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 针时徐徐刺入, 疾速出针者为 补法,反之, 进针时疾速刺 入,徐徐出针 者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 后,捻转角度小,力 轻,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捻转 角度大,用力重,频 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透天凉— 透天凉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提插/捻转泻法1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2、白虎摇头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3、苍龟探穴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 后,先浅后深,重插 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为泻法。 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 也就是说对 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 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4、赤凤迎源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 进针,吸气 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 时进针,呼 气时出针为 泻。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出 针后迅速揉按针 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 立即揉按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 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 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 疾病等。

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法 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 赤凤迎源四法。 作用:催气、行气,促使经气通过关节 使气至病所。 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各种痛证、四 肢关节痹证。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 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 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 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 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 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八.热补凉泻法
热补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行捻 转补法,再行提插补法,最后再行捻转 补法,产生热感;
凉泻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行捻 转泻法,提退1分左右,再行提插泻法, 最后再行捻转泻法,产生凉感。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三.捻转补泻法
操作:是指在针下气至基础上,以大指和 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 从用力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 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 针右转大指收入”。
四.迎随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 济之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 为泻法。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 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 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 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 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 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两种基本针刺补泻基本手法对于胃脘痛的影响

两种基本针刺补泻基本手法对于胃脘痛的影响

两种基本针刺补泻基本手法对于胃脘痛的影响目的探究捻转补泻法与提插补泻法对于对于胃脘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2013年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胃脘痛的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三组,即观察组1,观察组2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50例,按照中医辩证分为寒证与热证,每名患者均针刺双侧足三里及中脘穴,观察组1的热证给予捻转泻法,寒症给予捻转补法,观察组2的热证给予提插泻法,寒症给予提插补法,对照组给予平补平泻操作手法,治疗周期均为1w。

各组患者的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1的有效率为96%,观察组2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

结论针对胃脘痛的患者根据辩证采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针刺手法;胃脘痛;捻转针灸在治疗痛症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其疗效确切,在针刺过程中,常结合手法使用,针刺手法作为针灸临床取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可以起到加强临床疗效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所采用的手法众多,但是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为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探究这基本手法两种补泻手法对于胃脘痛的影响,对于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门诊部针灸科就诊的胃脘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观察组1,观察组2,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距,符合统计学特征,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符合周仲英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关于胃脘痛的诊断标准[2],即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1.3排除诊断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但经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属于癌症,肿瘤等恶性病变或者胃出血等需要紧急治疗,或者其他不宜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

不愿意参加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

1.4方法补泻手法参考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关于基本补泻手法[3]的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操作。

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足三里及中脘穴,提插捻转的力度适中,频率适中,操作时间适中。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祛邪泻实
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能疏泄病 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泻实的性质、 祛邪的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刺手法及针具
针刺补泻效应
针灸的治疗效果
毫针的粗细与刺激量
针刺手法与刺激量
毫针刺入穴的刺激程度
毫针刺入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 重程度也不同,直刺、深刺的刺激量要大些 ,平刺、浅刺的刺激量要小些。
02 苍龟探穴主治
苍龟探穴能疏通经络,通行经气,主要用于虚证,通过一退三 进的斜刺手法,深入浅出地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增强经 气运行,从而改善虚证症状。
4.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操作
进针插入深层,然后退至浅层,待针 下得气,针体自摇;插入中层,边提 插边捻转,一捻一放,五指展开,行
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
出针的要点
需押手按棉球,刺手微捻转,缓提至皮下出针;应依补泻需求选疾出或徐出,疾 按孔或摇大孔;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不适。
出针后的检查
当针退出后,应询问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注意有无晕针延 迟反应现象;确保治疗安全,减少患者不适。
03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见课件2)
补泻手法) ; (2)留针与出针; (3)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弯针、断针、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 刺伤神经干) ; (4)针刺注意事项
目录
• 七、针刺补泻 附一:灵枢.官针论刺法 附二:飞经走气四法
• 八、留针与出针 •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十、针刺注意事项
01
七、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治病的重要环节
治疗计划和安全措施。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
感染溃疡勿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以免加重病情或引 发感染。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 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 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以外虚为主)
阴中隐阳法
操作: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现在深层 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 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 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内热为 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内实为主)
开阖补法
开阖泻法
七.平补平泻法 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 提插、捻转即可出针,主要适用于临床 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症。
平补平泻法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法 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 赤凤迎源四法。 作用:催气、行气,促使经气通过关节 使气至病所。 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各种痛证、四 肢关节痹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 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 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 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 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 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 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 具有相对特异性。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 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 直接关系。
《金针赋》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 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称为治病八法。
烧山火法
操作:把穴位分浅、中、深三层操作。针 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法 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如 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应用: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 气不足之证。寒湿痹证、四肢厥冷、腹 中寒痛、五更泄泻。
子午捣臼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 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 施行。 应用:导引阴阳之气补阳泻阴,用于阳气 不行所致的水湿停留或气胀证。
龙虎交战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 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 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作用:疏通经络气血,用于各种痛证。
提插补法
提插泻法
三.捻转补泻法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 针右转大指收入”。 (1)在针下气至基础上,捻转角度小, 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 指向左向前,食指向右向后(左转用力 为主),为补法 (2)反之,为泻法。
捻转补法
捻转泻法
四.迎随补泻法 《灵枢· 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1)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 济之为补法; (2)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
透天凉法
操作: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三层或两层 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施 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 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应用:邪热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 有余之证。中风闭证、高热、暑热证。
阳中隐阴法
操作:分浅深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 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 慢按六数。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 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 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 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 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 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常用针刺补泻法
一.徐疾补泻法 «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 虚。” 操作: (1)虚证先在浅部侯气,得气后将针徐徐推 进一定深度,退针快速提至皮下,为补法; (2)实证进针快,一次刺深部侯气,气至后, 引气向外,出针缓慢,为泻法。
徐疾补法
徐疾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1)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将针由浅 而深,反复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操 作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者是补法; (2)将针由深而浅,反复重提轻插,提 插幅度大,以上提为主者是泻法。
二、灸法补泻
灸法也有“补泻”之说。《灵枢· 背腧》 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 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谢!
迎随补法
迎随泻法
五.呼吸补泻法 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 出针为泻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 出针为补法。
呼吸补法
呼吸泻法
六.开阖补泻法 《素问· 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 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 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按不按压针孔 以区分补泻的操作方法。
针灸补泻
针刺补泻概念
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 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之; 泻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 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之。
一、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 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 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