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范畴和定义

范畴[fàn chóu]categor y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编辑本段]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
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实体(οσσία)数量(ποσόν)性质(ποιόν)关系(προς τι)场所(ποσ)时间(πότε)姿势(κείσθαι)状态(έτειν)动作(ποιείν)承受(πάστειν)并称它们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形式的存在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来描述的对象。
要对存在的范畴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事物可以用“是”或“有”来陈述,这种可描述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个范畴是指事物的一个最大的分类—“事物”在此是指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任何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哲学的分类系统,并有助于促使哲学家去考虑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直观上,一个对所有存在的完美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如下3个条件:有限的: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覆盖的:任何存在都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类的集合包含宇宙万物。
无交的:任何存在都只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不同的类之间没有相交。
以上条件在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引起困难,比如说性质和关系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又比如说在场所和时间这样的连续环境中规定像大小多少这样的数量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界限。
其实现实的分类系统,比如说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图书馆对书籍的分类,皆不能满足既是覆盖的,又是无交的。
范畴是一种辅助概念,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并加以组织化的术语,给科学提供分类样式,作为思考技术的工具,为进行共同讨论限定框架和带来主题感觉。
第九讲 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

相对时间词
时间词 绝对时间词 (循环的) 周期连续
元素连续
元素不连续 周期不连续
相对时间词(变化不定):今天、过去、… 绝对时间词(固定):一月、二月 周期不连续:初伏、中伏、末伏… 元素连续:星期一…4号 元素不连续:元旦、春节、端午、圣诞…
主谓结构与同位结构:
1)类别范畴:语类的选择搭配。S NP VP(例:自主范畴) 2)关系范畴:语序和虚词。(例:顺序范畴) 3)句式语气范畴:句调和语气。
自主范畴
下面的例子有区别吗?
看/我看/看报 *塌/*房子塌/*塌房子 看吧/看吗/谁看呢 *塌吧/*塌吗/*哪个塌呢 马上看/别看/看着 *马上塌/*别塌/*塌着 看了/我看了/看了份报 塌了/房子塌了/塌了所房子
(2)投射模式
椅背 汽车前面有个足球(足球前面有个汽车?) 布 娃娃前面 讲台前面 相片(左二)
(3)镜像模式
思考:为什么 桌子上有本书/?书下有个桌子 教室里有个人/?人外有个教室
动词与处所方位词的关系(略)
3、数量范畴
1)名量:
专用:一本(书)
两张(地图) 三件(衣服) 四 双(鞋) 五亩(地) 三袋(米) 四杯 (酒)
吃饭
吃了没? 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我又不是说他。 He
is a boy. They are boys.
词法语义范畴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综合性手段)表现出来的意义类别。 主要有两类: 1)体词性范畴:性、数、格(名词、代词、[形容词]) 有定无定(a the) 2)谓词性范畴:时、体、态、人称、式(动词) 级(形容词、副词)
语言学术语整理

语言学常用术语整理1、传统语法:传统语法是指代表前语言学时期语言研究的特征、特别是18和19世纪欧洲学校语法特征的一系列的看法、程序和规定的语法。
后来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取代,现代中学教学所用的语法都是传统语法。
传统语法的内容:①把语法分为形态学(词法)和造句法(句法)两大部分,以词法为主,详细讲解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形态变化和语法作用。
句法往往比较简单,主要为词法服务。
②建立了形态学,研究语法形态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③建立了句法成分,主语、谓语、为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
传统语法的特点:①它是规范性的语法,由语法学家订立一些条文,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不顾语言事实。
②它重视书面语,比较少或干脆不考虑口语。
③以拉丁语为楷模,它研究语法照搬拉丁语法框架。
④语言分析中重视意义,忽视形式。
⑤忽视语言结构层次。
贡献:虽然传统语法有许多缺点,但它作为语言学史上的第一个语法学派奠定了语法学基础,对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现在语法学派林立,但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主语、宾语等语法范畴在各学派的体系中仍然使用,所以说传统语法对语法学具有开创作用。
2、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是在对传统语法评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语言学理论。
后来发展成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集大成者是哈里斯。
结构主义语法的基本主张:①语法只能是描写语言,即说明人们怎样说一种语言,而不能像传统语法那样规定人们该怎么说。
②语法必须从形式出发描写语言,而不是像传统语法那样从意义出发来探讨语言。
提出根据分布划分词类。
③强调语言的内部层次,提出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④语言单位切分的方法:替代法、分布、转换法、对比分析法。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作者:高娟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
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65-02一、范畴化与语言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
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
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
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
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
因而,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在语言中,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有的称作语法范畴,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一)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
考研语言学知识点梳理

