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童患上脓毒血症,mNGS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
类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羊、马、猪和啮齿类动物都可能感染本病,但它们 与人一样,都是偶然宿主,维持本病流行的连续性 作用不大。
病源学
类鼻疽杆菌有独特 的生长方式,可产生 细胞外的多糖类,在 培养中细菌集落陷 于大量纤维样物质 中。
病源学
在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上均可生长,在MH平板上 不形成色素。
病源学
类鼻疽杆菌( pseudomallei) 革兰染色阴性,与鼻 疽杆菌同属单胞菌,两者的致病性、抗原性和噬菌 体敏感性均类似。
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需氧,在普通培养上生长 良好。此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自然耐药性。
可产生两种不耐热毒素,即坏死性毒素和致死性毒 素,可使豚鼠、小鼠、家兔感染而致死。
传染源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如鼠类,但迄今尚无足够 的证据。病人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意义较小。
流行地区:其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及我国雷州 半岛、海南等热带地区。
流行过程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 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这是
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被吸血昆虫(蚤、蚊) 叮咬; 有报道认为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
类假鼻疽伯克霍尔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病源学
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 ,是热带 地区的人兽共患病,发病区域一般都在北纬20°至南纬 20°之间。
主要因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
本病一般性散发,无明显季节性。
主要表现为化脓性病灶播散所致的暴发性败血症,或有肺 部空洞的慢性结核样疾病 。
出院前采血培养为阴性,腹部CT示肝叶病灶基本 消失。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患者多发性脓肿的伤口处治及护理

在伤 口初 次处理 时 和 出院前使 用慢 性 伤 口愈 合
量表 ( c h r o n i c w o u n d s c a l e h e a l i n g ,C WS H) 、 疼 痛 计
根据 蒋琪 霞 等 提 出 的评 估 方 法 对 伤 口局 部 评估 : 初诊 时 患者 全身 脓肿 共 4处 , 其 中胸部 季肋 处
形 成凝 胶状 为 伤 口保 湿 , 外层 更好 的密 闭伤 口 , 为伤 口提供 湿性 环 境 , 促 进上 皮化 。
三、 效 果评 价
血小 板 5 8 3×1 0 / L 。血 沉 : 5 4 . 0 m m / h 。胸 部 季 肋 处、 左 小腿 处 脓液 培养 示 : 类 鼻 疽伯 克霍 尔德 菌 。血 糖、 肝 肾功能 、 痰涂 片抗 酸染 色 , 痰 真 菌 培 养 均 未 见
坏死 组织 进行 清 除 , 尽 量不 增加 患者 疼痛 , 选用 银离 子抗 菌 医用敷 料 ( 爱康敷银) [ 4 - 5 ] , 填 塞 伤 口, 有 效 抑
制细 菌生 长 ; 控制感 染 2周后 , 为 消 除 肉芽 水肿 的现
临床 资料
一
象, 运用 红外 线治 疗仪 照 射 伤 口局 部 5~1 0 a r i n , 再 用亲 水纤 维填 塞伤 口进 行 充 分 引 流 , 外 用纱 布 覆 盖
、 一
般 情况
固定 。伤 口进 入 肉芽 组 织 生 长期 , 选 用水 胶 体 糊 剂 敷 料 均匀 涂抹 于伤 口上 , 再用 亲水 纤维 覆 盖 , 外用 纱
布覆 盖 固定 。到后 期 伤 口渗 液较 少 时 , 改用 富林 蜜
患者, 男, 4 7岁 , 因“ 咳嗽 , 咳痰 、 发热 、 左胸 疼 痛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诊治及护理

