ε5 =65%)
试求:每组负荷的计算负荷(Pc、Qc、 Sc、Ic)?
解:(1)机床组为连续工作制设备,故
PC1 K X1 Pe1 0.20 98 19.60 (kW)
QC1 PC1 tg1 19.60 1.72 33.91 (kvar)
r Sr cos
(kW)
3.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及计算电流
有功功率 Pc K X Pe (kW)
无功功率 QC PC tg (kvar)
配电 一些计算公式

配电一些计算公式第一章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1、用电设备组的平均负荷有功功率:P av =K l P e无功功率:Q av =P av tg ϕ2、平均利用系数平均有功功率-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平均无功功率-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K av =∑P av P e 平均利用系数-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3、求出用电设备的有效台数(∑P e )2 n yx =2∑P 1e 用电设备的有效台数-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4、求出用电设备的最大系数根据Nyx 和Klp 查表(1-8)得到Km5、计算负荷及计算电流有功功率:P c =K m ∑P av∑Q av有功功率-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无功功率-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视在功率-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计算电流-利用系数法负荷计算无功功率:Q c =K m 视在功率:S c =计算电流:I c =P c 2+Q c 2 S c3U rK lav n yx K m I c功率损耗计算1、三相线路有功功率损耗:∆P l =3I c R ⨯102-32-3 有功功率损耗-三相线路功率损耗计算无功功率损耗-三相线路功率损耗计算无功功率损耗:∆Q l =3I c X ⨯10I c l ∆P l ∆Q l2、电力变压器 2⎛S c 有功功率损耗:∆P T =∆P 0+∆P k S ⎛r ⎛⎛⎛ ⎛2有功功率损耗-电力变压器功率损耗计算⎛S c 无功功率损耗:∆Q T =∆Q o +∆Q k S ⎛r⎛⎛⎛ ⎛无功功率损耗-电力变压器功率损耗计算∆P T ∆Q T S r S c ∆P o ∆Q o I o u k3、高压电动机有功功率损耗:∆P M =P r ⎛1-η⎛⎛⎛η⎛⎛有功功率损耗-高压电动机功率损耗计算无功功率损耗:∆Q M =∆P M tg ϕ谐波电压电流计算1、电流叠加相位角已知:I n = 无功功率损耗-高压电动机功率损耗计算 22I n 1+I n 2+2I n 1I n 2cos θn 电流叠加(已知相位角)-谐波电流/电压计算αα相位角未知:I n =I n 1+I n 2()1/α电流叠加(未知相位角)-谐波电流/电压计算2、谐波电压计算HRU n =3U N ∙nI n %电压计算-谐波电流/电压计算 10S k⎛⎛⎛⎛1/α3、电流允许值计算⎛S i I ni =I n S ⎛rT 电流允许值-谐波电流/电压计算第一章电弧炉负荷计算P c =1. 2*S r *cos ϕ1P c =1. 2*cos ϕ1*∑(n 1*S 1)+0. 66*cosϕ2*∑(n 2*S 2) Qc =1. 2*sin ϕ1*∑(n 1*S 1)+0. 66*sin ϕ2*∑(n 2*S 2) S c =Pc 2+Qc 2cos ϕ1 cos ϕ2 S r P c Q c S c第一章电网供电系统电能损耗计算∆P L ∆W L ∆W T∆W L =∆P L *τ⎛S c ∆W T =∆P o *t +∆P k * S ⎛r ⎛⎛⎛*τ ⎛2S c S r ∆P o ∆P k第一章无功补偿计算cos ϕ1 cos ϕ2 Q c =P c *tg ϕ1-tg ϕ2第二章柴油发电机起动容量 ()P ∑ η∑ S G 1 cos ϕS G 1=P ∑ η∑*cos ϕS G 2 K j K G S m P m Q mS G2=K jK G *S m1-∆U *X ' d *S st ∆∆U ∆U S st ∆ X ' d S G 3 S G 3=第三章通风窗有效面积F j F c P o P kF j =F c =4. 25*(P o +P k * h *∆t 3 m 2第五章母线的应力跨距、及振动频率计算l c i p 3 r i σy K x σc f 0 l max f m σc =2. 16*K x *i p 32l 2**β*10-2 D *Wl 2**β*10-2 D *W σc =1. 73*K x *i p 32f 0=γl c 2*E *J ml max =7. 603*D *W *σy i p 3r il 2f m =112*ε第五章绝缘耐受电压修正系数 K a K a =e m (H -1000)/8150。
