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孤独的伦敦人》里漂泊者的身份危机
孤独的异乡人

孤独的异乡人作者:许泽平来源:《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01期村上春树在随笔集《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Stranger)”。
①换句话说,作为一种孤独,我们始终无法在纷繁的现实里得到一种完整的慰藉。
总有一部分,是作为漂泊,作为他者而存在的。
这种奇异的距离感,正普遍地存在我们中间。
我说的不仅仅是我们在旅途或风光摄影中感受到的那种即使想努力融入也始终只能远远观看的沮丧,而是在日渐荒凉平庸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正在加速失去的一种归属感。
现实的处境是,我们迷失在无处不在的碎片化新闻和娱乐至死的电视真人秀之间,我们沉沦于繁琐的日常事务和无意义的事物中间,我们找不到最初的自己,我们消弭了自己的出生地,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但诡异的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供返回的故乡,不管是精神故乡还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原乡。
仿佛故乡早已消逝在遥远的天际尽头。
如果说,对于城市人,异乡之感更多地来源于城市的膨胀和异化所带来的陌生感,那么,对于出生于乡村而最终在城市中谋生的人来说,这种异乡感更在于他们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游离:在返乡和离乡之间,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常常相悖,在精神上,他们向往记忆中更为纯粹自然的故乡,而身体上,他们选择了逃离。
但城市作为一个物质化的世界,作为一个异样、包容同时也残酷的存在,往往以庞然大物的形态,吞噬着他们的悲欢。
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最终却扎根城市的80后小说家,叶清河正在以他经历的这种深刻的异乡之感在写作。
在他的小说中,乡村和城市虽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但生活在其间的人物,却遭受着相似的生命困境。
作为一个常识,我们经常认为文学家需要切入现实和历史,以此来对我们的存在发言。
我认为,叶清河的小说,恰恰有这种发言的深度,他游离在城乡之间,以切肤之痛,来回望乡土中不断消逝的人和物,同时,又不断感受到来自现代城市的挤压,因此,乡村疼痛和城市荒诞竟自然地成为叶清河小说的肌理,成为他小说编码的一种方式,也成为我们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
消失在路上的流浪汉——读凯鲁亚克的《孤独旅者》

市 大 部 分 时间 用 来 收取 手 推车 收 集厚 纸
6
十年 代美国 主流文 化的价 值观 与社会 观 其 中 在
板 很多 包厘街流 浪汉是斯堪 的那维亚 人 由
语
路上 已 成为 2 0 世纪 不折不 扣的 文学经 典
文
于饮酒 过度大多数 人很容易流 血 当冬 天来临
世 界
流 浪汉 喝 一 种叫 作 冒 烟 的酒 它 含有 木
那你为什么读它
不 是在一本书里
因为我捡到了它 去年我在布里斯托尔得到了
你们这 些小孩子还在这里做 什么 我是说哪里 它
7
语
有酒
你 对 什么 感兴 趣 你 喜欢 对 什么 事情 感 兴趣
文
世
艾尔已经去了那个烈性酒商店
你要雷鸟 吗
界是不是 是的Fra bibliotek是的 这是我得到的另一本书 是 哦 一本奇
高
怪的大书 你不该采访我 跟那边那个拿着口琴的
的老 手们说喝 啤酒的流浪 汉是这伙人 中最好斗 的
主要风格的作家 凯鲁亚克在记述了早年的行迹
遍及从南部到东部海岸 西部海岸 遥远的西北部的
弗 瑞 德 邦 兹 是属 于 流 浪 汉们 的 伟 大 的霍 华
美国 遍及墨西哥 摩洛哥 巴黎 伦敦 包括船上 德 约翰逊公寓 它位于纽约的包厘街 277 号 他
了 但是骄 傲归 骄傲 仍然有 一些恼 人之 处 因 为 成功 的医生 现在他 们告诉 游客他 们曾一度 是电影
当 她 叫 着 过 来 吃 吧 有 时 会 涌 来 一 大 群 流 浪 明星 或导演 的非洲向 导 而 当电视兴 起时他 们失去
汉 十 个或 二十 个 喂饱 那 么多 人真 是一 件难 事 了 探 险的 权 利
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文孤独的边缘人○郑蓉颖 葛 俏摘 要: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
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关键词:布里尔小姐 边缘人 边缘公民 边缘女性 边缘看客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的,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
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
他们处于生活的边缘,内心迷茫,生活焦虑,拒绝理解他人,也拒绝被他人理解。
边缘人还有许多别称。
比如齐美尔提出的“外来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巴塔耶(Bataille)提出的“异质成分”概念。
