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学原理 (2)
水声学原理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考试科目《水声学原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班级姓名学号题号12345678910总得分阅卷人得分试题说明:本试卷共10道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完毕后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1.(10分)声纳有哪两种工作方式?试分别画出这两种方式的信息流程图。
2.(10分)增加主动声纳的发射功率,能否提高其作用距离,为什么?如能提高,若其他条件不变,发射功率增大一倍,试问声纳作用距离如何变化?3.(10分)试画出典型的海洋声速分布图,并说明表面声道和深海声道的形成原因。
4.(10分)若海水中的声速分布如下图,试画出几条典型声线轨迹图。
5.(10分)声速分布如下左图所示,已知H,z0,c s,a1,a2和α求x。
C sCa1a2zx 0αx6.(10分)一只声呐换能器的声源级为120dB。
问从一个距离为1000m,半径为40m的球形物体上返回的回波信号强度是多少?7.(10分)简述实验测量水下物体目标强度(TS值)的“应答器法”,给出有关计算式,测量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8.(10分)已知水面船作匀速直线运动,船底的换能器以夹角θ向海底发射声波,频率为f0,收得海底回声信号的频率为f r,求该船的航行速度v。
Vθf0f r水面海底9.(10分)根据混响场特性不同,混响分为哪几类?它们各自产生的混响源是什么?试写出这几类混响的等效平面波混响级的理论公式。
10.(10分)为何在水下噪声研究中将舰船噪声分为舰船辐射噪声和舰船自噪声?写出舰船辐射噪声的噪声源,并说明它们的频率特性及在辐射噪声中起的作用。
标准答案: 1. 答:声纳按照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
它们的信息流程图分别为: (1)主动声纳:(2)被动声纳:2. 答:(1) 能否提高作用距离要看何种背景干扰起主要作用。
如果背景干扰以环境噪声为主,则可提高作用距离,若背景干扰以混响为主,则不能提高作用距离。
水声学原理

水声学原理
水声学是研究水中声波传播和水中声学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声波的产生和接收、水中声场的特征等内容。
水声学原理是水声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解水声学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水声学原理中的声波传播特性。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介质的微小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能量和信息。
在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远远快于空气中的声波传播速度。
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传播速度较快。
此外,水中的声波传播距离也比空气中的远,这是由于水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导致的。
其次,声波的产生和接收也是水声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声波的产生可以通过声源来实现,比如声纳、声呐等设备可以产生声波并将其传播到水中。
而声波的接收则需要利用水下声学传感器来实现,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声波的产生和接收,我们可以获取水下的信息,比如水下地形、水下目标等。
最后,水中声场的特征也是水声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水中声场是指水中的声波分布情况,它受到水下地形、水下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水中声场的特征可以通过声纳、声呐等设备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
水中声场的特征对于水下通信、水下导航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一下,水声学原理涉及到声波传播特性、声波的产生和接收、水中声场的特征等内容。
通过对水声学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下环境,并应用于水下通信、水下探测等领域。
