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水污染治理措施分析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水污染治理措施分析1. 引言1.1 地下水的重要性地下水是地球上深层岩石孔隙中存储的水,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和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在生活、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活方面,地下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用水来源之一。
许多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都依赖于地下水。
在农业方面,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许多农田都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工业方面,地下水被用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和原料供给水,支撑着许多工业生产活动的进行。
地下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地下水水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现状、研究地下水的治理技术和措施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地下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地下水水质现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地下水水质现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中国,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生活和城镇化活动。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地下水中出现农药残留和氮、磷污染;工业活动中的废水排放和工业废弃物释放导致地下水中出现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生活活动中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填埋导致地下水中出现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城镇化活动中的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导致地下水中出现土壤和建筑材料溶解物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对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现状,才能制定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下水水质问题的认识,还能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了解地下水水质状况,并分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地下水水质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发表时间:2019-07-31T09:37:28.4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魏菲[导读] 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效益。
临西县水务局河北邢台 054000摘要: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效益。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早已利用地下水资源,用以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由于缺乏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超采地下水现象司空见惯,由其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文章就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具体对策引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等特点, 在保障居民生活和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着重要的战略功能。
同时, 地下水在形成、转换和运移过程中, 对维持地表植被、调节江河径流、维系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 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1117亿m3, 占总供水量的18.3%。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一些地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并引发了地下水资源枯竭、环境地质灾害频发、地下水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 地下水保护和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大对地下水超采治理、强化地下水管理力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1地下水开采现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全国地下水供水量已是1972年的5.7倍, 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供水量甚至超过总供水量的70%以上, 河北、北京、河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多个省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已超过或接近50%。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

浅析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下水—作为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本文在简单介绍地下水污染知识的基础上,就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引言2010年5月31日,在环境保护部发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较2008年变化不大,但通过对3737个全国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发现占调查总数50%的地下水源的水质较差。
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
总体来看,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较上年变化不大,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或好转趋势的分布较为分散。
可见,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进行防治。
1. 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
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其过程缓慢,不易察觉;二是其程度与含水层特性有密切关系;三是其污染源确定很难,其治理更难。
地下水污染途径通常归纳为四种:一是间歇入渗型;二是连续入渗型;三是越流型;四是径流型。
我国地下水污染划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地下淡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二是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 地下水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影响工农业生产。
各种不良的工业活动造成地下水污染,改变了地下水的组成成分。
污染的地下水经过循环处理,不可避免又被做为工业用水。
这时,最直接危害工业锅炉和管道。
工业用的污染水可直接加速锅炉和管道内壁结垢,严重时可能发生爆炸。
同时,污染用水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是无法经过一般处理而过滤的,同样会对工业生产有害。
地震后的地下水污染调查

地震后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在地震发生后,除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问题外,地下水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地下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水源之一,在地震后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范围和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地震可能会破坏地下储水层的完整性,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
首先,地震可能会引发建筑物、化学工厂等设施的破损,使地下储液罐、管道破裂,导致工业废水、危险化学品等直接进入地下水层。
其次,地震还可能打破天然地下水层的隔离层,使得地下水与含有有害物质的地层接触,造成水质污染。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土壤液化现象,使地下水层中的有害物质沉积到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对于地震后的地下水污染调查,首先需要对地震灾区进行水质监测。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水样中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进行检测。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可能包括废水排放、化学品泄漏等,因此需要对附近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进行调查,确定可能的污染源。
其次,需要评估地下水受污染的范围。
通过从不同深度和位置采集水样,建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图。
利用地下水流动模型分析,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速度,为后续的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此外,还需要评估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然后,需要对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
地下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不仅如此,地下水污染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无法修复的破坏。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鱼类和水生动物样本等,分析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化和富集规律,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理学实验,评估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最后,在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这可能包括修复地下水层的隔离层,修复受损的水源设施,加强水质监测体系的建设等。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1. 引言1.1 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地下水污染范围广泛,且持续加剧。
我国是一个严重受地下水污染影响的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特别是城市地下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尤为突出,致使地下水的饮用、工农业用水受到了极大威胁。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排放等。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危害着水质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污染现状严峻,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来改善地下水质量,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治理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多种手段。
在物理方法中,主要包括吸附剂法、过滤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剂法通过吸附剂吸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过滤法则是通过过滤介质将污染物截留并去除。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半透膜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筛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络合沉淀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剂将污染物质氧化还原,从而降低其浓度。
络合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络合剂将废水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实现去除。
生物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等。
植物修复法利用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和代谢作用进行治理。
微生物修复法则是通过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措施种类繁多,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愿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2. 正文2.1 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地下水开发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随着地下水开发的加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环境议题之一。
地下水位下降是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的补给减少,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关系被破坏,导致许多湖泊、河流、湿地等水体干涸,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引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对地下水位下降进行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地下水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随着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有机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导致地下水变得不可用,影响人类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地下水污染还会对地下水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影响地下水中的微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繁衍,破坏地下水中的生态平衡。
