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2.种群调查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知识点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知识梳理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03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4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05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6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07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8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09种群密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11迁入率和迁出率、□12年龄组成和□13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14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15种群在单位面积或□16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概念分析

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7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

□18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19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0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21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2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23监测和预报;渔业上□24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定义

②步骤

③适用范围:一般是□38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39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40跳蝻等的数量调查。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41强,活动范围□42大的动物。

②步骤

a.确定调查对象。

b.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为M。

c.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

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d.计算种群密度:公式:N

M=

n

m,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注意事项

a.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c.标志物能维持的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d.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3)黑光灯诱捕

适用范围:对于有□43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问题思考] 1.种群数量大,种群密度一定大吗?

提示:种群数量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所以种群数量大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提示: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典题分析

题型一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例1](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题分析]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甲地面积比样方面积大),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估算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 C

[例2]科技人员在进行草原鼠害调查时,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选定区域要做到随机

B.该区域鼠约为306只,种群密度过大,需积极防治

C.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D.若第一次做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造成调查结果偏高

[解题分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区域要随机选取,A 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面积,因此不能判断鼠密度是否过大,B错误;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C正确;被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第二次捕捉的鼠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低,造成调查的结果偏高,D正确。

[答案] B

规律总结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知识点二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及空间特征

知识梳理

1.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

a.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01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02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03死亡的个体数目占□04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③意义:□08决定种群密度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指单位时间内□09迁入或□10迁出的个体,占该□11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③意义:□15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16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17比例。

②类型

③意义:可□30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31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控制种群出生率□32影响种群密度。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33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34种群密度。

④性别比例类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35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2)类型及实例

[问题思考] 1.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大,种群密度一定大吗?

提示:不一定。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的,所以种群的出生率(或迁入率)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典题分析

题型二种群数量特征分析

[例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解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答案] B

题后归纳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1.下列实例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

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

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

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

[答案] 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项与B项中包括多种生物,C项中还应包括该种生物的成年个体——蛙。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

C.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因素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出生率低,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小,C正确;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答案] D

[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错误。

4.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 B

[解析]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A、C、D都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5.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属于增长型的是________,属于稳定型的是________,属于衰退型的是________。

[答案]ADF CG BE

[解析]增长型的种群特征为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稳定型的种群特征为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衰退型的种群特征为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因此增长型为ADF,稳定型为CG,衰退型为BE。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

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

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

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

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

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

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突起

树突

轴突神经纤维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

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

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 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 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

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二次免疫

a 、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 、B 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 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 、浆细胞来自于B 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

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 b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

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 、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 、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

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

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

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

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

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

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

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

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

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

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种间关系概念举例图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

青霉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

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略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 、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 、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

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

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

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

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CO2库

呼吸呼吸光合分解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分解者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反应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

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

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

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2.种群调查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知识点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知识梳理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03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4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05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6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07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8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09种群密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11迁入率和迁出率、□12年龄组成和□13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14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15种群在单位面积或□16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概念分析 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7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

□18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19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0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21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2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23监测和预报;渔业上□24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定义 ②步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列举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点拨】 一、种群密度 【预习完成】 1.种群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 异,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的。) 2.种群的特征:、、、。 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或中的个体。 4.估计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和。 【思考与交流】 1.什么是样方法? 即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选取若干,通过计数每个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2.样方是什么?随机取样方的方法是,。不同种类植物的 样方大小一样吗?在调查的范围内样方的数量有限吗?每个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有要求吗? 3.知道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后,怎样求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这种方法是不是只适合植物吗?如不是,那么还可以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5.标志重捕法概念?根据概念立式。这种方法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 查? 【练习巩固】 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重要的意义。试举一例。 (2)下图是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块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0 2 3 3 4 12 4 2 3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问题讨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尝试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2.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同意整体等观点。 2.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 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本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定义,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讲授过层中可以定义结合实例来讨论分析。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实例更凸显知识的应用。具体知识点处理建议如下: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注重生物学现象和讲解数学问题的结合,尤其是对样方中边缘个体数量的取舍规律,注重讲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种群的特征,并不能单纯的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练习: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A组·基础达标练] 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A、B、C三项中都包括了许多物种,不能叫一个种群。 [答案]D 2.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组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 [答案]B 3.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原野生马铃薯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B.需要多次取样 C.对获得的数据取其平均值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B、C正确;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

