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及注意事项(二)

合集下载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针刺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其中的针刺的补泻疗法更是备受关注,被认为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价值。

本文将从针刺的补泻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基本原理针刺的补泻疗法源自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腧穴理论。

补和泻是中医药学中的两种治疗原则,补指通过针刺、药物等手段来增补体内不足之物质,以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泻则是通过排毒、清热等途径来消除体内过多之物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补泻疗法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腧穴选择。

通过调整针刺的深浅、力度和频率等关键因素,达到补泻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调节失调。

二、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中,针刺的补泻疗法被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内科疾病:针刺的补泻疗法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顺畅,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外科疾病:对于一些外伤、扭伤、疼痛等临床症状,针刺的补泻疗法能够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有助于康复。

3. 妇科疾病:在治疗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常见妇科病症时,针刺的补泻疗法也能够帮助恢复女性生理平衡,缓解症状。

4. 儿科疾病:在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过敏等常见疾病时,针刺的补泻疗法可以调理儿童的免疫系统,促进康复。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针刺的补泻疗法时,临床医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具体注意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对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辨证,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针具的清洁和消毒,防止感染风险。

3. 针刺的深浅、力度和频率等操作要点需要严格掌握,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重要原则,针刺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补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人体所需的能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等;而泻针则是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来减少人体多余的能量,达到调节阴阳、平衡人体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都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补针和泻针的选择取决于人体气血、阴阳的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症状。

补针一般适用于气血不足、阴虚阳虚等虚证疾病;而泻针则适用于气血过盛、阴阳偏盛等实证疾病。

在针刺补泻过程中,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并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进行操作。

通常情况下,补针采用缓慢进针、轻揉等手法,泻针则采用快速进针、深刺等手法。

此外,针刺补泻原则还需要注意针刺时间、针灸频率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的效果。

总之,针刺补泻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通过补针和泻针的交替应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 1、操作方法 •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 入浅层(天部)得气。 •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 复9次(行九阳数)。 •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 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 少待片刻。 •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 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 三度。 •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 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 (三)针刺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 临床效应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 《灵枢· 官能》曰:“用针之服,必有 法则”。用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的是补 泻,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 原则 。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 • • • •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二)审察经气
•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是: • 其一,刺激强度的选择和补泻手法的 应用,都应以机体反应状态为先决条件, 根据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进行,必 须灵活掌握,适度处治。 • 其二,刺激强度可以作为一个参数, 置于补泻手法的全过程中去考察,应在 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 其三,补泻手法包含有刺激强度的因素, 补泻手法的因素复杂,刺激强度的因素 简单;补泻手法主要是调阴阳、通经脉, 强弱刺激则以兴奋、抑制为主,两者之 间不能等同,更无法简单地将弱刺激作 补,强刺激作泻,而应实事求是地予以 区别。
• 2、临床应用
• 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 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症、瘫痪、痿症、 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痿、遗精、 内脏下陷等虚寒证。 • 3、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

