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光的认识

合集下载

我们对探究光的历程的感想

我们对探究光的历程的感想

我们对探究光的历程的感想人类生命诞生伊始,睁开双眼,对周遭世界的第一感知便是那一抹光亮;而人们的工作生活也离不开光,还有光学。

可见光是光学学科形成并发展的基础,这一感知看似平常,但实际上人类对光的认知历史却是漫长而曲折的。

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源,同时也是诸多信息的载体。

地球上可以让人类采集使用的能源,大多都来自于太阳光。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都是经过数千万年的有机物沉积而成;如果没有太阳光,那么有机物就无法生成,又何谈提供能量。

同样,有了阳光的温度,地球也不再冰冷,水也流动循环起来,有云有雨,有江河湖海,便有了充沛的水能,提供着万物生命的源泉。

古代文明对光的认知:中国与科学的失之交臂,两河流域的科学体系建立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已充分展现出历史上中国学者们的智慧与所积累的知识。

但遗憾的是,我们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光来说,亦是如此。

早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大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墨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其发现了小孔成像,并指出了光线沿直线行进的性质。

文中具体所述如下:“光之人,煦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段话理解起来就是:“光线找到人,人体反射回的光就像射出的箭一样直线前进。

这样,人的下半身会在屏幕高处成像,而上半身则在屏幕下方成像。

人的影像便是倒转的,这因为来自脚的光线,下面有一部分被遮蔽了;而来自头的光线,上面有一部分被遮蔽的缘故。

如果恰好光前进的路上或远或近存在小孔,可以让光线透过,那么暗匣中就会呈现出明亮的倒转影像。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被后世尊称为“科圣”,也正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乃至力的作用和杠杆原理等众多领域的探索发现。

而且对光的这一发现,远超当时的其他人类文明,称其为“人类第一次明确指出光沿直线传播”也并不为过。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

它具有照明、传播信息以及激发视觉感知等多种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对光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古代文献和相关记录中可以找到对光的描述和探索。

其次,古人对光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光的起源认识和对光的传播认识。

关于光的起源,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天空变化以及火焰的发光等现象,形成了关于光的一些初步认识。

他们认为太阳是光的来源,光是太阳发出的,而火光是由木材等物质的燃烧产生的。

这些认识虽然简单,但为后人对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人对光的传播认识主要包括对光直线传播和反射的观察与认识。

他们观察到,当太阳或火焰照射到一面光滑的镜子或水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线会按照一定角度被反射回来。

此外,古代也有一些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

这些认识虽然未能深入揭示光的本质,但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人对光的认识虽然相对简单和有限,但是他们的观察和总结为后来对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人对光的起源认识和传播认识是光学研究的开端,为后世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基础。

今天我们在光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应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古人的智慧和开拓精神,他们的成就为我们现代人所敬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古人对光的认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两个小节来探讨古人对光的认识。

第一小节将着重介绍古人对光的起源认识,其中包括他们对光的起源以及对光的本质和特性的理解。

我们将引用一些古代经典文献和哲学思想来支持我们的论点,并对古人的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第二小节中,我们将讨论古人对光的传播认识。

这包括古人对光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

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

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
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始于古希腊的有关光的思考。

他们认为光是航行太空中的一种能量。

后来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就光的性质建立了一套理论,并指出光会呈折射现象,这个命题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重要的一点。

由此,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就给予了我们关于光本质的一些观点——光穿透空气,以弹射方式传播。

后来,16世纪的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也对我们对光本质的认识有帮助。

红、黄和蓝为混合色,立马把光的三种波长特性提及出来,这是人类对于光的一个重要发展。

科学发展非常迅速,20世纪以来,主要由物理学家和光学家,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加之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代的光学理论也在不断推进。

现代理论证明,光具有粒子和波之性质,是电磁波的特殊形式,在物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光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领域,如激光、通信、精密测量等都建立在日益深入的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之上。

人类对光的认识2

人类对光的认识2

人类对光的认识2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各种事物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光作用的结果。

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展现事物绚丽多姿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

