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啊,就像在语言的奇妙世界里来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首先呢,这书就像是一把超级放大镜,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看似熟悉,实则暗藏无数奥秘的语言,放在一块儿仔仔细细地端详。
以前我看英语和汉语,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人用来交流的工具呗。
但读完这书才发现,这里面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单词和汉字的不同这么简单。
就说语法这一块吧。
英语那语法就像是一套严丝合缝的精密仪器,各种时态、语态、从句,就像仪器里一个个复杂的小零件,每个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比如说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面还得加个“s”或者“es”,这就像是给这个精密仪器里的某个小齿轮设定了一个特殊的运转规则一样。
而汉语呢,语法就相对灵活得多啦,就像太极拳,讲究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没有那些个复杂的动词变形,一句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英语语法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得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而汉语语法更像是在大草原上漫步,方向对了就行。
再看看词汇方面。
英语单词那可真是个大家族,词源五花八门,有从拉丁语来的,有从希腊语来的,还有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演变过来的。
而且啊,一个单词往往有好几个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孔一样。
比如说“set”这个词,它能表示“放置”“一套”“确定”等等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就得像个变脸大师一样迅速切换。
汉语的词汇呢,那也是相当丰富,但很多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意义,感觉就像是一幅幅古老的小画。
而且汉语有很多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每个词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又有点小区别。
这就像是给厨师准备了一堆调料,要根据菜品的不同精确地选用合适的调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简直像两座不同的宝藏山。
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充满了那种冒险、探索、直接表达的精神。
他们的语言里很多表达都很直白,就像西方的建筑一样,一眼看过去就能大概知道结构。
对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必要性的几点认识

对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必要性的几点认识
1. 英汉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比较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异同。
2. 英汉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形成以及认知和语用的机理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 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不仅深入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也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和研究其他语言及文化。
4. 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英汉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协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彼此。
5. 英汉对比研究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进一步限定、概括和深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模型,以及合理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各方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篇1浅谈英汉文字差异对比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字个成体系、个具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进行英汉字词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字词差异性对比文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
同母语学习一样,我们学习英语依然从字词着手,然后学句子乃至篇章。
在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语言做比较。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词汇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提到词汇,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
在英语中,只有一词word,而在汉语中有两个关于词汇的名词:字和词。
那么这三个术语word、字、词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英语中的词由字母构成,word与词对应。
汉语的词由汉字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单字大约相当于词素(morphme),它们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本文就是针对英汉文字、字词进行分析。
一、英汉语文字差异英语是线性一维的,写读英文是编码、解码的过程。
字母从前往后,依次排序就构成词。
词与词之间需用一空格隔开,才能使其明了。
汉语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
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字本身的大小都不变,因此看起来紧凑美观[1]。
相对于英语的前后排序来说,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可能存在,比较复杂,汉字字与字之间完全独立书写时无需其他符号分隔。
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表意文字是从表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语言对比实验总结汇报

英汉语言对比实验总结汇报
在英汉语言对比实验中,我们团队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差异,对英汉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总结汇报。
首先,在语法方面,我们发现英语的语法结构较为规范和严谨,句子结构相对固定。
