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合集下载

长征的概念

长征的概念

长征的概念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途经千山万水,历经艰险,最终使中国共产的力量得以保全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敌军迫至绝境,面临溃败的危险。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转移战略,以避免红军主力被消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北方向展开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艰险,先后穿越了大渡河、大别山、秦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区域,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会师。

长征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壮举,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的统一和巩固,使得的领导核心得以保全和发展。

在长征中,毛泽东逐步确立了领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和领导风格,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独立战斗的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在长征中,许多干部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素养。

而且,长征还使红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长征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并加深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长征途中,红军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长征期间,红军与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和国内反动派的坚定的统一战线。

最重要的是,长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战略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使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迅速得到验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红军在长征中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形成了灵活机动、兵分多路、游击、伏击等多种作战方式,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在革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举。

长征不仅保全了红军的力量,而且在军事、理论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长征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长征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红军过草地、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会宁会师、吴起镇会师。

1、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2、四渡赤水,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红军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

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4、遵义会议,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吴起镇会师,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长征小知识

长征小知识

长征小知识
长征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些长征小知识:
1.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12个省区,行程超过2万5千里,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壮举。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开展武装斗争、推进革命事业的重大决定。

3.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困苦的情况,包括饥饿、疾病、战斗、交通困难等。

4. 由于红军的英勇抗争,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一座丰碑。

5. 长征中,中央红军开创了许多军事和政治策略,如游击战、革命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些策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6. 长征中,中央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战斗经验和领导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于长征

关于长征

关于长征
1、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
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2、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
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3、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
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4、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演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长征资料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名词解释长征

名词解释长征

名词解释长征
长征,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行动,旨在战略转移,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丽篇章。

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
长征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红军长征开始1、背景: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以博古为首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日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

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知识

长征的知识

长征的知识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区),最终到达陕北,完成了中国共产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转移。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军事史、世界革命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长征中中国共产员和指战员表现出的无私精神和顽强意志,激发了全全军的壮志豪情,为后来中国共产的发展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的知识包括背景、过程、意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征的知识,需要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历史、中国军事史等方面有所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1935.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1935.10)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历史背景: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

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

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路线: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结果。

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及其伟大的意义:第一,长征是历史的新记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

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人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第二,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

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

接着,又向北胜利前进。

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无数土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十个城市,一路浩浩荡荡,所向无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

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三,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

红军不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且又是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

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入大别山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一度受阻。

红军便向他们宣传、解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还与彝族首领结拜兄弟盟友。

此后,红军不但安然通过,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帮助,有些彝族人民还参加了红军。

红军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解放者,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获得真的的解放。

第四,长征是播种机,他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

红军长征中所经过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地向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组织革命武装,这都是红军长征散播的革命种子所获得的结果。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使全国人民对革命前途和抗日前途有了希望;长征的胜利促使抗日战争得以实现,也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和党的大批优秀干部。

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形成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市级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人民革命到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评价: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官方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战役: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

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

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

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

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

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故事:红军长征的小故事1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2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

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

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

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