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32篇)

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32篇)

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32篇)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精选32篇)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篇1一、试卷评价本次试卷,命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点,类型多样、难易适中,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全班43个人,均分:75%;及格人数:38人,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14%。

三、试题分析1.从整个卷面来看,听力测试做得很好,全班全对;基础知识部分,本来认为是没有问题的,没想到,判出卷子来,错的很多。

比如:有的学生没有仔细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有的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不牢靠、还有的学生就没有审清楚题;在选拼音时,竟有很多学生把讲过的拼音也选错。

2.日积月累部分。

诗句背过了,但默写时错别字魅力无穷,要不就是多字、少字。

全班有8个同学有错。

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

主要原因在于复习时只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最基础的知识,基本功不扎实。

3.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以及对课后题的考查,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

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

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

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还要注重课后题的消化。

4.课外阅读部分,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

学生在概括段意这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概括的能力;对写作方法的运用和表达的情感及重点句子的理解,虽然能写出一两点来,但是还不够全面,因而也导致了失分。

这说明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及指导的不够。

5.本次习作,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变形记》,比较容易。

但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扣分也不少。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1一、试题分析本次考试是语文必修2学分认定考试,由高二年级老师命题和批阅。

基本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大体符合高考试题考点命题要求和试卷结构。

总体特点是,贴近教材,贴近高考;注重基础和能力考查,重视人文特性;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学分认定原则,体现了初中向高中过渡精神,体现了高考精神。

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等基本符合大纲要求。

本试题以考纲为依据,试卷结构、题型和考查重点均符合2014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和考查内容也符合近几年新课标考卷。

整体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

全卷共五个大题,17个小题。

其中,基础知识10道题(全是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两句翻译,每句5分。

共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5题6空,共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4道小题(其中1道多选,3道表达,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2道主观题(共计11分),作文1道(60分)。

全卷共计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分,主观题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同高考卷相比,少了一道选考题(第四大题第12小题人物传记阅读题)。

选材和命题具体体现:1.议论类文本阅读材料为《“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属传统文化探索与了解文章,考点明确,误点设计清晰,偏易。

2.文言文材料来自教材《游褒禅山记》和《赤壁赋》,考查学生阅读古代散文能力,选材典型,皆为唐宋八大家作品。

设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考点涉及虚词运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翻译,设题典范,深入浅出,偏重课堂教学考查,难度不大。

3.诗歌鉴赏选自唐代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虽然诗人名气不大,但本诗有一定的高考指向性。

本诗属旅居离别诗,而近几年考纲对此类诗歌的考查有特别的提示。

一道题考查内容——情景交融,一题考查写作技巧——炼字技巧,符合考纲,设题典型。

试卷分析高一.doc

试卷分析高一.doc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本次高一期中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未出现难题,出题形式按高考的题型出卷, 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的出题形式和题型。

以下是本次考试的试题详细分析:一、翻译题试卷分析(王小芳)翻译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对句子里面关键字词的考查,可是两次考试情况不容乐观。

原因有几个方面:(1)学牛对文言文文章内容理解不全面,归结于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

(2)没有抓住关键字词的翻译,瞎编乱造,导致很大程度上的失分。

(3)对基木字词的意义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记忆, 学习态度差。

(4)大多数同学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5)语言不符合规范提几点提高学牛们文言文翻译分数的方法: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要想到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3、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高中常用的虚词。

《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4、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应照顾语境。

5、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二、诗歌鉴赏试卷分析(曾楠)问题:1、学生不清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也就找到相应的诗句。

2、学生审题不认真。

题干上说的是两个字,学生写的是词语。

3、学生答题不规范。

不清楚怎样回答炼字的题。

4、第二题,很多学牛只答情感,不联系材料。

解决方案:1、组织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2023年中考_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

2023年中考_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

2023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一、试卷评析整份试卷六大题31小题,满分120分。

试题注重基础又适度开放,紧扣文本而重在运用。

第一部分“检阅我们的家底”共25分,由选择题和填空题组成。

选择题包括字音、字形、成语、标点、文学常识等知识,考点恰当,难度适中。

填空题10空,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度不大。

第二部分“遨游阅读的天空”共24分,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语段一个课内一个课外,课内阅读题紧扣课本,题目要求明确,重点考查对语段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的把握,针对性强,得分率较高。

课外阅读__易懂,贴近现实,给人启示,学生对此认同感强,得分情况理想。

第三部分“感受诗歌的魅力”9分,先填空题后简答题,难度有层次。

第四部分“重温国学的经典”12分,在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又有适当的课外延伸,这是比较好的一道题目。