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光的脚步就从未停下,从简单的小孔成像到激光技术的发展应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前人智慧的结晶。

1.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平面镜等应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雨后美丽的彩虹,也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带。

下过雨后,有许多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成7种颜色的光。

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半圆形的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6种颜色。

2.人们早期发现的基本光学现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经》就记载了光影的形成、针孔成像和光的镜面反射等现象,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

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他的《光学》著作中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和猜测,提出了光的反射定律。

[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了解到光线来自于物体,光以球面形式从光源发出,发明了凸透镜、凹面镜,以及它们的成像规律。

从16 世纪到18 世纪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建立了完备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

发明了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3.光本质的探索过程3.1波动说和微粒说十七世纪中期科学界曾创建了对于光的本质认识的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光是极为微小的粒子,因而称为“微粒说”,另一种则认为光是波动运动而称为“光的波动说”。

想象作文:光的含义

想象作文:光的含义

想象作文:光的含义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光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

然而,对于光的定义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在这篇想象作文中,我将尝试从人类的角度,探索光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首先,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电磁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光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在人类社会中,光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是智慧、知识、希望、正义、力量、生命等等的象征。

其次,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光对于人类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在人类心理中,光是一种能量和生命的源泉,它带来温暖、喜悦、安宁、希望、激情等情感,人们往往将它视为神圣的力量。

在哲学上,光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象征。

光启示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它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灵感。

在文化传承上,光是人类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符号。

从古代到现代,很多文化中都存在有以光为核心的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

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光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光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所谓的“第一大需求”——视觉的基础。

光不仅照亮了人们的房间与道路,也给大自然万物带来了光合作用,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能量来源。

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很多都源于对光学原理的探索与研究。

总之,光是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存在,它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化,彰显着人类意识形态。

光的意义及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是视觉的基础,更是一种信念和情感的源泉,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

今天的科技发展,将更为深远的拓展和发挥光的作用,带给人类更多更美好的生活与未来。

人类对光和光的本性的认识PPT教学课件

人类对光和光的本性的认识PPT教学课件
❖ 笛卡儿所著《光学》一书中,对光的本性虽然 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观点,由于他的主张的核 心是强调了媒质的影响,是以“作用”的传播 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 发点,所以人们把他的主张归属于波动说这一 面。
❖ 由于激光的出现,光学的重要发展之一,是 将数学中的付里叶(法国人,1768-1830) 变换和通讯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引入光学,形 成了一个新的光学分支——付里叶光学。
❖ 在激光器出现一年以后,非线性光学(也称 强光学)作为光学的一个分支也发展起来了。
二、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
❖ 关于光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人类进行了 大约三百年的争论,其间有各种不同的 学派,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粒子说和波动 说两种。这两种学说在不同时期各自占 据着统治地位,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 对粒子和波的概念的看法也有所发展。 最后当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 象性后,争论才告一段落。
1924年德布罗意法国人1892一创立了物质波学说他大胆地设想每一物质的粒子的运动都和一定的波动相联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激光问世以后光学和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派生了不少崭新的分支学科因此光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之一在激光器诞生以后为摄影术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出现了全息摄影术
普朗克公式
❖ 在1900年,普朗克(德国人,1858— 1947)大胆地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认为 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只能从一定的能量子 方式从振子发射,能量子是不连续的, 它的值是光的频率和普朗克常数的乘积 的整数倍,它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不 仅如此,量子论还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它不但 给光学而且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 念,因此,它的诞生被看作近代物理学 的起点。

光对于人类的意义文章

光对于人类的意义文章

光对于人类的意义光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于人类来说,光是生命之源,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光明和温暖。

在的日常生活中,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照明、通信、娱乐还是健康。

首先,光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动物则依赖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

对于人类来说,光是人类的生理需求。

人类需要光线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长时间处于黑暗的环境中,人体的生物钟会受到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引发健康问题。

其次,光是人类的心理需求。

人类需要光线来保持心理健康。

人们喜欢在明亮的环境中交流和活动,因为明亮的光线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交互动和情感联系。

在明亮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而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光还与人类的文化和艺术密切相关。

