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合集下载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细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下面是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消毒使用的针具和穴位,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确定穴位:根据病症和治疗需要,在人体上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3.选择针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细针,一般针长为25-75毫米。

4.调整针灸姿势:根据不同穴位,采取坐位、卧位或立位,确保患者舒适并易于进行操作。

5.定位穴位:使用手法或工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6.消毒穴位: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要针灸的穴位。

7.插入针具:用手法或器械将针缓慢、稳定地插入穴位,插入深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8.调整针位:插入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针具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刺激到穴位。

9.保持时间:根据病情和需要,保持针具在穴位中的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10.取出针具:在治疗结束后,用快速而平稳的手法或器械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11.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记录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后续的针灸治疗。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 确定诊断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首先需要详细询问病史、采集病人的主观和客观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准确的诊断。

只有针对具体症状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准备针具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需要准备好针具。

针灸所使用的针是由不锈钢等材料制成,有不同的规格和长度。

针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无菌处理,以确保术后没有感染。

3. 准备治疗环境针灸治疗需要在安静、整洁、温暖的环境下进行。

治疗区域应保持干燥,避免有强烈的异味或刺激性的气味存在。

开窗通风以确保良好的空气流动。

4. 定位针灸穴位根据诊断结果,确定要刺激的针灸穴位。

针灸穴位分布广泛,与人体的经络相连,治疗不同疾病的穴位也不相同。

通过对解剖学和穴位学的研究,可以准确地定位到需要治疗的穴位。

5. 清洁皮肤在刺破皮肤之前,需要将治疗区域的皮肤仔细清洁,以防止细菌引入。

可使用酒精或者消毒液擦拭皮肤,确保皮肤干净和无菌。

6. 刺激穴位将准备好的针具插入定位准确的穴位中。

插入针时要避免细菌感染,手法应轻柔且准确。

插入的深度和角度也要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进行调整。

7. 刺激感受一旦针入穴位,可能会出现刺痛、酸胀、沉重或微痒等感觉。

这些感受是正常的反应,通常会在几分钟内消失。

治疗师需要耐心等待,并询问病人的感受,以便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刺激的力度和方式。

8. 保持刺激在针灸穴位刺激后,治疗师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决定保持针的时间。

一般来说,保持20分钟到40分钟。

在此期间,治疗师可以对病人进行按摩、轻揉等。

9. 拔出针具在治疗时间结束后,需要将针具轻轻地拔出。

拔针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和血管。

10. 辅助疗法针灸治疗除了刺激针灸穴位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灸法、耳穴贴压、艾灸等手法。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针灸操作前必须做好手卫生,使用无 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根据穴位的不同,掌握好针刺的深度 和角度,避免损伤脏器和血管。
掌握好刺激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好刺激 量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
针灸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处理
1 2
晕针
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针刺,让患者平卧休息,给予糖水或温水饮用, 一般可自行缓解。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避免在感染或病变部位进行针灸,以免加 重症状或引起扩散。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针灸可 能导致出血不止,应慎重对待。
CHAPTER 05
针灸实践与案例分析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头痛
针灸可通过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 ,缓解头痛症状。常用穴位包括“百会
”、“太阳”等。
颈椎病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风池”等。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主要通过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来实现。常用穴位有“三 阴交”、“关元”等。
失眠
针灸治疗失眠主要通过调和气血、安 神定志。常用穴位有“神门”、“安 眠”等。
针灸实践操作演示
01
针具准备
展示如何选择合适的针具,以及 如何进行针具的清洗和消毒。
针刺操作
演示正确的针刺方法,包括进针 角度、深度和刺激方式等。
产生持续的穴位刺激。
针灸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
在针灸操作前,必须对针具、操作部位和操作者的手部进行严格 的消毒,以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准备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检查其完整性和锋利度,确保 安全有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经验。

为了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

下面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内容: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主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

同时,医师需要对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杀菌效果。

2.术中操作(1)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应当基于临床实践和理论依据。

在选择穴位时要遵循“病从远处治”、“迎随调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注重综合分析。

(2)针具准备:使用无菌的针具,针具应保持完整无损,不得使用表面有锈蚀、变形或者超过有效期的针具。

同时,医师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无菌。

(3)术语准备: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师还需事先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恐惧和不适感。

(4)操作规范: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插入针具,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控制插入深度,避免穿透深层器官或结构;-留针时间适当,一般为15~30分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在针灸操作完成后,医师应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评估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5)卫生要求:医师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医师需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保证操作部位的清洁,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医师需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针具,保证废弃物的无菌处理和针具的安全回收。

此外,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操作技巧。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下面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

1.望诊: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来判断病情。

包括面色、舌苔、眼底、皮肤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帮助医师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问诊:医师会询问患者关于病情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史、主诉、病程、伴随症状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3.闻诊:医师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尿便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

4.触诊:医师通过按摩,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穴位、经络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疼痛部位。

5.诊断:医师根据以上的检查和判断,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疾病名称、病因、病机、证型等,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6.针刺:根据诊断结果,医师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拔罐,磁疗,耳针,手针等。

7.疗程: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

通常来说,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3个月,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8.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保健事项,如不要在空腹或饱食后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出现晕厥、恶心等症状;避免感冒、饮酒、剧烈运动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9.随访:针灸治疗后,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适症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医师进行详细的观察、判断和调整。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针灸技术的常用针法
毫针法
艾灸法
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用艾条或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通过温热刺 激,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目的。
拔罐法
电针法
用火罐吸附在穴位上,通过负压吸引作用, 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用毫针刺入穴位,再接通电针仪,通过脉冲 电流刺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神经功能的 目的。
针灸技术的疗效影响因素
针灸师的治疗技术
患者的病情
针灸师的治疗技术水平对疗效有较大影响;
患者的病情越轻,疗效往往越好;
患者的配合程度
治疗时间
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越高,疗效越好;
治疗时间越长,疗效往往越好。
05
针灸技术的安全及防护
针灸技术的常见风险和危害
感染风险
针灸操作过程中,如未严格遵 循无菌操作规范,可能导致病
06
其他
针灸技术与其他疗法的配合
针灸与中药配合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使用中药治 疗,以提高疗效和减轻疼痛。
针灸与拔罐配合
针灸与拔罐配合可以增加皮肤通透性,提 高针灸效果。
针灸与推拿配合
针灸与推拿配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针灸与艾灸配合
针灸与艾灸配合可以增强温热效果,提高 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的注意事项
针灸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消毒针灸工具、患者身体
的清洁和舒适等。
针灸时应避免刺伤重要脏器和 血管,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刺激强
度。
针灸后应做好善后工作,如拔 罐后应避免受风和沾水等。
04
针灸技术的效果及评估
针灸技术的疗效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 m
1.5寸
40m m
3寸
75m m
(二)针刺练习
●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 ●方法: 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 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前的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部的腧穴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捻转
(四)针刺操作——留针与出针
• 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 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 持续作用。一般留针20~30min。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 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褶皱部位,如腹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方向
• 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 • 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补泻 • 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 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 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 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 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 腧穴;
• 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 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补法。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泻法。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
影响因素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青年、壮年
形瘦体弱
形盛体强
头面、胸背部
四肢、臀腹部
络脉、阳经
经脉、阴经
虚证、阳证、表证、新病 实证、阴证、里证、久病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行针 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
(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
选择依据 定位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
(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 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 上端刺入。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 • 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 种针刺手法。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鱼头钩饵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蚁行感、传导感等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刺法灸法
—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常用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