考研语言学知识点梳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对于考研的语言学专业考生来说,掌握语言学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考研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语言学基础知识1. 语言学的定义和范畴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即研究语言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当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
3.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介绍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如语音学、音系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语言的基本要素1. 语音介绍语音的基本要素,如音位、音节、音素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 语法介绍语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词类、短语、句子的结构和语序等,并引入句法树等概念来帮助理解语法关系。
3. 语义介绍语义的基本概念,如词义、句义、语境等,并讲解词汇的语义关系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4. 语用介绍语用的基本概念,如语用规则、语用推理、语用失误等,并分析语用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语言的语体和语言变异1. 语言的语体介绍语言的语体和语域的概念及其分类,包括书面语、口语、标准语、方言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区别。
2. 语言的变异介绍语言变异的原因和方式,包括地理变异、社会变异和个体变异,并分析语言变异对语言使用和交际的影响。
四、文字和写作管理1. 文字的原始形式介绍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讨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系统。
2. 写作管理介绍写作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包括写作过程、写作流程、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并讨论写作管理对提高写作效果的影响。
五、语言和社会1. 语言和社会关系讨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语言反映社会、社会影响语言等,并探讨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2. 语言规范介绍语言规范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并讨论标准语的地位和作用。
六、语言变化和语言演化1. 语言变化的原因和方式介绍语言变化的原因和方式,包括历时变化、共时变化和内部变化,并探讨语言的持续演化和发展。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相对静止的情况,如现代汉语。
普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
隐性形式:从微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不能从外表一眼看出来,需要我们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地分析.显性形式:从宏观上看,句法结构外部形式是线条性,我们把它叫显性形式。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符号”必然包括有任何情况下永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实体,另一个方面是约定俗成的意义。
“能指":是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制的一个专门的术语.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所指":是索绪尔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的一个专门术语,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语音: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直到不能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就是“音素"。
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叫做“音标"。
“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语音中除音质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起这种作用,因此也构成音位。
语言学中语法范畴的名词解释

