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味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记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经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那个多灾的国家却记忆了少有的系列灾害,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害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赖感,人民相信这是一具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向来别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别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并且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差不多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公布消息,加强社会操纵,增强民众凝结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别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别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别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具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怀,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具政府主导行为算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布命令为灾害事故遇难的人民进行凉爽全国哀悼。

这是一具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具民众都关注那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具别得别提的媒体形象算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具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操纵舆论,后来因为事件进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二○○八年五月十六日三台县在抗震救灾中彰显行政效能

二○○八年五月十六日三台县在抗震救灾中彰显行政效能

第十七期二○○八年五月十六日三台县在抗震救灾中彰显行政效能“5·12”汶川强烈地震给148万人口的三台县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三台县委、县政府用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来考核、检验机关的行政效能,考察和识别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力,赢得了全县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工作生产生活有序进行的良好局面。

一、抓认识,让思想跟上抗灾节奏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三台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廖明在会上强调说,当务之急是抗震救灾,全县上下各个方面必须紧急行动起来,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抗震救灾进行。

随即,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为组长组成的六个工作组,深入到全县63个乡镇和部门,用县委、—1—县政府提出的“当前最大的工作是抗震救灾,最紧要的工作是抗震救灾,最迫切的任务是抗震救灾”的工作思路去动员干部,指导基层开展抗震救灾。

在县委、县政府十分明确的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干部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全力抗震救灾上来,把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转移到抗震救灾上来,迅速全力以赴投入到查看灾情、抢救伤员、转移群众、安抚人心和支持重灾区的抗震救灾中。

二、抓责任,让工作符合应急要求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三台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常务副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争分夺秒地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全面落实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责任,告诫大家“抗震救灾,责任重如泰山”。

随即,县级机关和全县63个乡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纷纷成立了领导小组,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领导、每个干部头上,全县干部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连日来,县委书记廖明先后深入受灾最重的县国土资源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查看灾情,深入县人民医院指挥抢救伤员,慰问受灾群众,深入学校、农村、企业安抚群众,指导抗震救灾。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作者:周庆安来源:《对外大传播》2008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这既是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

从危机事件的分类来说,这是一场产生全球范围内舆论效应的自然危机,具备了大规模公共危机的所有特点。

之所以将危机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危机主要包括了核心行为与舆论反应两个部分。

地震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其主要影响也是这两方面的。

核心行为是抗震救灾活动,而舆论反应则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灾难报道是西方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灾难报道作为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构成了特殊时期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舆论环境之一。

各种类型的灾难,如墨西哥大地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印度洋海啸等,一方面“会影响外界对这个国家安全性与可靠度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国家居住、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这个国家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度,国家形象与危机之间的关系也会显现出来。

根据学者Douglas Belle的研究,西方媒体对国外自然灾难危机的关注点按显著程度排序,分别是伤亡人数、救援效果、危害程度及可能对所谓民主自由产生影响的程度。

这些同样构成了此次汶川地震后西方媒体报道的焦点。

据不完全整理,西方媒体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描述。

首先,伤亡数字是各个西方媒体滚动报道的焦点,尤其在灾后第三天,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之后,不少西方媒体将地震报道放到了头版;其次,部分主流西方媒体关注了中国政府及时反应,迅速调集解放军抗震救灾的行动,多数媒体对于此次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再次,更多的西方媒体也都讨论了此次地震后,中国公众对灾区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舆论支持,以及在哀悼日当天中国人的一致表现;第四,有不少西方媒体从此次地震后中国媒体的报道入手,讨论中国的新闻自由问题。

灾后2周时间的报道,从两个层面比较完整地勾画了此次地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一方面是政府行动力较为高效、信息较以往公开;另一方面是民众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fy)程度空前高涨。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然而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通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这个多灾的国家却经历了少有的系列灾难,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难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靠感,人民相信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不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发布消息,加强社会控制,增强民众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不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不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个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心,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个政府主导行为就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命令为灾难事故遇难的人民举行全国哀悼。

这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个民众都关注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媒体形象就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控制舆论,后来因为事件发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在这次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本文将探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紧急救援行动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情况,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援行动。

各级政府将救援行动置于头等重要地位,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往灾区展开救援工作。

不论是政府部门、军队还是民间组织,都主动行动起来,协同合作。

数以千计的救援人员涌入灾区,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寻找幸存者并进行伤员救治。

这种高效率的应对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紧密合作。

二、全国人民的支持与援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无论是捐款、捐物资,还是自愿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全国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

不仅仅是个人,许多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这些行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命运相连的意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民族凝聚力。

三、自救互救的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民表现出了自救与互救的精神。

即使在灾难降临时,他们仍然保持冷静,组织自救。

许多幸存者曾经无私地为受困者提供帮助,自己身上的脏衣服、食物和水,都毫不吝惜地分享给需要的人。

这种自救与互救的精神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勇气,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四、坚韧不拔的重建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政府与人民一起努力,灾区的学校、城乡基础设施等得以逐渐修复和重建。