而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英语中有时态、语态等语法要素的变化,而汉语则通过词语的使用来表达时间、主语、动作等概念。
其次,在词汇方面,英语词汇量较大,词汇种类繁多。
英语中往往会使用多义词和同义词来丰富表达,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而汉语则更注重词语的精准和准确,通常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避免歧义。
此外,在发音方面,英语的发音规则相对统一,语音重音规律性强。
而汉语的发音相对复杂,存在四声、儿化音等独特的音韵特征。
因此,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学习汉语发音可能会更具挑战性。
另外,我们还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英语包含了大量的习语、成语和文化引用,而汉语中则包含了大量的成语和文化典故。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以及文化等
方面的差异,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和特色。
这将对我们的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和共同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同时,对于学习英语和汉语的人来说,了解两种语言的对比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
英汉对比语言学

英汉对比语言学
英汉对比语言学是研究英语与汉语之间差异和相似之处的理论,针对民族文化
的差异和相似,可以更有效的帮助高等教育的发展。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构建因素与语义系统,其中
有许多方面是有利于深刻理解该语言的重要要素。
从词汇和词汇结构,以及篇章结构来讲,英汉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汉语是一种以汉字作为基本字符的语言,它的词汇构成比英语更加复杂,但它有更多的固定搭配,可以增加语句的可读性。
而英语在固定搭配部分略显缺失,但其通过复合句和副词的灵活运用,可以表达出更多针对性的主旨。
英汉对比语言学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英语教学中,授课者和学习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性,学习该语言不仅只有把新词汇和语句学习个案,还需要突出总体特征,对比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与相似,在学习及运用上会更深入、更有效率。
只有在融会贯通语言全部要素之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该语言的文化形态,使学习成果更深、更牢。
高等教育中的英汉双语课程,正是基于此而正确运用的。
只有当学校和老师把
英汉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可以达到最大效果。
针对两种语言的语言特性,即针对英语的敏锐性,也针对汉语的总体全面性,学校和老师应当把握好表达节奏,可以要求学生朗读文本并分析语句结构,进而获得一个更深入、更熟悉双语的教育背景,来满足学生的语言需求。
作为一种对比学,英汉对比语言学既可以加深语言学习者的对双语的认识,又
能更好的帮助高等教育发展。
只有辨认准清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正确运用它们,才可以真正理解语言形式复杂而又精妙的魅力。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技术介绍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具有跨语言、跨文 化、跨学科的特点,旨在促进语言学 习和教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等 领域的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英语和汉 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理解两者之间 的异同,为语言学习、教学、翻译和 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意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 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促进跨语言学习 和教学的发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 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加深对语言与文 化关系的认识。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英汉词法进行自动分类、聚类和预测,进一步揭示英汉词法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
拓展应用领域促进跨语言交流与合作
将英汉词法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等领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沟通。
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01
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理 论
通过英汉词法对比研究,不断丰富和 发展语言学理论,完善语言学体系, 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英汉构词法对比
英语构词法
英语主要通过合成、派生、转化等方式构词,如“blackboard”由“black”和 “board”合成,“unhappy”由“happy”加上否定前缀“un-”派生。
汉语构词法
汉语主要通过音节组合、语素组合等方式构词,如“桌子”、“椅子”等,也有些是通 过比喻、借代等方式形成的成语,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未来研究方向
01
深入挖掘英汉词法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揭示英汉词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独特的特点,为
跨语言交流和翻译提供理论支持。
02
拓展对比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不仅局限于常见词汇的对比,还应扩大到习语、短语、句子等更广泛的
习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对比探究

习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对比探究摘要: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汉英习语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汉英习语,研究其联想意义的异同及形成原因,揭示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来源文化异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习语丰富,这些习语多数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文化心态。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其基本含义相同,但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表达同一基本概念的习语会产生不同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的民族文化语义,这反映了汉英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一)“习语”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汉语中,关于习语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辞海》(1989 年)说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在英语中,相当于汉语“习语”的 idiom 所指也不十分固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英汉习语对比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有英汉习语整体上的对比研究,也有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对比,还有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对比研究的。
