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油藏渗流机理

合集下载

低渗地层渗流机理

低渗地层渗流机理

胶质
沥青
重组分
第二节 低渗岩心渗流流体新概念
2.4 孔道中原油的物理性质 由于原油的各种成分在孔道中的有序分布,使得孔道壁 附近的原油粘度增大,而孔道中轴部位原油的粘度减小。
采油过程中采 出原油粘度随 生产时间增长 而增加-与此 有关? u1-界面层中原油的平均粘度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0.04 0.03 0.02 0.01 0 0 0.05 0.1
y = 0.364x 2 + 0.0969x - 2E-05 R2 = 1
0.15
0.2
0.25
0.3
0.35
压力梯度(M Pa/cm)
第三节 低渗岩心启动压力及渗流规律
3.5 束缚水下油的流量-压差关系
0.05 0.04 0.03 0.02 0.01 0 0 0.5 1 1.5 2 2.5 压力梯度(M Pa/cm)
岩心渗透
83-5-12 K=1.762mdc 83-5-7 K=2.302mdc
率越低,
曲线越向 右下方移 动,渗流
渗流速度(cm/min)
89-3-11 K=4.1229mdc 83-5-11 K=1.84mdc 83-5-10 K=0.278mdc 89-3-4 K=3.5559mdc
曲线非线
性段延伸 越长。
1
流体 2
P L
A a
B
流体
第三节 低渗岩心启动压力及渗流规律
3.2启动压力及流量-压差测定
启动压力实验流程:
标 准 盐 柴油 低渗岩心 水 h1 h2
2
以0.005ml/min的
速度向岩心注流体,
模 拟 油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王林明(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新滩试采矿,山东东营257000)摘要:根据低渗透油田和中高渗透油田的不同,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和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建立低渗透油田两相启动压力曲线的方法,并对两相启动压力,水驱油特征的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了非稳态流动实验,计算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了其特征,讨论了非达西渗流对相对渗透率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油水、油气各相的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相的饱和度间均呈指数变化规律,气驱、水驱后期指数变化规律遭到破坏;在低渗油层中,油井见水后,产油量会迅速下降,水驱低渗油藏采收率较低;考虑非达西流后,计算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等渗点右移;在相同的含水饱和度下,非达西流使产水率增大,并得到了非达西渗流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相对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非稳态试验,对低渗油田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启动压力;压力梯度;渗透率;驱替中图分类号:TE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9)03-0049-03一、引言同中高渗透率油层相比,低渗透油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低渗透油层一般连续性差、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特别密切;低渗透油层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急剧影响;低渗透油田一般裂缝都较发育,注入水沿裂缝窜进十分严重。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低渗透率油藏,本文将从启动压力与渗流规律着手,对影响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低渗透砂岩油藏启动压力研究1.低渗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1)测定方法及原理室内实验测定低渗透砂岩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大都是测定不同驱替压差流体通过低渗透砂岩岩心的渗流速度,求得流量与压力梯度的关系,描述流体在岩心中的渗流过程再用数学的方法获得压力梯度,又称作“压差-流量法”。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愈发重要。

低渗透油藏是指那些具有较低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流动性能较差的油藏。

因此,深入理解其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对于提高采收率、保障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并探讨有效的开发技术。

二、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相对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首先,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流体在其中的流动受到限制。

其次,由于储层中存在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力,如毛管力、重力、粘性力等,这些力在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共同作用,影响着流体的流动和分布。

(一)储层孔隙结构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孔隙结构主要包括孔隙大小、形状、连通性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流体的流动路径和速度。

在低渗透储层中,孔隙往往较小且形状不规则,导致流体流动受阻。

此外,孔隙的连通性较差,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困难。

(二)毛管力和重力作用毛管力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储层中不同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差异,导致毛管力在不同方向上产生作用,阻碍了流体的流动。

此外,重力作用在低渗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也不可忽视。

由于储层中的流体密度差异,重力会使得流体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运动,对渗流过程产生影响。

(三)粘性力和其他作用力除了毛管力和重力外,粘性力也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的重要因素。

由于流体具有粘性,当流体在孔隙中流动时,会产生内摩擦力,阻碍流体的流动。

此外,储层中还存在其他作用力,如化学势能梯度引起的扩散作用等,也会对渗流过程产生影响。

三、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和渗流机理,开发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采收率。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开发技术。

