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
观音古佛十劝

七劝你有缘人,妇女听见,学三从行四德,立身根源。
八劝你有缘人,求金血汗,毋用奸哄骗人,折德无缘。
九劝你有缘人,末劫大变,国难起天下乱,人民不安。
十劝你有缘人乐道寺院,静室堂念真经,会合三盘。
养生延寿忌十损
久行损筋,久立损骨。久坐损血,久睡损脉。久听损精,久视损神。久言损气,久思损脾。久淫损命,食饱损心。
发五种心决定往生
厌离心—此界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
欣慕心—西方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故。
报恩心—父母师长洪恩,唯佛可报故。
恐惧心—若不往生,必受三途业果故。
慈悯心—受苦众生,吾当发心救度故。
观音古佛十劝
一劝你有缘人,及早上岸,持长斋戒五味:葱、韭、薤、蒜。
二劝你有缘人,早把道盼,求一句无字经,超拔九玄。
三者发普提心,读诵大乘,劝进同学。
发五种心决定往生
厌离心—此界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
欣慕心—西方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故。
报恩心—父母师长洪恩,唯福可报故。
恐惧心—若不往生,必受三途业果故。
慈悯心——受苦众生,吾当发心救度故。
佛教十三代祖师
第一代:逹摩祖师第二代: 神光祖师
第三代:普菴祖师第四代:曹洞祖师
第五代:黄梅祖师第六代:慧能祖师
第七代: 白祖师第八代:罗祖师
第九代:黄祖第十三代:杨祖师
徐祖师
三种人必定往生
一者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六劝你有缘人,建修寺院,筑莲品到极乐,万代香烟。(重)
七劝你有缘人,妇女听见,学三从行四德,立身根源。(重)
八劝你有缘人,求金血汗,毋用奸哄骗人,折德无缘。(重)
日本佛教——精选推荐

⽇本佛教,北传佛教之⼀。
佛教传⼊⽇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初传时期⼀般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为佛教传⽇之始。
⼀说是继体天皇16年(522),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和,建⽴草堂,安置佛像礼拜,为⽇本有佛教之始。
不过,当时世⼈不知佛像为何物,视为异域之神崇奉。
百济的佛像传⼊⽇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
天皇乃依请求将佛像交给⼤⾂苏我宿祢稻⽬试⾏礼拜。
稻⽬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
后疫病流⾏,屡有死亡,⼤⾂物部舆认为是国神的谴责,奏将佛像投于难波(今⼤阪)的堀江,并烧毁供佛的殿堂。
苏我⽒和物部⽒之间的信仰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皇室和苏我⽒为代表的主张接受⼤陆政治制度和宗教⽂化,与以物部⽒和⼤伴⽒为代表的贵族反对接受⼤陆政治⽂化的政治之争。
佛教在⽇本流传后40年,为⽇本飞鸟时代的开始。
圣德太⼦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竞造佛寺,从此佛教⼴传⼲⽇本。
推古3年(594),⾼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本,说法于法兴寺。
圣德太⼦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12年,圣德太⼦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的弘扬,⽇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死后25年,⽇本发⽣了"⼤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物制度,进⾏政治、⽂化、经济等⽅⾯的改⾰,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
由于促进这个⾰新运动的中⼼⼈物,如被任命为国博⼠的⾼向⽞理、僧曼等,都是⼊唐留学僧,故使佛教进⼊⼀个新时期。
奈良时代(710~784)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间,奈良佛教极盛,有五⼤寺。
天平13年(741),⼜敕建东⼤寺,并于诸国建国分寺,以东⼤寺众总国分寺,统辖国分寺。
东太寺是圣武天皇发愿,良辨僧都奠基,⾏基菩萨劝化,天竺婆罗门僧菩提仙那导师完成的。
他们被称为东⼤寺的四圣。
中国唐代鉴真受请赴⽇传戒,天平宝字3年(759)于奈良建⽴唐招提寺。
日语专业本科论文—佛教在日本 -