学者们在对英汉习语进行对比研究时,都广泛从文化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意义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习语是广大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该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英汉习语负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研究一种语言的习语是了解该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英汉习语作对比研究。
二、汉英习语异同的文化成因(一)地理环境与习语汉民族在古时就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而英国民族自古有一种强烈外向意识,时刻想着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汉语与英语中的习语就有了各自的文化差异。
例如:a sea change(根本的改变)、at sea(不知所措)、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另外英国四面环海,鱼是常见的食物,因而鱼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对比班级: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姓名:卢芳学号:201105015【摘要】: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
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
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
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
句子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基本结构单位到基本使用单位,可以说,包含了句法问题的全部。
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
本文将在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的基础上对汉英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
【关键字】:汉英对比,基本结构单位,基本使用单位,字本位,词本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一、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1、从音韵讲起萨丕尔强调文学形式的研究离不开音韵,我们想再进一步,强调语言结构,也就是语法的研究,也要从音韵讲起,从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讲起,看看音韵特点对一种语言的整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对比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要从它们的“动力特点”着手。
所谓“动力特点”,按照萨丕尔的说法,包括语言对音量、音势、音高(汉语中常指声调)等的敏感性,构成音节的不同方法,语音成分组合上的可能性等。
他认为:“总起来说,这些动力因素对适当地了解一种语言的语音本性是和语音系统本身一样重要的,甚或更为重要。
”根据萨丕尔归纳的几条,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汉语和英语在音韵上各自的一些特点:(1)在对语音除音色外三要素的敏感上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只是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的音位不同而已。
而对其他三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各种语言特殊的“动力习惯”,对语言的组织发生了不同的作用。
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
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2)在构成音节的方法上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单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骊在整个音节上。
就汉语普通话来说,声母由21个辅音加上一个“零声母”组成;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组成,共38个。
声韵相拼的音节,除儿化音和轻声外,部分声调的又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
英语的音节构成就相当复杂,本来,英语的元辅音并不很多,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封里的音标表所载,单元音才12个,辅音才24个,与汉语相去并不远。
但由于英语中的辅音在构成音节时大多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加上有大量的辅音连缀,因此如果仿照汉语“声母”、“韵母”的办法来分析,会达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3)在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上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即哪些音跟哪些音能组合,也就是构成音节的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辅音音丛特别丰富”。
以上三条“动力特点”,造成了汉英语在音韵系统上的最大区别:英语的元辅音系统和汉语的调韵声系统。
英语没有像汉语那样采用声韵母分析而采用了元辅音分析,这是英语的“动力特点”决定的,因为采用声韵母分析势必导致非常繁琐的结果,徒增纷扰;而汉语之所以能够采用调韵声的简便分析方法,也是汉语的“动力特点”决定的。
除了这三条之外,还有两条英汉语的重要区别是一般书上注意不够的。
(4)汉语的“零声母”与英语的词首元音“零声母”分为四类,i类、u类、y类和a类。
前三类都是以半元音开头的,由于汉语/i/、/u/等的舌位比英语更高,因此更具辅音性,在字头成功地起了与前面的音节隔开的作用,其应该看作声母是毫无疑义的;a类(a、e、o等)不是半元音,但在汉语中,前面却有个声门闭塞音,起了与前面的音节隔开的作用。
这个特点在汉语中非常明显,例如“库恩”≠“昆”、“里昂”≠“梁”。
德语也有这样的情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词首元音与前面音节末的辅音连读。