希望本文能够对水声学原理有所了解,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帮助。
水声学原理

7
德国ATLAS公司研制的ASA92 -25主动拖曳线声呐
美国DTI公司研制的合 成孔径声呐
英国、法国联合研制的 舷侧阵声呐TSM2253
美国Lockheed Martin 公司研制的被动测距声 呐PUFFS
英国、法国联合研制的 投吊声呐
德国ATLAS公司研制的 拖曳线列阵8
声学中采用分贝计量的原因: 声学量的变化大到六、七个数量级以上
9
声压、声强和声功率用级和分贝(dB)来量度。他们是:
声压级: 声强级: 声功率级:
L p 20 log( p p0 ) dB LI 10 log(I I0 ) dB LW 10 log(W W0 ) dB
参考值
10
1.6.2声压级等于声强级:
L I
10
log
I I
0
10
log
p2
c
p2 0
c
20 log
p p
0
L
p
注意参考值不同产生的声级差别:
1971年以前曾用: =20μPa=2×10-4达因/厘米2,换算到现在标准要加26分贝。 =1 达因/厘米2=1μb(微巴)=10-5μPa,换算到现在的标准 要加100分贝。
•工作速率差别大。雷达搜速快,声呐搜索慢 •分辨率差。声图象模糊。
b.声呐受海洋信道影响大。声呐环境比雷达环境复杂得多。
c.声呐的作用距离近。
3
水声技术呐是研究声波在水中的发射、传输、接收、处理的专门技术。包括: a.水声换能器和基阵-水声传感器系统; b.水声物理-海洋信道的传播、混响、散射、噪声特性和各种水声目标特性; c.水声设备-水声信号处理、水声电子技术。
水声学原理

水声学原理
水声学原理是研究声波在水中传播和声学现象的学科。
在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较大气中要快约1500米/秒。
这是因为水的密
度和弹性模量高于空气,因此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快。
另外,水声学研究还探究音频信号在水中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遵循一些基本的原理。
当声源产生声波时,波源会向外释放能量,并使水质点发生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声压波。
这个声压波以固定的速度传播,并遵循波动方程。
根据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得出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的介质界面,如水面、海底和不同密度的水层。
当声波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反射是指波向原来的方向反弹回去,折射是指波在入射介质和出射介质之间发生偏折,散射是指波在遇到界面或障碍物时发生的辐射改变方向的现象。
这些现象对声波的传播方向和强度会产生影响。
在水声学中,还研究声波在水中的吸收现象。
水分子对声波会吸收部分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
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现象越明显。
这种吸收现象是水中声能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声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海洋声学、声纳技术、水下通信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索水声学原理,可以改进和优化水下声波传播系统,提高其性能和效率。
海洋声学基础——水声学原理-吴立新

海洋声学基础——水声学原理绪论各种能量形式中,声传播性能最好。
在海水中,电磁波衰减极大,传播距离有限,无法满足海洋活动中的水下目标探测、通讯、导航等需要。
声传播性能最好,水声声道可以传播上千公里,使其在人类海洋活动中广泛应用,随海洋需求增大,应用会更广。
§0-1节水声学简史01490年,意大利达芬奇利用插入水中长管而听到航船声记载。
11827年,瑞士物理学家D.colladon法国数学家c.starm于日内瓦湖测声速为1435米每秒。
21840年焦耳发现磁致伸缩效应1880年居里发现压电效应31912年泰坦尼克号事件后,L.F.Richardson提出回声探测方案。
4第一次世界大战,郎之万等利用真空管放大,首次实现了回波探测,表示换能器和弱信号放大电子技术是水声学发展成为可能。
(200米外装甲板,1500米远潜艇)5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被动声呐,水声制导鱼雷,音响水雷,扫描声呐等出现,对目标强度、辐射噪声级、混响级有初步认识。
