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的补泻

合集下载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单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图 )1:呼吸补泻法 2:九六补泻法 3:开阖补泻法 4:捻转补泻法 5:提插补泻法 6:徐疾补泻法 7:迎随补泻法1:呼吸补泻法[概述]呼吸补泻,出自《素问·离合正邪法》:“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是指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

元明以降,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呼吸调息方法的应用上,高武主张病人自然呼吸;《明堂》、《济生拔萃》却主张“使然呼吸”;《医学入门》则认为自然呼吸与使然呼吸当随机应用。

另外,亦有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转针。

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等。

呼吸用于配合补泻之外,又用于配合候气和催气。

如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传导。

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可减轻针刺的痛感。

[操作方法]病人自然呼吸,以鼻吸气,口呼气,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出针,为补法;以鼻呼气,口吸气,在吸气时进针,待针感消失后,在吸气时将针拔出,为泻法。

[临床应用]一、本法常配合提插、捻转、徐疾等手法应用。

二、在操作过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针感传导。

三、减轻针刺疼痛。

[注意事项]一、本法操作需医患配合,施术前应告诉患者方法,以利合作。

二、医者自始至终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心针合一。

2:九六补泻法[概述]九六补泻,是根据《易经》理论,以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选九、六两数,与捻转或提插方法相结合,在天、人、地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

九六补泻方法,虽属针刺动作的积数,但必须从属于一定的数序,以代表阴阳。

用于针刺手法的记载见于元明时期,在《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用九阳、六阴之数,结合其他补泻手法,成为各种复式补泻。

中医按摩的补与泻是什么道理?

中医按摩的补与泻是什么道理?

中医按摩的补与泻是什么道理?
关于按摩的补泻手法问题,我来回答一二。

中医按摩手法有推、拿、拍、扣、捏、提、揉、按、压.搬.....等几十种手法。

关于补法与泻法的手法通常如何应用:
补法的应用??
补法的手法通常是手法在用力上是轻、柔、慢,来施用各种按摩技法。

补法多用于体质较弱,身体敏感的,抗压力不强的,幼儿或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

补法对这几类人较为适用,即可活血化瘀,缓解症状,又可达到不同程度的解除痛,使患在能够承受的手法中达到治疗作用效果。

泻法的应用??
泻法的手法通常与补法手法相反,在按摩手法力度上用力偏强、偏重,速度上偏快,即力度强,手法重,或手法快!泻法多用于青壮年、成年体壮,肥胖魁梧者奈压力强者,或瘀、火、实.....病者,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辨症施术,手法由轻渐重,至患者达到能够承受的程度。

无论补法与泻法,都要因人而宜选用适合的按摩技法加以实施。

至于何病?治疗原则,都应对受术者以选对经脉,选对穴位,选对痛点部位,并用上下、前后、左右、远近配合治疗的方略,手法进行法疗。

按摩的补与泻

按摩的补与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揉摩的“运行方向”是“是补,是泻,是平,是调”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据;也就是,是补,是泻,是平,又调是由运行方向来决定的而不是其它,即㈠“向心运向为补,离心运向为泻,往返运向为平”㈡“右旋运向为补,左旋运向为泻,往返旋运向为平”㈢“垂直运向为调”。根据“运行方向”这个核心,决定性因素和基本原理,补泻按摩的基本手法,只能有“补法”,“泻法”,“平法”,“调法”四种。而按摩方法和刺激强度,只能根据运行方向和穴位,病情等情况的需要,适当搭配而已。使用什么样的补泻按摩手法,不是那一分人主观决定的,而是要根据疾病的虚实和轻重;根据穴位的部位和形状等各种客观因素来决定。
补泻按摩“手法”,绝不是按摩“方法”,二者有质的区别;按摩方法只是补泻按摩手法的基础,形式和不可缺少的一个坏节和个体;而补泻按摩手法,则是在按摩方法的基础上,又加上刺激强度和运行方向等内容的连锁和总体。按摩方法只是简单的,死板的,枯燥的形式和框框;而按摩手法则是灵活多变的,技艺高迢的,技巧,技术和内容。按摩手法,是补泻按摩的关键和内容;是具体的,全面的,广泛的,完美的和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恰当合理,灵活多变的操作技术,技巧和艺术。是补泻按摩成功与失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躯干、四肢按摩时,需要通行经络者,应先顺经推,或顺经按摩。稍停,再逆经推,或逆经按摩,往返推送按摩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㈡ 泻法:
泻法,是挖掘“泻的医疗功能”的手法,有调动,疏通和平衡脏腑的功能。泻法,只能在疾病“盛实和亢进”的条件下使用,绝对不能在疾病“虚弱和衰退”的条件下使用;泻法,有推刮泻法和揉摩泻法两种。㈠,推刮泻法,是采用“离心推刮”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指趾穴,足区穴上使用。㈡,揉摩泻法是采用“反时针揉摩”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各种病位穴上使用。泻法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极重或重泻推刮法和极重或重泻揉摩法;适中泻推刮法和适中泻揉摩法;极轻或轻泻推刮法和未轻或轻泻揉摩法等等。

按摩手法要正确补法与泻法

按摩手法要正确补法与泻法

按摩手法要正确补法与泻法
手法的补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顺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补法,逆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泄法。