刀客特万
目录
01.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诊断 02.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治疗 03.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护理
鼻疽伯克霍德菌 感染性鼻疽的诊 断
临床症状
F 眼部症状: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痛
C
咳嗽、咳痰、胸痛
B
鼻塞、流涕、嗅觉减退
A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 鼻疽伯克 霍德菌培 养阳性
血清学检 查:鼻疽 伯克霍德 菌抗体检 测阳性
病理学检 查:组织 病理学检 查可见特 征性病变
影像学检 查:X线 检查可见 特征性病 变
免疫学检 查:鼻疽 伯克霍德 菌抗原检 测阳性
01
02
03
04
05
影像学检查
02
手术方法:鼻窦切开术、 鼻腔冲洗术、鼻腔填塞 术等
03
手术时机:根据病情和 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 的手术时机
04
术后护理:保持鼻腔清 洁,预防感染,定期复 查,注意饮食和休息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使用理疗、按摩等方 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鼻疽伯克霍德菌 感染性鼻疽的护 理
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 理平衡
保持良好的人 际关系,避免 孤独和寂寞
学会放松和休 息,避免过度 劳累和紧张
生活护理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症死亡病例1例

型 。急 性患 者可 有 高热 、 衰竭 等全 身症 状 ; 病 菌进 入
血流 , 可形 成菌 血症 及 内脏 脓 肿 , 最 后 常 因脓 毒症 死
k P a ) ; 急性 发 热 面 容 , 右肩 可 见 1 . 0 c m ×1 . 5 c m 疤 痕, 肘 部可见长 约 2 0 . 0 C m 手术疤痕 , 前臂 可见约 8 . 0 c m 长手 术 疤 痕 ; 左 腋 窝 可见 一 1 . 3 c m×1 . 5 c m 窦
4 1 O 0 0 8 ) ( 中南大学湘雅 医院, 湖南 长 沙
( Xi a n g y a Ho s p i t a l ,Ce n t r a l S o u t h U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0 8,Ch i n a )
的高致 病性 、 强抵 抗 力 、 易 传播 、 易 培养 等特性 , 美 国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将其 列 为 B类 生 物 恐怖 剂 ; 临床
上 有 急性 败 血 症 型 、 亚 急性、 慢 性 及 亚 临 床 4种 表
腋 窝软 组织 感染 , 收入 综合 内科 。 人 院体格检查 : 体温 3 9 . 0  ̄ C, 心率 1 2 6 次/ a r i n , 呼
2 0 1 3年 1 1 月第 1 2卷 第 6期
C h i n J I n f e c t C o n t r o l Vo l 1 2 No 6 No v 2 0 1 3
・
47 5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9 6 3 8 . 2 0 1 3 . 0 6 . 0 2 5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A549细胞的感染复数和耐药MIC

背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感染可引起类鼻疽病,致死率可高达90%。
目前临床还没有有效治疗药物。
现发现从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分离出的抗菌活性物质(暂称为H2)对于BP菌具有抑制效果。
目前国际上常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细菌对于体外药物的敏感性,但对于胞内寄生菌体外实验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胞内药物敏感实验。
目的:确定BP菌与A549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muhiplieity of infection,MOI)、最佳共培养时间。
以及药物对于胞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MIC)、最佳药物作用时间。
方法:将BP菌和A549细胞按照MOI为0.001、0.01、0.1、1、10、100、1000的梯度比例各自共培养2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计数菌落数来确定最佳MOI和最佳共培养时间。
在最佳MOI和最佳共培养时间下测量药物H2对于BP菌的MIC和最佳药物作用时间。
利用96孔板采取微量稀释法测量MIC和最佳药物作用时间,将共培养的A549细胞加入96孔板中,加入药物,使各孔药物浓度依次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0.20μg/ml。
在药物作用24h、48h、72h后分别对胞内细菌进行涂板计数来确定最佳药物作用时间预期结果:得到了BP菌与A549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muhiplieity of infection,MOI)、最佳共培养时间。
通过MOI和最佳共培养时间测量获取药物对于胞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MIC)、最佳药物作用时间。
由此建立药物H2对于BP菌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多抗血清的制备及评价