(二战中被击沉潜艇,60%靠的是声呐设备)6二、三十年代——午后效应,强迫人们对声音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起相关理论。
对海中声传播机理的认识是二次大战间取得的最大成就。
7二战后随着信息科学发展,声呐设备向低频、大功率、大基阵及综合信号处理方向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了声在海洋中传播规律研究的理论体系。
81、1945年,Ewing发现声道现象,使远程传播成为可能,建立了一些介质影响声传播的介质模型。
2、1946年,Bergman提出声场求解的射线理论。
3、1948年,Perkeris应用简正波理论解声波导传播问题。
4、50-60年代,完善了上述模型(利用计算技术)。
5、1966年,Tolstor 和Clay 提出声场计算中在确定性背景结构中应计入随机海洋介质的必要性。
§0-2 节 水声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 水声学:它是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基于四十年代反潜战争的需要,在经典声学的基础上吸收雷达技术及其它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
水声学原理:第2章 海洋中声场的基本理论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学原理
14
硕士学位课程
2.1 海洋中声场的射线理论
• 三维折射
– 当介质的折射率是三维坐标的函数时,声线将不能保 持在同一个平面内。
– 在海洋声学中,当分析内波对声场的影响时将会遇到 三维折射的情形。
– 在研究距离有关(Range-dependent)海洋中声波远 距离传播时也会遇到相同情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学原理
26
硕士学位课程
2.1 海洋中声场的射线理论
• 海洋声层析(Ocean Acoustic Tomography)
– 海洋的变化特性对海洋气候、地球的天气都有显著的 影响,显著改变了声场的层状结构、导致了声信号的 起伏、扰动了声线路径。
– 从调查船和卫星获取的水团特征信息也是非常丰富的, 但尽管如此,这对实际生产来说还不够充分,因为目 前所获取的信息仍然只是海面和海面表层的信息。
(2A • W
A 2W
)
k
2 0
A[n 2
(W )2 ]
0
– 当声波频率足够高时,由上式可得程函方程和输运方 程(transport equation)
(W )2 n2
2A • W A2W 0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学原理
16
硕士学位课程
2.1 海洋中声场的射线理论
• 三维折射
– 程函方程:
• 定义了声线几何坐标,声线垂直于等相位面
– 从某个距离开始,c 将超过海底的声速,在这种情况下,
声线将在海底发生反射。在远距离声传播中,由于这
种声线在海底的多次反射导致了较大的总声功率损失
哈尔滨工程或大者学 高吸收海底情况1 海洋中声场的射线理论
水声学基础第二章

2021/2/21
Z
27
2.1 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垂直分布分类 浅海常见声速分布:
c
特点:声速随深度单调下降。 形成原因:海洋上部的海水受到太 阳强烈照射的结果。
反声道声速分布与浅海常见 Z
声速分布有何不同?
2021/2/21
28
2.2 海水中的声吸收
1、传播损失概述
声波传播的强度衰减(传播损失)原因:
海洋中声速的基本结构 浅海声速剖面:
浅海声速剖面分 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 征。在冬季,大多属于 等温层的声速剖面,夏 季为负跃变层声速梯 度剖面。
2021/2/21
22
2.1 海水中的声速
海水温度起伏变化
• 描述海洋声速变化粗略近似:将温度和声速看成不随 时间变化,只随深度变化; • 等温层是宏观而言,微观而言温度随时间起伏变化。 • 温度起伏在下午和靠近海面最大。 • 温度起伏原因多种多样:湍流、海面波浪、涡旋和海 中内波等因素。
2021/2/21
23
2.1 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描述 在水声学中,经常将声速表示成为确定性的声速垂
直分布与随机不均匀声速起伏的线性组合:
cczc
2021/2/21
24
2.1 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垂直分布分类 深海声道声速分布:
特点:在某一深度
处有一声速最小
Zm
值。
c0 c
Zm
Z
Z
2021/2/21
c0 c
吸收系数
在介质中,声吸收和声散射引起的声传播损失经常
同时存在,很难区分开来。
假设平面波传播距离dx后,由于声吸收而引起声
强降低dI,则
dI2Idx
