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危机
孤独中的恐惧和渴望——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异化

028《名家名作》·评论呢?因为看病的钱从何处来呢?也许父母、妹妹只能、只愿想这两件事吧!一位把心“奉献”给家、“奉献”给父母、“奉献”给妹妹的变形后的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外人的同情和理解啊!可谁能理解他,谁又愿意理解他呢?在一个基本上以物质性能量为准则的世界,理解别人常常意味着放弃自己。
他追秘书主任,父亲不理解;母亲和妹妹搬走了他房间的心爱之物(安放钢锯和各种工具的柜子、贮藏着小学到大学作业的写字台、那幅穿皮大衣的女士的像);他静静地欣赏妹妹的琴声,家人义愤填膺!为了不给父母、妹妹增加精神、经济负担,他渴望早点死去,于是十几天不吃饭,喂养他的妹妹也无动于衷。
他终于死了,家里所有人如释重负,太阳有了温度,天空有了白云,那般惬意,那般兴奋。
因为他的死,家中人才有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他妹妹——葛蕾特的身上!二、“恐惧—恶心—渴望”的妹妹葛蕾特作品中写道:“只有妹妹和他最亲近,他心里有个秘密的计划,想让她明年进音乐学院……格里高尔已经痛下决心,准备在圣诞节之夜隆重地宣布这件事。
”“最亲近”的妹妹在哥哥变形后又怎样呢?首先是恐惧。
“妹妹衣服还没有完全穿好就打开了通往客厅的门,表情紧张地向里面张望。
”可见,其对一个变形后的怪物的惊恐惧怕之神态多么逼真!是啊,妹妹怎么能不恐惧呢?哥哥变了形,失去了工作,谁养活我们呢?为将来的生活而恐惧;我还有希望进音乐学院吗?为自己的前途地位而恐惧;以后父母只得靠我了,我怎么承受得了那样繁重的劳务呢?为自己的弱小生命恐惧。
而后是恶心。
妹妹已纯粹把变形的哥哥当作一只动物在“喂养”着。
她这样对待变形后的哥哥:她给他带来了许多种食物,全都放在一张旧报纸上,这里有不新鲜的一半腐烂的蔬菜,有昨天晚饭剩下的肉骨头;一块两天前格里高尔准会说吃不得的乳酪……葛蕾特小姐,这可是你哥哥呀,是和你最亲近的哥哥呀!是想送你上音乐学院而拼命挣钱的哥哥呀!是以前供养着你们全家人的哥哥呀!你怎么能把他当猪一样看待呢?他是生病了呀,你怎么能给他吃猪一样的食物呢?妹妹见到变形后的哥哥是多么的恶心啊!她怕弄脏手:“用手里的布把盆子拿走。
攻心为上,与青春期和解——班主任管理育人案例分析

2021年13期┆27方略攻心为上,与青春期和解——班主任管理育人案例分析穆晓丹摘 要: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战争如此,教育亦如此。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有独特需求,教育的艺术便是用心去了解孩子们的需求,走入其内心,帮助他们成就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词:身份危机、攻心为上、身份认同、自我调适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长期与学生的交往中,笔者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而又独立的世界。
他们时而嬉戏欢笑,时而忧愁苦闷,他们的一下皱眉一声叹息都会敲打着我们的内心,指引着我们去探寻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的回应。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战争如此,教育亦如此。
一、案例简介小同,一个清秀而又腼腆的男孩,他很爱笑,他的笑容引起了我对他的关注。
开学后的一段时间,我从他身上了解到一些特点。
学习方面,他成绩并不突出,课堂不善于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并不积极,学习动机不明确,动力不足,但是记忆力超群;生活方面,虽然军训时已经学习如何整理内务,但是他仍然不会整理,宿舍因此而经常扣分;课外活动方面,他喜欢打篮球,爱打游戏。
他曾经因为私自带手机入校园而违反校规校纪,也曾经被早恋问题所困扰,还曾经因为在食堂与同学发生口角并产生肢体冲突,后又扬言放假以后一起约架而受到一定的教育惩罚。
二、案例分析(一)家庭教育缺失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中提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爱与合理的要求。
好的父母接受孩子,深沉地爱着孩子,参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小同的一系列行为上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是因为父母的爱与合理的要求的缺失。
小同年幼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生活,父亲为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小同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这些经历给年幼的小同造成心理上的缺失,他内心的自卑与孤独,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不自信和无所适从。
重读莫里森小说中的父母暴力

