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万里长征序幕。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围剿”,恢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扩展资料: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介绍: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长征知识

长征知识

长征知识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整数纪念年事件容易在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进行考察,而长征精神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一1.红军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2.红军长征的经过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二.长征精神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长征知识

长征知识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征历史简介

长征历史简介

长征历史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不过,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绝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料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跨越的地区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
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的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

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对于超出人类的虚构存在“存而不论”,但是对于人间世界却充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严密而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孔子哲学体系中,人学位居中心地位。

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学说是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

自春秋以降,人类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却一直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即使是国民党政府,也是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说是小部分人服务的政体。

所以孔孟学说的仁义道德都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视并未得以执政者的真正实践,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传内容。

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这点在我党长期的斗争史里面显现的酣畅淋漓,“不自由,毋宁死”,被剥削、被压迫不是老百姓“天赐”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

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
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

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中国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精神,从中闪现的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认:人是万物之至尊。

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

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

长征和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 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