英语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实际说话中,如果遇到一个意群内前面一个词以辅音煞尾而后面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要求必须“连读”(liason),如a pear and an apple 读起来就像a pea(r)-ran-da-na-pple,shall I tell you读起来就像shal-litel-lyou (中国人初学英语常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而汉语的“延安”、“恩爱”绝不可能读成“叶南”、“饿奶”(这又是说英语的人学汉语的一个难点)。
(5)在音节拼读的特点上同样是一个音节,英语和汉语的拼读过程也不相同。
英语的元、辅音都很清晰,其音节有明显的拼合过程,如:th-a-n-k、b-r-i(gh)-t等,加之英语的辅音、元音都既可在音节前,又可在音节后,如bed、ink等,结果造成音节间乃至单词间界限不清。
汉语中元、辅音本身不明显,最清晰的单位是音节。
辅音和元音不是慢慢地拼合,而仿佛是一个共生的板块,一团一团地往外扔,与英语作比较,就更加明显:sway与“岁”、why与“外”、lie 与“来”等。
这两条特点,一条是音节内部的凝聚乃至超浓缩力,一条是音节间的同样明显的离散力,就使汉语音节的孤立性特别强。
传统把汉语看作孤立语是从形态特点着眼的,其实,如果从音节特性着眼,这一结论就更能令人接受。
同时,也跟英语等采用拼音方式的语言更明显地划清了界限。
英语和汉语在音韵动力上的这些特点,对两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至关重要,可以说,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必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2、汉英文字的对比汉语是调韵声体系,英语是元辅音体系;汉语的音节是外松(音节间清晰)内紧(拼合过程模糊),英语的音节是内松(音素和拼合过程明晰)外紧(音节和单词间界限不清)。
这两个特点对文字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英语的音素明晰,拼合过程明晰,因此就适合于使用以字母与音素相对应为基础的字母文字体系;而由于单词间在语音上的界限不明显,就必须采用强制的空格手段把词一个个隔开。
汉语的情况正相反,音节明显而音素不明显,就比较适合以一个个孤立的音节为单位的文字,这正好与汉语以图象来反映概念的传统心理合拍;而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简单,同一个音节运载的信息太多,为了分化同音字,就不得不采用汉字的形式。
3、汉英语法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可以说,讲音韵,讲文字,都是为了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做铺垫。
语法研究的第一步是要解决基本结构单位问题,而这是与音韵结构与文字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而关于音韵结构和文字形态,我们有太多的西方语言学先入之见,我们必须正本清源。
因此,我们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从而与英语根本不同。
“本位”这个词有三个意思:①它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出发点的单位;②它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
譬如英语的语法基本单位就有语素、词、短语、句子等;③它指的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
我们交叉使用第一、第三种含义,但以第三种为主。
我们把汉语基本单位确定为“字”,以与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基本单位“词”对立,是出于以下的考虑:(1)“字”和“词”分别是汉语和英语的天然语言单位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然而却是最充分的理由之一。
基本结构单位应该是一个语言最天然的单位,也就是说不需要语言学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只要稍加指点都能迅速学会辨认的单位。
在英语里,词就是这样一个天然单位。
英语的句子也是这样一个天然单位,但由于不是“最小的”,因而不能算是“基本单位”。
在汉语中,字是人人皆知的天然单位。
拿一个句子过来,或者拿任意长短的一个语言片段过来,谁都能说出其中有几个字,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是如此。
而要说出一句话里有多少“词”,那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受过专门教育,经过专门训练,但即使如此,也不见得人人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可见汉语中所谓的“词”不是天然单位,充其量只是和所谓“短语”一样,是个由字到句的过渡单位。
(2)“字”和“词”是不同编码机制的产物英语和汉语这两种文字记录思想的途径并不相同,英语(以及其他拼音文字)走的是曲径,从意义先到语音再到文字,中间有一个语音的中介;汉语走的是直径,从意义直接到文字,而语音只是伴生的附属性成分。
从文字直接联系的对象来讲,英语联系的是语音,而汉语联系的是语义。
联系语音,文字首先必须忠实于语音:词是表达概念的,而概念可能是单音节,可能是多音节,音节内又有各种各样的元音、辅音,要忠实地记载语音,就必须把这些都忠实地记下来。
加上英语在音韵上的特点(内松外紧等),就使它只能采取以词为基本单位的手段。
联系语义,文字忠实的是客观世界的图像。
汉字的构成,传统有六书说。
这六书中,除了不易解释的“转注”外,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形记义,象形、指事、会意就是;一类是以音记义,假借就是;一类是形音结合来表义,而以形为主,就是形声。
依我们的看法,这三类实际上还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形为主,第二阶段以音为主,第三阶段形音结合而以形为主。
第二阶段大约在殷商时期,从甲骨文中大量使用假借字可以知道。
但这一阶段没有发展多久便戛然而止,可见纯表音的道路在汉语中走不通。
第一阶段的文字最典型地表现了汉字忠实于客观世界图像的特征,同西方文字记音表义的手段相反,汉字采取的是以形构义的手段。
记音表义是线性的,音有多有少,记音使用的字母组也有长有短,只能以强制手段来保持词形的清晰;以形构义是两维的,可以而且必须将多种形体浓缩在一个平面(汉字采用了方形),通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等空闲音素来暗示或体现整个图像的意义。
之所以“必须”浓缩在一个平面是因为否则就成了连环画。
因此汉语之以字(图像)为单位也是必然的。
(3)“字”和“词”分别是汉语和英语语言组织研究的枢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词法和句法的研究中,词处在关键的位置:词法谈词的构成和功能,句法谈组词成句的问题;离开词,词法和句法都无从谈起。
而只有以字为本位,才能为汉语建立起正确的字法和句法体系,并且在传统和现代化的结合上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4)“字”和“词”是汉语和英语中各种语言现象的交汇点“字”“词”作为语言研究的本位,作为结构本位,它应该是语言各个结构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的交汇点,是其焦点和枢纽。
“字”所代表的语言现象是汉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交汇点,隐含着“一个音节、一个概念、一个词”的一对一的结构关联。
汉语的句法结构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复音词之类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这种结构格局得到合理的解释。
“词”在英语中也有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