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业达标练]

1.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的是( )

A B C D

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头部是亲水的,朝向细胞内外。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其中,细胞膜外侧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A、B图磷脂分子头部排列错,无糖蛋白,故A、B错。D图细胞膜内外都有糖蛋白,故D错。]

2.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导学号:92172125】A.S1=2S2B.S1>2S2

C.S1<2S2D.S2<S1<2S2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细胞膜铺成单分子层后是表面积的2倍。口腔上皮细胞还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口腔上皮细胞生物膜铺成单分子层后大于细胞膜表面积S2的2倍。] 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

A.高尔基体膜B.线粒体膜

C.细胞膜D.内质网膜

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用于对外来物质的识别,而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是将细胞与外界隔开的屏障,因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最多。]

4.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 )

A.①B.②

C.③D.②③

A[性激素属于脂质,而脂质优先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磷脂分子有关,由图可知,①为磷脂双分子层。]

5.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92172126】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

D.细胞膜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

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也是可以运动的。]

6.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 )

A.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B.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C.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

D.高尔基体产生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B[由于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分开为两个细胞,原生质层才能收缩出现质壁分离、囊泡膜才能与细胞膜融合。]

7.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导学号:92172127】A.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B.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D.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中间是脂质分子,为静态结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为动态模型。故A、D是流动镶嵌模型观点,B是三层结构模型观点,而C是二者相同点,故C正确。] 8.下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与细胞识别有关,细胞的识别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B.图中c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

C.图中d的分布状态有两种:镶在表面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b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对称性

C[a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A正确;c是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B正确;d 是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分布有3种状态,镶在表面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或者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C 错误;b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分布是不对称的,D正确。]

9.下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

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

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C[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其“头”部(c)是亲水端,“尾”部(a)是疏水端。细胞膜为细胞的边界,在细胞膜的外侧分布着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而在细胞膜的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膜上b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10.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____________。

(2)该结构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与此相关的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特性是____________。

(3)细胞识别、物质的跨膜运输等与图中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关。

(4)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结构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有很大区别,具体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不同所致。

(5)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表面积扩大。对于膜的上述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膜除了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以外,还有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即其生理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不同的膜结构其蛋白质不同,它们执行的具体功能就有很大的区别;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影响脂质运动的因素有多种,温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能增强脂质的流动性。

[答案](1)B 磷脂双分子层(2)保护和运输(控制物质的出入)功能选择透过性(3)A (4)A (5)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1.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若温度降低,膜流动性减弱,两种荧光染料混合的时间大大延长,甚至不能混合。

[答案](1)蛋白质(2)蛋白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冲A挑战练]

1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导学号:92172128】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A[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且油滴内部贮油,所以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头部向着油滴外,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13.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①和②构成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C.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读图可知,①为糖链,②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分子,①糖链由多糖构成,其组成单位为单糖。]

14.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C[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15.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质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端)与非极性端(疏水端)排列不同,搅拌后可形成双层脂质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所示)。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可以推测,水分子不能通过脂质体而能通过细胞膜,它最可能与膜上的________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阿格雷试图从人的红细胞、肾小管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寻找这种物质,他以这两种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依据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其形态、体积无变化,说明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水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但根据脂质体在水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特点推测,水分子可以通过膜但不穿过磷脂双分子层,而是另有其他途径,根据膜的成分推测,只能是蛋白质分子。若此种推测正确,那么吸水能力越强的细胞,其膜上这

种蛋白质分子应该越多。所以,为寻找这种蛋白质分子,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吸水能力较强的细胞,同时要选择可以获得纯净的膜结构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小管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