负荷计算方法

负荷计算方法1、 计算负荷的内容(1) 计算负荷又称需要负荷或最大负荷,通常采用30min 的最大平均负荷作为发热条件选择电器或导体的依据。
(2) 尖峰电流是指单台或多台用电设备在短时间内的最大负荷电流。
单台电动机的尖峰电流就是起动电流;多台电动机的尖峰电流是指计算电流再加上一台最大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如果多台电动机中最大电动机是双电动机驱动时(例如:大吨位起重机中的主卷扬往往是双电动机驱动)则尖峰电流应是计算电流加上这两台同时工作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尖峰电流用于计算电压损失、电压波动和电压下降以及选择电器和保护元件等的依据。
此外在校验滑触线和较长线路供电的电动机起动时能否满足允许电压损失的要求时,也用尖峰电流来校验。
(3) 平均负荷为某段时间用电设备所消耗的电能与该段时间之比,常选用最大负荷班的平均负荷,作为计算电能消耗和选择无功补偿装置的依据2、 负荷计算的方法(1) 需要系数法:使用最为广泛,尤其适用于配、变电所的负荷计算。
(2) 利用系数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但计算过程复杂,工程中很少采用。
(3) 二项式法:一般用于用电设备较少的场所,计算结果偏大。
(4) 单位面积功率法、单位指标法和单位产品耗电量法:前两者多用于民用建筑,后者用于某些工业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电力负荷估计。
(5) 3台及2台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取各设备功率之和;4台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取设备功率之和乘以0.9的系数;5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可采用二项式法计算,但计算负荷不能小于其中一台最大电动机的功率。
3、 设备功率的确定:用电设备铭牌标明的功率系厂家规定工作条件下的额定输出功率。
各种设备规定的工作条件不完全相同(如JZR 型电动机在不同的负载持续率下有不同的功率),故负荷计算时应将其换算为统一规定工作条件下的功率,即设备功率。
设备功率换算的规定如下:(1) 连续工作工作制电动机的设备功率等于额定(铭牌)功率。
(2) 短时或周期工作制电动机(如起重机用电动机等)的设备功率是指将额定功率换算为统一负载持续率下的有功功率:(a ) 当采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计算负荷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25%时的有功功率:例如负载持续率为ε为40%的45KW 电动机换算到ε为25%时的有功功率: KW P P r r N 5725.04.04525.0===ε (b ) 当采用利用系数法计算负荷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时的有功功率:按上例内容换算到ε为100%的有功功率为:KW P P r r N 5.284.045===ε (c ) 电焊机的设备功率是将额定容量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时的有功功率:ϕεcos r r N S P = 如一台23KV A(380V)单相电焊机,5.0cos =ϕ, %65=r εKW x P N 3.95.065.023== 计算负荷时:当一台电焊机时:N d P P 3=;当二台电焊机时:N d P P 3= ;当三台电焊机时:N d P P 3= ;当四台电焊机时:N d P P 3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在计算补偿用电力电容器容量和个数时,应考虑 实际运行电压可能与额定电压不同,电容器能补偿的 到实际运行电压可能与额定电压不同,电容器能补偿的 实际容量将低于额定容量,此时需对额定容量作修正: U 2 Qe = QN ( ) UN
4
