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中的利己本性

合集下载

解读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的思想内涵

解读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的思想内涵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解读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的思想内涵姜雪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上著名短篇小说家,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蜘蛛丝》描述了三段因果关系,深刻刻画了人性的丑陋面,揭露了人性的利己主义,提倡劝善惩恶。

关键词:因果报应;利己主义;劝善惩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13-01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用犀利的语言来剖析社会及人性的丑恶。

本文以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蜘蛛丝》为例,着重剖析小说中体现的人性善恶,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小说中“极乐—地狱—极乐”三个场面巧妙转换,对比强烈,将人性的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因果报应小说中有三处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

第一处:某日清晨,释迦摩尼在极乐世界的莲池附近散步时偶然看见很多罪人在地狱的血池中苦苦挣扎着,其中有一个叫做犍陀多的。

而这些罪人无一不是生前杀人放火的强盗,所以死后便落入幽暗凄惨的地狱饱受痛苦的折磨。

这些罪人生前作恶多端是因,死后落入无底的地狱便是果;第二处:释迦摩尼想到犍陀多生前在树林中救过一只蜘蛛,哪怕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善之举,也还是想把他从地狱中救出来,于是释迦摩尼向地狱中投下了一根蜘蛛丝。

犍陀多生前救过蜘蛛是因,释迦摩尼为了救他投到地狱的蜘蛛丝是果;第三处:犍陀多看见了头顶的蜘蛛丝喜出望外,心想如果能顺着它爬上去便可得救了,于是开始攀爬。

中途他无意向下看时,发现有无数的罪人在自己后面也一心向上爬来,他担心这么细的一根蜘蛛丝无法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所以对罪人们大喊不许他们爬上来。

这一刹那蜘蛛丝断裂,犍陀多再次坠入到地狱的无底深渊。

犍陀多为了获救而剥夺了其他人生存权利的私心是因,他再一次落入地狱是果。

二、利己主义罪人犍陀多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落入地狱,却又因生前的一次善举获得了离开地狱的机会。

但是当他面对重生的机会时,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只顾自己能赶快脱离地狱的苦海。

试论《蜘蛛丝》中蛛丝的寓意

试论《蜘蛛丝》中蛛丝的寓意

试论《蜘蛛丝》中蛛丝的寓意作者:卜小恬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期○ 卜小恬(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蜘蛛丝》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童话,也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的佳作。

蛛丝出现数次,贯穿全文,通过对“蛛丝”的层层分析,来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犍陀多;蜘蛛丝;寓意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1-0064-02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著名作家,1915年因发表作品《罗生门》而一举登上文坛,成为文学界的一颗新星,后又发表《鼻子》、《地狱变》、《丛林中》等一系列作品,备受世人瞩目。

芥川的作品篇幅短小,取材新奇,语言精练,情节新颖,文笔冷峻,因此他本人被看做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

芥川在短短十二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随笔、杂文、童话等,被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称为“集大正文学时代文学精神于一身的文学作家”,是“大正时期的象征性人物”。

《蜘蛛丝》发表于1917年,是芥川八篇童话作品之一。

大正初期,芥川龙之介的同门前辈铃木三重吉认为当时儿童杂志的并不适合儿童,遂创办了儿童读物《赤鸟》,并邀请当时的名家进行通话、童谣的创作,芥川也是其中之一。

在接受铃木三重吉的约稿后,芥川创作出《蜘蛛丝》,刊登在《赤鸟》的创刊号上,后受到了铃木三重吉的好评“芥川龙之介在世间受到人们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1]181-182《蜘蛛丝》不仅是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的佳作,在日本文学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蜘蛛丝》的梗概某日清晨,在极乐世界莲池附近散步的释迦牟尼看到了生前杀人放火的强盗犍陀多在地狱的血池中挣扎,回想到犍陀多曾经放生过一只蜘蛛,释迦牟尼便大发慈悲想给犍陀多一次机会,于是将一根蛛丝投入地狱。