IxI0e2x
《水声学》课程配套习题参考答案

《水声学》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绪论1什么是声纳?声纳可以完成哪些任务?2请写出主动声纳方程和被动声纳方程?在声纳方程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在组合声纳参数中优质因数和品质因数是什么?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4声纳方程的两个基本用途是什么?5环境噪声和海洋混响都是主动声呐的干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哪种干扰是主要的?解:根据水文条件及声呐使用场合,画出回声信号级、混响掩蔽级和噪声掩蔽级随距离变化的曲线,如下图,然后由回声信号曲线与混响掩蔽级、噪声掩蔽级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距离来确定混响是主要干扰,还是噪声为主要干扰,如下图,r R<r n,所以混响是主要干扰。
声信号级噪声掩蔽级R6工作中的主动声呐会受到哪些干扰?若工作频率为1000Hz,且探测沉底目标,则该声呐将会受到哪些干扰源的干扰。
解:工作中的主动声呐受到的干扰是:海洋环境噪声、海洋混响和自噪声,若工作频率为1000Hz,干扰来自:风成噪声、海底混响、螺旋桨引起的自噪声及水动力噪声。
7已知混响是某主动声呐的主要干扰,现将该声呐的声源级增加10dB,问声呐作用距离能提高多少?又,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该声呐发射功率增加一倍,问作用距离如何变化。
(海水吸收不计,声呐工作于开阔水域) 解:对于受混响干扰的主动声呐,提高声源级并不能增加作用距离,因为此时信混比并不改变。
在声呐发射声功率增加一倍,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用距离变为原距离的42倍,即R R 412=。
8 在被动声纳方程中使用了接收方向行指数DI ,由此讨论被动声纳方程对噪声的适用条件。
第一章 声学基础1 什么条件下发生海底全反射,此时反射系数有什么特点,说明其物理意义。
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掠时角小于等于全反射临界角,界面下方介质的声速大于界面上方介质的声速。
发生全反射时,反射系数是复数,其模等于1,虚部和实部的比值给出相位跳变角的正切,即全反射时,会产生相位跳变。
2 给定水下声压p 为Pa μ100,那么声强I 是多大,与参考声强r I 比较,以分贝表示的声强级是多少?3 发射换能器发射40kW 的声功率,且方向性指数t DI 为15dB ,其声源级SL 为多少?第二章 海洋声学特性1 海水中的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画出三种常见的海水声速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声学underwater acoustics简史水声换能器和参量阵水声换能器水声换能器的进展水声参量阵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和声场数值预报传播损失水下声道理论方法深海中的声传播浅海中的声传播声场数值预报水声场的背景干扰噪声海洋中的混响信号场的起伏和散射海面波浪引起的声起伏湍流引起的声起伏内波引起的声起伏目标反射和舰船辐射噪声水下目标反射舰船辐射噪声水声信号处理-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声波在水下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用以解决与水下目标探测和信息传输过程有关的声学问题。
声波是已知的唯一能够在水中远距离传播的波动,在这方面远比电磁波(如无线电波、光波等)好,水声学随着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简史1827年左右,瑞士和法国的科学家首次相当精确地测量了水中声速。
1912年“巨人”号客轮同冰山相撞而沉没,促使一些科学家研究对冰山回声定位,这标志了水声学的诞生。
美国的R.A.费森登设计制造了电动式水声换能器(500~1000Hz),1914年就能探测到2海里远的冰山。
1918年,P.朗之万制成压电式换能器,产生了超声波,并应用了当时刚出现的真空管放大技术,进行水中远程目标的探测,第一次收到了潜艇的回波,开创了近代水声学,也由此发明了声呐。
随后,水声换能器的革新,关于温度梯度影响声传播路径的机理、声吸收系数随频率变化等水声学研究的成就,使声呐得以不断改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德国潜艇的大西洋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提高探测远距离目标(如潜艇)的能力,水声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低频、大功率、深海和信号处理等方面。