【高中生物】基础生物学作业

(生物科技行业)基础生物 学作业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基因遗传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基因治疗这一新的医学手段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纠正和补偿因基因缺陷与异常引起的疾病,以人体的靶细胞为工程载体,对其基因进行基因置换或增补,使其在体内表达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可以治疗许多以往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为癌症等绝症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字: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研究;靶细胞;癌症; 一、什么是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定义 狭义的概念: 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广义的概念: 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 2.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的定义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细胞内,以纠正致病基因的缺陷而根治遗传病。纠正的途径既可以是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也可以是用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基因组的某一部位,以替代缺陷基因来发挥作用。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最为常用的病毒载体之一。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故选B。] 2.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B[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4.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种,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 谭永平(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 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模型建构活动。要较全面地理解模型方法的作用,既需要以进行一定数量的模型建构活 动为基础,更需要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模型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然而,由于以往对“模型”所提不多,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不太丰富,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感到迷茫。尽管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越来越多,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也已有若干年,但类似问题却依然存在。本文探讨总结了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的问题。 1.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 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抽象化, 二是具体化。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 根据某一特定目的, 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 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 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 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 为形成 理论建立基础。另一方面, 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 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 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 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1]。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 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2]。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模型方法,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作出预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我国课程标准也很重视模型的教育意义:在课程目标部分对模型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也列出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模型”等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在用语言表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同时,也经常用模型来进行解释,模型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杂交过程图解事实上就是一个模型,它按遗传学规律把杂交过程简化,用以反映和解释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能通过演绎推理来预测某些杂交试验的结果[3]。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遗传与进化》中,用了图解式解释模型来阐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在某种意义上,理解模型和进行模型建构活动是学生理解生物学的一把钥匙。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生物学内容的学习而进行的建立模型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与科学研究中的建立模型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它们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建构背景不同,建构过程也不完全相同。高中学生建构模型时,多数是在背景知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当时并不清楚的DNA分子结构。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当时其他科

高一生物作业本答案

高一生物作业本答案 答案与提示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 1.B 2.C 第二节无机物 1.B 2.D 3.B 4.D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B 2.D 3.C 4.B 5.C 6.B 7.A 8.B 9.C10.B 11.C12.D13.A14.B15.D16.A 17.(1)氨基羧基(2)32脱水缩合36三肽(3)B、C、GE、F(4)21218.B 19.D20.C 单元练习 1.A 2.D 3.B 4.A 5.B 6.A 7.C 8.C 9.C10.B 11.A12.A13.C14.(1)249(2)5640 15.(1)双缩脲试剂稀蛋清淀粉酶溶液(2)本尼迪特试剂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1.D 2.C 3.B 4.C 5.D 6.B 7.B 8.B 9.C10.D 11.B12.略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1.B 2.D 3.A 4.D 5.C 6.(1)蛋白质流动性(2)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3)当环境温度很低时,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几乎停止

7.B8.D9.A10.B11.D 12.(1)白色(未被染色)红色(被染色)(2)胚和胚乳都被染成红色胚细胞已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3)68%不能购买,因为发芽率太低第三节细胞质 1.C 2.(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中 3.A 4.B 5.B 6.B 7.C 8.D 9.C10.B11.A12.A13.B14.D15.A16.A17.D18.A 19.(1)线粒体有氧呼吸(2)丙(3)丁内质网乙高尔基体 20.①细胞器②核糖体、中心体③线粒体、叶绿体 21.(1)低等植物(2)2液泡4叶绿体(3)脂双层(5)13中心体 22.(1)6核糖体(2)5→4→2→1(3)5内质网4高尔基体 第四节细胞核 1.B 2.D 3.C 4.B 5.A 6.B 7.D 8.C 9.D 第五节原核细胞 1.D 2.A 3.C 4.A 5.(1)原核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3)蓝细菌细菌单元练习 1.B 2.C 3.C 4.D 5.D 6.A 7.C 8.B 9.B10.C 11.C12.C13.C14.A15.C16.C17.A 18.①病毒②原核细胞③细胞质④细胞溶胶⑤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等 19.(1)①蓝细菌小麦叶片美西螈②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2)原核