重读莫里森小说中的父母暴力-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孩子为亲生父母所虐待、强奸甚至杀害的现象颇令人关注。
表面上看,这些暴力事件大抵出于宣泄情欲、抒发母爱、体罚教训等动因,而事实上,在每一种暴力现象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制度化的社会压迫对人性的摧残。
关键词:父母暴力身份母性复仇在莫里森的小说舞台上,父母暴力现象屡见不鲜:《最蓝的眼睛》中,父亲查里强奸亲生女儿佩科拉;《秀拉》中,母亲伊娃亲手将儿子朴拉姆烧死;《柏油娃》中,母亲玛格丽特偷偷地用烟头烫、用针扎自己年幼的儿子麦克尔;《宠儿》中,逃亡女奴赛丝面对奴隶主的追捕不惜用锯子割断女儿宠儿的喉咙;《天堂》中,母亲帕特里夏将电熨斗砸向女儿比丽的脑袋,险些使其丧命。
在莫里森的笔下,父母暴力传达出来的意义往往超越了家庭问题的圈囿而带有强烈的社会性。
鉴于此,在解读莫里森作品中的父母暴力现象时,就有必要将研究焦点放在特定社会语境中,探讨制度化的社会压迫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
一、两个世界之间的身份危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伊斯在其《黑人的灵魂》一书中指出,“20世纪的问题乃是肤色界线的问题”①。
对于美国黑人而言,他们必须在代表主流文化的白人世界与代表弱势文化的黑人世界之间做出身份确认。
但是,由于美国社会乃是“一个不容(黑人)拥有自觉意识的世界”,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黑人便进化出一种独特的“双重意识”,即“通过他人的眼睛来看待自我”,用强势文化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灵魂”②。
于是,黑色的皮肤不再是黑人身份的可靠证据。
莫里森颇有感触地说:“成为黑人是一件你得做出选择的事情。
无论你的肤色如何,你得进行选择。
过去,我的确会因为置身于黑人中间而觉得安全,但是现在我不再因为他们是黑人而有同感了。
”③ 由此来看,黑人虽拥有黑色的皮肤,但极有可能“内化”白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并因此表现出“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行为模式”④。
西方行政学名著--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

11/17/2023
.
2.2作为范式问题的危机
❖ “常规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原则上认同基本理论范式或者框 架,在此,一群学者分享着共同的理论假设和界定重要术 语及其关系的共同语言” 。认同是每一位学者在组织及 进行其研究时都视之为当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范式告诉学者在研究活动中应 该“把握”什么。对一个范式形成普遍的共识时,学者们 就在这一框架的限制内进行研究。而在范式危机时期会出 现大量相互竞争的对主导范式的阐释。对主导范式的争论 放松了共同理解的纽带。当传统理论其他模式的发展依然 无法解决主要危机时,完全不同的范式设计就有必要了。 科学工作就从主导范式对新问题的应用转回到质疑理论框 架本身是否充分。只有在有替代范式的情况下才能够期待 解决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
11/17/2023
.
2.3公共行政的范式问题
❖ 公共行政领域的危机意识起源于公共行政理论所内含的范式的不足。 西蒙挑战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但是它只是旧理论范式的另一种解释。 当代政治经济学家著作中内含着替代范式。官僚制理论是传统公共行 政理的核心概念,而且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将公益物品和服务的供给看 成是公共行政的核心问题。“一个思想结构就像一付眼镜。我们透过 我们的眼镜,运用思想结构在我们的心灵之‘眼’形成图像,即思想 洞察力,来观察和归置世界中的事件” 民主制行政就是运用政治经济 学家的眼镜来思考威尔逊的范式选择。当代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范式 能使我们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有关税收和国防的文章中发现行政理 论。例如:美国的共同防务和内部安全可以由全国政府的协作行政维 持的复合的武装力量提供。《联邦党人文集》中所讨论的自治原则提 供了一种行政体制,其特质是“民主制”行政。民主制行政为当前的 一些公共事务问题提供新的补救。这些补救可以影响未来。于是,着 手这一任务,就是重新设计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实践。
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身份危机

