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合集下载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

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

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2021-08-19 15:28·徐小丽LittleLily针刺法及其背后的理念,基本可划分为两类:补泻与对症。

相较而言,补泻刺法的后世发展成熟多样,也更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时至今日,在统编《针灸学》教材及针灸相关工具书中仍可见这一偏倾的痕迹。

临床运用中,针刺补泻法也始终备受关注,于经典补泻刺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愈渐丰富的种类,其根源多不离补泻之基本要义。

然而补泻法的壮大并不等同于针刺技术的发展,反而过于繁复的操作给质朴的体表疗法披上了层层神秘外衣。

故而回归经典,返璞归真,客观看待古人的记述犹显必要。

“神奇”的补泻补泻刺法于《黄帝内经》中并未形成十分严整鲜明的理论体系,而更多的是对其理念的描述,赵京生从所刺之处的部位与脉象两方面对此概括。

或有如“补方泻圆”之类内涵天圆地方动静阴阳的文化动因,而对补泻之法的形象说明。

纵观补泻法的发展,于早期周秦时,成形的补泻手法包括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等;至隋唐五代,则在《黄帝内经》基础上,进一步衍生、丰富出补泻刺法的各类运用方法,如留针时长,据四时与时日而用补用泻的方法等;而明代《金针赋》所发展出的补泻八法等,可视为补泻手法之丰富的重要标志。

补泻刺法发展到今天,于第9版统编《针灸学》教材中,对其原则描述如下:“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

”而毫针补泻手法的种类,第9版《针灸学》教材中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九种之多。

不难看出,自《黄帝内经》伊始,针刺补泻被演绎得说理性渐强,种类样式愈加丰富;且大多以“气”为认识、诠释的媒介,对于补泻的结果,有些甚至清晰确凿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问题在于,补泻是对刺法而言,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

面对这类描述与认识,施术者或靠自身体悟,通晓其义,而以自己的体会运用于实践;或不明其义,仅一味刻板操作,而难解操作之缘由。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⑦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⑦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泻法:得气后③疾徐补泻操作时间短操作时间长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④迎随补泻: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补泻: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⑥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①烧山火: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⑦透天凉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提至下1/3(地部)。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一、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些记载包含了三层含义:1、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2、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分补泻,留针时间长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以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出针时快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二、开阖补泻《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记载说明出针后迅速按住针孔为补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则为泻法。

三、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一、针刺得气的意义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

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

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

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

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

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

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

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徐补泻:进 针时徐徐刺入, 疾速出针者为 补法,反之, 进针时疾速刺 入,徐徐出针 者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 后,捻转角度小,力 轻,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捻转 角度大,用力重,频 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透天凉— 透天凉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提插/捻转泻法1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2、白虎摇头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3、苍龟探穴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 后,先浅后深,重插 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为泻法。 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 也就是说对 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 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4、赤凤迎源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 进针,吸气 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 时进针,呼 气时出针为 泻。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出 针后迅速揉按针 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 立即揉按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 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 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 疾病等。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功能状态 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 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迥 然不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 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施术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对机体不 同虚实状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 取得不同效果的关键。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补法
天:提插/捻转补法 1 提插/ 人:提插/捻转补法 2 提插/ 地:提插/捻转补法 3 提插/
复式补泻手法
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l/3(人 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l /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 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 至上1/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 实热性疾病。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一节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 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 正常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