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处理措施

合集下载

儿科急救流程

儿科急救流程

儿科急救流程一、急救前准备儿科急救是指在儿童发生急性疾病或意外伤害时,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进行儿科急救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确定急救环境安全:首先要确保急救环境的安全,包括将儿童从危险的环境中转移出来,避免二次伤害。

2. 呼叫急救电话:紧急情况下,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120,告知儿童的病情和所在位置。

3.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儿科急救时,医务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急救箱中应备有常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呼吸道畅通器、心电监护仪、氧气瓶、静脉输液器等,以备急需。

二、急救流程1. 评估患儿状况:在进行急救时,首先要评估患儿的状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方面。

可以通过观察患儿的表情、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和心率等指标来判断患儿的状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儿呼吸道受阻,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以采取头后仰、下颌提拉等方法,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3. 呼吸急救:如果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12-20次,直到患儿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4. 心脏按压:如果患儿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按压的位置在胸骨下1/3处,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例为30:2。

在进行心脏按压的同时,也要进行人工呼吸。

5.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AED对患儿进行除颤。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分析心律和给予电击的设备,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6. 控制出血:如果患儿出现大量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直到出血停止。

7. 急救药物应用:在急救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氧气、抗过敏药物等。

但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途径,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儿科急救流程

儿科急救流程

儿科急救流程一、引言儿科急救是指对儿童在突发疾病或者意外情况下进行紧急抢救的过程。

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在急救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注意和细心的操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急救的标准流程,以确保儿童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儿科急救流程1. 保护现场在进行儿科急救时,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

检查现场是否存在危(wei)险因素,如火灾、电击、崩塌等,必要时进行紧急疏散。

2. 判断意识和呼吸对于儿童,判断其意识和呼吸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喊叫、轻拍、摇动等方式来唤醒儿童,并观察其是否故意识反应。

同时,观察儿童的胸部是否有规则的起伏,检查其呼吸是否正常。

3. 呼叫急救电话如果儿童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呼吸难点,应即将呼叫急救电话,告知现场情况,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4. 开始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如果儿童没有呼吸或者心跳,应即将开始心肺复苏。

具体操作如下:a. 将儿童平放在坚实的地面上,保持头部稍微后仰。

b. 进行心脏按压:用手掌根部的下半部份,按压儿童胸骨下缘位置,按压深度为胸骨下缘的1/3至1/2。

c. 进行人工呼吸:将儿童的鼻孔捏住,用口对口或者口对鼻进行呼吸,每次呼吸时间约为1秒,每分钟进行10-12次。

5. 控制出血如果儿童浮现大量出血,应即将采取控制措施。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者衣物直接压迫出血部位,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6. 处理骨折和骨裂如果儿童浮现骨折或者骨裂,应尽量保持其不动,并用固定物(如板条、绷带等)进行固定。

同时,可以给儿童服用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7. 处理窒息如果儿童窒息,应迅速采取救治措施。

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进行胸部冲击法,即用力拍击儿童背部;对于较小的儿童,可以采用胸部按压法,即用手指按压儿童胸骨下缘位置。

8. 处理烧伤和烫伤如果儿童浮现烧伤或者烫伤,应即将用冷水冲洗伤口,以降低伤口温度。

同时,用干净的纱布或者干净的衣物覆盖伤口,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儿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儿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儿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1. 呼吸急救
- 确保气道通畅:采取头后仰、下颚抬起等方法,清除阻塞物。

- 辅助通气:采用人工呼吸或呼吸机等方式,维持正常的氧气
供应。

- 治疗原发疾病:根据病情确认疾病原因,给予相应治疗。

2. 心脏急救
- 心肺复苏:按照基本生命支持(BLS)的原则进行心肺复苏,包
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 继续监测:通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患儿的心脏
状况,随时调整处理方式。

- 心脏除颤:如情况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电除颤。

3. 循环急救
- 血流支持:及时给予输液、输血等药物治疗,维持患儿的血
液循环。

- 控制出血:如有明显出血,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控制出血量。

- 积极处理原因:根据病情迅速诊断疾病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4. 神经急救
- 神经功能监测:通过观察意识、瞳孔反应等指标判断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