第六部分“运用自己的语言”10分,突出基础性、实用性、开放性,紧扣教材。

第六部分“直面心灵的写作”40分,是提供一段材料后的半“玛莎的”。

所给材料选自《濒临灭绝》一文,内容颇具震撼力,但所设题目的立意指向却过于单一,学生只能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问题做__,所以离题作文少,佳作也寥寥,作文得分很多都是以语言功底的高下来判定。

二、答题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1、选择题第2题选A的较多,对常用错别字的辨析还有困难,第5题选B 的较多,对文学常识还不是很了解。

填空题的默写主要错在诗句记忆不准确以及写错字上,例如“不尽长江滚滚流(来)”、“自古多情伤离别(多情自古)”、“蜀道难(漏了‘之’),难以(于)上青天”、“渔歌(舟)唱晚”、“灯火阑珊(写成‘澜斓栏姗栅)”等。

其中“阑珊”写错的最多。

2、课内现代文阅读第13题对重点词语“爽朗秋天”和“酷暑”的理解不够准确。

第14题审题上出现偏差,对“这种翻译”指代的内容误认为是“直译”,造成答题缺失了针对性。

第15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而有些学生却抄用原文句子,有些还答非所问。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本学期,我所带班级为高一三个班的语文,三个班成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一、试卷特点:此次试卷结构,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因此试题难度并不高。

二、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从2人增加到13人;高一1班基本达到目标,及格人数从月考17人增加到22人,平均分增加了2分。

在这里我要做出深刻检讨的是高一2班,平均分只增加了1分,而及格人数没有增加,距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三、学生失分情况分析:(1)选择题部分基础知识得分率不高。

这说明大部分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且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也不够。

(2)文言文翻译和名句名篇默写做的不好,而考到的都是我上课反复讲过的,但仍然有很多同学不会,这说明,很多同学上课没有认真听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古诗词鉴赏是所有题目中得分率最低的,很多同学对诗歌主旨把握不对,还有的同学甚至留空白,这说明,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学生对于古诗词答题方法非常不熟悉,这可能与必修一没有古诗词有关,而这也是我下一步教学的重点。

四、我的反思以及下一步针对性措施通过这一次的期中考试,我深深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仍有存在很多不足:(1)对于基础字词,虽然上课反复强调,但没有做到及时而全面地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所以在以后,一定要定期不定期地抽查。

(2)对于文言文部分,高中与初中有很大不同,高中文言文尤其是必修一文言文篇幅很长,无法做到一句一句讲翻译,虽然给每一个同学印发了翻译,可是从结果上来看,学生掌握不好,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是要重点抓翻译。

(3)对于学生作业情况,三个班都存在不交作业的情况,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在以后一定要抽出空来与他们单独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不交作业。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期待着下一次考试,我们高一的成绩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以上,是我对高一语文这次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

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

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

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篇一: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特点:此次考试卷结构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就连文言文阅读也出的是课本上的原文,因此试题难度并不高。

二、成绩情况总结:全年级成绩的宏观情况: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基础题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内容,靠的是学生平时认真阅读和积累,这说明大部学生对基础的不够重视,读书也不够认真外,基础不牢固。

(2)现代文阅读,在答题上扣题不紧,读题不仔细,不能够紧扣文本内容来解答,不能够准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不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较差。

(3)文言文翻译就是课文中的原文,但是得分不够理想,学生的文言基础不够扎实。

(4)名句名篇默写得较好,这说明在老师的狠抓下,学生还是能够去学,去学得扎实一些的。

1(5)考试中非智力因素的失分比上次月考有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老师们再考试前强调的效果不错。

(6)学生的对题目的解题方法不够明确,审题不够细致。

由于审题不细致丢分的现象也很突出。

四、鉴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或措施:(1)继续加强集体备课。

发挥各人所长,集中各人优势,使每节课重点、难点更突出,授课效果更好。

(2)从课堂40分钟要成绩,抓好早晚读,每次早晚读都给学生定下明确的目标。

(3)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用足用好教材,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包括字音、字形的掌握(来自: 小龙文档网: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语境义的理解、语法知识的渗透、内容的整体把握、文体特征的强调等等。

(4)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每堂课目标明确集中,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思精练,真正让学生学中有所悟,练中有所得,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5)今后在出检测题时要贴近高考,体现出学生的能力。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期待着下一次考试,我们高一的成绩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今天,我谨代表我们语文组就汇报到这里,有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6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6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6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篇1一、试题内容和形式:以高一语文H版教材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为主要依据,主要考察学生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涉及词语的品味、修辞手法的辨识和文言常见语法知识的把握等,另外还有背诵篇目的默写。