(一)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通过将井筒水平延伸至储层中,可以增加储层的暴露面积和流体与井筒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水平井技术还可以有效降低毛管力的影响,改善流体的流动性能。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低渗透油藏是指由于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导致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油藏。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相对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物理、化学和地质因素。

下面将详细阐述几个主要方面。

1. 孔隙结构和渗流路径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油流在储层中的渗流路径曲折。

这些孔隙和通道的连通性差,使得油流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

2. 渗流速度与压力关系低渗透油藏的渗流速度与压力关系密切。

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压力的增加并不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3. 饱和度与渗透率变化低渗透油藏的饱和度和渗透率随开采过程而变化。

在开采初期,储层中原油的饱和度较高,但随着开采的进行,饱和度逐渐降低,渗透率也发生变化,对渗流产生影响。

三、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和渗流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开发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技术。

1. 优化井网系统优化井网系统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合理布置井网密度和井距,优化注采比和采液速度等参数,可以提高储层的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通过水平井的多段切割、钻进及组合注采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储层的采收率。

同时,水平井技术还可以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采油方法。

通过向储层中注入化学剂或采用其他物理手段(如振动、声波等),改善储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效果好等优点。

四、结论综上所述,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渗流机理及试井解释方法-姚军

低渗透渗流机理及试井解释方法-姚军
另外,微观层面上的渗流问题应加大研究力度。 如原油边界层、吸附以及油滴的卡断等对渗流的影 响。

纤观 微观 细观 直观 宏观 巨观 宇观
埃米级 纳米级 微米级 毫米级 厘米级 米级 千米级 兆米级
Å nm m mm cm m Km Mm
10-10 10-9 10-6
10-3
10-2 100 103
一、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
有效应力对低渗低孔介质孔渗参数的影响:
•低渗透砂岩压缩系数是有效应力的函数; •低渗透砂岩的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减少,最大可 以减少30%,撤消有效应力后渗透率不能完全恢复,最 终损失率较大,一般为5-10%; •裂缝岩心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大幅度下降,最终渗透 率损失可达90%以上; •渗透率越低的岩心,对有效应力的变化越敏感; •岩石孔隙体积随有效应力的变化不大,一般在5%以内, 而且基本可以恢复,最终损失率一般不超过1%。
在低渗透油藏的生产中,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储 集层骨架变形,而使油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降低这种现 象常称为应力敏感效应。相应的介质称之为变形介质。
一般在低渗透油藏和深层高压油藏中应力敏感效 应比较明显。
变形介质渗流问题的研究有两大方法: (1)渗透率变异模数方法; (2)流固耦合(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方法;
流体通过小孔隙的渗流与通过大孔隙的渗流有明 显的差别。当孔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将导致渗流 规律的变化。
一、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
(2)低渗透介质的比表面积大 一般岩石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 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吸附力越强,吸附的物质
越多。低渗透油层的比表面积大,因而油层的束缚水一 般较高,水驱油效率较低。
油气田开发的生产动态是一定条件下地下流体流动(流 动机理)的综合、宏观体现。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采技术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采技术

单a

0.121733
kg w
2.2115
相水: b

0.0661
kg w
1.1423
束 缚 水 下
c

0.0004
kg w
0.0004
油 :
a

0.0268
e
2.513
kg o

b

0.165

kg o
15.5
一、前 言
岩性
±ÖÖÖ Ö°ÖÖÖ ÖÖÖÖ
ÖÖÖ
20%
10%
Ö°ÖÖÖ
70%
Öù ÖÖÖ
一、前 言
各类储量分布
超低渗透 0.1-1md
特低渗透 1-10md
一般低渗透10-50md
渗 透 率
8.4% 37.6% 54%
低渗透油藏地质特点(一)
• 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原生孔隙度低, 孔隙结构复杂,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
8.77
16.8%
83.2%
43.37
国内探明低渗透地 质储量52.1亿吨,
占26.1%
6.08 ÖÖÖ ÖÖÖ
22.8%
77.2%
20.58
国内已动用地质 储量26.7亿吨,
占25.5%
一、前 言
埋深
埋藏深度 m
小于1000
百分比 % 5.2
1000-2000
43.1
2000-3000
36.2
大于3000
v
Ke