摘要本文从佛教在日本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日本佛教的宗派,进而引出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日本佛教的认识,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
关键字:日本佛教历史宗派现状目录摘要 (1)第一章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 (3)1 .1 飞鸟时代 (3)1. 2 奈良时代 (3)1. 3 平安时代 (3)1. 4 摄关政治、院政时期 (4)1. 5 镰仓时代 (4)1. 6 德川时代 (4)1. 7 明治维新 (4)1. 8 二战期间 (4)第二章日本佛教的宗派 (5)2. 1 中日佛教十三宗 (5)2. 2 日本南都六宗 (5)第三章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6)3.1 武士道的精神支柱——佛教 (6)3.2 插花、日本画的起源——佛教 (6)3.3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6)第四章日本佛教的现状 (6)4.1 佛教在日本正在走向消亡 (6)4.2 日本佛教走向消亡的原因 (7)结论 (7)参考文献(References) (7)浅析日本佛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日本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于6世纪经由中国、朝鲜传至日本,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奈良时代佛教受到皇家以及有势力氏族的支持,形成国教。
13世纪开始,佛教在平民之间开始盛行。
⒈1飞鸟时代6世纪传入日本的佛教,最初是从大陆来日本的人和苏我氏信仰,后来苏我氏掌握了朝廷的实权,就在朝廷的保护下快速发展,以朝廷所在地飞鸟为中心,兴起了最早的佛教文化。
以苏我氏许愿兴建的飞鸟寺、圣德太子许愿兴建的所谓的四大天王寺和法隆寺为首,诸氏也在竞相修建氏寺。
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干日本。
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
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
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子死后2 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怀感《群疑论》诠释“中阴”过程之探究

第31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21年3月V ol.31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21怀感《群疑论》诠释“中阴”过程之探究马若豪(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轮回”理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衍生出来的“中阴观念”一直是佛教各派论之不竭的问题。
虽然这一问题看似微小,但实际上“中阴”对净土信仰的流行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怀感在《释净土群疑论》中系统回答了中阴有无、形象、资身等几个基本问题。
他利用逻辑推论,证明了净土中阴为何当“有”,以及阐释了净秽二土在中阴期的等级差别。
同时在形相与资身的问题上大胆的抬高自家法门的特殊性与优越性,扩大了净土宗的受众群体。
因此,不应该因“中阴”概念应用的范围狭小就忽视中阴理论对净土宗宏化的作用。
关键词:中阴;怀感;净土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1)01-0049-04收稿日期:2020-10-05作者简介:马若豪(1993—),男,河北邯郸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宗教学。
————————————————————————————————————————————前言唐代初期是中国佛教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而“净土信仰”的之所以流行,无外乎净土“他力”念佛之方便。
但是,宗教修持的简化是建立在一个自我完善与全新改造的教理基础上。
如果大谈易行,却处处疏漏,那么对信众的影响一定是有限的。
因此,经典的完善与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怀感师承昙鸾,道绰,善导一脉,其路线就是“底层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怀感”所著的《释净土群疑论》无疑是值得注意的,是表达净土宗早期思想一部力作。
在这其中,“中阴”理论的基本问题被净土宗首次系统阐释。
但学术界关于净土宗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十方净土”的内容演绎,“念佛三昧”的次第境界或是净土宗的法教仪轨,对早期净土宗“中阴观念”的形成没有过多的关注与研究,忽视了此问题的关键性。
三大宗教概说

E 禅定度
(度散乱)
F 智慧度 (度愚痴)
⑵ 四摄 布施摄 爱语摄 利行摄 同事摄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
四 佛教宗派
(一)净土宗
1 . 历史源流 东晋慧远 庐山
北魏昙鸾:
提倡“自力” 与“他力”说
唐代道绰:
将佛教法门 分为圣道、净土二门
唐代善导:
提倡以念佛 为内因,以阿弥陀佛 为外缘,内外相应, 往生极乐净土。
2 . 净土三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3 . 往生条件——信愿行
信:信净土三经,绝非虚假;信 确有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 佛弘愿无量 愿:发愿 行:持名念佛 ── “南无阿弥 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敬礼或皈依 阿弥陀——无量光、无量寿
2,三世迁流不住,即是今世、
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 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
3,“因果相续”。即无常的真
正道理,是指诸法因缘生灭。 指世间所有事物,是它的结果, 此结果必有其前因。果要由因 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 因缘如此的连续,故无常。
2 . 诸法无我
“我”之界定: ⑴主宰 ⑵常:一直存在 ⑶一:单独、唯一
不妄语欺骗。 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 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 ─ 绮语。
正业: 端正的行为。是把自己的生活和
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 孚则。其戒条为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 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
现在五果(现在之苦):
识 ─ 为过去业力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 如胎之识 名色 ─ 五蕴的总名,在母胎中发育的精 神与物质的混合体 六入 ─ 在母胎中发育至六根具备(眼耳 鼻舌身意) 触 ─ 出胎后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 感觉 受 ─ 由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
亲鸾真宗的证据

