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表达感情
山水田园诗鉴赏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春晚,即晚春,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词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中“蒙蒙”“泠 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蒙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后庭花好 像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从 听觉的角度描绘出春水流动的声韵。叠词的 运用,不仅写出了晚春的情状,而且使诗歌 声韵悠扬,极具音乐美。
炼字赏句:
炼字 释字义 +、表现手法、形色声)
解题方法
四.把握诗歌情感
在解读诗歌内容基础上
1.关注题目 2.联系注释 3.作者背景 4.把握诗眼(意象的象征义)
常用意象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传离愁别恨、寂寞思归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 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见闻,诗中描 写了哪些景物? 诗中描写了草、水、树、花、山、鸟 等景物。 2.第三、四句中透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透露出一丝伤感凄凉之情,隐含 着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
2.植物类 杨柳:依依惜别的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品行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3.动物类
乌鸦、猿、杜鹃: 凄苦哀伤之情 鱼: 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 蝉:高洁
山水田园诗情感表达常用语
欣喜欢快、惊喜愉悦、热爱向往、恬淡闲适;
《次北固山下》的感情基调

《次北固山下》的感情基调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苏味道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以山水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以平和宁静为主,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和畅快的心情,又有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思熟虑。
诗中的山水景色描写充满了唐代山水诗常见的唯美情感,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旭日既驾,风露皆晨夕”,展现了自然之景的宁静和美丽。
同时,作者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东篱把斜阳,草色共苍翠”一句,可见作者忘我于自然之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然而,诗中也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生命短暂的认知。
诗的结尾,作者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表达对自己追寻幸福、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这一段对于人生的思考,使整首诗增添了沉思和回味的情感。
因此,整首《次北固山下》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以平和宁静为主,既有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也有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思熟虑。
这种平和宁静的基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深感受和思考。
山水田园诗常见情感分析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 赏析
答案要点: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 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 气氛。(4 分) (答出幽静意思,给 2 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给 2 分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 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要点: (1)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 “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 以看出。
2014.辽宁真题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 分)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 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5 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 词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读懂山水田园诗: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读懂山水田园诗:
三、山水田园诗中常见意象:
1、景物类意象: 菊花、 五柳、 东篱 、三径 、鸟 竹 、稻香、蛙声、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 、豆苗、鸡、犬、禽雀、眠蚕
2、人物类意象: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 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谪宦 (被贬谪的官吏)
诗歌题材7——山水田园诗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
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 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 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颔联自然景色的描写:雪白的白鹭,金黄的 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 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 漠漠,视野广阔;阴阴,境界幽深。两种景 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 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 例证。
田家三首(其二节选)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 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
三、常用技法(《坐标》P133) 1、修辞
2、各种描写手法
一.描写角度:上下,远近,内外 二.描写内容:所见【视觉(颜色)】、所闻【听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知人论世,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有些山水田园诗有直接点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 理解并非太难事。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可是, 有些山水田园诗并无直接点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 理解并非太易事,有时因为一些固化性知识的暗示性心理干 扰(比如秋、鸦、落花、对作者的特点性评价),就可能作 出偏离性甚至相反性误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 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吟完诗在栏 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 家的路上。
诗人笔下的静境,并不显得冷清、空寂: 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 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 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 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 观赏。
山水田园诗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 “清”的? 反衬手法。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 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 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这首 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邀”字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 的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 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江烟水照晴岚(山林间是雾气),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 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⑴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了望大江远山, 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 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 景,便一览无余了。 B 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 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 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⑵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 此曲属何种意境,这 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 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 “芰荷丛 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 没有作者表赞叹一 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 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 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 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 见幽花一树明” 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 一树野花闪现出来,在眼前豁然一 亮,给人一种轻松、 舒畅、振奋之感。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 稳坐在古庙 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 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山水田园诗_教师版

《山居秋暝》《客至》-------------山水田园诗专题学案一、专题知识积累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诗歌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例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例如:《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例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诗歌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二、研习反馈《山居秋暝》(一)预习展示注音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二)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第一联的意思:空山之中,傍晚时分,一场新雨过后,天气渐渐有了些初秋的气息。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联的意思:皎洁明亮的月光透过苍翠的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洗衣服的姑娘第三联的意思:竹林中不时传出一阵阵喧笑,那是浣衣的女子们结伴归来。
山水田园诗的意象

• 考点四:这首诗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营 造什么意境的?
• 考点五: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七、怎么答
• 答题模式: •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
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 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 • 求优美。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 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③。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 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 本诗通过描写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 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 营造了一个开阔幽静、物我相惬的意境。( 景)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 逸致和淡泊自然的心境(情)。
课后积累
• 1、比较阅读:将《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
《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 有何异同。
•
归嵩山作 王维
•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 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 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 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 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 • 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 • +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夜归鹿门歌
• [七律][盛唐]孟浩然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诗中有几幅景象?
山水田园诗派名词解释(一)

山水田园诗派名词解释(一)山水田园诗派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体,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下面是该派诗歌中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和例子。
1. 山水山水是山和水的组合,是山川河流与湖泊等自然景观的总称。
山水在山水田园诗中经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思想感情。
•例子:–《山中》(王维)•登山望远,山水如画,给人一种宁静和宽广的感觉。
2. 田园田园是指农田和农村,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居住的地方。
田园在山水田园诗中常被用来描述宁静、安逸和自然的生活状态。
•例子:–《江南田园》(杨万里)•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恬静与舒适。
3.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是指鸟儿的鸣叫声和花草的香气,在山水田园诗中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宁静。
•例子:–《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描绘了草原上鸟儿的欢快歌唱和花草的芳香扑鼻的景象,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留恋。
4. 渔樵耕读渔樵耕读是指农民的耕种、渔民的捕鱼、樵夫的砍柴和读书学习等农田生活和农村手工业活动。
•例子:–《秋兴八首·其四》(杜甫)•描绘了田园中农民收割庄稼、渔民捕鱼、樵夫采集柴火等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和思考。
5. 牧童牧童是指在田园中放牧和照料牲畜的儿童。
在山水田园诗中,牧童常被用来象征自由、纯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例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描绘了夜晚牧童正在放牛归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和牧童自由快乐的向往。
6. 清溪清溪是指清澈流淌的小溪,常用来描绘山水田园中的水景,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例子:–《游春图》(朱景玄)•描绘了春天里溪水潺潺、岸边漫步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田园生活中的宁静和恬淡。
以上是山水田园诗派中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和例子。
这些名词和景物的描绘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确概念1.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
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本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赏析】这首诗一二句描写了南方农村风光迷人、一片富庶的景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但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上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
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
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
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末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赏析】“抱”字,不但表现出“村”四周是水,而且在拟人中,把“江”动态化,并突出了村与江的关系,这样也就照应了标题。
次句中一个“幽”字,明显的点出了江村幽静的环境。
整首诗由上而下:先梁上燕子,再写水中的鸥鸟。
表现了燕子和鸥鸟那“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的闲情逸致生活。
颈联对偶句的运用,通过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通过稚子敲针作钓钩的专心致志,表现出农家人恬静的生活情态,以此表现出诗人经过战乱后而感受到的惬心快意。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由远景转到近景。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近处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动静相衬: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以声衬静: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颈联“咽”、“冷”二字可谓诗眼。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全诗由远到近、由景入情: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6.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7.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赏析】《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
诗句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