P L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油田渗流特征
启动压力梯度存 在原因:孔喉细 小、比表面积和 原油边界层厚度 大、贾敏效应和 表面分子力作用 强烈 。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渗流理论和方法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渗流理论和方法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渗流理论和方法一、渗流理论:1. Darcy定律:Darcy定律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基本理论,它描述了非均质介质中的渗流现象。

Darcy定律认为流体在岩石介质中的流速与渗透率成正比,与渗透物组成、界面张力和压力差成反比。

2. 新渗流理论模型: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目前已有一些新渗流理论模型被提出,如:多重尺度渗流理论模型(Multiscale Flow Theory)和非线性渗流理论模型(Nonlinear Flow Theory)。

这些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行为,预测储层的物态参数。

二、渗流方法:1.水平井开发:水平井是一种在地层中水平或接近水平地钻进的井眼,通过增加垂直投影面积来提高油藏的渗流能力。

水平井开发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增加井底压力,提高油井产能。

2.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在井眼中注入高压流体,使岩石裂缝形成的方法。

通过压裂可以增大储层的有效渗透率,提高油井的产能。

在低渗透油藏中,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能够将突破压力降低到经济范围内,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

3.酸化处理:酸化处理是一种通过注入酸液来溶解岩石矿物或沉积物,改善储层渗透性的方法。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酸化处理可以改善储层的渗透性,增加产能。

4.气体驱替技术:气体驱替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来驱替或溶解油藏中的原油,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水驱效果差,可以采用气体驱替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5.颗粒调剖技术:颗粒调剖技术是在井眼中注入颗粒物质,改变岩石孔隙结构,增强岩石渗流能力的方法。

通过颗粒调剖可以改变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路径,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产能。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渗流理论和方法有Darcy定律、多重尺度渗流理论模型、非线性渗流理论模型等。

在渗流方法上,水平井开发、压裂技术、酸化处理、气体驱替技术、颗粒调剖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应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提高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与开发方法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与开发方法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与开发方法
1.渗流机理:
-毛细管压力: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孔隙尺寸较小,油液进入孔隙
中时会受到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导致渗透率下降,渗流过程变慢。

-几何因素:低渗透油藏中,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使得油液无法
充分流通。

此外,岩石孔隙表面的表面张力和孔隙形状也会影响渗流能力。

-电性因素:一些低渗透油藏中,岩石中存在可移动的离子,会产生
电性效应,对渗流过程有一定影响。

2.开发方法:
-压裂:压裂是通过在井孔中注入高压液体,使岩石发生裂缝破裂,
以增加渗流通道的方法。

低渗透油藏中,压裂可以大大提高油藏的渗透率,增加油井产能。

-水驱:水驱是通过在注入井中注入水,以推动原油向采油井流动的
方法。

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自然产能较低,通过注水可以增加地层压力,促使油液向井筒移动,提高采收率。

-注水压裂组合:注水和压裂的组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首先通过压裂增加渗流通道,然后注水提高地层压力和采收率。

这种方法
适用于较厚的低渗透油藏。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发低渗透油藏,还可以使用增粘剂和块剂等辅助
技术。

增粘剂可以改变原油的流动性,增加原油在孔隙中的有效流动面积。

块剂则可以填塞孔隙中的大孔洞,提高渗流通道的连通性。

总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和开发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渗流机理,并结合合理的开发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毛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Email:***********************摘要:低渗油藏孔隙细小,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流体在其中流动存在启动压力。

低渗透油气藏渗流规律有着不同于中高渗油气藏渗流规律的特殊性,二者在油田开发效果上存在的差异正是这种渗流规律的特殊性引起的。

因此,必须加快特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为低渗油气藏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做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非达西流启动压力介质变形渗流规律前言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研究中一直以达西定律为主要基础。

达西定律的假设条件为:流体为牛顿流体,液流为层流状态,流体与孔隙介质不起反应。

低渗透油层的许多特点和现象与达西定律所假设的条件相差很大,受固体表面影响边界层在孔隙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达西定律不适用于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外就有非达西渗流的提法。

我国西安石油学院阎庆来等人最先用地层水和原油通过天然岩心进行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渗透率较低时,无论是水,还是原油都有较为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显示,即产生非达西渗流现象。

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渗流环境复杂,因而其油、水渗流特点、规律要比中高渗透储层复杂得多。

油田开发实践表明:与中高渗油田相比,低渗透油田在开发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1)绝大部分低渗油藏天然能量不足,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2)注水压力高,而采油(气)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3)见水后含水上升快,采液指数和采油(气)指数急剧下降;(4)油田最终采收率低等特征。