同时,水声学应用的领域也越加广泛,出现了许多新装置,例如:水声制导鱼雷,音响水雷,主、被动扫描声呐,水声通信仪,声浮标,声航速仪,回声探测仪,鱼群探测仪,声导航信标,地貌仪,深、浅海底地层剖面仪,水声释放器以及水声遥测、控制器等。
水声作为遥测海洋的积分探头,在长时间内大面积连续监测海洋的运动过程以及海洋资源概念也已初步形成。
随着海洋的开发,水声学在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对海洋动力学过程和环境监测、增进人类对海洋环境的认识等方面的应用还将不断地扩展。
现代水声学的研究课题涉及面很广,主要有:①新型水声换能器;②水中非线性声学;③水声场的时空结构(例如:信号场的相关,简正波场的分离和应用,数值声场预报和信道匹配等);④水声信号处理技术(例如:最佳时空处理、水声信号的参量估计等);⑤海洋中的噪声和混响、散射和起伏,目标反射和舰船辐射噪声;⑥海洋媒质的声学特性(例如:沉积层和海底、海面、内波及湍流的声学特性)等。
特别是水声学正在与海洋、地质、水生物等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海洋声学等研究领域。
下面就六个方面分别叙述水声学的主要学科内容。
水声换能器和参量阵水声换能器是发射和接收水中声信号的装置,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声转换的水声换能器,即转换电能为水中声能的水声发射器以及转换水中声能为电能的水声接收器(即水听器)。
水是声阻抗率较高的媒质,因此要发射较大声功率就必须有较大的力。
常用的水声换能器按其基本换能机理分为可逆式和不可逆式两大类。
可逆式(可作接收器)的有:电动、静电、可变磁阻(电磁)、磁致伸缩和压电水声换能器。
不可逆式(不可作接收器)的有:调制流体(流体动力)、气动(如气枪)、化学能(如信号弹)、机声(如扫水雷声源)等(见电声换能器)。
水声换能器的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实现声呐的远程探测,发展了不少新的换能材料、结构振动方式和换能机理;发展了工作在低频、宽带、大功率和深水中的发射器,具有高灵敏度、宽带、低噪声等性能的水听器;出现了新型的水声换能器,如PVDF水听器、复合压电陶瓷水听器、凹型弯张换能器、利用亥姆霍兹共鸣器原理制成的低频水听器、应用射流开关技术的调制流体式换能器、声光换能器等。
水声参量阵分为参量发射阵和参量接收阵两类。
它利用声波在水内传播时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如发射器同时发出两个频率相近的(分别为、)高频波(又称原波),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则还产生频率为(-)和(+)的差频波及和频波,这也可看作为一种新的转换概念,参量发射阵利用的是差频波(见换能器阵)。
参量发射阵(又简称参量阵)可分为原波饱和与无饱和两种情况(饱和是当声波的振幅足够大时产生的,这时,近场原波的振幅趋于饱和,不随声源振幅的增大而增大),有四种典型模式(或称极限情况):无饱和近场吸收限制、无饱和远场球面扩展限制、饱和近场限制、饱和远场限制。
对这四种典型模式的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对无饱和的两种模式,差频波的声压都正比于两原波声压的乘积。
对第一种模式,差频波声压正比于频率下移比的二次方,下移比是原波与差频波的频率之比;对第二种模式,则正比于下移比的一次方。
参量阵的主要缺点是效率很低,它的独特优点是可以利用小尺寸换能器获得低频、宽频带、低旁瓣或无旁瓣、探照灯式的尖锐波束,应用于需要低频高分辨率探测中。
参量阵已进入实用阶段,特别适用于海底浅层地质的勘探、水下埋藏物的探测、浅海特定简正波的激励等。
参量接收阵近来也受到注意,其工作原理与参量发射阵相同,非线性相互作用在高声强的泵波和待接收的声波之间发生,在泵波的声轴上接收差频或和频信号。
不过,参量接收阵的技术实现难度更大,实际应用为时尚早。
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和声场数值预报海洋及其边界(海面和海底)组成复杂多变的水声传播媒质,它的复杂多变性主要表现在随海区和季节而变化,从而有不同的传播规律。
传播损失从声源发出的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损失能量,这种传播损失分为扩展和衰减。
扩展损失表示声波的波阵面从声源向外不断扩展的简单几何效应。
但实际上声波经常是在类似于波导中的传播,可以在这种波导(称为声道)中定向性地传播很长距离。
衰减损失包括吸收、散射和声能漏出声道的效应。
造成吸收的原因是海水的粘滞性、热传导性、海水中硫酸镁和硼酸-硼酸盐离子的弛豫机构。
吸收使声强以指数形式随距离下降,吸收系数一般正比于频率二次方(见声吸收),因此远程声呐都选用较低频率。
