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
建筑深基坑项目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JGJ311-2013)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ty Construction of Deep Building Foundation Pits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深基坑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障安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深基坑工程的现场勘查与环境调查、设计、施工、风险分析及基坑工程安全监测、基坑的安全使用与维护管理。
1.0.3 建筑深基坑工程应综合考虑深基坑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开挖深度、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降排水条件、支护结构类型及使用年限、施工工期条件等因素,并应结合工程经验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0.4 建筑深基坑工程安全技术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基坑construction pit 为进行建(构)筑物地下部分的施工由地面向下开挖出的空间。
2.1.2 风险控制Risk control 为减少或降低深基坑安全风险损失所采取的处置对策、技术措施及应急方案。
2.1.3 基坑支护retaining of construction pit 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2.1.4 基坑侧壁side of foundation pit 构成基坑围体的某一侧面。
2.1.5 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around foundation pit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包括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的统称。
2.1.6 支护结构retaining structure支挡或加固基坑侧壁的承受荷载的结构。
2.1.7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service life 设计规定的从基坑开挖到预定深度至完成基坑支护使用功能的时段。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了进行地下建筑物的施工而进行的土方开挖和支
护工程。
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地下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基坑工程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和要求。
首先,基坑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建
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等。
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坑的开挖深度、支护结构形式、支护材料的选用等,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和质量。
其次,基坑工程的施工应符合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避免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造成影响。
同时,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应采用符合要求的支护结构和材料,确保基坑周边土体和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基坑工程的监测和验收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对基坑的开挖、支护和土体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同时,在基坑工程竣工后,应进行验收工作,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总的来说,基坑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地下建筑物的安全和稳
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地下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结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制定合
理的施工方案和措施,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对基坑工程技术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推动基坑工程技术标准的全面执行和落实。
2019基坑工程技术规程修订有关问题

被动区留土时的”m”法计算实用方法示意之一
(调整kh法)
Kh = m (Z-Z0)
式中: m---- 计算深度所在土 层的m值;
Z -----计算点深度; Z0-----按以下条件分段
取值: 深度AB范围内:
Z0=Z1 深度BC范围内:
Z0=Zx 深度C点以下:
Z0=Z2 Zx ----- 按右图几何关
• 补充 1、岩层的侧向压力应通过结构面分析按块体平衡方法计算。对强风 化软质岩和破碎岩可取等效内摩擦角按按土层公式计算。对中、微风 化的中硬岩或硬质岩,如不存在足以引起岩体滑移的不利结构面,则 可不计主动侧向压力,被动侧可视为刚性层,在弹性抗力法计算中用 极大刚度系数模拟。
• 2、补充:参照其它规范补充有限范围土体土压力计算。
此次修订的主要想法
• 1、现行《规程》是随着本地区基坑工程的长期实践的而逐步形成的。 本地有关专家和从事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一致认为现行《规程》 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基坑工程集中的武汉市多年来没有发 生过恶性事故,安全度的把握比较适度。因此对现行《规程》可以保 持总的格局,主要计算理论模式、方法不必修改,安全度标准基本维 持不变。
关于修订的背景
《武汉市深基坑工 程技术指南》1995
《深基坑工程技术 规定》 1998
《基坑工程技术规 程》 2004
《基坑工程技术规 程》 2011-2012
在武汉市及湖北省建设工程中,深基坑开挖问题提 上议事日程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迄今大约有20 年左右。有关基坑工程的技术标准也应运而生,并随着 时间推移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而累次升版。现行湖北省地 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 159-2004)的前 身最早为武汉市1995年颁布的《武汉市深基坑工程技术 指南》。1998年,升格为省标《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 2004年再次修订为《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即现行规程。 其中《指南》与《规定》由已故工程院院士刘广润主编。 自《指南》问世至今,已有17年了,现行《规程》实施 至今也有7年了。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市政、地下工程等领域中,为了建设需要而在地下开挖的工程。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是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范和要求的总称,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首先,基坑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考虑了工程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通常包括了基坑开挖、支护、排水、监测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施工工艺、材料选用、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在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对于基坑开挖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基坑开挖是基坑工程的第一步,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支护和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因此,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通常会对基坑开挖的深度、坡度、边坡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在开挖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勘察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预案。
另外,基坑工程技术标准对于基坑支护也有着详细的规定。
基坑支护是为了防止基坑坍塌和保护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而进行的工程措施。
在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通常会对支护结构的类型、材料、施工工艺、监测要求等进行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支护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计算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施工工艺。
此外,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也会对基坑排水、安全监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
