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简介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完整版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完整版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概述内分泌科是研究人体内分泌与代谢功能的临床学科,常见的内分泌科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等。

本文档旨在提供完整的内分泌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糖尿病1.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病因复杂,多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主要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2.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3.治疗原则饮食控制: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预防:控制血糖水平,积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二、甲状腺疾病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指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

3.诊断与治疗甲状腺疾病可以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超声及其他相关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

三、垂体疾病1.垂体瘤垂体瘤是垂体腺细胞非正常增殖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常见的垂体瘤有泌乳素瘤和生长激素瘤。

2.诊断与治疗垂体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如血液激素测定、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

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

四、其他常见疾病除了上述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垂体疾病,内分泌科还常见其他疾病,如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等。

治疗取决于疾病的具体情况,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为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完整版本,希望能对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提供帮助。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内分泌科是专门研究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科室,其诊疗范围涉及多个器官和疾病。

下面将从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三个方面介绍内分泌科的诊疗范围。

一、常见疾病1.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等;2. 垂体疾病:如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症等;3. 胰岛素分泌异常:包括糖尿病、胰岛素瘤等;4. 甲状旁腺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5. 性腺疾病:如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6. 骨质疏松症: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等。

二、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如血糖、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等;3.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用于观察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4. 激素刺激试验:通过给予特定药物或物质来刺激患者体内激素的分泌,从而评估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

三、治疗手段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等;2. 激素治疗:对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瘤、肾上腺疾病等,可能需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切除的疾病,如甲状腺结节、垂体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 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或无法手术切除的疾病,如甲状腺癌、垂体腺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5. 中医中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中医中药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总结来说,内分泌科的诊疗范围涵盖了多个器官和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胰岛素分泌异常、甲状旁腺疾病、性腺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激素刺激试验等。

治疗手段则根据具体疾病选择药物治疗、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中医中药治疗等。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医学领域中,优势病种是指具有治疗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病种的疾病。

针对这些优势病种,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康复率和治疗效果。

一、肿瘤疾病诊疗方案肿瘤疾病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对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

目前,医生们普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和放疗等手段。

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为肿瘤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和精准。

二、心血管疾病诊疗方案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其中,冠心病的诊疗方案尤为重要,如冠脉介入手术(PCI)和早期危险评估等。

这些方案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案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病、肝病、胰腺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医生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诊疗方案。

比如,对于胃病患者,医生会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内镜治疗等。

在肝病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肝移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这些方案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方案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治疗这些疾病需要精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后续的康复训练都是治疗的关键。

而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五、妇科疾病诊疗方案妇科疾病是女性朋友常见的一类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对于这些疾病,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方案。

比如,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医生会选择保守治疗、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等方式。

而对于卵巢囊肿,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方案一、概述。

优势病种是指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的疾病。

针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实施,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工作。

本文将就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重要性。

1. 优势病种的特点。

优势病种通常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易引起并发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诊疗方案实施,需要更加重视和精心制定。

2. 优势病种的社会影响。

优势病种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诊疗方案实施,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三、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案。

1. 建立专家团队。

针对不同的优势病种,建立专家团队,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

2.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加强患者教育。

针对优势病种患者,加强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情况,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合作意愿。

4. 建立健全的随访制度。

对于优势病种患者,建立健全的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医疗和护理支持。

5.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针对优势病种,加强相关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护理支持。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相关医务人员有所帮助,为优势病种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3个优势两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两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附件一)一、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病变的主要部位在心,证候表现为虚实狭杂,以虚为主的特点,制定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的基本治疗原则,根据证候分类型采取相应的具体对症治疗。