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业达标练] 1.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的是( ) A B C D 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头部是亲水的,朝向细胞内外。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其中,细胞膜外侧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A、B图磷脂分子头部排列错,无糖蛋白,故A、B错。D图细胞膜内外都有糖蛋白,故D错。] 2.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导学号:92172125】A.S1=2S2B.S1>2S2 C.S1<2S2D.S2<S1<2S2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细胞膜铺成单分子层后是表面积的2倍。口腔上皮细胞还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口腔上皮细胞生物膜铺成单分子层后大于细胞膜表面积S2的2倍。] 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 A.高尔基体膜B.线粒体膜 C.细胞膜D.内质网膜 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用于对外来物质的识别,而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是将细胞与外界隔开的屏障,因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最多。] 4.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 ) A.①B.② C.③D.②③ A[性激素属于脂质,而脂质优先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磷脂分子有关,由图可知,①为磷脂双分子层。] 5.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亲水 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延 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固 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信 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质 的胞运输。 3.滑面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与 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质网膜移动,与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接 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能; 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类 核体;②模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对细胞氧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质网逃逸蛋白返回质网及高尔基体膜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Ⅰ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质网,主要介导从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层作业17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捕获光能的色素 和结构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把叶绿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的主要区域是() A.红光和蓝紫光B.黄光和蓝紫光 C.绿光和红光D.黄光和绿光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 A.叶绿体的外膜上B.类囊体的薄膜上 C.叶绿体的内膜上D.叶绿体的基质中 B[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 A.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C[色素分离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扩散得快,溶解度小的随层析液扩散得慢,层析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4.叶绿体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A.DNA和RNA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C.色素D.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D[在叶绿体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和基质中,因此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叶绿体内不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

酶。] 5.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不可能是() A.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B.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 C.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 D.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C[此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一方面可能是绿叶放置时间过长,叶绿素分解了或研磨不充分;另一方面可能是加入的溶剂过多,不会是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所致。] 6.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D[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中都含有镁元素,A正确。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吸收峰值不同,叶绿素a较高,C正确。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不能吸收绿光,D 错误。] 7.下列是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研磨叶片时加CaCO3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 C.色素分离的结果可以用右图表示(1、2、3、4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D.层析液可用93号汽油代替 D[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研磨叶片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色素分离的结果如图中所示,1、2、3、4分别表示的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

(生物科技行业类)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一和选三作业

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又叫重组DNA技术 B.重组DNA是在体外进行的C.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必须是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 D.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2.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导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3.基因治疗是指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 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 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B、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5、根据mRNA的信息推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A、用D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B、用mR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C、用mRNA反转录形成目的基因 D、用PCR技术扩增mRNA 6.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①目的基因②引物③四种脱氧核苷酸④DNA聚合酶等⑤mRNA ⑥核糖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⑥ 7.下列技术中,一般来说不属于细胞工程范围的是 A.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B.细胞融合 C.基因芯片的应用 D.细胞核移植8.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其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外植体也需要消毒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再分化过程 9、下列关于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理论上,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生物的全套基因,具有全能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3群落的结构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群落的结构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D[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B[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B[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D[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D[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D正确。] 6.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细胞膜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占40%.糖类占2%-10%。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机能活动较旺盛的膜,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因为膜的功能主要是由蛋白质来承担的。此外,细胞膜上还含有约2~10%的碳水化合物,但是碳水化合物都是和膜蛋白质或脂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根据对细胞膜和细胞中其他各种膜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 各种膜的基本组成 膜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磷脂约占总脂质的55%~75%,主要有卵磷脂和脑磷脂。各种脊椎动物细胞的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不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没有胆固醇。胆固醇有降低液晶态脂双层的通透性和脂分子运动性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动物细胞膜的韧性。 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看,脂质(主要是磷脂)含量最多,由它构成了细胞膜的骨架。但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行使,所以,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如正常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产生了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物质,以此可以作为细胞是否癌变的指标之一。 【注意】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组成其他生物膜的脂质除了磷脂外还有胆固醇。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例1】细胞膜上一般不含() A.胆固醇B.磷脂 C.糖蛋白D.血红蛋白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和少量的糖,胆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因此选D。