基坑排水是为了防止基坑内积水而进行的工程措施,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坑工程的后续施工和使用。
因此,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通常会对排水设施的类型、布置、施工工艺、排水效果等进行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排水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设计和计算,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预案。
总的来说,基坑工程技术标准是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要求,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基坑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相关部门和监理单位也应该加强对基坑工程施工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坑工程施工的合规和规范。
深基坑工程施工变形的监测和分析

深基坑工程施工变形的监测和分析摘要:变形监测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来持续观测变形结构的变形现象,对其变形状态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动态的各项工作。
实施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明确变形体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以及时间特点。
在精密工程实际测量过程中,最常见的变形体有:深基坑、大坝、高层建筑物、隧道以及地铁等。
通过实施变形监测可以掌握和精准科学地分析变形体各部位的实际变形情况,进而做出提前预报,这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来讲,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文将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变形的监测进行分析。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施工变形;变形监测1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概述基坑工程变形监测首先应该确定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两部分,基坑工程结构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变形监测的侧重点也不同。
确定合理有效的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既能起到监测预警的作用,又能提高监测效率、节省监测成本,是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关键控制点。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对象一般包括基坑支护结构本身,基坑周边土体、地下水、地下管线以及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重要道路等等;监测项目一般包括位移监测(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倾斜监测、土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内力监测等等。
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最终确定一般应遵循如下程序:首先根据基坑工程专项设计方案中对变形监测部分的设计要求,收集本项目相关地质、勘察、周边环境等资料,结合相关规范规定,初步确定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并编制本项目基坑工程初步变形监测方案;然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实地踏勘,实地检核变形监测方案技术指标及条件因素,对于存在与现场条件不符、或有遗漏、有安全隐患部分等需进行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修编,做到监测方案与实际相符,真正起到基坑工程变形监测预警作用,保证监测成本合理高效;再将包含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在内的监测方案、监测成本预算提交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专家等进行技术、成本等论证;最后根据论证意见再对包含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在内的监测方案进行修改审批,经审批的监测方案即可作为监测依据进行基坑工程监测工作。
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变形的有限元法与弹性解析法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

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变形的有限元法与弹性解析法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3T05:10:54.63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6期8月作者:贾新志[导读]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大规模开发,贾新志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上海青浦[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大规模开发,基坑工程也朝着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
处于人口密度大、建构筑物密集的中心城区的基坑工程,周边环境限制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本论文针对当前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中常采用的计算方法,分别采用弹性地基梁和三维有限元分析两种计算方法对基坑支护桩体侧向位移进行预测,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比对,对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桩体侧向位移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表明,弹性地基梁方法概念清晰,参数较少易确定,但是无法考虑墙体位移较大时土体产生的塑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涉及参数较多,能够能更加真实的反应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墙体侧向位移预测更接近实测值。
[关键词] 基坑工程;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有限元分析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on Excavation Induced Deflection of Retaining StructureAbstract: As the progress of urbanisation across main land China, the underground spac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tilized extensively. The pit excavation fo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deeper and larger. Especially for the urban areas with large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buildings, the excavation induced ground displacement is strictly limited. In this paper, two popular design method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braced excavation, namely elastic cantilever based analytical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ethod,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wall deflection of an excavation proj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elastic cantilever based analytical method less predicted the cantilever deflection, since it ignores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within soils.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ow good agreement to the measurement data.Key words: Braced Excava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alytical Solutions0引言[]基坑工程是岩土工程领域古老而又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课题。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 TJ 08-61-2018 题库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TJ 08-61-2018一、单选题1、复合土钉墙钢管击入土层后,在钢管内进行压力注浆,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水泥浆水灰比宜为?(D)A、0.60~0.80B、0.80~1.00C、1.00~1.20D、0.45~0.502、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井与加压回灌井。
自然回灌井的回灌压力与回灌水源的压力相同。
