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

其它参数见表1、2和3。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W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Date yyyy-mm-ddTimehh:mm:ssLatitude/°NLongitude/°EDepth/kmMagnitude Sources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M exp M CLVD MSource 1 2.53 2.53 -0.22 -1.18-1.10 5.13 4.04 2.15 0.70IGP-CEA表3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最佳双力偶解Plane IPlane IIT-axisB-axisP-axisStri ke/°Di p/°Rak e/°Strike/°Di p/°Rak e/°Az m /°Pl g /°Az m /°Pl g /°Az m /°Pl g /°Source229 43 123 7 55 63 222 67 23 22 116 7 IGP-CEA2、2008年5月12日20点强余震震源机制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3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3右图所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置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一、引言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灾区已取得了一定的重建成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全面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情况,本报告对灾后重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灾后重建目标与政策在灾后重建开始时,中国政府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即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强灾区管理和监督体制等。

三、灾后重建进展自2008年起,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吸引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灾后重建效果评估经过调查发现,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修复,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建工程管理不规范、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五、主要问题及建议1. 管理问题:灾区的重建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施工质量检查不严格、工程进度管理不及时等。

建议加强对重建工程的监管和检查,提高管理水平。

2. 资源利用问题:灾区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现象。

建议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社会问题:灾区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就业机会有限、教育资源不足等。

建议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六、结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是灾区重建的关键。

七、参考文献1.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报告》,中国政府出版社,2010年。

2. 《中国灾后重建经验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灾后重建中的管理与规划》,中国城市出版社,2018年。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报告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班级:安管1203班姓名:***学号:************2014.12目录1.案例简介 (3)2.防灾减灾 (3)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3.应急准备 (4)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4.决策过程 (4)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5.处置行动 (5)5.1事态界定 (5)5.2响应迅速 (5)5.3采用心理干预 (5)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6.信息管理 (6)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7.恢复重建 (6)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7.2恢复速度迅速 (7)8.结果与影响 (7)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

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1.案例简介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报告

汶川地震报告

浅析“汶川大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是地球的快速振颤,是众多自然灾害的头号杀手。

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为了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做出抗震举措,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汶川大地震”的概况,让大家了解到相关的地震知识,做出相应的准备以防遭受突如其来的地震时不知所措。

一、概要:发生时间: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点28分地点:四川汶川震级: 8.0死者: 69,226人,下落不明人员: 17,923人负伤人员: 374,643人倒塌房屋: 7,789,100户半倒塌房屋: 24,590,000户直接经济损失总额: 8,451亿人民币图1 遭受地震后的废墟二、受灾地区总体概况:一般受灾地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个省(市)中的417个县(市区),4656个乡镇,47789个行政村,总面积大约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626万人。

其中四川省受灾面积大约是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83万人(6月24日国务院报告) 重大受灾区:四川、甘肃、陕西省的51个县(市区),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重大受灾地区人口:1986.7万人(8月12日国务院重建基本规划) 极度重大受灾区: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绵阳市(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广元市(青川县)、阿坝自治州(汶川县、茂县)等10个市县,极度重大受灾面积:26409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3.7 万人三、地震成因:此次地震的成因为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见图2)。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简称“5·12”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据中国地震台
网测定,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0级,是近30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地震造成了汶川县及周边区域的严重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

为了对这次地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国家级的震情调查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了一支地震科学家团队,对地震灾害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和全国地震科技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害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涵盖了灾害的方方面面,包括地震的基本震情特征,地震烈度分布及各种细节数据等,对地震烈度带、线和不同类型地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特别提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激发了川西的断层系反正断作用发生地震,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同时,报告中也讨论了地震路径、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和弹性反弹等方面细节内容。

此外,这份调查报告还介绍了地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灾情十分严重,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人口流动性等
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

研究者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以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针对灾害后的复原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灾后重建时,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电、道路等,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应加强山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提供了深入的科学数据和细节信息,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防扮演了重要角色。

希望在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在地震预测研究与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效率方面迈进更大的步伐,将中国的地震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