然而,这些概念的叫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表明了边缘人的状态:作为移民者,或作为第二性,或作为旁观者,边缘人徘徊在两种文化与两种社会的边缘,他们渴望被接受或者仅仅是被人接受,但是却又屡遭各方的排斥,他们的处境常常是进退维谷的,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深深的无力感。
作为杰出的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便着重关注了被中心和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
她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曼斯菲尔德曾经表示过她对自己笔下的布里尔小姐喜爱有加。
于是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她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个边缘人。
布里尔小姐是一位远离故土的异乡人。
她迟迟未嫁,只能靠当观众来满足自己融入乡,没有什么社会交际的布里尔小姐更是处在多重的边缘化地位上。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同时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边缘人形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孤独边缘人的无力抗争。
一、边缘公民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社会环境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从一个环境转到另一个环境时,还未摆脱旧的环境的影响,便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孤独的伦敦人》中黑人移民群体的身份迷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孤独的伦敦人》中黑人移民群体的身份迷失吴艳丽(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82)摘要:文章聚焦于《孤独的伦敦人》中黑人移民群体的身份迷失困境,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生存危机,社会隔离以及群体内部认同感缺失等三个方面解释分析黑人移民群体身份迷失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内外双重矛盾致使黑人移民群体无法形成集体身份认同,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
关键词:《孤独的伦敦人》;黑人移民;身份迷失;身份认同;边缘化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87-02萨姆·赛尔文在其1956年出版的《孤独的伦敦人》中描写了以摩西为代表的黑人移民群体在伦敦的身份迷失。
二战后英国为了补充本土由于战争而极其匮乏的劳动力,决定向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英国子民”开放公民身份与自由通行权以吸引其到英国本土工作。
以摩西为代表的黑人移民群体就是在此背景下怀着对“母国”的认同,想要在伦敦创造不同于前殖民地的新生活,但他们很快便从“英国子民”的身份认同感中幻灭。
他们在狭窄的社会空间中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在主流社会无所不在的排斥和歧视中逐步被边缘化。
1经济压力引起生存危机移民群体来到伦敦的首要动因就是获取财富。
相比于家乡,伦敦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更高的工资水平。
只有拥有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先确保生存而后再谈生活,而移民群体首先经历的便是工作机会的幻灭。
小说中加拉哈特初到伦敦时两手空空,惊诧的摩西告诉他这样很难维持生活,但加拉哈特十分淡定地告诉他:“等我有了工作很快一切就都能搞定了。
”(塞尔文17)他如此淡定是因为他坚信自己随时都能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第二天他满怀信心地去找工作时却被告知并没有适合他的工作,他只能先领取补助金。
在拥挤的大厅里,领补助金的失业移民们排起了长队。
个体幻想与群体现实的碰撞初现了这种幻灭感。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研究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研究黄伟龙【摘要】文章分析了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探讨“边缘人”形象塑造与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刻隐喻.麦氏笔下的“边缘人”既有欲望横流下迷失人性的边缘人,又有亲情疏离下伦理错位的边缘人,亦有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分别代表人性畸变、亲情缺失、身份迷失这三种特征.“边缘人”形象塑造特征亦关联着作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麦克尤恩;“边缘人”;人性畸变;亲情缺失;身份迷失【作者】黄伟龙【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凭借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新人伊恩·麦克尤恩荣获次年的毛姆奖。