1、心虚胆怯型临床症状:心悸因惊恐而发作,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处方:茯神15g 龙骨(先煎)20g 茯苓15g 太子参15g 琥珀(冲服)3g 丹参15g 远志12g 灸甘草6g 加减:心阴不足加麦冬10g 五味子5g 炒酸枣仁15g 心血不足加当归12g 熟地12g夹疾善惊:加半夏10g 竹茹6g 天竺黄15g2、心脾两虚型:临床症状: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头晕气少,气短易出汗,纳少胸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定悸代表方:归脾汤处方:炙黄芪2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元肉10g 制远志10g 炒枣仁10g 当归10g 木香10g党参15g 炙甘草10g 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加减:汗多加五味子5g 龙骨20g 桂枝10g 生白芍10g 失眠加:茯神12g 夜交藤15g下肢肿胀加:泽泻10g 猪苓12g3、阴虚火旺型:临床症状:心悸不宁,心中烦热,遇劳心则加重,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苦,面色烘热,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生地15g 天冬10g 麦冬10g 当归10g柏子仁10g 炒酸枣仁15g 五味子6g 玄参10g党参10g 丹参10g 远志10g 茯苓10g桔梗10g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心火内盛加:黄连5-10g 桅子10g 去党参、茯苓,惊悸不宁加:龙齿20g(先煎)失眠明显加:夜交藤20g肝阴不足加:症见虚烦,筋惕肉瞤加:白芍12g 枸杞子10g 首乌12g 珍珠母20g 生牡蛎20g4、心血淤阻型:临床症状: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口唇青紫,舌质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脉:细涩。

202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

202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

202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我国在2023年制定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背景、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优化方案等内容。

二、方案目的202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提高优势病种的诊疗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评估指标1. 诊疗效果:评估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康复率、复发率等指标。

2. 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医疗质量,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3. 医疗费用:评估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经济效益,包括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等指标。

4. 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满意程度,包括问卷调查、患者反馈等指标。

四、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医疗机构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患者病历资料、医疗费用等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优势病种的诊疗效果、医疗质量、医疗费用等指标。

3.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评估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4. 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满意程度。

5. 综合评估:将数据分析结果、专家评估意见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五、优化方案1. 优化诊疗流程:根据评估结果,对优势病种的诊疗流程进行优化,提高诊疗效率。

2.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3. 控制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4. 完善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5. 加强科研创新: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科研项目,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优势病种的诊疗水平。

特色科室详细介绍

特色科室详细介绍

特色科室详细介绍
内分泌科是一家专业的医疗机构,致力于治疗各种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它控制着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性功能等方面。

因此,内分泌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内分泌科,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包括内分泌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人士。

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诊疗方案。

同时,内分泌科还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内分泌科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等。

其中,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我们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指导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治疗疾病,内分泌科还注重预防和健康管理。

我们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其健康状况,提供健康指导和建议。

通过定期的随访和监测,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内分泌科,我们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科学为导向”的宗旨,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关怀,每一位患者都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重获健康和幸福。

内分泌科是一个具有专业水准和人性关怀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内分泌系统健康管理服务。

我们将秉承医者仁心的理念,竭诚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助其重获健康和幸福。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在内分泌科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重拾健康、重获快乐。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一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14.901)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E14‎.901)中医诊疗方案‎(二)消渴足病(BWC200‎)—(糖尿病足E1‎4.606)中医诊疗方案‎(三)消渴并痹病(BNV08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E14‎.408+)中医诊疗方案‎二、瘿病(BNG12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E05.901)中医诊疗方案‎三、骨痹病(BNV09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M81.991)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14.901)中医诊疗方案‎消渴(BNV060‎)—(糖尿病E14‎.901)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域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l999年W‎H O/ADA所定标‎准,列表如下。

表 1 糖尿病、IGT和IF‎G诊断标准全血血浆静脉血毛细血管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糖尿病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糖耐量受损(IGT)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注:表中血糖单位‎m mol/L,括号内为mg‎/dl。

2.中医辨证标准‎以中医四诊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进行系统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1.概述消渴病(糖尿病 BNV060 E14.901)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阴虚热盛证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2.3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查可确诊。

3.中医辨证治疗3.1 阴虚热盛证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

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 湿热困脾证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

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泄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甚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

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而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 血瘀脉络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枝、桂枝以温通脉络;胸痛甚者加丹参、檀香以活血行气止痛;腰痛甚者加牛膝、川断以补肾壮骨、活血止痛。

特色疗法:电脑糖尿病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7%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5.入院标准:①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②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③血糖忽高忽低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④合并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病、糖尿病足、感染时;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6.出院标准:达到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有效标准者。