其原因在于低渗透油气藏渗流规律有着不同于中高渗油气藏渗流规律的特殊性,二者在油田开发效果上存在的差异正是这种渗流规律的特殊性引起的。

因此,必须加快特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为低渗油气藏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正文1.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规律研究现状目前求取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的方法,主要有稳定法和不稳定法两种,对于稳定法,因为测试时间长、受限于实验仪器设备的精密度还未被大部分学者所采纳。

对于不稳定法,仍然是以采用JBN方法的为多,但JBN方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首先它为了避免岩心末端效应的影响,所需要的驱替速率比较高。

另外,在计算过程中,为了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它没有考虑毛管力和重力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

据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了很多有关JBN方法的修正文献。

低渗相渗曲线的测量问题至今仍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目前虽然有不少学者对低渗相渗曲线的特点做了描述,指出了低渗相渗曲线与高渗相渗曲线在形状上的区别。

但是,这些大都是建立在不稳定法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

稳定法实验求取低渗相渗曲线几乎没有研究,低渗相渗曲线的影响因素以及表征相渗曲线的参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至今也鲜有研究报道。

2.低渗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低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1-3]。

常规的渗流力学理论难以解释特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特殊的渗流现象、渗流实质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生产特点。

目前研究人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4-6]。

渗透储层由于孔喉微细,流体在渗流过程中受到岩石孔壁与流体固、液界面上的表面分子力的强烈作用,因此需要一个启动压差,才能使流体开始流动。

使低渗透储层中的流体开始流动的最低压力称为启动压力。

1.低渗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1)测定方法及原理室内实验测定低渗透砂岩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大都是测定不同驱替压差流体通过低渗透砂岩岩心的渗流速度,求得流量与压力梯度的关系,描述流体在岩心中的渗流过程再用数学的方法获得压力梯度,又称作“压差-流量法”。

在测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值时,采用“毛细管平衡法”与“压差-流量法”相结合的方法,“毛细管平衡法”应用的是连通器原理。

图1 毛细管平衡法原理示意图图2 典型非达西渗流曲线示意图2.一种两相启动压力曲线的建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相启动压力曲线上,各相的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相的饱和度之间均呈指数变化规律;水驱后期指数变化律遭到破坏,是驱替后期驱油效率急剧变小的主要原因。

1)驱替试验方法测定相对渗透率有3 种方法:非稳态驱替、稳态法和离心法,用非稳态驱替法测定油水(气)相对渗透率仍是最普遍的,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2)两相启动压力曲线的建立水驱油的渗流过程中,两相的存在造成互相干扰和影响,均减少了本身相的渗流通道,导致各相的相渗透率有所降低。

因此,两相渗流时的启动压力规律必将对驱替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采用间接法:因两相渗流时单相仍遵循各自的渗流规律,依靠已建立的单相启动压力梯度规律来描述两相启动压力规律的表达形式,据此分析与研究两相启动压力规律对驱替特征的影响。

图3 含水及含气饱和度图4不同流体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曲线3)油水两相启动压力对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在水驱油过程中,未见水前是单相的流动,无法计算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因此将无水期的启动压力梯度认同为单相原油的启动压力梯度,即水驱油时其驱动压力梯度必须克服油相的启动压力梯度后水、油才能发生流动;只有见水后,油水才按本身的渗流规律进行水驱油流动。

正如油水相渗是以油相渗透率为基准一样,其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曲线是以束缚水时的油相启动压力梯度为基准,油水两相相对启动压力梯度具有以下规律(见图3):见水后,油水两相相对启动压力梯度开始发散,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水相启动压力梯度逐渐变小,油相启动压力梯度逐渐变大;在大部分水驱阶段,油、水均按自己的规律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规律性地增大和减小,后期油水两相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均偏离直线而急剧增大和减小。

这充分揭示出水驱油后期的强水洗阶段驱油效率急剧变小的原因。

3.启动压力梯度对驱替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造成平均含水饱和度降低和地层压力升高,驱替效果变差。

并随着启动压力梯度增加,原油的表观粘度增大,油水两相流体的流度比越来越大,驱替前缘越来越不稳定,水窜现象愈明显,从而导致驱替效率降低。

图5 启动压力梯度对含水饱和度分布影响图4.毛管力对驱替的影响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由于渗流阻力大,渗流速度低,原油内在的粘性所引起的摩擦力很小,毛管力对驱替的作用显著。