答案:D 【例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如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化合物的鉴定及呈现的颜色反应。做题时要找出题干文字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基础知识来选择答案,其中“细胞膜的某种成分”及呈现的颜色反应是本题最有用的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情况下出现砖红色;细胞膜有蛋白质、脂质、糖类组成;细胞膜上的糖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 答案:C 【例3】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材料选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关键原因是红细胞() A. 是动物细胞 B. 有细胞核 C. 有各种细胞器 D. 无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 解析:本实验之所以选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就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这样,红细胞吸水涨破后剩余的是纯净的细胞膜,避免了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干扰。 答案:D 【例4】甘油、脂肪酸等脂质类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比较快,而同样大小的亲水性分子通过细胞膜较慢或不能通过,原因是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大量的() A. 磷脂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精蛋白 解析:甘油、脂肪酸等脂质类分子是亲脂性的,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很容易溶解于有机溶剂(脂质溶剂)中,而细胞膜的成分中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因此,甘油和脂肪酸等分子易与磷脂溶解在一起,从而通过细胞膜,而亲水性的物质不能溶于有机溶剂,分子直径又较大,不能直接扩散通过细胞膜,故应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上考虑。 答案:A 1.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显微镜下看到的最外层 D. 肉眼所见的边界 答案:B 2. 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 磷脂、蛋白质、核酸 B. 磷脂、蛋白质、无机盐 C. 磷脂、蛋白质 D. 磷脂、蛋白质、糖类 答案:D 3.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含量最多的是() A. 脂肪 B. 磷脂 C. 胆固醇 D. 固醇 答案:B 4. 植物细胞的最外一层结构是()

浅谈高中生物作业

浅谈高中生物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作业内容: 摘要: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生物作业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形成能力、经历生物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呢? 关键词:作业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反馈渠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业负担过重、作业的针对性差、学生抄袭严重的现象,教师无法真实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业的有效性。 一、生物作业的几种常见类型 下面列举生物作业的几种常见类型:1.思考型作

业教师每上完一节新课都应布置适量的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回忆所学知识,并通过反复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考题一般以问答或综合分析题为宜。 2.阅读型作业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名词、概念等,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并能熟读。学完一节内容后,布置学生预习下一章或下一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边阅读新课边思考,使学生从中有所领悟, 也容易发现疑难问题。 3.观察型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除了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外,也应布置课外观察作业。例如,在学习花的种类这节内容时,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是雌雄同株植物和雌雄异株植物,哪些植物生有总状花序、哪些生有头状花序,还有哪些花序类型等。 4.实验型作业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布 置适量的实验作业。 二、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一) 种群的特征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结构与识别

细胞质膜 简述细胞膜的生理作用 1.限定细胞的范围,维持细胞的形状 2.具有高度选择性,(为半透膜)并能进行主动运输使细胞内外形成不同离子浓度并保持细胞内物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必要差别 3.是接受外界信号的传感器,使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当的反应 4.与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分化及癌变等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其中脂类包括磷脂、糖脂和硫脂等,几乎都是两性分子,在水相中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朝向水相,疏水的尾部相对,自发排列成疏水双分子层,而且双分子膜一旦破损也能自我闭合。磷脂双分子层的这种自我装配、自我闭合的特点赋予细胞细胞膜对细胞起保护作用,使每一个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脂双层分子具有流动性,有利于嵌在膜内的功能蛋白的旋转和转移,便于其发挥相应的作用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多种多样:从组成看有单纯蛋白质、糖蛋白和脂蛋白等。从结合状态看有不同的镶嵌方式;从功能来分,有载体蛋白、受体蛋白和各种酶等。由此保证有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和细胞间相互识别以及传递各种信息的作用、感受和传递各种刺激的作用等多种功能,还使细胞具有多样性,保证了不同组织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细胞膜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指导)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1.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极性的头部和非极性的尾部的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膜系统的性质,以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中。这一结构特点为细胞核细胞器的生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细胞与外界、细胞器与细胞器之间有了一个界面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或者结合与表面,蛋白质的类型、数量多少、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不同的特性和功能,这些结构有利于物质的选择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为多种酶提供了结合位点,同时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结构特征。 细胞质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是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脂分子本省的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各种膜脂有具有其不同的相变温度,鞘脂的相变温度一般高于磷脂。 膜脂的流动性是生长细胞完成包括生长、增殖在内的多找那个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方法:用荧光素标记磷脂分子 2.膜蛋白的流动性 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抗鼠细胞质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质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学校刘鑫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

