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 概念

合集下载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通过主动构建概念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范畴是认识的基本结构,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世界。

康德的范畴理论共有十二个范畴,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背景1.1 范畴理论的来源康德的范畴理论起源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是他对于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认为认识是主观构造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认识的结构。

1.2 范畴的定义范畴是康德指出的一种认识结构,它被用来理解和组织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的形式,是我们主观上给予经验观念的结构。

1.3 康德的三个世界观康德提出了三个世界观,即物自体世界观、现象世界观和实践世界观。

范畴在这三个世界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第二部分:十二个范畴的详细介绍2.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是康德的第一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结构中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常常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理解,并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2 存在与实体存在与实体是康德的第二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存在与实体的关系。

康德认为,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况,而实体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2.3 量与质量与质是康德的第三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通常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观察和测量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2.4 可能与必然可能与必然是康德的第四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事物的可能性是指它能够以某种方式存在的程度,而必然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程度。

2.5 实际与可能实际与可能是康德的第五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实际状态和可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范畴”理论概述

“范畴”理论概述
程。
范畴化在人类 的认 知过程 中起着 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
不仅是人类最基本 的能力之 一 , 也是人 类 的一种 高级认 知活动 。L bv曾说 :如果说语言学能做什么 , ao “ 那就是关 于范 畴的研究 。 L ao 认 为, 没有 范 畴化能 力 , ”2L kf J “ 我们
第1 2卷
第1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0 I I RST F JXIUN VE I Y
Vo _ 2 NO 1 ll .
21 0 2年 1月
Jn2 2 a . 01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 1— 10— 17 6 5 (0 2 0 0 2 2
根本 不可 能在 外 界 或 社 会 生 活 及 精 神 生 活 中发 挥 作
用 ” 。
期 以来主流哲学及绝大多数学科并不是把该理论 看作一 种经验假设 , 而是 把其 作为一 条真理 来标榜 。这就 使得 这种范畴观在 以后 的发 展 中问题 日益突 出 , 且随 着语 并 言研究和语言教学 的不 断发 展 , 受到 新 的语 言学 理论 还 的挑 战。

范 畴理 论
范畴理论作为 认知语 言学 的理论基 础和 核心 问题 , 经历 了经典范 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 时期 。经典范畴理 论时期跨 越了从 亚里 士多 德到 维特 根斯坦 之前 的 20 50 多年 。 由于经典范 畴理论 的不足 , oc 在之后 范畴 R sh 理论 发展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原 型范 畴理 论 及 范 畴 理 论 的基 本层 次论 。
出的“ 家族相 似性 ” 概念 , 覆 了范畴本质 的“ 相说 ” 颠 共 , 是对经典范畴观 的一 次革命 , 化 了我 们对 范畴和语 言 深

范畴理论

范畴理论

范畴边界的开放性
• 与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密切相关。因为范畴边界是 模糊的, 范畴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范畴内的成 员数目可以不断变化, 范畴才具有开放性。 • 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从历时角度看, 社会在不 断地发展而语言符号却相对稳定。以相对稳定的 语言符号来表达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范畴就必须 具有开放性, 才能包含越来越多的边缘成员。这 样人们才能付出较少的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多的信 息, 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
基本颜色词的四条主要特征
(1)具有心理上的凸显性和稳定性
(2)只包含一个语素,具有词汇结构上的单一

(3)在搭配上不受限制,不具有专指一物的特性
(4)不包含于其他色彩中
Berlin﹠Kay对98种语言色彩词的研究有两项重 大发现: • 第一,各个颜色词所指的中心区,即“焦点 色”,是非常清楚的,但其边界则往往不确定; 而且不同语言里相对应的颜色词的所指中心大 多落在相同的区域,表现出跨语言的共性特征。 • 第二,世界各语言里一共存在着11种被称作 “基本颜色词”的普遍集合,它们构成一个严 格的蕴涵层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势2
发现范畴的模糊地带,这是人类 认知一个重大突破。 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经典范畴理 论非此即彼的思维形式,发现了范 畴中长期被忽视的模糊地带:成员之 间具有梯度性和范畴边缘的模糊性。 如 “阴阳人”。
劣势1
原型范畴理论的模糊性是一把双刃 剑。刘正光指出:“原型范畴理论在 描写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它 对于内容、语义与形态句法特征以及 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 的精细描写。” 札德《模糊集合论》
现代范畴理论
家 族 相 似 性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范 畴 层 次 理 论