在许多文化中,光被视为神圣和神秘的象征。

例如,在基督教中,光被视为上帝的象征,代表着真理和智慧。

在艺术中,光线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也是创造艺术氛围的重要工具,为音乐会、戏剧表演等娱乐活动增添了魅力和深度。

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光对于人类的社会和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工业生产中,光线可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光线可以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

在交通运输中,光线可以影响交通安全和效率。

光还具有医疗价值。

紫外线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此外,光照疗法也被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总的来说,光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与人类的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光线,同时合理利用人工光线,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光的十层理解

光的十层理解

光的十层理解
“光的十层理解”是一个哲学概念,由美国作家罗伯特·M.波西格在
其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提出。

以下是对“光的十层理解”的详细解释:
1. 第一层:光就是光,它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具有波长和频率。

2. 第二层:光是人类视觉能够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被眼睛接收
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

3. 第三层: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或电能。

4. 第四层:光是信息的载体,它可以携带信息,例如通过光纤传
输数据。

5. 第五层:光是美的象征,它可以通过色彩和光影创造出美丽的
艺术作品。

6. 第六层:光是生命的必需品,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
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生存所必需的。

7. 第七层:光是时间的象征,它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可以被用来测量时间。

8. 第八层:光是神秘的,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科学谜团,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

9. 第九层:光是心灵的启示,它可以通过视觉和感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想。

10. 第十层:光是宇宙的本质,它是连接宇宙万物的纽带,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光的十层理解”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科学、哲学、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人类对光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人类对光的认识》
姓名:李永瑞
指导教师:
系别:物理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2003级
学制:三年
本专科:专科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人类对光的认识
论文摘要:本文从人类对光的认识上阐述了光发展的几个阶段,即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二象
性。

关键词:光光的认识光的本性
正文
一引言
人类从黑暗中走出来的本身是人类对光的认识,而认识光本身却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过程,光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那时侯人类对光的研究,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中国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 的《墨经》中就有对光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人类对光的认识。

而总结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
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他把人们对物体的视觉比喻为盲人用手杖来感知物体的存在,他把光的颜色设想为起源于以太粒子的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得快的引起红色的感觉,转得慢的对应于黄色,最慢的是绿色和蓝色.他的主张是强调媒质的影响,以“作用”的传播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发点,把光看作压力或者脉动运动的传播,因而笛卡儿被认为是光的波动说的创始人.
而胡克在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明确提出光是一种振动.他以钻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发光的现象为例,认为发光体的一部分处在或多或少的运动中,又因金刚石很硬,肯定它是一种很短的振动.在分析光的传播时,胡克提到了光速的大小是有限的,并认为“在一种均匀媒介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相等的速度传播”,因此发光体的每一个振动形成一个球面向四
周扩展,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那样,而射线和波面交成直角.这里已包含着波阵面、干涉等不少波动说的基本概念.
到了惠更斯则从光的产生和它所引起的作用两方面来说明光是一种运动.他的研究发现:“光线向各个方面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且光线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时,光线在传播中相互穿过而互不影响.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该物体有任何物质传输到我们这里,好象一粒子弹或一只箭穿过空气那样”.从这里可看出,惠更斯从光束在传播中相互交叉时并不彼此妨碍的事实得出上述结论的.他把光的传播方式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作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光是一种波动的思想.惠更斯不但从现象上解释各种光的波动现象,而且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他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运用这个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但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而且还解释了双折射现象.但是十七世纪,由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所建立起的光的波动学说还是很不成熟的,而人类对光的具体认识也仅仅是个开端。

二、光的微粒说的形成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同时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