作文是半命题形式,属于写作第一单元"审题"的教学内容。

总体来说,题型多样,难度适中。

二、考试结果不够理想。

全年级6个班级的平均分都未达到60分,其中最高的班级为59.78分,最低的班级57.40分(正常的情况应该为63~65分左右)。

三、主要错误举例:1.第2题:"弥漫"、"浸润"、"镌刻"、"瓢泼"这四个词语哪两个可以互换?简言理由。

学生多不懂从这些词语与其宾语的搭配关系上来辨析,而是单纯分析词义,结果总是不得要领。

2.第3题:解释"忤"字的意思。

不知道。

3.第4题: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的前两句。

默不出。

4.第15题:解释"引车避匿"的"引"字。

多答为"拉"或"牵引"(应当是"调转")。

5.第21题:写出该文段是那个成语的出典。

写成"完璧归赵"(应当是"负荆请罪")。

6.第23题:解释"存审出于寒微"句中"出"的含义。

写成"出生"(应当是"出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卷分析(试题特点、考查重点与课标的联系、存在的问题)
试题特点:本次试题有六大题型,150分,基本立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注重对其基础性,实用性和能力行的考查,结构较合理,难度适中,覆盖面广,能很好的把对课知识是与课外知识的考查相结合。

试题稳中求变,出现了半命题作文。

客观题部分重基础,1、2小题皆为课本中的重要字音、字形;3、6题为选自课本中的原话;8、9题为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10—12题古文阅读是《后赤壁赋》此文给学生补充过。

主观题:13、15、16皆为原文中的知识点。

诗词鉴赏,大阅读亦不能算为难。

写作题为记叙文体裁,是高一学生入学以来一直训练的,切合学生实际
考查重点与课标的联系:本卷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很好的街接了初。

高中教材,紧扣纲要求,考查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四个方面。

存在的问题:1原文出现较多,不能较好的区分优秀生,无法体现出优秀生的能力;其中二卷中的排序题,整个级部做对的学生屈指可数,这就没达到考查学生水平的效果,若适当给出一、两个提示,效果会更好一点。

2一、二中练习过的模拟题中有《后赤壁赋》,虽与本卷的文言文课外阅读相同,但对应的题目却变换了形式和内容。

然而学生在做题时却没有认真思考和审题,直接照搬做过题目的答案,导致没达到预想的考查效果
学生答卷分析(典型题的正确率、错题归类与分析)
典型题的正确率:翻译题部分总分10分,一般学生都能在5—8分之间,正确率还是较为理想的;默写题10分,多数同学能拿到7分左右,这归功与考前对学生默写情况落实的较到位。

这两部分都是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再强调和抓紧的,取得的成效也很明显,学生落实的比较好。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课内基础知识的重视。

错题归类与分析: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题,重点考查了字音字形,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别,句子的街接,涉及到的考试能力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和表达,应用。

这一大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完成的不太好,是有极个别能全部做对,而也有极个别的“全军覆没了”这就要求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比题训练,并要加强对文本的把握。

第二大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均为选择题。

这一大题难度稍大些,学生完也不甚让人满意,二、三小题正确率高些,这就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督促学生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系统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三大题中的诗歌鉴赏题,考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少数同学能体会作者心境,对景色的描写较到位,但多数同学不敢表达,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欠缺,平时应加紧这方面的训练。

第四大题是语言表达题,包括两个小题目。

第一题为语序排列题,分值4分,虽然出自文本,但由于所给题目,句与句街接不够明显,学生完成的非常差。

第二小题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考查了谦敬词以及语言的准确得体,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趋向,贴近学生的生活。

但答题情况并不理想。

从中体现了学生的视野狭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五大题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和筛选重要信息,及组织语言的能力。

从做题情况来看,分值均在5—12分之间,还算理想,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太差,字体也较潦草,这都是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第六大题是作文。

这是一道半命题的作文,原以为较简单,但实际情况却提醒我
们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任重道远。

在写作中,离题、错别字、语言不通顺,立意不深等问题普遍存在。

平时训练时多注意。

教学一得或一失:
1、针对学生答卷上出现的问题,要分析,要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会提高得分。

2、加强审题意识和答题的规范指导。

课上和训练,讲评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先要求把题目读懂,涉及的考点时什么,要回答哪些知识要点分几来回答,回答的规范语言应该怎么样表达。

3、加强作文指导,试卷中反映出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较差,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材中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或消灭错别字。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只有自己主动去学的东西才能掌握的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