- 缓解颅内压力:如有颅内压力增高,需及时采取降低颅内压力的措施,如利尿、脑室引流等。

- 神经保护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保护患儿的神经系统。

以上是儿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的简要介绍,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操作规范、快速和有效。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在儿科医疗工作中,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可能会突然发生各种紧急情况。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需要熟悉并掌握常见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法。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儿科常见的紧急情况及其应对措施。

一、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发生在 6 个月至 5 岁的儿童。

当患儿体温突然升高至39℃以上时,可能会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

应急预案:1、保持冷静,立即将患儿侧卧或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2、解开患儿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3、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但如果患儿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

4、迅速测量体温,如果体温超过 385℃,应立即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

5、尽快送往医院急诊治疗。

1、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

2、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脑电图、血常规等,以明确惊厥的原因。

3、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一般预后良好,只需控制体温,预防再次发作。

对于复杂性高热惊厥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儿,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从而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在儿科,常见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呼吸道异物等疾病。

应急预案:1、立即将患儿置于半卧位或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2、给予吸氧,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痰。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5、紧急联系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

1、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患儿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一、引言儿科急救工作流程是为了应对儿童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

该流程旨在提供儿科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指导,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急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急救前准备、现场评估、生命支持和转运等。

二、急救前准备1. 紧急通知:当接到儿童急救电话时,医务人员应迅速反应,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派遣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装备准备:医务人员在急救车上应确保常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已经准备齐全,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氧气瓶、急救药品等。

3. 人员准备:医务人员应确保自身具备儿科急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以保证能够熟练应对各种急救情况。

三、现场评估1. 安全评估: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评估现场的安全情况,确保自身和患儿的安全。

2. 意识评估:医务人员需要判断患儿的意识状态,包括意识清醒、意识模糊或昏迷等级别。

3. 呼吸评估:医务人员应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和深度,检查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异常呼吸音。

4. 循环评估:医务人员需要检查患儿的脉搏、血压和皮肤颜色,以判断循环系统的状况。

5. 损伤评估:医务人员应仔细检查患儿的身体是否有明显的外伤,并评估伤势的严重程度。

四、生命支持1. 呼吸道管理:医务人员应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采取适当的方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

2. 心肺复苏:根据患儿的心跳和呼吸情况,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等。

3. 血管通路建立:医务人员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输液、给药和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4. 药物应用: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要,医务人员可以使用适当的急救药物,如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5. 体温调节:医务人员应保持患儿的体温稳定,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或保温措施。

五、转运1. 转运准备:医务人员应在患儿的病情稳定后,进行转运准备工作,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固定伤口、准备转运设备等。

2. 转运方式选择: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要,医务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包括救护车、直升机等。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一、引言儿科急救是指对儿童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或其他急性状况下进行紧急医疗处理的工作。

儿科急救工作流程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供高效、安全和及时的急救服务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急救工作流程的标准格式。

二、接诊与初步评估1. 接诊- 接到急诊电话后,医护人员应迅速响应并获取患儿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

- 根据患儿症状的紧急程度,按照急救优先级进行分类。

2. 初步评估- 医护人员应通过电话或现场观察,初步判断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如准备急救药品、设备等。

三、现场急救处理1. 现场安全- 医护人员应确保现场的安全,防止进一步的伤害或感染。

- 如有必要,应对现场进行简单的清理和消毒。

2. 呼吸道管理- 对于呼吸困难或窒息的患儿,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清除气道阻塞物、进行人工呼吸等。

3. 心肺复苏-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儿,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心肺复苏的方法和药物。

4. 出血控制- 对于大量出血的患儿,应迅速控制出血源,如使用压迫止血法、包扎等。

5. 骨折与创伤处理- 对于骨折或创伤的患儿,应稳定伤口,并及时送往手术室或骨科进行进一步处理。

四、转运与转诊1. 转运准备-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病情的需要,准备相应的转运设备和人员。

- 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患儿,应提前与目标医疗机构进行沟通,确保接诊的顺利进行。

2. 转运方式- 根据患儿病情和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3. 转诊- 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或专科医生处理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转诊。

- 医护人员应提供详细的病历和转诊报告,确保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

五、记录与报告1. 记录-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病情、急救处理过程等。

- 记录应准确、清晰,并在合适的时间点进行。

2. 报告- 医护人员应向上级医生或急诊科主任汇报患儿的病情和急救处理情况。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