在其后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麦克尤恩在文坛上孜孜不倦,创作出20余篇小说和剧作,揽获包括布克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大奖,成为当代英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离奇古怪、荒诞不经之风,有“黑色喜剧”之称。
这些作品从“边缘人”的叙述视角出发,紧扣“性虐、暴力、乱伦、死亡”等阴暗主题,勾勒了英国底层社会的生存面貌。
麦克尤恩中后期作品,其创作风格出现很大变化:叙事者以中产阶级为主,讲述童真追寻、救赎、生态危机、人际关系冲突和伦理道德危机等主题;小说融入时下的政治、生态与社会背景,夹杂着作者对边缘群体的他者审视。
无论是边缘人视角下的边缘诉说,还是他者对边缘群体的审视,麦克尤恩至始至终保持对“边缘人”的深切关注。
尽管作家的创作风格、叙事主题在不断变化,但是“边缘人”的书写却延续其创作历程的不同阶段。
因此,“边缘人”形象塑造是麦氏作品的一个重要整体特征,是丰富与拓展麦克尤恩作品研究的重要视角。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未成年人形象、成长主题、叙事技巧及道德伦理视角等来探讨,往往局限于麦克尤恩的单一作品或阶段性作品,对麦克尤恩的整体创作特色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照。
伦敦孤儿的艰难生活

伦敦孤儿的艰难生活作者:许姗姗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11期摘要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单元中,有四部外国小说作品的节选。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是作品的第十一章“独自谋生”,如何通过这一章的细读了解人物形象,又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本文试图通过绘制人生轨迹、填充图表、编写词条、拓展阅读等情景任务的设置来驱动学生完成专章精读和整本书联读。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文本细读;主题辐射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单元中,有四部外国小说作品的节选。
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巨著,《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展现了宏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现代小说《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在创作手法、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创新颇多,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边界。
在这四部小说中,《大卫·科波菲尔》虽是一部传统小说,但是八十万字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
课本所选择的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十一章,如何通过这一章的文本细读引领学生把握整个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叙事手法,从而提升小说鉴赏的能力?又如何以该章节的阅读为切入点来辐射整部书的阅读?1870年,狄更斯去世,这个噩耗传遍了美国、英国等地。
关于他的影响之大,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有一个小男孩问自己的父母,“狄更斯先生死了,圣诞老人是不是也要死去?”这句话使我们对于狄更斯那不同凡响的声誉有所感知。
时至今日,在伦敦的杂耍剧场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艺术家作为“狄更斯的扮演者”,他能模仿狄更斯笔下的各种人物。
他会请观众们说出一些人物的名字来,于是在场内的各个角落,有人就会大声喊道:“匹克威克、米考伯、小耐儿、费根”。
表演者会将自己一一装扮成这些不朽的人物,模仿他们在书中的讲话和动作。
在英国文学史中,恐怕很少有人如狄更斯那样,从踏上文坛开始就受到热烈欢迎,在去世之后又留下不朽的芳名。
《孤独的伦敦人》异质社区文化中的身份求索与救赎

语言文学研究《孤独的伦敦人》异质社区文化中的身份求索与救赎杨洁赵晶辉(江苏海洋大学,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塞缪尔•塞尔文的作,《孤独的伦敦人》,2二战后的英国为背景,描写加勒比海域黑人移民在英国的困难生I,揭露黑人移民在英国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危机。
本文从移民的角度和伦敦的角度,分析为何黑人移民在伦敦难以获得身份认同,对移民如何在异质社区文化中求索身份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孤独的伦敦人》异质社区文化身份认同塞缪尔•塞尔文(Sam Selvon,1923—1944)出生于加勒比海地区,是著名的黑人小说家&在1945年至1950年,他在《特尼达拉卫报》从事记者工作并且兼任《卫报周刊》的文学编辑&这五年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深厚的克里奥尔语言基础&1950年,塞缪尔•塞尔文离开特尼达拉,前往英国,随后在英国发布了许多作品。