Pr p r to a v l to fm u t— ntbo y s r m fBur ol ra ps u om ali e a a in nd e aua in o lia i d e u o kh de i e d l e
Fa g Y o,Gu J a g,W a g Ha g a g,Y n a in n iu n u Bo,M a oXu u h
清 E IA 效 价 高达 1 1 0 , 集 效 价 为 1 1 8和 1 6 ; 灭 活 抗 原 ( P 抗 血 清 E IA 效 价 达 1 80 0 凝 集 效价 为 1 1 LS /600 凝 /2 /4热 HB ) LS / 0 , / 6和 16 。 () _P和 H— P具 有 较 强 的 免 疫 原 性 , B / 4 3 FB B U—P在 小 鼠 中 的免 疫 原 性 较 弱 ( O 0 ) 结 论 建 立 了抗 类 鼻 疽 伯 克 霍 尔德 P< , 5 。 杆 菌 多 克 隆抗 体 的检 测 方 法 , 制备 了高 效 价 的 抗 类 鼻 疽 伯 克 霍 尔德 杆 菌 多抗 血 清 ; 甲醛 灭 活 和 热 灭 活 细 菌 具 有 较 好 的 免 疫 原 性 , 为 下 一 步 类 鼻疽 伯 克 霍 尔德 杆 菌 的 致病 机 制 研 究 和 疫 苗研 发 打 下 了基 础 。
g mI或 8“ / / g mL; 集反 应 最 佳 条 件 : 菌 浓 度 为 6 0 C u 凝 集温 度 为 3 凝 细 ×1。 F mI 7℃ 、 察 时 刻 为 4h 2 超 声破 碎 抗 原 ( — 观 。( ) U
B ) 疫新 西 兰 兔 和 小 鼠 的抗 血 清 E A 效 价 高达 16 0 , 高血 清 凝 集 效 价 分 别 为 1 3 P免 IS I /40 0 最 / 2和 1 6 , /4 甲醛 灭 活 抗 原 ( P 抗 血 FB )
2024年国际共识标准: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解读

2024年国际共识标准: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解读摘要2024年新年伊始,《2024年国际共识标准: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简称“2024年儿童共识”)发布。
本文对2024年版儿童共沪J是出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标准进行解读,并比较2005版儿童共识及2016版成人指南的诊断标准。
2024年儿童共识更新并评估了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标准,采用新型菲尼克斯脓毒症评分(!Phoenix Sepsis Score, PSS) (包括呼吸、心血管、凝血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至少2分,可以确定疑似感染的儿童[<18岁(排除围生期住院的新生儿及早产儿(<37周)]是否存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定义为P SS心血管评分至少1分的脓毒症。
该标准不再使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取消了严重脓毒症诊断,并提出出现远隔感染部位器官功能障碍的儿童脓毒症患者存在更高的死亡风险。
2024年儿童共识新标准强调了脓毒症相关的器官损伤,可促进全球疾病流行病学数据的统一收集,为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善患儿结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2017年,全球约有2500万儿童罹患脓毒症,导致超过300万人死亡。
许多儿童脓毒症的幸存者伴有持续的躯体、认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后遗症,这可能对他们及其家庭产生长期影响。
儿童发展为脓毒症的风险超过其他任何年龄群体,尤其是在资涌有限地区影响最为严重。
2016至2020年在非洲和亚洲,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直接死亡原因为脓毒症(36.7%)[ 1]。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脓毒症的决议呼吁促进脓毒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但需要准确识别脓毒症高风险儿童,然而,目前缺乏相应标准。
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共识会议(Inte 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 IPSCC)根据2001年成人脓毒症指南提出了儿童脓毒症标准(简称“2005年儿童共识”),目前广泛应用千临床实践、研究及质量改进和政策工作中[2]。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脑脓肿1例