正在苦苦挣扎的犍陀多看到从天而降的蛛丝喜出望外,用尽浑身力气沿着蛛丝向上攀爬,希望能够逃离地狱甚至登入极乐世界。

《蜘蛛结网》读后感

《蜘蛛结网》读后感

《蜘蛛结网》读后感《蜘蛛结网》是由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悲剧,讲述了冒牌国王理查三世为了得到权力,不择手段地攀附于权贵、背叛亲友的故事。

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以其精彩的剧情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我的读后感如下:首先,我被《蜘蛛结网》中的故事叙述方式所吸引。

莎士比亚以精湛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将理查三世这个残忍而迷人的反派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通过理查三世的视角,莎士比亚展现了权力欲望和野心的残酷本质。

理查三世以自己的无私为借口,毫不犹豫地背叛亲友,甚至无情地杀死自己的亲兄弟,以达到自己渴望的权力之巅。

这种坚决、无情的行为令人震撼,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理查三世这个深入人心的反派角色外,莎士比亚还刻画了许多其他有鲜明个性的角色。

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勇敢坚强的女性角色,她们在混乱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

特别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她以其聪明才智和独立个性,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最具力量和魅力的角色之一。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追求正义和抵抗邪恶的理念。

此外,《蜘蛛结网》还深入探讨了权力和公正的关系。

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在追求权力和地位,他们不择手段地争夺、谋取利益。

这使得整个王国陷入了混乱和动乱之中。

莎士比亚透过这些冲突和权力斗争,让读者思考权力背后的含义和所带来的问题。

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败性,警示读者要保持警惕,以免被权力腐蚀。

最后,我认为《蜘蛛结网》对人性的揭示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理查三世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他所代表的权力欲望和利益追求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的阴暗面,同时也能看到真正的勇气和智慧在这样的斗争中是如何闪光的。

这部作品教会了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目跟风,同时要保持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

总之,《蜘蛛结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蛛丝和梅花读后感

蛛丝和梅花读后感

蛛丝和梅花读后感蛛丝和梅花,一是纤细柔软,一是坚韧坚强,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自展现着独特的美丽与力量。

在人类的文学作品中,蛛丝和梅花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坚韧与柔美。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以蛛丝和梅花为主题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蛛丝。

蛛丝是蜘蛛用来编织巢穴和捕食的材料,它轻盈柔软,但却有着惊人的坚韧和韧性。

在人类的文学作品中,蛛丝常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柔美和坚韧。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为“蛛丝般的柔美”,她虽然柔弱,却有着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外表柔弱,但内心却有着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

正是这种柔美与坚韧并存的特质,让她们成为了生活中的“蛛丝女子”。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梅花。

梅花是冬季中的一抹亮色,它在严寒的冬日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常常被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和高尚的气质。

在诗词歌赋中,梅花更是被赞美为“傲骨铮铮”的典范。

梅花的坚韧和顽强给人们以鼓舞和勇气,让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以蛛丝和梅花为主题的读后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柔美和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柔美并不等于软弱,坚韧也不等于刚强。

正如蛛丝和梅花一样,柔美与坚韧并存,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美丽和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像蛛丝和梅花一样,保持柔美的品质,同时又要有坚韧的意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被击倒,在困难中不被打败,展现出真正的生命力和韧性。

总之,以蛛丝和梅花为主题的读后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美丽和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们教会了我们,柔美和坚韧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彩和壮美。

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让我们学会像蛛丝一样柔美,又像梅花一样坚韧,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格,去面对生活的风雨,去迎接生活的阳光,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解析芥川龙之介作品《蛛丝》中的社会教育问题