虽然说这样的解释并不理想,但在当时来说已经足以说明光的本性了。

三、光的波动说的复兴
在十八世纪由于光的微粒说占统治地位,使光的波动理论实际上没有什么进展.十九世纪初由于一大批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使光的波动学说再度复兴,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首先是英国年轻的学者托马斯·杨(1773—1829)面对以声望显赫的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没有盲目认定,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两组水波交迭处发生的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干涉原理”也称“波的迭加原理”,并在光学中首次引入了
“干涉”的概念.同时他指出了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他首次完成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和其他一些干涉实验,总结出:为了显示光的干涉,先必须使从同一光源出来的光分成两束,经由不同的途径,然后重新迭合在一起,即可观察到干涉现象.杨氏第一次成功地测定了光的波长.但杨氏的发现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直到二十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在法国独立地研究了光的理论,并特别称赞杨的工作之后,杨才恢复早期的光学研究.托马斯·杨的工作是一种开创性工作,它从根本上证明了波动理论的正确性,为波动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菲涅耳的杰出的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成果使光的波动说再度复兴.菲涅耳的光学研究中,他首先观察了从点光源发射出的光束在遇到细线阻挡时出现的条纹,如果将通过细线一边的光在它到达屏之前把它拦住时,影内的条纹就失去了.菲涅耳认为条纹的出现同细线两边光的迭加有关.而当时许多物理学家却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光波的迭加,因为微粒说早就提出对衍射的解释.菲涅耳从理论研究中发现了著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运用这个原理,就能以严密的数学方法计算出衍射带的分布,并解释光在均匀媒质中的近似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干涉现象.菲涅耳曾做过许多实验,它提出了“相干光”这个概念.他设计和进行了著名的双面镜和双棱镜实验,并测定了光的波长,明确指出光和声的波动性就是产生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原因.这样,由于杨氏和菲涅耳等人的杰出工作,终于使光的波动说再度复兴,并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使光的波动说在光的本性的争论中在十九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十七、十八世纪盛行一时的微粒说不得不让位屈尊。

而人类对光的认识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四、光的量子说
1900 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1905 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光的量子理论著名论文,题目是《一个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启发性观点》。

爱因斯坦用光量子概念圆满地解释了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决的实验事实:光电效应.因为按照光的波动说,它是与光电效应的实验事实相矛盾的.其一,按照光的波动说,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将从入射光中吸收能量,从而逸出金属表面.逸出时的初动能应决定于光振动的振幅,即决定于光的强度.因而光电子的初动能应随入射光强度而增加.这与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不符.其二,根据波动说,如果光强足够供应从金属释出光电子所需要的能量,那么光电效应对各种频率的光都会发生,但实验事实是每种金属都存在一个红限ν0,对于频率小于ν0 的入射光,不管入射光的强度多大,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其三,按照光的波动说,金属中的电子从入射波中吸收能量必须积累到一定的量值,才能释放电子,显然入射光越弱,能量积累的时间越长.但事实是当物体受到光的照射时,无论光怎样弱,只要频率大于红限频率,光电子几乎是立刻发射出来的.爱因斯坦则根据光的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方程式
十年后密立根的实验完全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理论的正确性,从而确立了光的量子理论,人类对光的认识再度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五、光的粒子性
1923 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实验中又发现:伦琴射线被轻的原子散射后,波长发生了变化.后来用重原子散射时,也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且这时的康普顿效应更加复杂.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光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的散射可作这样的解释:当电磁波通过物体时,将引起物体内带电粒子的受迫振动,从入射光中吸收能量.而每个振动着的带电粒子可看作振动电偶极子,它们向四周辐射,这就成为散射光.又根据光的波动说观点,带电粒子受迫振动频率应等于入射光的频率,所以散射光的频率应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可见光的波动理论能够解释波长不变的散射,但不能解释康普顿效应.康普顿用光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而同时这样计算出的数值与实验结果相符,从而证实,光确实具有粒子性.
六、光的波粒二象性
至今经过几代科学家的的努力,终使我们对光的本性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光是一种物质,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在很多方面具有经典粒子的属性,但光子的出现几率是按波动光学的预言来分布的.由于普朗克常数极小,频率不十分高的光子能量和动量很小,在很多情况下,个别光子不易显示出可观测的效应.人们平时看到的是大量光子的统计行为,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尤其是牵涉到光的发射与吸收等过程时,个别光子的粒子性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
七、结束语
从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到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再到光的波动说的复兴,直至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这几个阶段的戏剧性提升中人类对光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的走向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乔际平,刘甲珉,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3]姚启均.光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