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身份危机近年来,关于男性的身份危机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重视,话题热度与日俱增。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男性身份危机实际上是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力量变化、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和重新审视。
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男性自身身份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男性身份危机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危机。
首先,男性身份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现代社会中力量、机会和利益的变化。
自从文化进步和人权运动开展以来,女性从原先的无权无助地位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如教育、工作、政治和社交等方面。
而在这同时,男性权力和利益却也在退步,导致了男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不适和身份困惑。
其次,传统男性礼仪标准,如对力量、快乐以及应对挑战的宣扬,铸就了一种严厉的男性标准。
传统男性观念认为男人应该是强壮的、充满自信和富有野心。
这种意识形态的标准,不仅产生了男人内心中的压抑和焦虑,还造成了男性短视和缺乏情感沟通的现象。
这些都是使得男性面临身份危机的迫因。
第三,如今现代化带来了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导致男性身份危机加剧的原因之一。
从未婚率上看,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选择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时间,这也反映了男性身份危机的增大。
同时,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破碎也进一步削弱了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
过去,他们曾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在现代社会,父母的责任更加充分平等化。
这些也是表明许多男性感到自己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责任。
为了应对男性身份危机,一些研究为此制定了已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传统的角色模式上,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并接受更多的变化。
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更倾向于采取多样化、更协调和明智的做法。
在家庭中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共同分担家务与子育。
同时,应该平等对待习惯的基础,避免刻板的固定模式,展开真正的相互沟通和尊重。
还需要改变以前的社交模式,在多种情境下,与人互动和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载体好礼貌、慎重、谦虚和适应力等因素,增强防御外在压力和潜在的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我们见证了主人公哈姆雷特经历的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其中,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是他所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
本文将探讨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并深入分析这两个问题对角色命运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探讨语言危机在皮格马利翁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在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哈姆雷特在与他人交流时经常遇到了困难。
他的语言问题首先表现为他自身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困难,尤其是对于自己体验到的痛苦和悲伤。
他使用了一系列复杂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如“生存还是死亡”,“存在还是消失”,这使得他的语言变得难以理解和混乱。
进一步地,哈姆雷特的语言困境也体现在他与他人的交流中。
他经常以双关语和讽刺的方式与他人对话,这种交流方式使得他的意图常常被误解或被别人忽视。
例如,在与奥菲利娅的对话中,他的双关语使得奥菲利娅感到困惑和受伤。
此外,他与波罗尼斯的对话也经常充满了讽刺和敌意,这导致了他与波罗尼斯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哈姆雷特的语言危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还与社会和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皮格马弗利翁的世界中,权力和政治斗争是繁荣的源泉,而语言则被用作争夺权力、制造谎言和蒙蔽他人的工具。
政治家们熟练地运用着语言来操纵舆论和塑造形象。
例如,克劳狄斯国王在处理哈姆雷特的问题时,以优雅的辞令和华丽的口才掩盖了他的邪恶动机。
这种政治语言的滥用让哈姆雷特感到心灰意冷,对政治的迷失和对权力的痛苦追求。
在哈姆雷特的身份危机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并将其与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对比。
哈姆雷特天生是一个贵族,但他还拥有着一个更高层次的身份——国王的儿子。
然而,他被迫面对自己的身份是否真实,以及自己在人世间的存在和意义。
这种身份危机在他接受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后尤为明显。
哈姆雷特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并非仅限于个人层面,他还对于王位的继承权产生了质疑。
简述公共管理身份危机及消解途径