护理伦理学第三章护理道德范畴与规范

护理伦理学第三章护理道德范畴与规范

四、审慎
(一)审慎的概念 审慎是指周密谨慎,在行为之前有周
密的思考和方案,在行为过程中细心操 作。审慎既包括思想上的小心论证、周 密规划,也包括言语和行动上的谨言慎 行。
我国古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把“用药” 比喻成“用刑”,“谈即便隔生死”。
(二)审慎的作用
做到审慎有利于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提 高医护的质量。医护人员在行为前如果有周密 思考和严密的方案,行为中细心观察、严格操 作,就能避免许多的医疗事故,就可能捕捉到 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最佳的时机,就会大大提高 治疗质量。
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是指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仍能够自觉的坚 持护理道德信念,坚守护理道德规范
案例
某日夜班,护士小张不慎在配药时将一 组药物打碎,小张心想这药赔起来比较 贵,夜班又没其他人,病人也不知道输 得什么药,加组生理盐水就混过去吧。
最后要注意技术培训,全面培养“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 努力学习,并结合实际,从点滴做起,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才 能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起自己的“慎独”精神。
第二节 护理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 (一)关系与规范 人的生活与工作总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
的交织中。对于个体人而言,各种社会关系首先 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它先于个体人而存在于社会 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人是被社会关系所决 定的。 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2.良心的作用形式
良心对行为的调控是积极主动的,是自觉 自愿的。
良心对人的行为的自觉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在行为前,良心起着自觉选择的作用。 在行为过程中,良心起着自觉监督的作用。

逻辑学概念

逻辑学概念

逻辑学概念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推理和认知行为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逻辑学概念进行解释。

1.前提:在逻辑学中,前提指的是逻辑推论的起点。

一个前提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假设或者别人已经证明的事实等。

在逻辑学中,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推论。

2.结论:结论是在逻辑推论中得出的结果。

在逻辑学中,结论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一个判断或者一个决定等。

3.命题:命题是逻辑推论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陈述、一个问题或者指令等。

命题被视为一个基本单位,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和意见。

4.推理:推理是逻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指根据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可以是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归纳推理。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从已知的事实或者条件中得出新的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我们观察和分析大量实例并从中得出结论。

5.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推理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从前提中得出结论的形式逻辑。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通过组合和调整逻辑命题来得出逻辑结论。

6.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逻辑学中另一种基本的推理形式。

它是从特定的实例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过程。

在归纳推理中,我们根据一组观察到的实例总结出某种规律或者模式,并将这种规律或者模式应用于其他情况中。

7.命题演算:命题演算是一种逻辑体系,它描述了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命题之间的操作方法。

命题演算包含了一组符合逻辑结构和组合法则的运算符和规则。

通过使用这些规则,我们可以对命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8.谬误:谬误是指错误的逻辑思维、推理过程或者结论。

在逻辑学中,谬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思考和推理过程。

10.二元逻辑:二元逻辑是一种逻辑形式,它描述了两个逻辑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二元逻辑中,逻辑关系由否定、合取、析取和蕴含这四种本质操作组成。

11.真值:真值是一个命题或者命题逻辑表达式的真实或者假的价值。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Introduction)逻辑和范畴作为哲学和数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知识的推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先验逻辑和范畴既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和特点,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联。

先验逻辑指的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备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方式,它使我们能够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推理和判断。

而范畴则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分类方式,它帮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将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