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能力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 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

高中生物细胞膜教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重点难点 (1)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师活动:细胞像一台精密的生命机器,今天我们将这一生命机器拆开,来了解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复习提问: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呢? 问题探讨:1、细胞作为生命的最基本的系统,它的边界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并进行思考问题。 过渡:教师在学生讨论、推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完善,从而确定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那么能否将细胞膜提取出来以体验细胞膜的存在呢? ●活动2【讲授】制备细胞膜 教师活动: 要研究细胞膜,就要先得到细胞膜,选择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请学生在两种动物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两种植物细胞(“蚕豆叶上表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互相讨论,确定选择哪种细胞为实验材料,并说明理由。 编排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1.动物细胞材料和植物细胞材料相比,优先选择哪一种材料?为什么? 2.两种动物细胞材料优先选择哪种材料,为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给出答案并进行解释。 阐明实验原理—红细胞吸水涨破,让学生观察图片“正常、圆涨、涨破的红细胞”从而得到要想获得细胞膜可采用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让红细胞吸水涨破。 讲解实验流程: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交流结果和实验现象。 ●活动3【讲授】细胞膜的成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层作业21细胞的分化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细胞的分化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进行ATP的合成B.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C[所有活细胞中,不管是否分化,都能合成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都含有控制该个体所有性状的基因;红细胞中含有与运输氧气相适应的血红蛋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表明该细胞已经发生分化。] 2.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细胞分化是动物和植物发育的基础,且贯穿于其整个生命进程中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基因不完全相同 D.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C[同一个体是由受精卵经分裂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所含基因均相同,由此判定C项叙述有误。] 3.图示为细胞分化的原因描述,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各种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②细胞中也含有与①一样的全套基因(包括A、B) C.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D.合成蛋白质A时,基因B也处于活跃状态 D[合成蛋白质A时,基因A处于活跃状态,而基因B则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判断D项错误。] 4.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是因为() A.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B.由于细胞分化而丧失了全能性

C.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而丧失了全能性 D.不同细胞所含的基因不同 A[由于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即不同的时间地点执行的功能不同,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需离体培养。] 5.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B.植物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的呼吸终产物与无氧条件下的不同 C.种子胚根和胚芽中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 D.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A[高度分化的细胞含有该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具有发育的全能性,A项错误;植物细胞无氧条件下产生有氧条件下没有的产物酒精,B项正确;种子中的胚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分化而来,C项正确;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项正确。] 6.如图是高等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发生的变化,请仔细观察,据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高等生物个体发育是从__________开始的。 (2)由①到②,细胞的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细胞经历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 (3)由②到③,由于细胞__________,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了稳定性的差异,细胞的这种变化是基因在机体发育过程中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受精卵(2)生长分裂(3)分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选择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水平实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水平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对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理解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是定性的,也能够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理解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1.1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升信息转化水平。 1.2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要注意的是在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条件好的学校也能够用电脑制作,便于修改和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地补充完善。 1.3利用概念图实行生物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