简述公共管理身份危机及消解途径
公共管理身份危机是指当前身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紧张的时期,政府实行政策的责任既重又难,但会面临政策实施的困境,使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得不到认可。
消解公共管理身份危机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点:
(1)加强与国民的沟通,促进公共管理者与国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2)强化公共管理者本身的职业道德,提升公共管理者的执法道德和精神;
(3)合理操作,使公共管理者实现合理的分配;
(4)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强调公共管理者的服务宗旨,肯定其从业成果。
伦理的冲突与身份困境——评影片《克隆丈夫》

452018年第02期克隆一词是19世纪初由韦伯(H·J·Webber)提出来的,指的是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
然而,首先提出“克隆人”思想的是英国生物科学家霍尔丹:“克隆人类不仅可能,而且能成为人类控制自身进化的有效手段。
”[1]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拔一根自己身上的毫毛就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的神话故事,也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
而今由匈牙利导演本尼德克·菲利格夫执导,伊娃·格林、马特·史密斯主演的科幻电影《克隆丈夫》(又称作《子宫》)也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因为爱通过克隆技术重造已故丈夫的凄美故事。
这个故事呈现给人们一个残酷的现实——人可以克隆,但爱情无法复制,表达了克隆人的复杂的身份与伦理的激烈冲突。
电影场景设置在欧洲北部不知名的临海小镇,海浪、沙滩、木屋是影片的主要背景。
整部电影没有一点背景音乐,很安静、很清冷、很压抑。
女主人公瑞贝卡和男主人公托马斯儿时就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骑着单车到海边,时而相互追逐、嬉闹,时而看着桌子上的一只蜗牛慢慢爬行,又时而坐在一艘很小的旧船上眺望海岸,有时候在托马斯家玩的时间晚了,瑞贝卡还会住在他家里。
直到有一天,瑞贝卡告诉托马斯她得跟着妈妈去日本了。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12年,而托马斯也始终守着诺言在这里等他心爱的姑娘瑞贝卡。
长大后的瑞贝卡漂亮、文静,表情不多,嘴角却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外人几乎很难看出她心里在想什么,但她其实是个表面冰冷,内心火热、执着的人。
一回到海边小镇,她就去找托马斯,两人又重续前缘。
一天托马斯要出远门,不方便女友跟着,瑞贝卡却说,男友去哪她就去哪。
于是他们开着卡车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
路上,瑞贝卡想上厕所,托马斯将车停在路边,正当瑞贝卡走进路旁的地里时,传来一阵刺耳的急刹车,女孩定在原地,缓慢转身,镜头定格在女孩含泪回眸的瞬间,这时的托马斯已经被一辆车撞死在路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危机
我只是作为一个大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这只是我们用了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我很乐意这样说,这只是一个交流。
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不是那么一个严肃的话题,而且我们也本应该轻松地谈论。
它发生在许多较优秀的人身上,请允许我这样说,因为,我要以我为例。
我现在要说明的,是身份危机的第一层含义。
我是去年考的大学,就我自己的感觉,考得不太好,然后就来到了一所自己感觉不太满意的学校(至于学校的本身,没有人愿意谈论,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重点话题)。
刚到学校,就要军训嘛,训就训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突然不自觉的发现,自己身上的那种“光环”,已不复存在了。
到底是什么光环呢?说到底,就是那种被众人捧着、个个人都叫你好学生、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的光环。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是,作为这个事件的参与人,对于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一旦要让人放下,很难。
而且,我们处于这种危机时,可能会感觉迷失方向,甚至看不到未来,就好像这个世界与自己脱离了关系,我们仅仅是一个被抛弃的人。
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情况,也是很难受的一种体验。
这就是身份危机的第一个表现,也是第一层含义。
这样的感觉,你是否有过?
身份危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相对社会上一些较高地位的人而言。
一些有权贵、权力的人,需要借助,或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份而存在,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这种身份,他们的表现、状态、思想、心态都会随之改变,异常的改变。
这种改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同时,这种改变,说到底,是他本人的悲哀。
如果一个人能不依靠自己的身份而存在,这样,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