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学对比研究之文化背景分析
中英国民性对比研究

中英国民性对比研究【摘要】本文通过中英两国国民性对比研究,分析国民性产生的根源,通过文化差异对比希望能够增进中英两国的相互理解,增强两国文化适应能力,减少文化摩擦,更好地促进中英两国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国民性;对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越来越多,文化的摩擦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为了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我们的文化适应能力,文化对比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中国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学要义》中指出,文化是维系民族统一而不破灭所必需的内在纽带,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东西,民族性格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文化模式。
要对不同文化的产生追根溯源的话,还是要从民族的性格上来分析,也就是从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来看。
那么,什么是国民性,对于这个概念,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甚至还存在着争议性,到底怎样界定,按最为广泛的提法,对于国民性的解释是,它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有的又译为民族性,是从欧洲传入日本,在日语系统里翻译之后,又传入中国的。
国民性是一个集合概念,他具有稳定的特征表现,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所体现出的共有的文化特征、精神特质、价值观念、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
我们以中英两国为例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英国的国民性,一提到英国,人们一定会脱口而出一个词语:绅士。
这个词语似乎是专属于英国的。
西方有句谚语说道:一夜之间可以冒出一个暴发户,但绝不可能产生一个英国绅士。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称之为风度,是不可能一触而就的。
有人提出,英国精神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绅士道”。
绅士的传统最早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近代英国时期形成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
与此同时,绅士风度还吸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以及中世纪骑士精神,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作为一部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其汉英翻译也成为了研究文学互文性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针对《半生缘》的汉英翻译进行互文性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互文性理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汉英翻译需要对原文的文本内涵、文化背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其次,互文性理论也要求译者充分挖掘原文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具体分析(一)词汇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对中文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将其恰当地转化为英文表达。
例如,在《半生缘》中,“半生缘”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内涵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同时也要注意与英文表达的习惯相符合。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就是词汇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二)句式层面的互文性在句式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差异。
例如,《半生缘》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十分常见,但在英文中却需要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这要求译者在保持原文情感色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也是句式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三)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文化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挖掘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
例如,《半生缘》中的文化元素、人物形象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现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也需要被准确地翻译和解读,以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021年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
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
“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
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
“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起来。
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
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参考资料《隐喻的丑闻: 隐喻与符号学》,《诗学》1983年雅各布森,r。
(2014)。
结束语: 语言学和诗学。
在杰克逊和普林斯(主编) ,《抒情理论读者: 评论选集》(350-449页)。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新闻稿。
舒(2004)。
隐喻与转喻: 异同。
外语杂志语文,摘要:引用本文: (2021)。
隐喻与转喻: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中国语言与文化。
开放期刊现代语言学。
传统修辞学理论把隐喻和转喻视为两种文学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当前对隐喻和隐喻的研究转喻仍然局限于英语语言世界,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隐喻和转喻的知识和研究本文首先从隐喻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这些认知语言学的不同之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举例说明。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汉语言文化1. 隐喻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文学科的概念和范围得到了发展人们如何理解语言也经历了长期的变化隐喻和转喻经常存在于语言学领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文学和修辞是两种并行的修辞策略隐喻和转喻并不存在于文学范畴中马克·约翰逊和乔治·莱考夫进行了一项深入的研究认为隐喻是充分解释人性的关键在他们的研究中,经验主义方法初步探索了不仅回答了语言,真理和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回应了日常生活的意义。
1980年Lakoff & 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年隐喻系统研究的正式开始不仅如此,这本书还颠覆了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从那时起,隐喻研究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转向。
Lakoff & Johnson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初步建造了概念系统理论和隐喻的本质,并开辟了新的思路他们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同时,他们在隐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相关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以隐喻理论为依托,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文学、法律、语言、哲学、科学等等,都运用了隐喻,丰富我们的视野,深化不同学科的深度。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习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对比探究

习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对比探究摘要: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汉英习语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汉英习语,研究其联想意义的异同及形成原因,揭示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来源文化异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习语丰富,这些习语多数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文化心态。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其基本含义相同,但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表达同一基本概念的习语会产生不同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的民族文化语义,这反映了汉英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一)“习语”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汉语中,关于习语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辞海》(1989 年)说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在英语中,相当于汉语“习语”的 idiom 所指也不十分固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英汉习语对比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有英汉习语整体上的对比研究,也有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对比,还有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对比研究的。
学者们在对英汉习语进行对比研究时,都广泛从文化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意义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习语是广大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该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英汉习语负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研究一种语言的习语是了解该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英汉习语作对比研究。
二、汉英习语异同的文化成因(一)地理环境与习语汉民族在古时就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而英国民族自古有一种强烈外向意识,时刻想着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汉语与英语中的习语就有了各自的文化差异。
例如:a sea change(根本的改变)、at sea(不知所措)、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另外英国四面环海,鱼是常见的食物,因而鱼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异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为翻译、国际交流、语言教育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英汉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异同,为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的起源和背景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对比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
英汉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平行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翻译研究等。
其中,平行语料库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大量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两种语言的异同。
对比分析则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
翻译研究则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英汉对比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演化过程。
在翻译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英汉对比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差异巨大、语料库资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需要加大力度搜集整理英汉平行语料库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它简洁且意思精辟,是定形性、文化承载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备独特的、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逐渐固定、传播开的。
它们既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了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
所以在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
汉语和英语均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而习语大多由汉英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组成,所以两个语种里都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习语。
有些习语的喻意汉英之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族特点、汉英民族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往往负载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的交流日益增加。
可以预料,汉语和英语势必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
其应用亦将越来越广泛。
Smith于1925年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习语的来源和结构,并详细地对习语的来源进行分类,同时强调了习语的基本特征,即:习语的意义不是它的组成词的意义的总和。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习语的深层结构和语义特征。
C.F.Hockett强调了语境在识别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没有语境就难以确定一个表达式是习语还是搭配;他完善了习语的整体性(single unit)、凝固性(institutionalization)和不可替换性(irreplacebility)的特征。
为其后的习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学对比研究之文化背景分析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媒介,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与之相对应的文
化背景。
中英两种语言作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它们各
自的文化背景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中英文学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文的文化背景中,继承有干儿子的传统,倡导有爱心、有责
任感、讲卫生,讲礼貌等。
这些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文的运用,因此中文注重表达方式的委婉,比如说:说话时的前缀(敬语、谦语),代替指称(他、她、它),间接表达(不太好、怎
么样等)。
同时,中文注重思想深度,倡导以理服人,因此常用
典故、谚语等来升华所表达的观点。
相比之下,英语的文化背景中倡导着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英
文的表述方式明确而直截了当,不像中文那般委婉,而是倾向于
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例如:I don’t like it (我不喜欢);I love it (我喜欢)。
此外,英语的文化背景中,偏向于实用主义,表达
出一种精简、高效的思想。
因此,英语中的某些单词和短语具有
简捷和精准的特点,这也正体现了英语在商业交流和科技领域的
地位。
总的来说,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它们的表达方
式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这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应和借鉴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直译和死板的语言学习。
对于中英文学对比研究来说,深入研究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所欣赏的文学作品和表现方式。
例如,了解中文文学的典故和谚语,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文文学的魅力;了解英语中的简洁与精准,可以帮助中文学习者更好地加深对语言表达思想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英文学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凸显。
对于中英两国的文学交流和文化学习来说,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交流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教学和学习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也非常必要。
作为学习者,除了积极学习语言知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还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文化,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面向全球联通的未来,才能真正跨越国界,赢得世界。
总之,中英文学对比研究之文化背景分析,是一项全面的跨文化研究。
通过了解和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我们能够使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两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