解析芥川龙之介作品《蛛丝》中的社会教育问题

作者: 张艳 周春华
作者机构: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53-15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2期
主题词: 社会道德 人性本质 自我中心 正确判断
摘要:现今社会的信息来源由以前的报纸杂志文学书刊等活字文化向媒体网络等信息传播发展.在信息传播手段如此发达的现在,如何看待日益显现的社会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实践比较的方法,探索解析芥川龙之介的《蛛丝》中人性的本质.提出应全面多角度的看待社会道德问题,而不能将社会道德问题与作品的寓意教训简单的相结合,甚至偏离创作意图.。

《蜘蛛的丝》中的因果循环思想

《蜘蛛的丝》中的因果循环思想

定 就可 以到天 界 ,成 为仙 人 了。一 边是恶臭难 闻的地狱血 池, 一边是莲香 四溢 的天界莲花池 , 犍陀多是幸运 的。 但 是关 键点在于 ,本 来也就是 唯一的一个善念 得来 的 善报 , 以也 只能是这样细弱 的蜘蛛丝 了。承受犍陀多一人 所 的重量都是勉勉强强 ,更 别提地狱 的罪人们也抓住 了这根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不同的书籍如四年级周围的景物接着写南湖的湖水及湖上的拱桥及南湖大桥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我们爱科学少年文艺儿童然后模仿日月潭写写清晨中午下雨时南湖的景色最文学等杂志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
《 蜘蛛 的丝》 中的 因果循环 思想
石 梦 星
( 州松 田职 业 学 院 广 东 ・ 州 5 1 7 ) 广 广 1 3 0
喊 :下 去 、 “ 下去 !” 在他喊出这句的同时 , 凸显 了他的罪恶本 性, 蜘蛛 的丝应该断 了, 也真的断 了。犍陀多又落 回了地狱
血 池。
犍 陀 多 的 无 慈 悲 是 蜘 蛛 丝 断掉 的 因 。 要 是 他 不 动 这 个
恶念, 就不会遭到掉 回地狱 的报应 。断掉 的蜘蛛 的丝便是他
地 狱 的血池 , 等待 自己 的“ 蛛的丝 ” 蜘 。可犍陀 多却没 这样 做, 他一边 十分开 心能抓住 这根救命 的丝 , 开始 困惑 、 又 生 气 这么多人也 同时抓住 了所谓他 的蜘蛛的丝 。他恐 惧蜘蛛
的 丝 会 断 掉 , 以 动 了恶 念 , 声 地 向 着 下 面 爬 上 来 的 罪 人 所 大
显大家都是有大罪 大恶 才会陷入地狱 这个绝境 的 。先 不说
最后结果如何 ,为什么释迦牟尼单选 择 了犍 陀多而命令 蜘 蛛降下蜘蛛 的丝 ?为什 么是蜘蛛 的丝而不是别 的生物 去救

试论《蜘蛛丝》中蛛丝的寓意

试论《蜘蛛丝》中蛛丝的寓意

世 间受 到人们欢 迎是理所 当然 的。 ” [ 1 】 1 。 娃 《 蜘蛛丝 》 不仅是 芥川龙 之介 儿童文学 的佳作 , 在 日本文学 中也 占有重要 的位
置。