亲鸾真宗的证据罗杰·塔什·考勒斯问题净土真宗颇受非议。
其创立者亲鸾,被倾向于视为一个愚人,以至于他的佛教不需要认真对待。
如亚瑟·劳埃德(Arthur Lloyd)就称其为“相似佛教”1,爱德华·孔兹(Edward Conze)说它近于“降价解脱”2,以及韩福瑞(Travers Christmas Humphreys,Q.C.)以他最富有律师风格的方式向我们发问:“但是它是佛教吗?”3即使是那些信仰真宗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亲鸾明显的穿凿附会感到尴尬。
本愿寺国际中心(Hongwanji international center)的翻译团队在其翻译的《唯信钞文意》的英文版引言中说到:一些佛教思想史家严厉批判亲鸾,宣称他轻视基本的经典,武断地摘引而完全不顾其语境及原本的含义。
4他们的引言并没有直接反驳批评,但是试图诉诸亲鸾开悟的独特性为其开释。
这种辩护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因为它可以用来支持任何一种观点,除非我们了解是什么使得亲鸾的开悟具有独特性。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首先尽力揭示亲鸾的解释方法(我从开始即假定他确实有方法),然后追问它是何种解释,它可能是基于何种开悟之上。
如果解释和开悟这二者,或至少是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被证明为是诚实的、佛教的,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消除蔑视真宗的文化人的疑虑。
《教行信证》中的解释《教行信证》,更确切地应称为《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是亲鸾将摘引的经论段落置于主题标题之下,偶尔加上他说明性注释的选集。
对其解释学的全面分析要求我们全部翻译他所引用的诸多经典中的每一部,再考察亲鸾如何使用这些经典的部分段落。
在这篇论文中,我没有这么大雄心,而只打算完成更小的任务。
《教行信证》主要的论典来源是昙鸾的《往生论注》,一般称为《论注》,收于大正藏第40册(No.1819)。
由于我已经翻译并分析过这部经典5,因此我感觉我可以讨论亲鸾如何使用它。
我将自己的范围限定为《教行信证》的前4章,这是主题的中心部分,以比较昙鸾和亲鸾如何形成各自对佛教的理解。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名校考研真题】(第6章 隋唐时期)【圣才出品】

第6章隋唐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
[2015年统考真题] A.太宗时期B.高宗时期C.玄宗时期D.德宗时期【答案】B【解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2.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2014年统考真题]A.净土宗B.天台宗C.华严宗D.唯识宗【答案】A【解析】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与禅宗。
3.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答案】B【解析】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
B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C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D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意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中央各部门权力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关于净土判释疑难的探究——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心