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

26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3.处理 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1)针弯曲: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取出。 (2)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 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取出。 4.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要避免 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 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 27 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一)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1.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或过度疲劳、 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 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2.临床表现 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气短,出冷汗,四肢发 22 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严重者神志昏迷,仆倒 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11
四、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 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多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多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12
12
四、操作方法
(二)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1.意义: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27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四)血肿 ——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的现象。 1.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 管所致。 2.临床表现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 肤呈现青紫色。
28
28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3.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 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 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时,先冷敷止血后,再 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吸收。 4.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 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段讨论真邪已合的诊查方法及不明正确
13
原文-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故针有悬布天下①者五,黔首共余食②,莫
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 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 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 虚者实之,满者泻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 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③。
2017/8/19 7
按语
本段论述泻邪的具体方法,针对的应是邪
气未与真合的情形,承上文泻邪时机而来。
至于为何采用去盛血的办法,主要是因为
前文明确指出“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
脉之中”。如此,若前文之补泻是针对真
邪已合时,而此针对真邪未合时,则真邪
离合的治疗方法全矣。
2017/8/19 8
以上三段主要探讨真邪离合与针刺补泻等问
2017/8/19 2
提要
真邪未相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
2017/8/19
3
注释
寒温未相得:邪气寒,正气温,故寒温未相
得指出真邪未相合。
无逢其冲而泻之:指不要在邪气最盛时针刺
泻邪。
2017/8/19
4
按语
本段讨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
正因为邪气入经未与真合,其变化十分迅速,
注释
①悬布天下:《补注素问· 宝命全形论》:言针 之道,有若高悬示人。《素问集注· 宝命全形 论》:悬布天下者,先立针经以示人。
②黔首共余食: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统称。余 食,种田。《说文解字》:秦谓民黔首。 《素问集注· 宝命全形论》:百姓止可力田以 供租税,有余粟以供养,其于治针之道,莫 知之也。
题。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阐述,为临床研究 针刺手法提供可贵的资料,尤其是对治现所 提出的要掌握病机,“无逢其冲而泻之”, 要“知其可取如发机”,对临床有极重要的 现实意义。文中所指出的“疾出以去盛血, 而复其真气”,即邪去则正复,祛邪即可扶 正的理论,对后世张子和创立“汗吐下”三 法,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成为“攻 下派”,有一定的影响。 2017/8/19
原文- 《素问· 离合真邪论》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
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
有定处①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
之,温血②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2017/8/19
6
注释
①溶溶未有定处:《类经· 针刺类》:溶溶, 流动貌。邪之新克于人者,其浅在络,未有 定处。 ②温血:《太素· 真邪补泻》:温,热也,邪 之新入,未有定处,有热血,刺去病愈。
9
原文- 《素问· 离合真邪论》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
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侯之盛虚而 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 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 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 调之中府① ,以定三部② 。故曰刺不知 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 能禁也③ 。
2017/8/19 14
篇解
《素问· 宝命全形论》
宝,珍惜之意。全,保全之意。宝命全形,
即珍惜生命、保全形体。本篇通过“人以 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说明 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也受着自然界规律 的制约,要尽终其天年,健康长寿,必须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能存八动之 变”,遵循养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则,方 能保全形体,健康长寿,故以“宝命全形” 2017/8/19 15 名篇。
2017/8/19 10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
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 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 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 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 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 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 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2017/8/19 11
注释
调之中府,以定三部:中府:两种解释:一
指五脏。如太素:中府,五脏也。二指胃府。 如吴昆注:中府,胃也,土主中宫,故曰中 府。调之中府者,方言三部九候,皆以冲和 胃气调息之。今从吴注。
2017/8/19
12
按语
诊法误针出现的情况。 要明确真邪已合与未合,必须运用三部九 候诊法,然后根据病邪所在的脏腑及虚实 情况进行治疗。否则,用实为虚,以邪为 真,只会夺人正气。本篇论述辨明真邪已 合与未合,关键是为了强调针刺必须明确 诊断的重要性,强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其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根据疾 病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直是 《内经》中所强调的。 2017/8/19
2017/8/19 16
Hale Waihona Puke ③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类经· 针刺类》:
“所谓神者,神在吾道,无谓鬼神,既无鬼
神,则其来其往,独唯我耳。”针灸之道理
客观存在,如能掌握针术规律,就可达到得
心应手,运用自如。
2017/8/19
17
按语
本段提出针刺治病的五项要领:如治神、
养生、用药、针具的功用以及对脏腑气血 的诊法等,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正确施以补泻手法,才能获取应有的疗效。
2017/8/19
18
原文- 《素问· 宝命全形论》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
因此,针刺治疗时要求掌握时机。其时机,既 非邪盛时,也非邪气已去时,而是在邪气初来 时,即前文“卒然逢之”之时。否则,错失泻 邪时机,只会徒伤正气。为什么如此强调泻邪 的时机,关键在于邪气入经,未与真合,其变 化非常迅速,行无常处,如不及时泻邪,则邪 气又会传至其他地方。实际上,这还是古人既 2017/8/19 5 病防变思想的体现。
针刺补泻及注意事项
原文- 《素问· 离合真邪论》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邪去络入于经也,舍
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 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 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 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 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 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 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 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 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