然而 , 尽 管犍 陀多做尽 坏事 , 但毕 竟还是 一时 发 了善心 将蜘蛛放生 , 他 的这 一小 小善 举 为 自己脱 离血 池带 来 了希
现, 给读者留下 了深 刻 的印象 。那 么, 蛛丝到 底有 何寓意 及 内涵 呢, 下面让我们 分析探讨 。
( 一)因果报应的循环 犍陀多是一个 杀人放火 , 无恶 不作 的江洋 大盗 , 唯一 做
芥川龙之介 , 日本 大正时期 著名作 家, 1 9 1 5年 因发表作
品《 罗生 门》 而一举 登上文坛 , 成 为文学界 的一颗新 星, 后 又 发表《 鼻子》、 《 地狱变 》、 《 丛林 中》 等一 系列作 品 , 备 受世人 瞩 目。芥川的作 品篇 幅 短小 , 取 材新 奇 , 语 言精 练 , 情 节新 颖, 文笔冷峻 , 因此 他本 人被 看做 是新 思潮 派 的代 表人 物。
象征性 人物” 。
会得到好报 , 做 了恶 事会遭 到报应 。人 死后 , 生前 行善 的人 课步人极乐世界 , 而作恶 的人便会 下地狱。地狱也是有 等级
层次 的, 共十八层 , 根据 生前 所犯恶 行的 不同程度 而被投 入 相应 的层次 , 十恶 不赦的人便 会被投入 “ 十八层 地狱 ” , 而 犍
以升入极乐世界 , 再也 不会驱 之上 刀山 , 也免受 沉沦血 池之
苦, 便迫不及待地牢 牢抓 住蛛丝 , 用尽 全力 向上爬 。原 本一
切都很顺利 , 如此下去犍陀多或许真的能够脱离 那黑暗 阴森 的血 池 , 但当他筋疲力 尽少稍 作休 息时 , 忽然 发现在 蛛丝 的 下方 , 数不清的罪人密密麻麻的如队伍般沿着蛛 丝向上攀爬 时, 一切都变了。当犍 陀多向下面的人暴吼着让 他们滚下去

直面人性的幽微

直面人性的幽微

2009年9月23日,离动画正式开播前17天,《青之文学》系列企划的消息悄然现身网络。

这套汇集日本文学大师、动画名导、当红漫画人设、人气声优、大河剧演员全明星阵容的文学名著翻牌作品,事先没有任何宣传,之后也几无炒作,却以其出人意料的高质量和原作精神的深入解读,点燃了文青领域的独特烽火。

他们为什么爱自杀哲学家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昭和时期日本大文豪自杀几成风尚,被誉为昭和文学金字塔的太宰治犹在众家之上,这位大叔死时才39岁,一辈子只做了两件:写作和抱着女人自杀。

自杀几乎成了他的终身事业,最后终于在39岁生日时功德圆满的死掉了。

日本战后的一代作家陷入了精神苦闷而自杀的不再在少数,但像大叔这么有喜剧感的却不多,从《人间失格》中不难解读太宰治屡次自杀的心理动机。

虽然小说对时代背景并无太多赘述,但那种从生命根底的幻灭感却很明确的传递出来,有一种令让你恐惧的吸引力。

《人间失格》原作是一部套匣结构的小说,由战前的“叶藏手札”,和战后“我”获得手札的过程两部分组成,和《心》有相似的地方。

由于动画放弃了外框架部分,从头到尾都成了叶藏的视角,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正常”“真实”的世界,观众一旦开始看动画,就完全跌入了叶藏的梦境,随着他在1929~1936年间的日本和童年回忆中穿梭往来,再勉强保持着联系的“世间”与自己日益封闭的内心世界来回打滚,所以将动画二分为正常的时间和妖魔化的世间是不准确的,我们在动画中看到的世界只有一个,就是“叶藏眼中的的世界”。

太宰治曾在货币一文中提出“我深刻的体会到,像野兽的并不只是所谓的军阀。

那并不局限于日本人,而是人类的一大问题。

”人的异化,是世界战后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命题。

也是叶藏所看见的“世间”的景象。

是日益组织化的工业社会面前个人逐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

像叶藏这样的边缘人既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无法影响外界的世事。

只能为了保护自己而伪装和反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天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著名的近代小说家,在日本文坛有“鬼才”之称。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当时代的现象,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代表作《蛛丝》充满了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

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

用宽恕和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

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小说接近现实,努力揭示黑暗和人生的丑恶。

芥川龙之介尤其着力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

所谓利己主义,是与利他主义相对应的。

利己主义者面对任何抉择都从自身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的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使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都对自己有利。

可以说,利己主义心理是对人性中丑恶的劣根性的一种概括。

芥川龙之介在捕捉现实的基础上,用理智诠释现实,并在虚构中创造现实,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芥川是新现实派的成员,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蛛丝》等,都是短篇小说,尤其是他发表的《罗生门》、《鼻子》因“妙趣横生、凝重不浮、诙谐自然、情趣高雅”备受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好评,从而使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作家的创作,总是起源于内心情感的变化,每个大作家都有其特殊的生存体验,这种特殊的生存体验为作家提供了最初的创作素材和观察世界的习惯角度。

