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治的补泻手法

合集下载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1. 补泻的概念
补,是指加强机体正气,提高功能的治疗原则;泻,是指减弱机体的病理因素,降低功能的治疗原则。

2.补泻针法操作
补的操作方法包括平补、补益;泻的操作方法包括泻减、消导、祛邪。

3. 补泻原理的运用
针灸治疗时,对症选择使用补或泻的针法,以调节气血、阴阳的盈亏平衡。

4.补法的作用
补法可以修复机体正气不足,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自身调节功能。

5.泻法的作用
泻法可以清除机体的病理产物,减少病理增生,控制异常激增的病理活动。

6.联合补泻应用
同一患者同时存在虚证和实证,需要合理应用补泻法,既增强正气,又祛除邪气。

7.补泻法适应证应用
补泻法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症状特点灵活运用,不能拘泥固定。

8.补泻法应配合其他疗法
补泻法常与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组合应用,发挥协同功效。

9.补泻的目的在调节平衡
补泻最终目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

10.补泻法的局限性
补泻法并不是治疗所有病症的灵丹妙药,需辩证施治。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双手进針法,角度(一)运用(刺手与押手相配合)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其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穴位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二)辅助手法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穴位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柄尾部使针体震动的催气,行气手法。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由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以手指指甲由上下频频刮动针柄。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指轻轻摇动的手法。

飞法:拇,食,中指对持针柄,一捻一放,使针左转和右转。

当手指放开时,针颤动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7种)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间时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为补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医疗事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医在我国逐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针灸的,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病方式有着独特作用,文章就围绕针灸展开叙述,对其补泻的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其的了解。

标签:临床;针灸;补泻手法针灸的手法在我国的中医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医发展迅速的现代,人们也相当重视其作用,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众多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且在传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之上融入西方医学,这样能够不断激发中医学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发展。

针灸对于治疗人们的一些慢性病及其有效,在人们的理解中中医针灸往往是十分玄妙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针灸治疗也是有确切的依据在的,同时针灸补泻也是针灸当中的重要的手法,具体的补泻仍然有很多种类,希望能够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认知。

1 关于针灸的概述1.1 关于针灸的基本含义概述针灸实际上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通常情况下针法是指相关人员把针从一定的角度刺入到病人身体上,同时伴有捻转和提插,通过这些来对人体的特殊部位进行刺激,已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另一方面,灸法是指将提前制作好的灸炷或灸草放置在身体的一些穴位上,同时进行烧灼、熏熨,这样就可以通过热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预防或者治疗[1]。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艾草来进行灸法的治疗,到现在柳条或者灯芯等也在被使用,人体总共有361个穴位,在针灸不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且已经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1.2 关于针灸的基本介绍概述针灸治疗疾病是我国特有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内部的疾病由外部来医治,另外就是主要通过经络的活络和穴位的疏通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使用传统中医学进行疾病的诊治,需要经历判断病因、辨别疾病性质、确定病因的具体经脉或者穴位,然后针对并正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以通经活血、温虚补身为主[3]。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痊愈: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者;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功能大部分好转和恢复者;有效: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

4 治疗结果膝关节疼痛10例,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踝关节疼痛8例,痊愈6例,显效1例,有效1例;膝关节及踝关节疼痛10例,痊愈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5 典型病例王某,男,72岁。

1988年3月15日初诊。

自述膝关节一年四季发凉疼痛,服消炎止痛药,并激素封闭及多次针刺无效。

查:疼痛部位无红肿无强直,活动不受限制,无压痛。

诊断:寒痹。

遂采用“烧山火”法治疗。

第一次感到局部发热。

2次治疗时感到牙龈上有冷气透出。

共治疗3次痊愈。

5年随访不再复发。

刘某,女,17岁。

1989年3月19日初诊。

自述每天从下午5时开始膝、踝关节发凉疼痛达6年,首次发病时曾作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未查出异常,西医没有明确的诊断。

曾服中药、西药及多次针刺,均无好的效果。

经查诊断为寒痹,用烧山火3日,每日1次。

因年轻,每次使之全身发热出汗,留针30~40分钟,行针8次。

留针过程中,病人首先感到局部发热,继而全身发热出汗,并且全身很舒服。

经3次治疗后痊愈,5年随访未曾复发。

6 体会对顽固痹症属虚寒型,而且少数关节发病者,疗效较好。

烧山火治疗痹症,大多3次痊愈或显效。

若针3次后,症状和功能无改变者,不宜再针。

针法中的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阴中陷阳(先泻后补法)、进火补法、进水泻法、苍龙摆尾(补法和温散法)、赤凤迎源、白虎摇头(泻法)、热补法、凉泻法,都是我喜欢的针法,烧山火的效果尤为显著,有的病人如已感局部发热继续留针施针法,则会全身发热甚至大汗淋漓。