语言学中语法范畴的名词解释语言学中的语法范畴是指语言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结构,这一结构构筑了复杂的语言系统,让我们能够清楚地获取各种信息。
语法范畴实际上是一种规则,它定义了词汇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单词和句子。
它有助于语言的顺畅地传输和理解,因此也被称为“语言的框架”。
语言学中的语法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音韵学、句子结构学和语义学。
首先,在音韵学中,可以看到语义和语法结构如何影响语言中的声音。
其次,句子结构学涉及词汇、句子和文化等各种要素,用来表示句子的真实意思。
最后,语义学则是指词汇、句子、特定情境和语言文化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以表达特定的意义。
例如,英语语言中,词汇是语法范畴的基础。
首先,要理解某一句子的意思,就必须明白每个词汇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句子“I went to the beach”,词汇“went”就可以暗示出动作的发生,而“beach”则暗示出行动的地点。
换句话说,每个词汇都有自己的语法功能,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句子的意思。
另外,语法范畴还包括句子结构和语义的考虑。
句子结构指的是句子的组成元素,如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上面的“I went to the beach”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为“I”,谓语为“went”,宾语为“the beach”。
而语义则是根据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子中的词汇,来理解句子中隐含的信息和考虑语言社会文化背景。
总结而言,语言学中的语法范畴包括句子结构、词汇和语义三个主要部分。
它是语言系统的基础,是用于表达的规则,决定了句子的意思,也是语言的框架。
语言学家运用它们来理解语言,有助于消除误解、确保清晰的传达和深入地掌握一门语言。
了解语法范畴,也就是了解语言,是学习任何一门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作者:高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
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65-02
一、范畴化与语言化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
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
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
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
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
因而,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
在语言中,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有的称作语法范畴,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
(一)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
例如赵军在《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语法·语义范畴”;李宇明在《程度与否定》中使用的是“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等文
中用的都是“语义范畴”这一概念。
另一方面,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其概念内涵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这与作者的立论有关,因此,概念的廓清是我们进行语言研究的前提条件。
邵敬敏、赵春利(2006)在此基础上把语法范畴分为“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或者称之为“形式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
形式范畴是从形式入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范畴,形式范畴通常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
语义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归纳出来的语法范畴。
他们所谓的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其实是语法范畴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通的,互相照应的,只是出发点不同,从而造成了差异。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统称为“语法范畴”,又怎么会产生诸如“语义范畴”“语义语法范畴”等从语义角度概括的概念呢?这就涉及到更进一步的问题:语法形式范畴和语法意义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基础上,把语义范畴看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语法范畴。
胡明扬(1994)认为:任何语法范畴都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和相应的语法意义相结合而构成的,都和一定的语义内容有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语法范畴说到底都是语义语法范畴,这也就是说所有的语法范畴都根据一定的语义内容来命名的道理。
马庆株(1998)特别注重两点:一是“词汇意义—语义特征—语法分布”,从而打通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证明了汉语语义范畴(语义特征)和语法范畴(分布特征)①的对应性。
一是“词组—语义关系—语序”,研究不同词类的成员在组合中表现出的有序性。
胡明扬和马庆株二位都肯定了语法范畴中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
因而可以把语义范畴称作是语法范畴也可以合称语义语法范畴,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自己的主观侧重点不同造成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语义范畴独立于语法范畴②。
邵敬敏(1992)指出“语法研究应该根据汉语的特点,着重分析汉语的语法意义范畴及其表现形式,确切的说是研究语法意义如何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它既有词汇及语用问题,而更主要的还是句法本身的问题”。
第二种看法与前者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语义与形式之间并非对应关系而是决定关系。
突显了语义决定性的因素,因而语义范畴是独立于形式范畴而存在的。
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义成为语言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而为了突出语义决定性作用,我们统一称之为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研究语言应以语义为出发点去寻找其在语言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在语法层面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狭义的语义范畴,即语义语法范畴;包括在语法、词汇、语用等各个不同层面形成的语义束,我们称之为广义的语义范畴,简称语义范畴。
为了免除分类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广义的语义范畴为研究对象,只要是涉及与语义有关的内容,我们都将其归入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
一个语义范畴就是一束语言意义的集合,认知范畴通过语言化形成语义范畴,语义范畴仍需借助一定语言形式来表现。
而表现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主要有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认知范畴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用来实现语言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单位,它包括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这些单位的构成理据。
例如,在北方称为“地瓜”的一种瓜果,在南方叫做“凉薯”。
北方称之为“地瓜”是根据生长特性来命名,“凉薯”是根据其食用功效来命名。
词语的构成理据反映着语言的“规约性”,往往包含着更多的认知内容和更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这是认知范畴在词汇层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为“词汇语义范畴”。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各种语言规则,认知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语言化所形成的语义范畴,往往更为抽象复杂。
认知语言学中的时间顺序原则就是认知范畴语言化最直接的体现。
汉语里表示两个事件的句法单位,在排列顺序上一般是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来排列,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正是认知上的时间顺序原则在语言排列这一语法形式上的反映。
再例如汉语中的重叠现象也可以看做是认知中的“量”这一概念在语言中的投射。
语法层面既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关系,还存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对应的情况,我们也需要将其考虑进来。
语义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在这一平面上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法语义范畴”③。
语用所关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在言语交际中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的因素,因而认知范畴在语用层面的表现则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语篇结构所表现的心理图式更直接地反映着认知的结果。
语用平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用语义范畴。
注释:
①这里的语法范畴是指包含在语法范畴之内的语法形式。
②这里的语法范畴是指形式范畴。
③从内涵意义上为了突显语义的作用,我们应称作“语义语法范畴”,但在此为了与前文顺序上的对称称为“语法语义范畴”。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1994(1).
[3]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4]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