综观芥川的一生,他的作品与他的自身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芥川1892年3月1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

因龙年龙月龙日出生故名龙之介。

童年一些不平凡的经历深深刺激着芥川敏感的神经,造成了他脆弱、自尊的性格。

在他11岁时,生母过早地离去,给芥川的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也是因为家庭的反对而告终,这使得性格本来就忧郁懦弱的芥川变得更加敏感。

他自己也说过,恋爱的失败对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他在小说中刻意刻画丑陋的人和事。

《蛛丝》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杰出作品。

小说载于文学杂志《赤鸟》大正7年(1918)74号上。

《蛛丝》中充满了佛教思想,从作品的情节发展看,《蛛丝》里的主人公“犍陀多”是有过犯罪行为的,而且,作品的主要说明的是如何救助犯了罪的主人公。

最终犍陀多之所以没能获救,原因是对自己犯的罪过,没有明确的忏悔意识。

《蛛丝》的故事梗概如下:一天清晨,释迦牟尼在极乐世界
的莲花池边散步,发现莲叶下地狱血池里沉浮着盗贼犍陀多。

犍陀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因此被打入地狱。

但是释迦牟尼想到犍陀多曾经通过密林时看见一只蜘蛛,脚下留情,未将其杀死,这证明犍陀多还做过一点好事。

于是释迦牟尼垂下一根蛛丝,要救犍陀多出地狱。

犍陀多喜出望外,希望拽蛛丝上来,这样不但可逃出地狱,也许还能进入极乐世界,当犍陀多爬到半腰往下一看,无数罪人跟在他的身后,抓着这根蛛丝往上爬着。

犍陀多很害怕,心想:这根细丝自己一人用都有断成两截的危险,却聚了这么多的人,万一断了,自己还得落入地狱。

他喝斥:“这根蛛丝是我的,你们这些罪人都给我下去!”话音刚落,原本结结实实的蛛丝断了,犍陀多又掉进了血池中。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芥川龙之介要彻底揭露的是:当人被意外地赐予恩惠时,根据处事的态度,就能看出人的利己之心到底达到何种程度。

芥川龙之介认为,在罪人利己心面前,释迦牟尼的慈悲心是无能为力的。

《蛛丝》从表面看来,是犍陀多的利己心导致了因果报应,以致第二次落入地狱。

芥川龙之介的重点描写侧重于犍陀多的利己心的心理活动方面。

芥川龙之介《蛛丝》中的主人公犍陀多,是个作恶多端的家伙,仅因没有踩死一只蜘蛛,释迦牟尼便垂下一根蛛丝,救他出地狱。

按正常人的想法,犍陀多本应对此感激涕零,对自己所犯罪恶深表忏悔,重新做人。

但犍陀多之所以没这样做,原因在于释迦牟尼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垂下蛛丝。

他首先想到的仅是自己获救问题,然后是希望顺着蛛丝而上也许还可以进入极乐世界。

因此,犍陀多只顾想好事,并没有去忏悔罪恶。

犍陀多的言行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表露。

在《蛛丝》中,芥川龙之介重在强调,充满利己心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从本质上看,救的结果比不救更残酷。

《蛛丝》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充分体现出芥川龙之介高超的小说创作艺术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这对于理解他的小说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魅力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日]成城文艺[J].昭和38年(1963)4月号.
[2]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中野妙子追忆芥川龙之介[M]筑摩书房,昭和50年(1975)2月版.
[4][日]现代作家丛书:57卷[M]坂本利男译注.南云堂. 1972.
浅析《蛛丝》中的利己本性
武凤娟
(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蛛丝》为中心,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蛛丝;利己本性
362
现代营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