人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种重建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与进取精神。

中国人民面对汶川大地震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得人们有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提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作为国家机关、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代表公权力的地位结合危机事件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政府此次危机公关的特征和危机公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并提出改进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政府危机公关;危机公关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对危机的公关管理能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剧烈的地震造成数万人遇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严重干扰了灾区社会经济秩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承担着维护社会公众安全的责任,控制由危机引起的连锁反应,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有效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把政府危机公关理解为政府面临危机事件时,为了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减少危机震荡,提高公众认知,实现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二、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政府职能与地位的特性共同决定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又是贯穿于整个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当中的。

一方面危机有突发性、模糊性、严重性、波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属于国家机关,掌握公共权力,是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最大的公共组织,它具有公共性、全局性、政治性的特征,所以它担负着国家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基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因此政府危机公关就具有了自觉性、紧迫性、社会性、复杂性、关联性、国际性的特征。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这六个特征也始终渗透于政府危机公关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自觉性。

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

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

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作者:才琴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4期【摘要】《China Daily》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宣英文报纸,是国外读者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入手,从文字报道和新闻图片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报道的特点,从中找出其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关键词】《China Daily》汶川地震形象塑造现今,国家形象在国家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其他各界的共同努力,大众媒介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会直观反映一国的国家形象,《China Daily》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据报道,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里氏8.0级的“5·12”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无论是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受灾范围等多方面都是近十年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其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1976年唐山地震。

在地震爆发后,《China Daily》连续一个月将第二版和第三版两个整版辟为“汶川地震”专版(“WENC-HUAN QUAKE”),并在头版进行连续报道,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国内外读者详尽地介绍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一、《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报道分析1、文字报道分析(1)文字报道数量分布。

在地震爆发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文字报道量很大,共计971篇(包括《China Daily》商业周刊)。

其中以5月的报道数为最多,共计606篇,6月刊登279篇,7月、8月和9月分别有49篇、21篇和16篇的文字报道。

由此可见,《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分布是非常比较集中的,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的5月和灾后重建的6月,这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灾区灾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展情况。

从汶川救灾谈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公关案例分析_[全文]

从汶川救灾谈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公关案例分析_[全文]

从汶川救灾谈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公关案例分析Presented by:八度空间工作室(8ight-dimension Studio)Copyright @ 八度空间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辨析这几个概念?1由突发事件引起、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公共危机危机公关公关危机组织在关系、舆论、形象等方面出现的危机。

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帮助组织控制事态、引导舆论、重塑形象。

危机带来的恶果:破坏信心点燃猜疑和谣传伤害感情损害形象戴维斯3></a>.杨,爱德华公司总裁,著名公关专家政府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角度从媒体报道的内容焦点看政府的行动举措1、央视、中央电台、央视国际网站(报道了什么典型事迹,典型标题)2、地方台,尤其是四川台、凤凰卫视3、国家报纸(大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为例4、归纳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举措,以时间为序归纳。

媒体信息发布——内容与焦点讨论: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报道“我们同是一家人”发布内容1、灾情现场:真实受灾情况、伤亡人数2、救援进展:救助人数3、营救故事:自救与互救情况、可歌可泣的救援英雄事迹4、赈灾捐助:慰问与捐助情况5、全球关注:国际评价、联合国评价6、灾区连线:搭建与灾区沟通平台7、防震知识:危机预防媒体信息发布的内容和焦点发布焦点◆关注政府救灾措施◆关注各界赈灾捐助◆关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关的行动举措(大事记)5月12日5月13日5月14日5月15日5月16日5月17日5月18日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通过媒体公布地震消息;中央电台、央视开始了24小时连线灾情直播;下午14:50分第一支救援队伍到达;16时民政部第一批救灾物资到达;19时温家宝总理专机到达重灾区;公安部稳定局势,首批解放军已冒雨徒步到达,空降15军冒险空降国务院抗震救灾会议决定:抚慰金哀悼日解放军救援队挺进重灾区卫生部调往灾区的血液运达胡锦涛书记察看救灾工作;教育部发布灾后中、高考预案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有效展开民政部、财政部下拨救灾物资和资金国务院灾情发布会空降兵成功空降灾区灾区通讯恢复政府采取了哪些公关行为?对内1、第一时间组建救灾指挥部,总理亲临一线安抚群众;2、第一时间集中合力,派遣救援人员,调运救灾物资;3、信息透明,通报灾情,赢得援助支持;4、社会动员,全体参与,心理救助疏导及时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社科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2期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口程莹琦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上海200000)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均有明显震感,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管理过程中足够强的危机意识、较高的救援效率、公开透明的信息处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以及全面及时的灾后处理,让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认可,让西方媒体感觉到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
关键词:汶川地震政府形象危机处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遇难,直
接严重受灾地Ⅸ达lO万、P方公里。