在离开伦敦前往加拿大时,他已经获得了“黑人小说之父”的殊荣,《孤独的伦敦人》以描写主人在的人为,后续的故事要描写了和他的移民朋友在伦敦生活,在伦敦年的生活&作品整的,和朋的生活,描写了加勒比移民在伦敦的生活&大多离人,加勒比移民伦敦,已经在英国的,是在朋的,在的,离开的,前的&在英国拥有稳定生活的英国的亨利及他移民,他在英国生活了年,是并-定的区,以的在伦敦生活&在非加勒比海域的文化下,黑人移民没有成的文,英国文&地、的、文的黑人移民难以定的。
“人类通常在无法确定归属的时候会考虑认同的问题,此时他无法在众多的行为风格和模式我定,也无法确定周围的群是否受和认可这种定位,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存在关+[1/&英国当时的移民政策、区、家庭、职业影响黑人移民的认&本文从本土文和移民文的关手,分析黑人移民在伦敦这个白人至上的国家遭的构困境&1.社区分隔与身份危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社区&摩西和朋友们,作为来自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浸染已久、不可割离的加勒比区文伦敦------座白人大都市&加勒比区文伦敦本土区文化的摩擦和不适配导致这些黑人移民难以得到身份认同&不仅伦敦人难以认同他们的身份,而且移民也难以认的&小说开篇,在的冬夜,前往火车站接朋友&伦敦的热的服装,且没有带另外的衣服行李,他的在伦敦刺骨的天里,显得非常类&种族和肤色上的差异往往是歧视喧嚣的借口,白人将优通者间地达&在《孤独的伦敦人》中,关移民的“black”经常在文出,是,将移民伦敦的本地人在无的两地&区的不导致移民社区伦敦本土社区难以抗衡,移民居住的城市空间并不支持他行•认知&“文学的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学,地理界线的,文”叫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伦敦难以获得的生存,他们往往分在伦敦的多,伦敦且的区比,移民的区小且无&“以将前他的移民朋分开伦敦的,政的工作人”尘是区的大要区群的大,在当时的英国,移民,难以生存&从种说,移民的生存权是白人的&年《移民法案》的出是为了黑人移民的,人文的特&在本,国家的语,涌入英国的有色移民实际上是在与英国的统治衡&上的英国的通民众的优离的英国 的移民在英国的区发&移民借从加拉特的,伦敦这个五的大市里是难以的&后的伦敦不I 移民出手,他在伦敦获得稳定的生活&人的认不仅要的认,要外的定&移民伦敦,是为了为的伦敦城的城中人&这个目标是与他们的身份相背离的,但是他们保留了种族,从后的加勒比海地区的黑人的伦敦城的黑人&在伦敦生活了十数年,生活在狭小的间中,他经常特尼达拉的生活,但是-22过特尼达拉。
《孤独的伦敦人》中加勒比移民的身份危机

《孤独的伦敦人》中加勒比移民的身份危机作为一名加勒比文学的领军人物,塞穆尔·塞尔文被学界公认为当代英国黑人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由于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居住在伦敦和加勒比地区的黑人的生活境况,故而塞尔文以其特立尼达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语言形式蜚声加勒比移民文坛。
同时,族裔的身份和伦敦的生活经历为塞尔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孤独的伦敦人》是塞尔文第一部以战后英国伦敦为背景的黑人文学作品,被视为加勒比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去殖民化角度讨论该作品。
因此,本文采用身份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结合多元文化背景,试对该作品中加勒比移民在伦敦遭受到的身份危机进行分析。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塞尔文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及其作品《孤独的伦敦人》,并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深入分析故乡集体记忆对加勒比移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主要从黑人移民对传统的加勒比文化记忆的遗失和过度被修饰的语言两个方面来阐释集体记忆缺失带来的身份危机。
第三章详细剖析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斥对黑人身份造成的影响,着重从居住空间的缺失和就业市场的歧视这两方面来说明加勒比移民在伦敦社会遭受到的身份危机。
第四章探讨了加勒比移民的共同体归属感的缺失,并强调在家庭结构和共同体的缺失背景下身份危机是如何加剧移民身份认同的困难性。
第五章为结论,通过归纳总结战后加勒比移民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所引发的身份危机,进而指出加勒比移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从而使读者加深对加勒
比黑人移民在英国伦敦生存现状的了解,并表达了塞尔文对族裔身份的追寻以及各种族和谐共处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孤独的伦敦人》里漂泊者的身份危机
作者:刘娜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7期