在油田实际生产中,特别是非均质性较强时,毛管力增加能缓和水驱前缘的突破,保持水驱前缘均匀。

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毛管力的存在,显著地影响了含水饱和度的分布。

一方面,前缘含水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前缘超前,并且水淹区内的含水饱和度趋于均匀:另一方面,驱替相的压力要增加。

这与注水井附近由于考虑毛管力而计算的含水饱和度降低有关,含水饱和度越低,说明两相区渗流阻力越大,因而驱替相的压力要增加。

[7]3.介质变形的影响低渗透油藏大多属应力敏感性油藏,随着注入水的进入或地层流体的采出,地层岩石的有效覆压将会发生变化,岩石发生形变,从而引起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图5) ,最终将影响油气藏的产能和开发效果。

应力敏感系数与实验中岩心所受的最大围压无关, 在直角坐标系中与初始渗透率为幂函数关系(图6) 。

图5 岩心渗透率与有效覆压关系曲线图6 岩心初始渗透率与应力敏感系数的关系从图6中可以看出, 当岩心渗透率小于110 ×10 - 3μm2 以后,应力敏感系数急剧增加。

对于特低渗油藏,应力敏感的影响显著增强,只要存在压力降,就会有渗透率的损失。

因此,搞好低渗油藏开发的关键是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优化超前注水参数。

[8]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强,地层压力对变形介质油藏的渗透率变化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且渗透率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要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

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有较大影响,两者与地层渗透率之间均为幂函数关系。

建立了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介质形变影响的低渗油藏渗流模型。

4.渗流规律1)净上覆压力对储集层渗透率的影响净上覆压力增加使岩石骨架变形,使孔隙喉道更加细小狭长,均质性变差,渗透性变低。

实验证明:地层压力下降,净上覆压力增加,储集层空气渗透率的减小呈幂函数规律。

中高渗透储集层喉道半径较大,渗透率的降低一般小于20 %;而对于空气渗透率小于10 ×10 - 3μm2 的低渗储集层,当净上覆压力为30 MPa 时,其渗透率只有原始的0. 15 倍,基本上失出了渗流能力。

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必然导致采油指数大幅度降低,产量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当储集层存在微裂缝时,地层压力的降低对油井产能的影响会更大。

这是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油井产量高但递减快的主要原因。

2)渗流规律影响实验研究发现, 当原油在喉道半径很小(特别是小于10μm) 的低渗储集层流动时,启动压力梯度不可忽略不计。

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分为非线形段和拟线形段两部分。

某种流体在一定物性储集层中渗流时,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会出现3 种不同的渗流状态:当驱替压力梯度小于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时,流体不流动;当驱替压力梯度大于临界驱替压力梯度时,流体处于易流状态;当驱替压力梯介于二者之间时,流体处于低速高阻不易流状态。

在低渗透油田开发初期,油井径向的驱替压力梯度大于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处于拟达西线性渗流区,渗流阻力最小,储集层渗流能力最大,因此油井的采油指数大。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增长,由于低渗油藏能量传递慢,井底地层压力迅速下降,岩石骨架承受的净上覆压力增加,渗流阻力增加,在与投产初期相同驱替下,储集层渗流有可能由原来的拟达西线性流变为低速非达西流。

油水井井底附这驱替压力梯度较大,用实验模型根据实际压力剖面计算,油水井间大部分区域的驱替压力梯度小于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处于低速高阻非达西流状态, 即油、水井间成为不易流动带。

不易流动带存在的结果是: ①注水井附近形成局部高压区,注入的水不易向远处扩散,注水压力逐步升高而注水量逐步减少,甚至出现地层不吸水的现象; ②生产井附近地层或生产井供流不足,产能递减,产量降低。

因此,低渗储集层分布区平面存在着低速高阻不流动带和相对低阻易流区。

层状低渗油藏纵向上会出现低速高阻不易流动层和相对低阻易流层。

在低渗油藏开发中,如何利用现有工艺技术,合理选择井距,扩大易流区,是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

[9]总结目前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和认识,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表现在:其一,对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机理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研究;其二,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模型;其三,对低渗透引起的开发动态的异常无法定量或定性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

因此,对低渗透油层而言,研究其渗流机理、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描述方法,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动态进行正确和合理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