罗尼经》中阿閦佛的妙喜国;《法华经》《金光明
最胜王经》《大 智 度 论》 中 释 迦 牟 尼 佛 的 灵 山 净
土;《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大方等大积经》
中释迦牟尼佛的 娑 婆 世 界; 《华 严 经》 《梵 网 经》
《长阿含经》中毗卢 遮 那 佛 的 华 藏 世 界。 净 土 思
所摄,对应化身佛。
净影寺慧远将净土分为事净土、相净土与真
净土,其中事净土又分为 “凡夫求有之净业所得
净土”与 “凡夫求 出 世 之 净 业 所 感 得 净 土”, 分
别以兜率净土与 弥 陀 净 土 为 两 种 事 净 土 的 代 表,
慧远将弥陀 净 土 判 为 凡 夫 净 业 所 感 之 果。⑤ 智 顗
变,由因位所修的利他因缘成熟变化为净土和秽
土,以度 化 未 登 地 有 情。 遁 伦 《瑜 伽 论 记 》 卷
21 说:“化 净 土 谓 秽 土 中 暂 化 净 相, 如 《维 摩
经》中足指按地显净土相。有说反 (按:久)化
净土有别处所,如 极 乐 国 九 品 往 生。”④ 按 照 唯 识
家的划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属于变化土
践 有 所 区 别。 自 昙 鸾 始, 净 土 宗 “别 业 ” 之
便是按照 “三乘共十地”的标准,往生净土的最
“别”便聚焦在 “仗 佛 愿 力” 的 要 旨 上, 这 也 是
凡夫。所以,《瑜 伽 论 记》 才 会 将 《佛 说 无 量 寿
为易行道与难行道的争论。昙鸾同时也强调,行
低标准也应该是亲证无生的圣者,其中并不包括
持”须自身努 力 修 行。 智 顗 《净 土 十 疑 论 》 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昙鸾一一道绰一一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昙鸾一一道绰一一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若论影响力最大之宗派,则无疑推出禅净二宗,但若论在民众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乂首选净土宗。
曾有人称,禅宗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宗教,而净土宗却是普通白姓的宗教,此说曾引起许多人的反驳,但其中透出的信息还是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无疑拥有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乂是最富宗教性且简便易行的教派。
净土思想初传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弘宣法化,集众念佛,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
可以说正是玄中寺的这三位祖师使从东晋以来便传承于中土的净土思想最终从教理教义至法式仪轨实现了立宗的转变。
从宗派学意义上讲,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应是净土宗的真正创立者。
然而,玄中寺三祖师在中国净土宗史上的地位,自南宋以来便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长期以来,昙鸾、道绰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愿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
一、净土宗立宗之基础净土宗何以立宗,它与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的不共之处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评价三祖师思想或为三祖师定位之前必须澄清的问题。
那么,净土法门它的不共性到底是什么呢,1、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佛教各宗因其法门的不同各有独自的修行方法。
净土一系的主要修行路数即是念佛三昧。
念佛一门如果细分的话共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
弥陀经典中的“念佛”就是以观想和称名阿弥陀佛及净土为内容的。
依世亲的《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
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
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
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
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
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其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
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
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
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
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
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
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
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其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
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
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其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第40册,第834页)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亦说: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亦说》第47册,)昙鸾对此十念具足,确认是成办往生事业之要门。
昙鸾发挥天亲“五念门”的观点,在重视实相念佛即观想念佛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持名念佛。
在以上的论述中,他把念佛分为心念和口念两类,认为心念与口念的效果是一样的,口念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心念则包括念佛名字,这是持名念佛;忆念佛的相、好,佛的神力、功德、光明等,这是观想念佛,至于“随所观缘”而忆念“总相”、智慧,则属实相念佛。
昙鸾倡导口念,已把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念佛方法。
中国的弥陀信仰发展史,是山观想念佛为主进而持名念佛为主,持名念佛乂以口念为主。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昙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转向了持名念佛为主,并明确提倡口念之法。
为了坚定人们持名念佛的信心,昙鸾特地论证了持名念佛的功效。
他指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
若一心念佛,则心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
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大正藏》第40册,第839页)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举了念咒可以消肿,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来证明口诵之威力,(《大正藏》第40册,笫835页)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昙鸾对持名念佛的创造性运用,开创了后世念佛法门口诵弥陀的先河,如道绰便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
善导更是念佛日课从万声至十万声。
2、自力与他力的判教说中国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
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
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口,浅深次第,洞然心II,进修有据。
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
昙鸾着作中的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
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大正藏》第26册,第41页)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
若一心念佛,则心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
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大正藏》第40册,第839页)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举了念咒可以消肿,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来证明口诵之威力,(《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昙鸾对持名念佛的创造性运用,开创了后世念佛法门口诵弥陀的先河,如道绰便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
善导更是念佛日课从万声至十万声。
2、自力与他力的判教说中国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
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
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U,浅深次第,洞然心口,进修有据。
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
昙鸾着作中的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幕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
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岀现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大正藏》笫26 册,笫41页)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中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H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大正藏》笫40册,第826页)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乂别有创新。
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
而昙鸾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
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
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才属易行道。
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
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
所以,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有别于龙树之说。
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
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扬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
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倡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
昙鸾倡导易行道,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力本愿,即依仗佛力成佛自然易行。
昙鸾这一“愿力论”,为后世修行净土法门者开启了无限方便之门,提供了强大之修行动力,透射出往生成佛的无量曙光。
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下阐述了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阿弥陀佛本愿依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为四十八愿。
在四十八愿中,昙鸾特别提出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认为依此增上缘便可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
十一愿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昙鸾以为依此本愿力即可生彼国,悉住正定聚,而无退转之难。
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依此本愿之力,十方众生皆得往生净土。
二十二愿为: 大正藏》第40册,第826页)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乂别有创新。
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
而昙鸾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
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
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
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
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