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为( C )MPa,回灌压力不宜超过过滤器顶端以上的覆土重量。
A、0.30~0.60B、0.40~0.70C、0.20~0.503、灌注桩排桩应采用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刚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桩与邻桩成孔安全距离不应小于(D )倍桩径,或间隔时间不应小于()h。
A、1、24B、2、24C、3、36D、4、364、双轴水泥土搅拌桩隔水帷幕应符合,对一级或二级安全等级的基坑工程,双轴水泥土搅拌桩隔水帷幕不宜少于(B)排,前后排宜错缝排列,且相邻搅拌桩搭接长度不应小于()mm。
A、1、200B、2、200C、3、300D、4、3005、渠式切割水泥土搅拌墙,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的施工方法可采用一步施工法、两步施工法和三步施工法,施工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土质条件、墙体性能、墙体深度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但多采用(C)。
A、一步施工法B、二步施工法C、三步施工法6、型钢插入宜在水泥土搅拌墙施工结束后(B)min内完成,型钢宜依靠自重插入;相邻型钢焊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竖向错开距离不宜小于()m。
A、15、0.5B、30、1.0C、15、1.5D、60、2.07、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宜选择挤土量小的搅拌机头,并应通过试成桩及其监测结果调整施工参数。
当邻近保护对象时,搅拌下沉速度宜控制在0.5m/min~ 0.8m/min范围内,提升速度宜小于(A)m/min。
A、1B、2C、3D、48、大直径旋喷锚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0.7~1.0,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0%~30%,其锚固体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A)Mpa。
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范本

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范本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地下建设深度约为10米。
基坑变形施工范围包括挖土、支护、变形监测等工序,本施工方案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特此制定。
二、工程施工条件1. 基坑施工地点周边无重要建筑和地下管线等设施;2. 施工现场周边通行车辆和行人较少;3. 地下工程施工条件良好,无地质灾害隐患。
三、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1. 物理模型试验在进行基坑变形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情况、支护方式等因素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以确定支护结构和监测方案。
2. 土方开挖采取机械化开挖方式,分层次、逐层次开挖,保证开挖质量和安全。
3. 支护工程(1)采用临时支撑桩支护方式,桩基本净距为1.0m×1.0m;(2)通过钢支撑、混凝土梁、防水板等组合形式进行支护;(3)采用预应力锚杆和顶梁拉杆进行加固。
4. 变形监测(1)采用全站仪、测斜仪、振动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2)制定变形监测预警预警值,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5. 安全防护(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2)采取防护网、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四、质量控制1.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施工质量;2. 实施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保证变形支护结构牢固。
五、进度安排1. 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2.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调整和完善进度计划;3. 确保施工任务按时完成。
六、安全生产1. 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生产法规,确保施工安全;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做好事故预防工作;3. 做好施工现场及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七、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1. 严格按照环保法规进行施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 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八、施工风险分析1. 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 提前做好风险预测,确保施工过程的平稳进行。
九、竣工验收1. 在施工完成后,由专业质量验收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2. 确保施工工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
一、引言
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工程,其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和位移。
为了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基坑的变形。
本文将介绍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以及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标准的制定背景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提高基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基坑工程的特点和变形控制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三、标准的内容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变形控制目标:明确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目标,包括变形限值和控制要求。
变形限值是指基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允许的最大变形值,控制要求是指实施变形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 监测方法:介绍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包括监测点的设置和布置、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3. 控制措施:说明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包括土壤处理、支护结构设计、水位控制、降水处理等。
其中,土壤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和加固措施,支护结构设计包括支撑体系和支护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4. 监测与控制的时机:规定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和控制的时机和周期。
包括施工前的预测和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竣工后的验收和监测等。
5. 质量控制:明确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的质量控制要求。
包括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校准和检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等。
四、标准的实施与应用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的实施和应用需要依靠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变形监测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单位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需要加强对基坑工程的监管和指导,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和应用。
五、标准的评价和改进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的评价和改进需要依靠相关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在施工完成后,需要对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控制措施
进行评价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需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工程需求和技术发展。
六、结论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是保证基坑工程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提高基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标准的评价和改进也是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关键。
只有不断完善标准,才能更好地推动基坑工程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