度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正确。 [答案]A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B.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 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时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计算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年龄和性别无关。样方法调查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部的个体以及相邻边(含顶角)的个体。 [答案]A 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故B正确;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正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故D正确。 [答案]A 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调查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直接计数样方内该植物个体数,不需标记,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结构。 3、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 ★不同种生物在任意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一般不同,但可能相同。 ★种群密度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种群个体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注:★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样方法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根据地形等因素确定。 ★计算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加上左上角。 ★样方法求平均值做为种群密度估算值。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Ⅰ重捕前的时间足够长,标志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 Ⅱ标志方法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 Ⅲ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状态,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 Ⅴ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且在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捕捉个体个数M/种群个体总数N=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 则:N=Mn/m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定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公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率=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总个体数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6、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影响、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 (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 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 1.理解种群的概念 (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不属于) 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属于) 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不属于) 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不属于) 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4.种群密度的调查 (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采用样方法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调查步骤如下: Ⅰ.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Ⅱ.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如图2)。 Ⅲ.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 则N4样方中x=8株/m2。 [总结]样方法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2019-2020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及答案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及举例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1)(2)。 (1)池塘中全部鲤鱼。 (2)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3)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 二、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2)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3.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 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 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 的种群密度 ↓ 选择方法?????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 计数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②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 ↓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

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 计算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1)概念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能力拓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能力拓展(含解析)新人教 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 C [解析]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聚集现象明显,不宜均衡取样。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2.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与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无关的是( ) 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答案] B [解析] 样方的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1m2”仅是通常情况下的样方面积。 3.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4.(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 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由坐标图知,在12月已无未成熟个体,说明从6月末开始已无新个体出生,由此可推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项正确。天敌的迁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D项叙述不正确。 5.(2012·上海高考,21)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和B中皆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是4个物种, D中4个物种分布较均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马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D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可能有多个物种。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如图为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选A刚开始时,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一段时间后出生率逐渐增大,死亡率逐渐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因此其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3.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约为()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 [解析]选C先根据5个样方求出种群密度=(12+15+14+17+12)÷(5×4)=3.5(株/m2),该野生草坪的总面积为5 000 m2,因此可估算出该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3.5×5 000=17 500(株)。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解析]选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5.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木棉树 [解析]选B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甲、乙两图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种群的特征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种群的特征 植物激素,又称植物荷尔蒙,是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可以从产生部位输送至作用部位,微量浓度即可对植物体产生某种生理作用的活性有机物。小编准备了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加以介绍。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我将知识目标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群特征的讨论、比较,能例举出种群的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讨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我确定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始终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自主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自身创造的潜能。 教学的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促进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讨论法与合作法。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讨论法与合作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倾听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必修三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三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一直陪伴您。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4)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稳定等) 1、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① 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该种群起始数量为N0,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 ② 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时增长率最大,增长速度最快;K值时增长率为零。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2、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关系名称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的总结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种群的特点 (1 )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 )种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特点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意义 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 a. 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b.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北选与其 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 往往使调查结果误差偏大。 样方法的概念:在北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的选取方法 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 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2、样方大小的确定:视北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一般情况下,温带地区,乔木为100m2, 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 4、样方的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一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类等动物。 方法: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再进行 2、

高中生物_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高一下学期一节新授课,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种群的概念,同时对个体的特征比较熟悉,这些前知识有助于理解本节课。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因此通过自学和完成学案练习,再加上教师课件上对重点细节的呈现和提示,基本上能够归纳出数量特征方面的联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组学习经验,因此通过模拟活动,促进学生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掌握,同时,设计相关讨论练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一节,内容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数量特征是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理解稳态的含义,同时为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内容奠定基础。关于种群的定义,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有介绍,必修3第四章的题图中再次提到,所以,对这个概念只做判断练习。有关种群的空间特征,结合图片归纳三种类型,不作为重点。通过与个体特征类比,以及联系生产生活中有关种群相关的事例,引出教材中“种群的数量特征”部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检测练习和小组合作,对有关数量特征进行系统学习,建立以“种群密度”为核心概念的知识框架,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深入探讨,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梳理种群的数量特征,难点在于探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教材基础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因此设计自学和检测环节,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然后就学生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后,再进行模拟活动,以突破实验教学的瓶颈,主要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利用学案载体,实现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作用,问题的设计比较综合,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利用幻灯媒体,呈现图片数据等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征。 4.2 能力目标 (1)阅读教材,提高归纳和整合知识能力。 (2)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讨论,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模拟活动的乐趣,加强与人交往和合作意识。 (2)进一步树立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5.1 教学重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 5.2 教学难点 种群密度的调查 6 教学手段 6.1 多媒体课件 利用PPT课件呈现图片等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6.2 学案 利用学案导学,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6.3 互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理念,通过问题对话,促进知识的有意义理解。 7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节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节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②情感目标:能参与我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模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①讲授演示法: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②启发式教学发: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2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研 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 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 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 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出生率约=死亡率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 《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2.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 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3.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 4.我国全面放开二胎,从种群特征看,这种特征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5.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健康状况 6.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分别是( ) A.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样方法 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选择适宜的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对于种群性别比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B.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C.性别比例对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决定性作用 D.根据性别比例可以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9.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 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10.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11.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12.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 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