地震发生后,中闷政府迅速启动
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动员全围力量投入救灾工作,包括囡家丰席胡锦
涛在内的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

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
告宣布,2008年5月19几至2l门为全国哀悼日,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下半旗志哀。

与此同时,奥运吊火传递也暂停三天。

新闻媒体对汶川
大地震进行了全方位的直播报道。

一、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是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
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
评价。

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丰
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

它是政府
的理念、行为及效粜的集中综合表现。

因此,一个政府耍想获得好的
社会评价,颦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自身行为优良,努力做好
决策科学化、管理民卡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才
能存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

政府形象的最终形成,不仪取
决丁.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j.公众的丰观感觉与评价,
只有通过公众的自我感知和内心体验所认同和赞誉的政府形象,才是
良好的政府形蒙。

二、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人的,在危机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之一,有了良好的形象,就能取信于民。

更好
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有效的传播与管理,良好的政府彤象是政府实现
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基础。

(一)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的考验。

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
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

当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置结果的
好坏、不仅是考验政府能力,即预见能力、紧急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急对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ffii且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

如果危机顺利化解,标志着政府有较高的处理危机能力,政府良好的形象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

(二)公共危机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创造了机遇。

危机具有非预测性和破坏性,它给社会造成人面积灾难和损失,
使事件本身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如果政府在面对危机的同时
快速响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恶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加
强与公众的沟通等正面积极措施,就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但是
危机的发牛往往会暴露现自.制度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所以,政府要以
处理公共危机为契机,找到/fi足之处,尽快弥补和改善,从而使自己的
能力有所提高,完善和重嘞政府形象。

三、危机中政府所塑造的良好形象
在这次地震危机中,政府的积极行动把中华民族凝聚了起来,给
在震火中受难的人们提供J,强有力的坚实后盾。

中国政府的行动不
仅感动了国内民众,也打动了一些对中国百般挑剔的两方媒体,转变
了以往惯有的报道摹调,对灾区充满了挂虑,对中困政府则足褒奖有加。

政府抗击危机方面的信心,占领信息士导权,争取百姓的信任,以
及赢得陶际信脊方面。

人人提升了政府形象。

(一).亲民政府。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官员亲临事发现场,在
第一时间与民众零距离接触,安慰、鼓励并给与支持和帮助。

围家主
席胡锦涛等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

温家宝在地震发,l三后仅
仅几个小时就乘匕机赶往灾Ⅸ,存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个接一个地
走访受灾乡镇,如果道路受阻就坐直升机”空降”灾区,为灾区人民带去
安慰,并向他们保证政府会提供更多帮助。

国家领导人情系百姓、心忧民生的感人场面不仪舒缓了公众的紧张情绪、稳定了民心、给公众
带来J,温暖和力量,而且还赢得了公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220.树立了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亲民形象。

(二),责任政府.危机发生后的恢复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政府时刻树屯责任观念,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充分体现执政为民的责任政府形象。

这次的地震危机中,中国政府为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

大批救援人员在进驻重灾区时须克服道路阻断和天气恶劣的不利影响,甚罕花去了数天的时间才赶到灾区:胡锦涛总拍记丰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救援团、医疗卫7卜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总理温家宅在5月21日宣布'中央围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这些结余将帮助中央筹集700亿元人民币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尽管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政府部门的许多决定和措施都非常明确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这‘‘责任政府形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服务性政府。

危机中,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得到公众的满意和认可,维护政府良好的形象。

在这次地震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戍急措施,来缓解危机的压力。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

由中国地键局12人、北京军l×|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

中困守军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窄运人于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x=的抗震救灾任务。

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JII灾区,其他救灾物资陆续支援。

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I,充分体现出”以民为奉”的服务性政府理念。

(四).开放性政府.此次危机中,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布,使人民及时了解到地震火区的情况,并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

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L『.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形象和权威,利于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的公布,及时稳定了民心,维持了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公开反映厂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此次地震中,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对生命的关怀感动丁世界。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切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ilf!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为灾后霞建作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高度赞誉。

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摹本原则。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宅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把人民群众的牛命安伞放在第一位,赢得了高度赞誉。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峰持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国务院对利用抗抗震灾名义非法谋利的行为依法严历打击,确保r抗震救灾物资及时发往火区,为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必要条件,赢得了高度赞脊。

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向心力,提高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且有利于加强【f1圜的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汶川地震为中国政府建立新形象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中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契机,在灾难中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l】李剑锋:《政府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H版社2005年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熊源伟:《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
万方数据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作者:程莹琦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上海,200000
刊名:
金卡工程
英文刊名:CARDS WORLD
年,卷(期):2009,13(2)
被引用次数:0次
1.李剑锋政府组织行为学 2005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 2004
3.熊源伟公共关系学 2005
4.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 2005
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kgc200902177.aspx
授权使用:都晓东(wfqinghua),授权号:9b04113e-c47b-43e7-8e2a-9e53016d6280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