造成散射的原因包括海中气泡、悬浮粒子、不均匀水团、浮游生物以及边界的不平整性,散射一般远小于吸收所引起的衰减。
声能漏出声道的效应则因具体声道而异。
水下声道产生海洋传播声道的条件是海洋边界及特定声速剖面。
声速剖面就是海洋的声速分层结构。
海水中的声速是温度、盐度和静压力 (深度)的函数。
图1[典型深海声速剖面]是典型的深海声速剖面。
它大致分为三层:表面层、主跃变层和深海等温层。
①表面层中的声速对温度和风的作用很敏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由于湍流、对流和风动表面对海水的搅拌,往往形成等温层,称为混合层。
在混合层内,由于海水静压力的作用,产生10m量级的正声速梯度[991-01][991-30]形成不很稳定的表面声道──混合层声道。
②在表面层以下约千米深度内,温度随深度而下降,使声速也随深度下降,具有较强的负声速梯度,称为主跃变层。
③最下面的称为深海等温层,层中海水处于冷而均匀的稳定状态,声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主跃变层的负声速梯度和深海等温层的正声速梯度之间存在一个定速极小值(声道轴),形成较稳定的深海声道──声发声道。
纬度高于50°的大洋中,整个水层都具有深部冷水温度,声道轴接近海面。
在沿岸浅海及大陆架上,声速剖面受较多的因素影响,有较强的地区变异性和短时间不稳定性。
但平均而言,仍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征。
在冬季的典型声速剖面是等温层,在夏季往往是负跃层或负梯度。
在浅海,由海面和海底构成浅海声道,声波在声道中由海面和海底不断反射而传播。
海底的声反射特性,特别是小掠射角的海底反射损失,是浅海声场分析和声呐作用距离预报的重要参量,它决定于海底的底质和结构。
理论方法当声传播水平距离不特别远(几百千米以内)时,往往把海洋看作分层媒质,分层媒质中的波动理论在60年代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见分层媒质中的波)。
研究声波在海洋媒质中传播的主要方法是简正波理论和射线理论,它们是波动方程满足定解条件的解的两种表达形式。
前者把声场表示为许多简正波的和,在浅海远程情况,一般只有头几号甚至只有第1号简正波起重要作用,因此用起来很方便。
后者把声场表示为许多射线解的和,在高频极限情况,这些解退化为声线,类似于经典的几何光学射线,它具有清晰的直观图像,更适合深海。
可以证明,波动方程解的这两种表达形式满足某种傅里叶变换关系。
对于一般情况,W.K.B.近似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近似方法。
基于W.K.B.近似的简正波解析表达式的物理图像不够直观,射线-简正波理论赋予简正波本征函数以射线解释,对于浅海情况,简正波本征函数的指数衰减系数可被理解为对应角度射线的海底反射损失除以跨度。
深海中的声传播通过混合层声道、声发声道和会聚区等方式传播。
①深海混合层声道。
它使掠射角小于在混合层底部(即下边界)发生反转的临界角,使声线保持在声道中,从而形成较为良好的声波传播通道。
在层的下面产生声影区,由于海面的声散射以及声道下边界引起的衍射,一些能量进入了影区,故影区不是完全无声的。
混合层声道的传播损失除了几何扩展和吸收衰减外,还包括泄漏衰减。
当频率低于第1号简正波的截止频率时,这种声道作用不复存在。
②深海声发声道。
声发 (sofar)声道词意来源于SOFAR 系统营救坠海失事的飞行员。
当声源置于声道轴附近时,由于声线向声速较小处弯曲,使一定掠射角内的声线不触及海面和海底而被保留在声道内。
它的传播损失只包括吸收衰减和几何扩展,因此,对于较低频率的声波,由于吸收很小,能够传播得非常远。
这种超远传播现象在40年代就已被发现。
已经证明,几千克三硝基甲苯的爆炸声能够在海洋中 6000km远处被收听到。
图2[ 声速分布和声线图]绘出了中国南海典型深海声道的声速分布及声源位于声道上的声线图。
如果接收器同样位于声道轴,则在这些声线中,偏离声道轴最大的声线最先到达,沿声道轴的声线最后到达,使在声道轴上爆炸声变为一个拉长的信号,(图3[声道轴上的爆炸声信号])。
③会聚区。
越靠近声道轴的声线携带的能量越大,所以接收信号的幅值随时间缓慢上升,到沿声道轴声线到达时取最大值,尔后突然截止。
在声道中,由于邻近射线的交会形成声强度较强的焦散区。
由交会而构成的包络线称焦散线,焦散线相交海面的区域称会聚区。
会聚区中的峰值声强级有超过球面扩展加吸收达25dB的会聚增益,通常取10~15dB。
会聚区宽度的数量级约为距离的5%~10%,而第一会聚区宽度约为5.5km理论预言,在中国南海表面声速小于底部声速的海洋中也存在较强的反转点会聚区,结果已被实验证实。
目前利用会聚区实现远程探测已成为现役声呐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
此外,还有相对次要的海底反射束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