摘要:《孤独的伦敦人》是英国作家塞尔文所著的一部讲述移民生活的作品,迁居到他乡的特立尼达人最初并不能够融入英国社会,在伦敦,移民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国文化和传统,这并不仅仅是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的,更是由于种族差异造成的。
本文旨在分析漂泊在伦敦的移民由于种族差异而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他们通过“模仿人”这一角色是如何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的。
《孤独的伦敦人》是英国作家塞穆儿·塞尔文(1923-1994)在1956年创作的一部后殖民作品,也是塞尔文“移民三部曲”的第一部。
作家塞尔文自己作为从特立尼达来到英国的移民,其自身的遭遇为他的后殖民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孤独的伦敦人》这部作品由多个不连贯的片段组成,讲述了部分加勒比移民来到英国伦敦之后所面临的身份危机,揭示了处于后殖民时代的移民在宗主国所遇到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难题。
这部作品内容简单,篇幅短小,但在写作技巧上充满了特色,例如,使用混杂语言(标准英语加特立尼达人的克里奥尔英语)来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传统观点中,身份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的建构,包括但不局限于种族,语言,宗教,地域,文化和政治(Hall, 1994)。
所以,当我们要去分析为什么特立尼达的移民们会遭遇身份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解析。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种族差异来解析小说中移民的身份缺失问题。
从种族上来说,在白种人看来特立尼达的黑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低劣”的种族,在英国社会的细枝末节里可见白色人种对于黑人的歧视与不公:当加拉哈特去找工作时被告知如果有人愿意雇佣黑人,那么他才有机会得到就业机会;当卡普去见女孩父亲的时候,却因为是黑人被女孩的父亲赶出去了;移民们租房时也会因为肤色被告知禁止入内,黑人青年们经常会遇到“保持白色的沃特”的标语。
两个种族在伦敦有了卑贱之分,被歧视的移民在那个时代是被边缘化了的。
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进而寻找自己的身份,期望为自己的身份找到定位。
在小说中塞尔文这样写:”It divided up in little worlds, and you stay in the world you belong to and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what happening in the others expect what you read in the papers.” (Selvon, 2015)從这句话里我们能够体会到移民的无奈与孤独,那个甚至连路上都铺满黄金的国家里,他们不仅没有看到希望,更沒有感受到自由与民主。
初到伦敦时对伦敦生活充满信心的加拉哈特之后在幽暗的房间里面说道:”Color, is that you causing all this, you know,why the hell can’t b e blue,or red......”.事实上,作为黑人移民的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伦敦自己受到的不公全都是由于他们的种族导致的。
在那种情况下,移民群体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要如何去定位自己的身份,对于自身的民族特性是坚守还是放弃?这成了一个难题。
然而,为了在这个国家继续生存,移民们选择了变成“模仿人”来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
“模仿”,指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鹦鹉学舌”的策略,在《孤独的伦敦人》中,加拉哈特和哈里斯沦则为了模仿人。
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他们极力模仿伦敦人,有些时候他们甚至比英国人表现得更为绅士,甚至连在伦敦生活将近十年的特立尼达人摩西都对他的改变感到吃惊:”Even Moses surprised at the change”. ”He have on a old cap that was brown one time, but black now with grease and fingerprint, and a jacket that can;t see worse days.” 从他的外形上很难找到特立尼达人的影子。
这些“模仿人”借助这种形式来暗示自己正在变得和英国人一样。
虽然在移民群体看来,他们跻身于社会的上层转变为成功人士,但是在英国人看来,他们不过是复制殖民者的行为而已,这是找寻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的一次尝试,然而,并不是很成功。
尽管是这样,模仿人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移民的焦虑和不安感。
参考文献:
[1]Sam Selvon. 2015 The Lonely Londoners.[M]
[2]Hall Stuart.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