消渴病痹症中医诊疗方案1.概述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E14.408+)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按临床表现分为双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2.诊断标准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气虚血痹证症状: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著,入夜疼痛加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晄白,自汗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②寒湿阻滞证症状:患肢发凉,触之皮温降低,畏凉喜暖,皮肤苍白,遇冷则痛,得热则舒,午后患肢肿胀,且有沉重感,呈袜套样分布,趺阳脉搏动微弱,可见间歇性跛行,口渴欲热饮,小溲清长量多,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③肝肾两虚证症状:手足麻木,伴四肢挛急、疼痛,部分患者疼痛颇剧,状如针刺,伴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④脾虚痰阻证症状:胸闷纳呆,肢体重着,麻木不仁,或如蚁行,乏力倦怠,兼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胁作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濡滑。

⑤瘀阻脉络证症状:周身关节疼痛较剧,痛如针刺感,痛有定处,肿胀拒按,面色黧暗,肌肤干燥,渴不欲饮,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不利。

2.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①有明确的糖尿病(消渴病)病史。

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初起常呈刺痛样或蚁走样或电击样,可按神经走行疼痛,夜间加剧。

中期陷入麻木状态,尤其明显足底麻木感。

晚期肌肉萎缩,营养障碍,皮肤温度低,光滑,变薄,干燥易裂。

③有异常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④肌电图检查:表现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⑤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3.中医治疗3.1辨证分型口服中药汤剂①气虚血痹证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生黄芪,桂枝,赤、白芍,当归,丹参,甘草。

加减:气虚较重加党参、白术;血虚明显加熟地、阿胶;气虚卫表不固,自汗出者重用黄芪、桂枝、白芍,加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功;疼痛较剧者加片姜黄;腰膝酸痛者,加牛膝、川断、杜仲以益肾健壮腰;因气候变更而疼痛加剧者加防风、羌独活以祛风行痹通络;偏于上肢加桑枝、威灵仙;偏于下肢加木瓜、牛膝、地龙;兼瘀血加鸡血藤、红花、桃仁。

②寒湿阻滞证治法: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川乌,桂枝,独活,桑寄生,当归,赤芍,红花,牛膝,川断,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

加减: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加鹿角霜、仙灵脾、菟丝子;痛甚者,加乌梢蛇粉吞服,或加元胡、乳香、没药;风寒束表者,加防风、荆芥。

③肝肾两虚证治法:补肝益肾,缓急止痛。

方药: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牛膝,当归,白芍,甘草,枸杞子。

加减:筋脉拘急作痛剧烈加丹参、木瓜;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腰酸膝软目涩加女贞子、旱莲草;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山萸肉、生地以补益肾阴;偏于肝阴虚者重用白芍、枸杞、生地以养肝柔肝;肌肉疼痛重者加地龙、桑枝、鸡血藤、丹参以养血舒筋通络。

④脾虚痰阻证治法:益气健脾,化痰通痹。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补中益气丸加减。

茯苓,半夏,枳实,陈皮,党参,白术,大腹皮,当归。

加减:湿痰盛,呕吐恶心加川朴、苍术、砂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较重加独活、防风、僵蚕;畏寒肢冷加桂枝、白芍以温阳通络和营;关节肿痛剧者加用甘遂以祛痰逐饮,消肿散结;痰浊流窜,痛麻部位不定者为风痰,加用白附子、制南星、皂角以祛风涤痰。

⑤瘀阻脉络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痹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乳香,没药,地龙,牛膝,生地。

加减:瘀血凝滞较重者加用全蝎、山甲等虫类药以搜剔祛风,通络止痛;瘀滞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不足,酌加桂枝、黄芪以益气助阳,通达血脉。

3.2 特色疗法:中药熏洗治疗①阳虚寒凝血瘀型:用方:透骨草,川乌,草乌,白芷,艾叶,红花,桂枝。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度,浸泡20-30min,14日为1疗程。

②阴虚热壅血瘀型:用方:银花,侧柏叶,生石膏,芒硝,冰片,红花。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30度,浸泡20-30min,14日为1疗程。

3.3 针灸治疗:①气虚血痹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②寒湿阻滞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③肝肾两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④脾虚痰阻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

⑤瘀阻脉络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4.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疗效指数≥95%显效:75%≤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5%无效:疗效指数<30%4.2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效果评价(以改善最明显者为准)显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5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