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概述
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7张PPT)

趣味百家——连连看
孔子说 我义,民贵君轻
孟子说
墨子说
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
庄子说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我顺其自然
评说诸子
假如你在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 爷爷慢吞吞地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努力了就好,要顺其 自然。”
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 A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 家的风范 B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 子的做法
C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 老子真传
D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开学初就制定了学习规则, 并严格执行
(模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孔子传》中指出:
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 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 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 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 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 卒年份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 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余秋雨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 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 不亡之术也。”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韩非子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下列能为钱穆先生这一观点提供佐证 的是( )
历史:1.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三)

课后探究:
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 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 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 决办法。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 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 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儒家学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儒家学派
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 人守株待兔一样?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三、法家学派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术、势三者的结合。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四、墨家学派
孟轲
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地址:中国山东邹县
网址:/Index.html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百家争鸣笔记整理

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竞争、学习和吸收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剧变,促成了不同政治主张和学派的形成;统治阶级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尚未实现统一),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上:诸侯为了争霸,招贤纳士,“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三、“百家争鸣”的概况(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主要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孔子思想及成就A.政治上:“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礼”——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天命观:重人事,远鬼神C.对文化教育的贡献:①开创私学②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创私学和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④编订和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善论”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提出“君民舟水论”,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主张“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隆礼重法)(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法则世界万物总在不停的运动着,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主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治国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乎自然,不妄为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法则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地万物为一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逍遥自得(三)、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代表新兴贵族阶级的利益)的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中央集权)法治观: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改革观:主张顺应历史的发展,变法革新(四)、墨家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的思想和贡献政治上:“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节俭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1.1百家争鸣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足食…民信之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 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 业税)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政令.思想.言行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墨家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儒家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 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 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 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 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 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 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 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 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 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八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社会演变。
历史课程旨在教授学生有关过去的知识,以帮助他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八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讨论八年级历史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起源、内容和特点等。
一、定义“百家争鸣”源于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一时期,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各有它们自己的见解和理念,因此就会产生各自的观点,从而引发了不同流派之间的讨论、争辩和对抗。
这种争辩,被称为“百家争鸣”。
在历史学科中,“百家争鸣”代表了一种多样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传统的现象。
这种传统旨在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激发思考和创新能力,建立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分析。
二、起源“百家争鸣”起源于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非常动荡和复杂。
由于各地的君主和政治家均有其个人理想和政治野心,因此他们会派遣信使,招揽各地为数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等人才,以之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常常就各自的信仰和理想进行公开演讲、辩论和交流,从而促进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流。
三、内容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八年级的历史百家争鸣通常是指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和哲学理念。
这些流派和理念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
儒家: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道家经典包括《道德经》、《真经》、《列子》等,强调追求道的境界,无为而治,减少对社会的干预。
法家:法家经典包括《韩非子》、《慎子》、《申不害》等,强调依法治国,以法律为基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墨家: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强调爱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名家:名家代表作品包括《荀子》、《韩非子》等,强调人性的根源在天命,人的性格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和教导进行改变。
纵横家:纵横家思想重视实用主义,认为一种成功的策略应该包含一些粗俗的特征,例如暴力、欺骗和权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课文注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课文注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
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
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
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1百家争鸣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仁的思想 异 政治思想 人性论 同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都是儒家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思考1: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儒家强调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 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的“诚信”、“仁爱”、“尚义”、“和谐”、“自律”、“孝”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 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 有经济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地主阶级兴起掌权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二)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孟子提出“仁政”
(1)孟子简介:孟子(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思想主张: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和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材料;克已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目的: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评价:A、局限: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具有 政治上的保守性。B、积极: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政治思想 思想学 说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 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 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 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 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 2564 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 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呼吁将教师节 改期。魏明伦、李汉秋等政协委员更 是提出了教师节改期的提案。他们提 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 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 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9 月28日。“孔子”是中国最大的文化 符号,把中国的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 日既有纪念意义,也可赋予节日更深 厚的文化内涵。
孔子之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1. 有教无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2.因材施教; 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学习要实事求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 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 要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要不耻下问;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要全面发展; …… ……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 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乐》(佚失)
【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 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 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 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 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 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 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 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 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 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植杏树, 遂以“杏坛”名之。后世将杏 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 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 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 南亚诸国。
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 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 向全球伦理宣言》
孔子之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语出于《论语· 颜渊篇》,是孔 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 精华之处。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 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曲阜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 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 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 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 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 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 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 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 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 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2013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 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 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 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 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 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 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背景: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 社会大变革时期。
•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 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 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学术环境宽松 活泼,形成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 会力量。 • 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民本:提出“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贵君轻”
——《孟子· 公孙丑》 仁政:反对苛政
和。
——《孟子· 公孙丑》 伦理观:主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性本善”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幼,以及人之幼战国时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大变革 的时期。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 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 放政权以延揽人才。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 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纷纷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 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 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儒学的兴起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自西汉 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孔 子 (前551-前479 )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