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针刺补泻

合集下载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针灸学方面更是精研至精至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针刺取穴方面以体表敏感反应点为对象,注重循扪切按等详细地经络体征检查,判断和寻找敏感反应点,从寸口脉象中去分析,针刺操作针对反应点性质的寒热虚实等确定相应的手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笔者以其方法、程序和治病关键等,颇有墨绳、诀窍之奥妙,归纳之曰:针法三要素。

兹结合临床,分述如下:一、平脉辨经,按流注取穴平脉辨经取穴是《内经》急症针灸所要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程序,所谓“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用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个阴阳,即指病变的阴阳经络部位。

《灵枢》终始、经脉等作为中医症候学专著,就曾多处记载有“人迎、气口”诊法判断病变经络部位的方法。

经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论治法,经谓:“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少阳经。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心主经,余仿此。

治疗时阳盛必阴虚,故亟当泻有余而补不足的经穴。

但针刺前必须认真验证反应经穴是否准确,总之达到阴阳脉象平和、有关经穴敏感点体征消失为止。

这种通过脉诊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在现代一些《内经》注释本中已很少有人解释。

另外,大量地散见于《内经》一书中的平脉辨经方法,还有五脏脉论法、浅深轻重浅、三部九候法等数种方法,这些在《难经》一书中有系统详细地记载。

五脏脉论法以五脏脉特定形态和好发部位为标准,通过异常脉象的分析,判断病变的经络部位。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第八章 古代医籍论刺灸法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创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又名《针经》,论述了九针及各种针刺补 泻法、针刺得气、守神等,形成了我国针灸早期的基 础理论。
(8)长针
比象于八风。自然界的风来自八方,好比人身之气流行在四肢八节一 样。特别是四季八个节气中所出现的虚风,这八种风伤害人体,大都 是侵入到体内的骨缝、腰脊关节和媵理之间,而成为邪气深着的痹证。 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这种病症,针的式样必须为针身长,针尖锋利, 模仿棊针(古代的针名,《医学大辞典》注:“棊,极也,言极长 也。”)的式样制成,长7寸。因其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故主治邪 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证。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可以用来祛除风邪。
一、论九针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 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 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 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 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但《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5)铍针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1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
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虚证采用针刺 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 采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者用导气法。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12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2.根据得气针感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
时进行呼吸调息,作深长而徐缓的呼吸, 以便掌握患者的呼吸实施手法。
40
(五)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素问·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
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王冰注:“实者左手开针空以泻之,虚 者左手闭针空以补之也。”《素问·离 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故名曰补”;“大气皆出, 故名曰泻”。
48
烧山火
《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法:“烧 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 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指出烧山火法的操作方法 与适应症。
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进一步完善 了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49
1.操作方法
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 部),得气后施术。
24
提插补泻法图

25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 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 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 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 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6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 阳气由浅入深;
8
其他迎随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强刺激 2.弱刺激 3.中等刺激
二、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14
三、平补平泻
(一)陈会《神应经》平补平泻
(二)杨继洲《针灸大成》平补平泻
(三)目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床采用的平补平泻手法
15
10
(二)透天凉 一进三退,行六阴之数 一进三退,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11
三、飞经走气四法
(一)青龙摆尾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二)白虎摇头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2
(三)苍龟探穴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四)赤凤迎源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3
第三节 针刺补泻和手法轻重 一、针刺刺激量及其临床应用
刺法灸法学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
第一节 针刺补泻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 之。”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一)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 刺手法 (三)针刺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2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6
(三)捻转补泻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 (2)泻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7
(四)呼吸补泻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 (2)泻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8
(五)开阖补泻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 (2)泻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9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一)烧山火 三进一退,行九阳之数。 三进一退,行九阳之数。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二)审察经气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 1、操作方法 •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 入浅层(天部)得气。 •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 复9次(行九阳数)。 •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 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 少待片刻。 •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 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 三度。 •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 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 (三)针刺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 临床效应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 《灵枢· 官能》曰:“用针之服,必有 法则”。用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的是补 泻,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 原则 。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 • • • •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二)审察经气
•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是: • 其一,刺激强度的选择和补泻手法的 应用,都应以机体反应状态为先决条件, 根据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进行,必 须灵活掌握,适度处治。 • 其二,刺激强度可以作为一个参数, 置于补泻手法的全过程中去考察,应在 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 其三,补泻手法包含有刺激强度的因素, 补泻手法的因素复杂,刺激强度的因素 简单;补泻手法主要是调阴阳、通经脉, 强弱刺激则以兴奋、抑制为主,两者之 间不能等同,更无法简单地将弱刺激作 补,强刺激作泻,而应实事求是地予以 区别。
• 2、临床应用
• 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 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症、瘫痪、痿症、 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痿、遗精、 内脏下陷等虚寒证。 • 3、注意事项