在用烧山火针刺关节疼痛时,亦必须注重辨证施针和精到手法方可见效。

(收稿日期 1998—01—03)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袁 静 李玉明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450052)主题词 针刺手法 补法 泻法 针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针灸必须掌握针法与灸 法,并熟练运用各种补泻手法。
分论
刺法 灸法 火罐疗法 其他针刺法
刺法
Acupuncture
又称针法,是指运用各种针具 刺入腧穴、或刺激腧穴、经 络,并运用各种手法以激发 经气,而调整人体功能达到 防病治病的方法。
毫针刺法(MANIPULATION OF THE FILIFORM NEEDLE)
毫针检查时要注意
针尖要无钩曲或发毛; 针身不能粗糙、有斑剥锈 蚀或有折痕; 针柄不能有松动;
毫针的选择
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 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 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 细适宜的针具。
总之,所用针具的长度以刺 入腧穴应至深度后,针身略露出 皮肤为宜。
针刺前的消毒准备
➢ 针具消毒 (Equipment sterilization)(含直接和 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器具):目前有高 压蒸气灭菌与药物浸泡消毒两种方法。应尽 量采用前一种方法消毒。
➢ 纸垫练习法(Practice with sheets of paper) :偏重指力练习
➢ 棉团练习法(Practice with a small cotton cushion of about 5-6 cm) :偏中手法练习
指力练习视频
指力练习视频
针刺时体位Posture of the patient
➢ 医 生 的 双 手 (Disinfection of the practitioners' fingers):用肥皂水洗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 涂擦。
➢ 施术部位消毒(Disinfection of the area where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用75%酒精擦拭, 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 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脱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针方法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刺手与押手 常用的进针手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刺手 puncturing hand
针刺操作时 , 一般将持针 的手称为“刺手”。其作用主要 是掌握毫针。
押手 pressing hand
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 其作用主要是固定皮肤,使针能准确地 刺中腧穴,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 , 不致摇晃和弯曲。如果运用押手方法熟 练,不仅可减少针刺疼痛,使行针顺利, 而且能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 治疗效果。
❖ 针刺时体位要求: 满足患者舒适与医者操作方面两方
面条件; ❖ 常取的体位有: ➢ 卧位包括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 ➢ 坐位包括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
伏坐位。 临床上以卧位为佳。
针刺前准备
Preparation for Giving Treatment
针具准备
needle check
消毒准备
针 刺 时 体 位 辅助行针手法
针 刺 前 准 备 补 泻 手法
进针 方法 得

角 度 与 深 度 留针与出针
针刺时异常现象与处理
针刺的练习法
❖ 毫针结构(needle) ❖ 持针手法(holding needle ) ❖ 练针手法(纸垫练针与棉球
练针)(practise needling )
毫针结构(basis of structure)
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刺灸学概念
Concep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刺灸学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 主要论述针刺和艾灸等治疗方法 的实施手段及其基本理论。这是 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技术,为针 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的意义
针法和灸法是针灸临床治疗 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针灸 医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针 灸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以拇、 食、中三指夹持 针柄,以无名指 抵住针身,一进 针时运用指力, 使针尖快速透入 皮肤。
针刺的练习法(practise needling )
手法操作必须做到:进针快, 透皮时不痛或略感微痛,针身不 弯,刺入顺利,行针时手法运用 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 感敏锐,针感出现快,病人乐于 接受。所以要求针灸师必须有良 好的指力与熟练的手法。一般练 习有两种方法:
v 一根完整的毫针包括有以下 五部分:针尖(tip)、针身 (body)、针根(root)、针柄 (handle)、针尾(tail)五个部 分。
v 毫针有各种规格:一般长短 以“寸( 或厘米)”标志, 寸数越大,针体越长;粗细 以“号数”标志,号数越大, 针体直径越细。
持针姿势
(holding needle )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 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 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 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 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 针。
单手进针法视频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Inserting the needle aid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finger of the pressing hand
❖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早在 《灵枢·九针十二原》 记载有: “毫针者,尖如蚊虻,…以取痛 痹。” 即已说明了毫针的形状和 作用。
❖ 毫针因其能“通调经脉”,目前是 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 各科的常见病症均可采用毫针治疗。 因此说,毫针刺法是针灸临床所必 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毫针针刺
针 刺 的 练 习法 基本行针手法
Sterilization
针具准备Preparation for needle
❖ 毫针选择(choice needle) ❖ 毫针检查时注意事项
(announcements)
毫针检查
质优的毫针,针尖要端正不偏,光 洁度高,要尖中带圆,形如“松针”, 锐度适度,进针阻力小;针身要光滑挺 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 处不可有剥蚀伤痕;针柄缠丝要牢固不 松脱,便于捻持施术。针尾有横向突出, 略呈“T”字形,有利于观察捻针的角度 和方向,如装裹艾绒作温针时,可使艾 绒不易掉下。无此“横突”部分者称 “平柄”,多用于管针进针法中。
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押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 置的旁边,刺手 持针,紧靠押手 指甲面将针刺入 腧穴。此法适用 于短针的进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