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手法操作
【推荐】针灸进针方法

【推荐】针灸进针方法“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
此法临床上最常用。
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
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1)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针灸推拿之推拿手法:插法

【操作】患者坐位,肩背部放松。
术者站或坐在患者身后,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伸直,用指尖部从肩胛骨内下缘沿肩胛骨与肋骨之间向该侧肩峰方向插入,另一手扶住患者该侧肩部,并向后内下方按压,两手做相反方向用力,使指尖插入肩胛骨与肋骨之间约2寸左右,持续1分钟左右,然后缓缓将手收回,如此重复2~3次。
再换手插对侧肩胛骨。
【要领及注意事项】术者要用左手插患者右肩胛骨,用右手插患者左肩胛骨。
患者当时可有胃上提之感觉。
【适用部位】肩胛骨。
【作用】胃下垂。
治疗胃下垂,常配合一指禅推法推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穴,拇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百会、合谷、足三里穴,掌摩腹部,提拿两侧腹肌,腹部托法,拿承山穴。
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本期导读针灸如何做到安全、有效?1、头顶及所有头发覆盖处用平刺法:操作方法:先将针身与头皮所要进针部位成30~45度角,快速将针尖穿透头皮进入至腱膜下,然后压低针身,使针身与头皮呈平行状态,慢慢往里推进针身。
如果比较疼痛,则可以停止推进。
针刺对于治疗偏头痛或者全头痛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最好能在拔针时有血流出,说明邪气随血排出。
医者,意也,其关键也在于此,邪气随血而出,则病也会因此而愈!禁忌切记:绝不可给小儿如此进针!2、面部穴位进针方法:面部皮肤薄,且额部下面就是骨头,因此,在额头部仍以平刺为主。
双侧面颊及口角四周和鼻翼两旁,可以用一寸或半寸的针直刺,如下关、禾髎、承浆等。
如果需要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建议用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面部皮肤,右手进针,针刺时一直捏着皮肤,直到针尖达到所要的深度,且可以边往前捏着皮肤边往里进针,一寸半的针或者两寸的针在面部完全可以全部透入!额头平刺也建议采取提捏进针法,人在印堂处进针时,提捏进针绝对是很好的进针方法。
对于眼睛周围穴位的进针尤其是睛明穴与球后穴,以直刺为主,宜选针身较细者,将眼球向另一侧压迫后,针身缓缓向里推进,切忌快速推进,防止损伤眼睛。
可以进入一寸二分左右。
面部及太阳穴和眼睛周围的穴位针刺最关键的是拔针:这是避免乌眼青和面部出血的唯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按压的时间给足了,可以防止乌眼青等的发生。
人的正常凝血时间为1~3分钟,因此每个穴位出针后一定要按压最少一分钟,而且一定是有效按压时间,而不是仅仅做个按压的样子。
防止内部出血产生瘀青,影响容颜,也影响治疗的积极性。
切记切记!3、颈项部:颈部穴位较少选取,即便是选取也是以半寸小针直刺,保守些,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这里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意见。
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丰富经验!4、后项部:这里针刺主要用于调理颈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视患者胖瘦程度决定)。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通天: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1.5寸。即前神聪旁开1.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眉冲: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玉枕:后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1.3寸。即脑户旁开1.3寸。
4
3
5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额区 四条线
顶区 五条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头 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概 念
一、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适应症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01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顶中线。
02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枕下旁线。
03
(三)操作方法
准备: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细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下面是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消毒使用的针具和穴位,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确定穴位:根据病症和治疗需要,在人体上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3.选择针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细针,一般针长为25-75毫米。
4.调整针灸姿势:根据不同穴位,采取坐位、卧位或立位,确保患者舒适并易于进行操作。
5.定位穴位:使用手法或工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6.消毒穴位: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要针灸的穴位。
7.插入针具:用手法或器械将针缓慢、稳定地插入穴位,插入深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8.调整针位:插入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针具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刺激到穴位。
9.保持时间:根据病情和需要,保持针具在穴位中的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10.取出针具:在治疗结束后,用快速而平稳的手法或器械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11.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记录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后续的针灸治疗。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下插用力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上提用力为主)(2)捻转补泻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1、灸法总论: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
这是复习的重点。
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
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艾柱灸用的是圆锥形的艾柱(小的如麦粒,大的象半截橄榄,每灸一个,叫做一壮)。
直接把艾柱放在皮肤上灸,就是直接灸;艾柱和皮肤之间放上姜片、蒜片等,就是间接灸。
间接灸的功效,取决于所放的隔热物的药性。
艾条灸用的是长条形的艾卷(也就是现在药店所售的艾条),艾条和皮肤保持距离的灸法,就是悬起灸。
其中,温和灸是保持艾条不动;雀啄灸是艾条和皮肤的垂直距离上忽近忽远;回旋灸是艾条和皮肤的垂直距离不变,而在等距离的水平面上回旋运动。
实按灸主要是指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艾条中添加的药物不同,其操作基本相同,都是点燃后隔布包裹直按腧穴或患处,所以称之为实按灸。
因外形也是长形艾卷,所以也归到艾条灸的类别。
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合用,针刺留针后,在针柄挂一个2厘米左右艾条施灸。
温灸器灸实际就是温和灸,只是用器具代替了手持艾条的作用。
其他灸法,就是指形式还是艾灸的形式,但改用不同药物代替艾柱或艾条刺激腧穴或皮肤,起到相应的药效。
实践技能考试中一般不涉及。
附:灸法分类表:2、艾柱灸(1)隔姜灸:操作: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为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操作: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施灸腧穴及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3)隔盐灸:操作: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操作: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3、艾条灸(1)温和灸: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操作: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作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附:灸法功用汇总表:三、其他针法操作1、三棱针法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操作过程的叙述中一定要提及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另外,对点刺放血的叙述,要提及“宜轻、浅、快、出血不宜过多,不要刺伤深部大动脉”。
(1)三棱针点刺出血具体操作:①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②对针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③针刺时,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3-5毫米。
④刺入后,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又称围刺、豹纹刺)操作:消毒后,根据病变大小的不同,持三棱针由病变边缘呈环行向中心点刺,可刺10-20针或以上。
功用:去瘀生新,活血通络。
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和顽癣等。
(3)挑刺法①首先消毒,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其皮肤固定;②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③也可再刺入5mm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身轻轻提起,挑断部分皮下纤维组织;④出针,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功用: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2、皮肤针叩刺皮肤针又叫“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用它在皮肤上进行叩打以治疗疾病。
(1)操作方法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的后端,针尖对准扣刺部位,食指压在针柄的中端,使用手腕的力量将针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按叩打部位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和病变局部叩刺)。
(2)适用范围:皮肤针疗法适用于头痛、胁痛、斑秃、肌肤麻木、牛皮癣、腰背痛等。
(3)注意事项①针具和叩刺部位必须严格消毒,针尖应平齐、无钩。
②叩刺时应使用手腕的力量,针尖必须垂直而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
③局部有外伤和溃疡者,不宜使用。
二、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1、晕针的处理方法:(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4)若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的处理方法:(1)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2)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3)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4)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的处理方法:(1)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手法。
(2)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3)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4)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5)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4、断针的处理方法:(1)医者从容镇定,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2)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3)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4)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的处理方法:(1)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2)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3)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
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拔罐过程中,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三.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