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高中苏教版生物必修3作业:3.1.1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25分钟)题组一种群概念及特征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D[一个种群中的所有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A项正确。
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B项正确。
个体和种群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C项正确。
物种是所有具有同种生物的种群的集合,D项错误。
]2.在南方茶园中,常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A.降低昆虫出生率B.改变昆虫性别比例C.增加昆虫死亡率D.改变昆虫年龄结构B[使用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明显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虫性别比例,B正确。
]3.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B[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题组二种群密度的调查4.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C[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错误;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C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D错误。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020届 二轮复习 种群与群落(1)种群的特征 作业 (全国通用)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1)种群的特征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值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3、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B.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D.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4、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某森林中全部的鸟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③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 ①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⑤⑥6、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是集群分布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⑤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可干扰种群的繁殖7、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下列现象体现该观点的是( )A.农业生产上,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减少害虫的危害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 •种群的特征(I )。
2种群的数量变化(1【)。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r知识梳理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p出生率--[种群数w 迁入率丄匡_(种椭密度)+ |*——-------------------- 性别'比例建W”癡示增加、减少一”宀i表示直接作用•,阿揍作用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木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⑴统计图迁出率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幼年个体數4年龄组直项目 调查对彖样方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忐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査对象I选取:五点取样法 样方(等距取幷法I计数I计算种群密度収平 均值呦左调燈灯象♦捕張并标记个体敎(数磧为⑷I亜捕、捕获个休数刑 计数标记个牡数如I汀门斗併常度N= M • e m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口(2)曲线图和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柱形图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 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全一册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共21套122页】

本套资源目录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0dna分子的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5染色体变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6人类遗传病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8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7基因在染色体上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8伴性遗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什么成果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B.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C.提出DNA双螺旋结构D.确定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C[选项中成果与科学家之间的对应如下: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0种群的特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作业10 种群的特征1.(2019年扬州中学月考)下列实例中,可视为种群的是( )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鱼 B.北京动物园中所有的猴C.一个乡镇的全部人口 D.青海湖鸟岛上全部的鸟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只有C选项符合定义,A、B、D选项中都可能包括多个种群。
答案:C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解析: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有较大差异,如珍稀动物和数量较多的动物;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外界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答案:C3.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地块C.计算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解析: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选取某种植物,而不是多种植物,关键要随机取样,该种植物的各年龄段统计齐全,最后算出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答案:A4.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对此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图基部表示幼年个体数量,顶部表示老年个体数量,结合题意可知,该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是幼年个体比例小,老年个体比例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变小。
答案:B5.关于调查西藏羌塘保护区中藏羚羊种群密度的实验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对藏羚羊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解析:在对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査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标志技术是该方法的关键,要避免标志手段对动物的影响,如标志不能对动物造成伤害、也不能太醒目,标志能保留较长时间等。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时间:30分钟)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
A、B、C三项中都包括了许多物种,不能叫做一个种群。
[答案] D2.使用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正确的做法是()A.选取的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B.样方的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C.统计完成后以样方种群密度的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D.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应与乔木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解析]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样方的选取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调查对象及调查地点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所以,A错误、B正确;统计完成后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C错误;乔木个大,容易计数,所以样方可以取大些,而草本植物长得密集,所以取样方的时候不能太大,D错误。
[答案] B3.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 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
[答案] C4.(2016·深圳中学)下列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A.农田中的田鼠B.太湖中的鲫鱼C.城市中的乌鸦D.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解析]农田中的田鼠、太湖中的鲫鱼、城市中的乌鸦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活动能力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练习: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练习1 种群的数量特征(含解析)

练习1种群的数量特征1.[2023新课标]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2.[2022浙江1月]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3.[2022山东]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4.[2022河北]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 (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结构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B.依据其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5.[2021福建]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
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
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 000 m2,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一) 种群的特征(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B[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
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正确。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
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D.诱杀害虫雌性个体,减少排卵A[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6.(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B[A错: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
B对。
C、D错:要注意随机取样。
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7.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尾B.3 200尾C.1 600尾D.800尾B[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M×n÷m=(200×160)/10=3 200(尾)。
] 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
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
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D项错误。
]9.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B项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
] 10.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据图回答:(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3)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解析:(1)由于我国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上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为图①所示增长型。
(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①所示的增长型。
(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③所示的衰退型。
答案:(1)① (2)① (3)③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 2(1 hm 2=10 000 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式: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 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 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2)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种群总数=(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布氏田鼠数量,因此,该草原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比值比实际高。
(3)两次捕获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捕获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4)100 m 2有3.6个洞口,则1 hm 2的洞口为3.6×100=360,而1 hm 2的田鼠数量为144,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144=2.5∶1。
答案:(1)初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12.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
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 2)。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
(3)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__________,以减少误差。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由表中给定的数据可绘制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1)样方法(2)随机取样(3)平均值(4)变化曲线如图[能力提升练]1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D[据题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 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 项错误。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 ) A .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 B .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 C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D .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C [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导致结果偏大;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大;猫头鹰会大量捕食田鼠,导致结果偏小;对于压线个体,只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全统计将导致结果偏大。
]15.某自然保护区从外地重新引入当地已经灭绝的白唇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
白唇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保护区进行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C .第1年到第2年白唇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D .只要操作规范,标志重捕法可获得真实的种群密度值B [第2年出生率为27.3%,44×127.3%≈56,死亡率为(56-54)/44×100%≈4.5%,A 错误;自然保护区进行白唇鹿野生放归,有助于自然选择和种群内随机交配,从而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刚引入时白唇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随着时间延长,种群不断繁衍,性别比例趋向于1∶1,C 错误;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能获得真实的种群密度值,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