2.4.6.2 功率因数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1)系统中输送的总电流增加,使得供电系统中的电 气元件,容量增大,从而使工厂内部的启动控制设备、 测量仪表等规格尺寸增大,因而增大了初投资费用。 测量仪表等规格尺寸增大,因而增大了初投资费用。 (2)增加电力网中输电线路上的有功功率损耗和电能 损耗。 损耗。 (3)线路的电压损耗增大。影响负荷端的异步电动机 线路的电压损耗增大。影响负荷端的异步电动机 及其它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4)使电力系统内的电气设备容量不能充分利用。
人工补偿无功功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 • • 并联电容器补偿 同步电动机补偿 动态无功功率补偿
7
用静电电容器(或称移相电容器、电力电容器) 用静电电容器(或称移相电容器、电力电容器) 作无功补偿以提高功率因数,是目前工业企业内广泛 作无功补偿以提高功率因数,是目前工业企业内广泛 应用的一种补偿装置。 应用的一种补偿装置。 电力电容器的补偿容量可用下式确定 Qc=Pav(tanϕ1-tanϕ2)=αPca(tanϕ1-tanϕ2)
瞬时功率因数值代表某一瞬间状态的无功功率的 变化情况。 变化情况。
1
(2)平均功率因数 平均功率因数指某一规定时间内,功率因数的平 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1 Wa cosϕwm = = 2 2
Wa +Wr
Wr 2 1+ ( ) Wa 式中: Wa----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有功电能(kW·h);由有功电度 ----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有功电能(kW·h);由有功电度 表读出。
综上可知, 综上可知,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必须设法提高电力网中各种有关部分的功率因数。目前 供电部门实行按功率因数征收电费,因此功率因数的高低也是 供电系统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
5
2.4.6.3 功率因数的改善
(1)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方法,即采用降低各用电设 备所需的无功功率以改善其功率因数的措施,主要有:
10
三相电容器,通常在其内部接成三角形,单相电 三相电容器,通常在其内部接成三角形,单相电 容器的电压,若与网络额定电压相等时则应将电容器 接成三角形接线,只有当电容器的电压低于运行电压 时,才接成星形接线。 相同的电容器,接成三角形接线,因电容器上所 加电压为线电压,所补偿的无功容量则是星形接线的 三倍。若是补偿容量相同,采用三角形接线比星形接 三倍。若是补偿容量相同,采用三角形接线比星形接 线可节约电容值三分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容器 组多接成三角形接线。
2.4 功率因数与无功功率补偿
2.4.1 功率因数的计算
(1)瞬时功率因数 瞬时功率因数由功率因数表或相位表直接读出, 或由功率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按下式求出: P cosϕ = 3 UI
式中:P——功率表测出的三相功率读数(kW); 式中:P——功率表测出的三相功率读数(kW); U——电压表测出的线电压读数(kV); ——电压表测出的线电压读数(kV); I——电流表测出的相电流读数(A)。 ——电流表测出的相电流读数(A
Wr----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无功电能(kvar·h);由无功电度 ----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无功电能(kvar·h);由无功电度 表读出。
我国电业部门每月向工业用户收取电费,就规定 电费要按月平均功率因数来调整。上式用以计算已投 入生产的工业企业的功率因数。
2
对于正在进行设计的工业企业则采用下述的计算 方法:
=
返回 目录
0.75×2400 (0.75× 2400)2 + (0.75× 2400×1.108 −1200)2
13
= 0.91
① 正确选用感应电动机的型号和容量,使其接近满载运行; ② 更换轻负荷感应电动机或者改变轻负荷电动机的接线; ③ 电力变压器不宜轻载运行; ④ 合理安排和调整工艺流程,改善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限 制电焊机、机床电动机等设备的空载运转; ⑤ 使用无电压运行的电磁开关。