2、根据按摩的力度可分为重手法和轻手法。

重手法,用力相对较大属于泻法;轻手法,用力相对较小,属于补法;用力适中则属于平补平泻法。

3、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按血液从心脏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脏方向按摩为补法,按摩方向同心脏流出血液方向相同为泻法。

另一说是顺经络方向,人体血管不是经络,经络是目前医学无法确定,但又普遍认同存在的一种未知网络。

4、根据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按摩为补,逆时针按摩为泻。

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同时进行则属于平补平泻法。

《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

”说的是腹部按摩,以患者自身的方向为度,顺时针方向按摩,有明显的通便泻下的效果,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为补法。

5、手法的补泻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关系。

按摩太阳穴时,向眼方向揉为补法,有壮筋补虚的作用;向耳方向揉为泻法,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效。

6、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气、通经络、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为补法;推脊柱穴从上至下,有清热的功效,
为泻法。

又如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自下向上直推为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虚寒腹泻;自上向下直推为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穴位按摩力度不宜过大,疼痛难忍则对身体有害,软弱无力则没有效果,以感觉酸胀为佳。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按住右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中医按摩:顺时为泻逆时为补

中医按摩:顺时为泻逆时为补

龙源期刊网
中医按摩:顺时为泻逆时为补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7年第03期
按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因其操作简单,也成为了老百姓日常保健的手法。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按摩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

中医按摩的原则是实证时顺时针按摩,是为了泻,虚证时逆时针按摩,是为了补。

当身体出现不舒服时,经常按摩的一些穴位可减轻不适感,但是要区分实证和虚证。

比如按摩腹部能够治疗便秘就是这个道理,顺时针按摩是顺着结肠位置的走向,通过按摩刺激增加结肠蠕动,使粪便到达直肠部,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使人产生便意。

需要注意,不要在过分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进行,体弱者可采用仰卧位进行按摩。

如果患者是舌苔淡薄,容易腹泻。

那么就要采取逆时针按摩。

逆时针按摩是逆着结肠方向,这样是为了补,阻止腹泻。

但是到底是虚证还是实证,很多患者很难自己辨别。

因此建议患者先到中医院辨清自己体质后再自己实施按摩。

(摘自《百岁养生》)。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大家都知道,中药治病清热、温补等区别,其实人体穴位按摩也有“清热”、“散寒”以及“双相(既清热又散寒)”作用之分。

感冒,俗称伤风,根据季节不同,其病因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和体虚等类型,它们的主证和治则、食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就是进行穴位按摩,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没弄清楚具体穴位的功用,就稀里糊涂地“按”,不但效果不明显,还会起相反作用。

如风寒型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按摩手法应以“补”为主,关于补益按摩法的操作原则是:(1)按摩时手法宜轻而柔;(2)按摩节奏应该缓而慢;(3)按摩时间应长—些,按摩每穴或每—部位的时间都应在5分钟以上;(4)按经络循行方向按摩;(5)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摩;(6)按照血液的向心方向按摩。

如果您弄不清自己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型感冒,可取“双栖”穴,如风池、中府、肺俞、外关、合谷、太阳、印堂、迎香、肩井等。

这几个穴位不仅可“清热”也可“散寒”,有“双相”作用。

至于“双栖”穴的作用,还要看操作者的“补、泻”手法。

根据经络及中医学理论,按摩手法以及走行方向等有补泻之分,原则上,虚证患者宜取补法,实证患者宜取泻法,而对常人按摩则采取平补平泻法。

“泻”法的操作原则有:(1)按摩的手法尽量重;(2)按摩节奏以快为泻;(3)按摩时间宜短,不宜长;(4)按照逆经络方向按摩;(5)按照逆时针方向按摩;(6)按照离心的血流方向按摩。

平补平泻法的操作原则即是取补法与泻法之中,即轻重相同,快慢结合,时间不长不短,方向正反相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手法的补泻
根据按摩古今按摩理论的要求和实践经验,在按摩时需要牢记以下几种规律,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按摩手法的补泻。

一是在按摩力度上,轻按轻揉为补,重按重揉为泻。

当轻按时,人们感觉比较舒服,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像进行良好的睡眠一们,所以有补的作用;当重按时,刺激强,人体的能量猛然会汇集到刺激点,多余的能量会消耗一部分,所以有泻的作用。

二是在按摩的方向上,顺着经络行走的方向为补,逆着经络行走的方向为泻。

中医的经络行走方向是不同的,手三阴经是从胸到手,手三阳经由手到头,足三阳经是从头到足,足三阴经由足到胸。

我分析其中的道理,大概是顺着经络行走方向,为经络中气血运行增加了动力,所以为补,逆着按摩时为经络气血运行增加了阻力,消耗了动力,所以为泻。

三是从手法旋转方向来说,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四是在按摩的频率上,缓慢的按摩为补,急促的按摩为泻。

这也是与刺激的程度有关,在缓慢的按摩时,为人体气血运行增加了能量,在急促的按摩时,身体的能量处于发散状态,所以分别为补和泻。

掌握了以上四种补泻的规律,朋友们在按摩时可以根据实际病症进行灵活的使用,做为按摩健身爱好者,平时如果是为了养生而按摩,可以多采用补的按摩手法,以轻、缓为主,如果实在分不清补泻,可以采取一补一泻的手法,这在按摩学上称之为平,比如在揉腹部时可以先顺时针9次,再逆时针9次,既可以起到健身作用,又不用顾虑补泻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