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任务。
针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的变化情况,为科学管理和有效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严格的地下水开发管理制度,限制地下水开采量,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开展地下水补给工程,通过人工补给的方式提高地下水位,保障地表水地下水的互补补给;加强地下水污染的防控,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设施,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减少地下水受到的污染影响。
应加强地下水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加大对违规开发和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以某地区为例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以某地区为例地下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源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某地区的情况,本文将就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工业排放:像化工、制药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废水中常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2. 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常使用农药和化肥来保护庄稼。
这些农药和化肥排入土壤中会被吸收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3.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包括家庭污水和市政污水。
家庭污水是指由家庭用水产生的含有粪便、尿液、洗涤剂和漂白剂等废水,而市政污水是指城市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
这些污水处理不当也可能会污染地下水。
4. 废弃物: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包括固体废弃物、有毒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等,如果不得当处理,就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地下水污染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都会带来危害。
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地下水污染会导致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细菌进入到人类的饮用水中,影响人类的健康。
2.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地下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水源之一,污染地下水会导致水源的枯竭和野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
3.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地下水污染不仅会影响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用水,还会影响旅游业、渔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三、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
1. 严格管控污染源:加大对各种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对有违法排污行为的严厉打击。
2. 加强科研力度:加强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的监测研究力度,开展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研究合理的水源补给、污水处理等技术。
3. 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引导广大居民从小事做起,关注自身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含有自由水、间隙水和吸附水(地下岩石或土壤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分子)的地下水层。
地下水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下水资源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将探讨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是指地下水位高度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趋势。
地下水位高度是指以地面为基准面所测量的地下水面以下的高度差。
地下水位高度受到季节、气候、地质构造、污染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下水位高度的变化有很大的时空差异。
1、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地下水位高度相对较高;在秋季和冬季,地下水位高度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植物开始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在秋季和冬季,气温下降,植物处于休眠期,消耗的地下水也较少。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表水的路线和地下水的补给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位高度。
当气候变得干燥时,地表水会减少,地下水补给也会减少,地下水位高度降低。
相反,当气候变得潮湿时,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都会增加,地下水位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3、地质变化地质构造是地下水位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壳运动等,它们的不同会导致地下水的产生、循环、迁移和孕育。
在地质架构比较复杂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度的时空变化较为复杂,变化范围较大。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人类活动中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占用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高度降低。
此外,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排污和排放等也会导致地下水位高度的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摘要] 从污染途径、人体健康、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四个方面论述了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综合考虑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2%(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38.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我国河流长度有67.8%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
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
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
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
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 不但其自净能力
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
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地下水污染方式
我国地下水的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
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
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
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例如,由于污染引起的地下水硬度的增加、溶解氧的减少等。
间接污染过程复杂,污染原因易被掩盖,要查清污染来源和途径较为困难。
在城市中主要来源于无下水道区域的化粪池、厕所、污废水排放渗坑、渗井、排污沟以及垃圾堆置场、不完善的氧化塘或污水库的渗漏; 在郊区和农村地区, 利用原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灌溉、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等活动, 也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
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 首先引起潜水水质日益恶化, 潜水温度自然
上升。
在超采承压水地区, 由于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 造成上部污染了的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 使承压水也受到污染, 同时含水层
疏干变为饱气带, 改变了地层的物化条件, 由还原环境变成了氧
化环境,使下渗水饱气带中溶解了更多的物质成份, 加速了地下水
的污染。
三、我国地下水污染类型
我国地下水污染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是地下淡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二是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
其中,农耕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征,未经利用的氮肥在经过地层时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成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
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
毫克,就会造成死亡。
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
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
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
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
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
引起。
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当地下水遭受污染后, 往往引起水中“三氮含量的变化。
如果饮用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就会对人体尤其是婴儿造成危害,引发硝酸盐急性中毒即正铁
血红肮症。
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人体中特定条件下还会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
此外, 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 作为饮用水源不仅苦涩难饮, 而且会引起人体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呕吐、腹泻、胀气等症状。
地下水源如果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甚至重金属污染, 那么对人体健康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地下水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
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
天然地下水的硬度, 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 但从时间上看变化较小, 因此地下水硬度迅速上升一般系人为污染所引起。
地下水中钙镁含量升高一般不是直接来自污水, 污水中的硬度通常
很低, 而是由污水和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化学作用所致。
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 工业生产用水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
地下水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
首先地下水硬度增高, 会使工业锅炉的炉内和管道上结垢, 直接影响炉寿命甚至引起爆炸。
同时锅炉内结lmm 厚的水垢, 大约要多消耗4%左右的燃料。
就纺织印染行业面言用高硬度浆洗产品, 不仅会大量消耗洗剂, 而且会产生次品或废品。
此外, 高硬度地下水还会对化工、制药、酿酒、发电、造纸等许多行业造
成危害。
由于受污染的地下水硬度过高, 就迫使一引起行业必须对硬水进行软化和纯化处理, 从而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五、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
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首先长期用ph值过高的井水灌溉农田, 会改变土壤结构, 使土壤板结, 无法耕作。
灌溉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 会减弱农作物的抗病力, 降低作物的质量、等级。
粮食作物吸收过量的硝酸盐会降低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 营养价值下降; 蔬菜作物则易腐烂, 无法贮存和运输。
另外如果受污染的井水中硫酸盐、氯离子含量过高, 还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 造成大面积减产, 并且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大降低。
总之, 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 如果不积极加以保护,将会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六、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1、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
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