本文将分别介绍先验逻辑和范畴的定义与特点,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重点讨论先验逻辑和范畴在知识推理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先验逻辑和范畴在人类认知和知识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它们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先验逻辑和范畴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人类认知和知识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先验逻辑和范畴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在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进行介绍。

这些组织结构的安排将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先验逻辑和范畴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知识推理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提供一个概述,介绍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阅读指引。

第二部分是关于先验逻辑的讨论。

我们将定义先验逻辑并介绍其特点。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先验逻辑在哪些应用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先验逻辑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是关于范畴的讨论。

我们将介绍范畴的概念以及它的基本属性。

范畴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因此我们还将探讨范畴的分类和应用,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第四部分是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先验逻辑和范畴之间的关系。

范畴之间的关系

范畴之间的关系
范畴之间的关系—— 串联、并联和接口域
赵一帆

1 什么是范畴
• •

2 简要介绍串联,并联和接口域 3 范畴分类
4 串联,并联关系的作用
什么是范畴?
• 广义的理解: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 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哲学中,范畴概 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 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 是范畴。 • 认知语言学理解:人们对客观现象进行分 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categorization). • 范畴化的产物叫做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es)
• 语言当中的每个范畴通过串联和并联,与其他相 关范畴或远或近地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范畴网络 • 串联范畴网络——命题模式的基础和框架 • 串联接口关系——语义和语法的组合关系 • 并联关系——聚合关系 • 范畴之间的并联关系,串联接口关系,影响到范 畴之间潜在的串联方向。在语言层面上——语义 匹配关系——词语之间的语义是否融通。
• 范畴有两种关系:并联关系和串联关系 • 邻近关系,交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如 “大,强,重,多”——并联关系 • 并联关系模式是指在成员,范围方面有交 叉或彼此接近的范畴关系。 • “大为不满”“雨很大”“多有得 罪”“多高” • 注意:并联关系与同义和近义关系区别
• 串联关系:指范畴之间形成的命题关系。 如“饭”和“吃”,“鸟”和“飞”。 • 一个认知域往往被切分为不同的侧面,这 些不同的范畴代表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环 境中,根据命题模式重新组装,形成完整 的认知域。
接口的两种类型
• 一种是原本具有命题关系的范畴之间共享 同一个认知域。 • 一种是通过隐喻、转喻在两个不共享的同 一认知域的范畴之间建立接口关系——隐 喻接口和转喻接口。 • “小鸟在树林里婉转地歌唱。”

范畴和定义

范畴和定义

范畴[fàn chóu]categor y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编辑本段]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

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实体(οσσία)数量(ποσόν)性质(ποιόν)关系(προς τι)场所(ποσ)时间(πότε)姿势(κείσθαι)状态(έτειν)动作(ποιείν)承受(πάστειν)并称它们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形式的存在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来描述的对象。

要对存在的范畴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事物可以用“是”或“有”来陈述,这种可描述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个范畴是指事物的一个最大的分类—“事物”在此是指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任何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哲学的分类系统,并有助于促使哲学家去考虑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直观上,一个对所有存在的完美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如下3个条件:有限的: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覆盖的:任何存在都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类的集合包含宇宙万物。

无交的:任何存在都只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不同的类之间没有相交。

以上条件在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引起困难,比如说性质和关系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又比如说在场所和时间这样的连续环境中规定像大小多少这样的数量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界限。

其实现实的分类系统,比如说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图书馆对书籍的分类,皆不能满足既是覆盖的,又是无交的。

范畴是一种辅助概念,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并加以组织化的术语,给科学提供分类样式,作为思考技术的工具,为进行共同讨论限定框架和带来主题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畴概念
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 并已经内化, 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 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 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 如:单一, 特殊, 普遍, 形式, 内容, 本质, 现象, 原因, 结果, 必然性, 偶然性, 可能性, 现实性等等, 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在哲学中, 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 空间, 数量, 质量, 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 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 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 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 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