有关毫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浅析

有关毫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浅析
关键词: 针刺; 单式补泻; 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6 . 0 5 4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 0 6 — 1 2 6 1 0 - 4
赋》 中提 到 的旋转 手 法 同出一 辙 。后 世 将 捻转 补 泻 的 方 法逐 渐发 展 为 : 针下得气后 , 拇 指 向前 左 转 时 用 力 重、 速度 快 , 拇 指 向后 右转 时用力 轻 、 速度慢 为 补法 ; 拇 指 向后 右转 时用 力 重 、 速度快 , 拇 指 向前 左 转 时 用 力
《 黄帝 内经 》 云: “ 百病之生 , 皆有 虚 实 , 而 补 泻行 焉。 ” 针 刺 补泻 不 仅 是 指 针 对 病 症 虚 实 而施 行 的 针 刺
插 补泻 法是 根 据 “ 体表属 阳, 体 内属 阴” 的阴阳属性 , 以调整 人体 的荣 卫 内外 阴 阳之 气 而立 法 的。 因“ 卫 气
轻、 速 度慢 为泻 法 。然 此 种叙 述 是 按 大 多善 用 右 手
1 . 1 提 插 补泻 主要 是 根 据 针 体在 穴 位 内提 插 手 法
的紧慢 ( 轻 重与 速度 ) 来 区别 补 泻 的针 刺手 而 内之是 谓 补 , 动而 伸 之 是谓 泻 。 ”
据各 自对《 黄 帝 内经 》 《 难 经》 的基本 原 则 的理 解 , 结合
自已的临床 实践 , 使 针 刺 补泻 的各 种 具 体 手 法 不 断发
展, 流派 纷呈 , 方 法各 异 。针刺 补泻 手法 发展 到今 天这
大其 穴 , 气 出乃疾 。补 必用 方 , 外 引其 皮 , 令 当其 门 , 左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论针刺补泻
一、补泻的原则
1、补法原则
2、泻法原则
3、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
“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
1、辨别虚实
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
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
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

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
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
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

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
(1)子母迎随补泻法
(2)深浅迎随补泻法
(3)提插迎随补泻法
(4)呼吸迎随补泻法
(5)针向迎随补泻法
2、徐疾法
徐指慢,疾指快。

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
《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

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
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

(2)《素问》徐疾法
《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


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

3、提插法
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

《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

插——推、内、按、进、入。

提——伸、出、引、退。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意为得气后由浅部向深部推按插入为补法,由深出浅,摇动针身,引邪外出为泻法。

李梃《医学入门》说:“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

”意为重提轻插为泻法,可使针下发凉;重插轻提为补法,可使针下发热。

综合历代文献,把提插法整理如下。

4、捻转法
《灵枢·官能篇》对捻转补法的描述是“微旋”,提示捻转补法角度小,速度慢,用力轻;对捻转泻法的描述是“切而转之”,提示捻转泻法角度大,速度快,用力重。

宋元明时期,由于针柄由过去的扁四棱形制成圆柱形,促进了捻转手法的发展。

《针经指南》说:“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针灸大成》指出:“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


综合《内经》与历代文献记载,捻转法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1)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

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

(2)以左捻为主,或右捻为主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左捻为主,拇指向前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后时用力轻,频率慢。

泻法:右捻为主,拇指向后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前时用力轻,频率慢。

5、呼吸法
(1)《内经》的呼吸补泻法
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

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

(2)后世医家的发展
与捻转手法配合: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

与候气、催气手法配合:如行候气或催气手法时,令患者作缓慢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产生与传导。

6、开阖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