/ 他唑巴坦抗感染及降糖 、对症、支持治疗,患者 变化无常 ,可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或慢性 仍 发 热 ,神 志 变 差 ,双 侧 肢体 肌 力 下 降 ,于 1月 2 型 和亚 临床 类鼻 疽 伯 克 霍尔 德 菌 感染 ,其 中 ,急
前因左大腿脓肿在外院行切开引流及抗炎治疗 ,
脓肿 已完 全 愈合 。入 院 查体 :B 10 9mm , P 6 / 0 Hg
肿 ,考 虑 有类 鼻 疽 感 染 的可 能 ,改用 比阿培 南 抗
感 染 治 疗 ,患 者 体 温很 快 降 至 正常 ,但 神志 和 肌 2 8 神清 ,反 应 稍迟 钝 ,左 侧 中枢性 面 舌 瘫 ,颈 稍 抵 力 恢 复 不 明显 ,于 1月 2 日行 右 颞钻 孔 脑 脓 肿 穿 抗 ,双 肺 呼 吸音 清 ,左 侧 肢 体 肌 力3 。1月 4 刺 引流术 ,术 中取脓 液培养 ,证实为类鼻疽伯克 级 2 日
性 败血 症 型 为最 严重 的病型 ,所 有 器
官均可受累 。大多伴有多处化脓性 病 灶 ;急 性肺 部 感染 是 最常 见 的感 染
类 型 ,败 血症 型 可 同时 出现 肺 、肝 、
脾及淋 巴结脓肿p l 。治疗用药上 ,我 国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即类鼻疽菌 对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 ,其次是舒 巴 坦氨苄青霉素和克拉维酸羧卞青霉素 等 ,也 有 用 四环 素 、氯霉 素 、氧 氟 沙
头颅M ( )提示 : 右侧额叶及辐射冠区见大 霍 尔德 菌 感染 。持 续使 用 比阿培 南抗 感 染1 图1 个月 ,
片不 均 匀长T 长 T 信号 影 ,部 分 累及 局 部 皮层 , 1 2 患 者未 再 出现发 热 , 肿逐 渐消 退 。 脓 增强 扫 描病 灶 内见 多发 线 状 、脑 回样 及结 节 状 强 化 影 ,边界 模 糊 ;右侧 额 叶前 下 部 皮层 区见 片状 2 讨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岁男童患上脓毒血症,mNGS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科李玉川教授团队治疗了1例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
对患儿外周血型mNGS检查,迅速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该病例为非流行地区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患儿哥哥因同一疾病死亡。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罕见,病死率高,虽然在非流行地区较少见,但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尽早完善病原学检查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
该病例已被《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收录。
图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1例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诱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以及生化异常的综合症。
寒战、高热、咳嗽、胸痛以及意识障碍等是脓毒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循环障碍,危及生命安全,常伴有急性肺损伤,其预后效果较差,具有高病死率等特点。
病例概况
患儿,男,4岁3月,入院前10天出现发热,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体温未见好转,入院前4天出现关节肿痛。
患儿有发热,伴畏寒、寒战,发热后6天先后出现关节肿痛。
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等,皮肤无明显破溃。
采用血培养、骨髓培养以及外周血mNGS均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入院后采取接触隔离,踝关节制动,以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他啶等抗感染治疗。
临床转归后体温正常,且关节肿痛好转。
图患儿mNGS检测报告
患儿既往体健,与哥哥同一天发病,不排除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可能。
患儿哥哥年仅10岁,发病后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观察,查血培养、外周血mNGS均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3天后因"脓毒性休克"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哥哥发病前十余天曾到水稻田玩耍……而稻田正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极佳栖息地。
病原小百科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P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热带和亚热带人兽共患的疾病。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湿度均有利于该菌的生长繁殖。
该菌可存活于水源、土壤及一些植物中,特别常见于稻田,环境适应能力强。
流行及传播途径
类鼻疽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洲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
该病可发生在所有年龄段,其中40-60岁的成年人是发病高峰人群,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且病死率高。
其发病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多为皮肤接触雨季土壤或水后感染。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类鼻疽病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类型疾病表现类似,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社区获得性肺炎、结核感染等,因此临床上经常误诊。
该病的潜伏期为9天(1-21天),但吸入后可快速进展(<24小时)。
类鼻疽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诊断的黄金标准为病原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
急性类鼻疽病需要临床医生快速识别并尽早住院治疗。
因此医生在初期识别疾病和早期稳定病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疗及耐药
类鼻疽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强化和根除治疗,在治疗期间持续足量的敏感抗生素可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和较好的预后。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存在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高度耐药。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还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等药物较为敏感。
类鼻疽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菌株的毒力有关,成人宿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酗酒、慢性肾病
和慢性肺病。
该患儿及其哥哥为儿童,既往体健,无相关危险因素。
该患儿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但患儿哥哥在发病3天后死亡,因此临床医生应尽早留取血培养等标本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以改善预后。
该研究使用了迪飞医学迪感康mNGS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李玉川, 谢新宝, 王建设. 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1例[J/CD] .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2022, 04(1) : E01316-E01316. DOI: 10.3760/cma.j.cmcr. 2022.e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