6
(2) 人工补偿无功功率
当采用提高用电设备自然功率因数的方法后,功率因数 仍不能达到《供用电规则》 仍不能达到《供用电规则》所要求的数值时,就需要设置专 门的无功补偿电源,人工补偿无功功率。
12Βιβλιοθήκη 例3.6.1 某工厂的计算负荷为2400kW,平均功率因数为0.67。根 某工厂的计算负荷为2400kW,平均功率因数为0.67。根 据规定应将平均功率因数提高到0.9(在10kV侧固定补偿),如 据规定应将平均功率因数提高到0.9(在10kV侧固定补偿),如 果采用BWF-10.5-40果采用BWF-10.5-40-1型并联电容器,需装设多少个?并计算补偿 后的实际平均功率因数。(取平均负荷系数α=0.75) 后的实际平均功率因数。(取平均负荷系数α=0.75) 解 tanϕ1=tan(arccos0.67)=1.108 tanϕ2=tan(arccos0.9)=0.484 Qc=Pav(tanϕ1-tanϕ2) =0.75×2400×(1.108-0.484)=1122.66(kvar) (1.108n= Qc / Qc1=1122.66/40≈30(个),每相装设10个。 =1122.66/40≈30( ,每相装设10个。 此时的实际补偿容量为30 40=1200(kvar),所以补偿后实际平均 此时的实际补偿容量为30×40=1200(kvar),所以补偿后实际平均 功率因数为 P αP av ca cosϕav = = Sav (αP )2 + (αP tanϕ1 − Qc )2 ca ca
P αP 1 av ca cosϕav = = = 2 2 Sav βQca 2 (αP ) + (βQca ) ca 1+ ( ) αP ca
式中: Pca----全企业的有功功率计算负荷,kW; ----全企业的有功功率计算负荷,kW; Qca----全企业的无功功率计算负荷,kvar; ----全企业的无功功率计算负荷,kvar; α----有功负荷系数,一般为0.7~0.75; ----有功负荷系数,一般为0.7~0.75; β----无功负荷系数,一般为0.76~0.82。 ----无功负荷系数,一般为0.76~0.82。
6 2 Qe =10× ( ) = 3.27(k var) 10.5
显然除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种降压使用的做法应避免。
9
在确定总补偿容量Q 在确定总补偿容量Qc之后,就可根据所选并联电 容器单只容量Q 容器单只容量Qc1决定并联电容器的个数: n=Qc/Qc1 由上式计算所得的数值对三相电容器应取相近偏 大的整数。若为单相电容器,则应取3的整数倍, 大的整数。若为单相电容器,则应取3的整数倍,以便三 相均衡分配。 相均衡分配。
11
用户处的静电电容器补偿方式可分个别补偿、分 组(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三种。 个别补偿 将电容器直接安装在吸取无功功率的用电 设备附近; 分组(分散)补偿 将电容器组分散安装在各车间配 电母线上; 集中补偿 指电容器组集中安装在总降压变电所二次 侧(6~10kV侧)或变配电所的一次侧或二次侧 侧(6~10kV侧)或变配电所的一次侧或二次侧 (6~10kV或380V侧)。 6~10kV或380V侧)。 在设计中一般考虑将测量电能侧的平均功率因数 补偿到规定标准。 补偿到规定标准。
式中:Q --电容器铭牌上的额定容量,kvar; 式中:QN--电容器铭牌上的额定容量,kvar; Qe--电容器在实际运行电压下的容量,kvar; --电容器在实际运行电压下的容量,kvar; kvar UN--电容器的额定电压,kV; --电容器的额定电压,kV; U--电容器的实际运行电压,kV。 --电容器的实际运行电压,kV。 例如将YY10.5-10- 型高压电容器用在6kV的工厂变电所中作无功补偿设 例如将YY10.5-10-1型高压电容器用在6kV的工厂变电所中作无功补偿设 备,则每个电容器的无功容量由额定值10kvar降低为: 备,则每个电容器的无功容量由额定值10kvar降低为:
3
(3)最大负荷时的功率因数 最大负荷时的功率因数指在年最大负荷(即计算 负荷)时的功率因数。根据功率因数的定义可以分别 写出:
P P ca ca = cosϕca = 2 Sca P2 + Qca ca
式中: Pca——全企业的有功功率计算负荷,kW; ——全企业的有功功率计算负荷,kW; Qca——全企业的无功功率计算负荷,kvar; ——全企业的无功功率计算负荷,kvar; ——全企业的视在计算负荷,kVA。 Sca——全企业的视在计算负荷,k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