儿科常见应急预案及处理在儿科医学中,常见应急情况包括窒息、溺水、失血、骨折、烧伤、中暑等。

下面将针对每种应急情况进行具体的应对措施。

1. 窒息:- 确认婴儿或儿童是否无法呼吸、无法发声或无法咳嗽。

- 对于婴儿,用手辅助给其背部敲击,如果仍然无效,可进行正面心窝部压迫。

- 对于儿童,施行胸部挤压(心肺复苏)。

- 积极呼叫急救服务或将婴儿或儿童送往医疗机构。

2. 溺水:- 尽快将婴儿或儿童从水中抱出并将其置于安全的地方。

- 如婴儿或儿童无法自行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 如果需要,呼叫急救服务或将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3. 失血:- 尽快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 如伤口严重,使用压迫带或止血带进行止血。

- 拨打急救电话或将儿童送往医院急诊室以寻求进一步的治疗。

4. 骨折:- 在移动骨折部位之前,固定伤处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 如骨折引起大量出血或出现其他严重问题,应优先进行止血或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

- 将骨折部位固定,避免移动,并尽快送儿童到医院寻求专业治疗。

5. 烧伤:- 立即将受伤的儿童从火源处移开,并迅速将烧伤部位放置于凉水中冲洗。

- 切勿使用冰块或冷水包裹进行冷却,以免加重烧伤。

- 轻度烧伤可自行处理,但严重烧伤需立即就医。

6. 中暑:- 将中暑的儿童移到阴凉处,并让其休息。

- 给予足够的水分,并用湿毛巾或冷毛巾轻拍其身体以降温。

- 如儿童症状持续恶化,应迅速送往医院就诊。

以上应急预案仅为一般指导,具体情况下,儿科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士应该根据儿童的病情和具体的急救需求进行处理。

在任何情况下,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家长或监护人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儿童应急情况。

儿科应急预案及程序

儿科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目的为保障儿科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及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儿科所有科室,包括门诊、病房、急诊等。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儿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儿科应急小组,负责日常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应急预案内容1. 小儿休克应急预案(1)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

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以利于呼吸。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

方法是将患儿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后仰,同时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

(3)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

迅速建立1—2条大管径的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2:1等张含钠液扩容,并同时采血配血。

(4)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 小儿惊厥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外界刺激。

(2)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

(4)给予抗惊厥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

3. 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立即停止输液,观察患者症状。

(2)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休克症状,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

4. 住院患儿发生误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立即停止喂食,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

(2)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3)如误吸物进入气道,给予吸引器吸出。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立即给予紧急处理。

5. 住院患儿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立即将患儿抱起,检查受伤情况。

(2)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等。

(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立即给予紧急处理。

五、应急程序1. 发现紧急情况,立即报告儿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2. 儿科应急小组迅速组织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常见儿科急症的处理
1. 哮喘持续状态
(1)氧疗:吸氧浓度 40% 为宜,流量 4~5L;
(2)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每日 2~6 mg/kg,分 2~3 次输注;或氢化可的松每次 5~10 mg/kg,q6 hr;或地塞米松每次 0.25~0.75 mg/kg;
(3)吸入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第 1 小时,每 20 分钟吸入 1 次,以后每 2~4 小时 1 次;每次沙丁胺醇 2.5~5 mg 或特布他林 5~10 mg;
(4)氨茶碱静脉滴注:2~4 mg/kg. 次,口服 4~6 mg/kg. 次,每 6~8 小时1 次,注意其不良反应;
(5)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每次皮下注射 1:1000 浓度,0.01 mL/kg,儿童最大不超过 0.3 mL,必要时 20 分钟使用 1 次,不超过 3 次;
(6)异丙托溴铵(异丙阿托品):每日 3~4 次,<6 岁,0.4~0.6 mL/次,6~14 岁,0.6~1 mL/次,>14 岁,0.8~2 mL/次;
(7)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慎用其他镇静药;
(8)沙丁胺醇口服:0.1~0.15 mg/kg. 次,tid;
(9)补液、纠正酸中毒;
(10)出现呼吸机疲劳、意识障碍、发绀进行性加重、PaCO2 ≥ 65 mmHg 时,给予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2. 急性喉炎(喉梗阻)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或者甲泼尼龙;轻者可口服泼尼松;
(3)烦躁时可镇静,痰多时可用祛痰药,不宜使用氯丙嗪和吗啡;
(4)注意与气道异物进行鉴别,必要时气管切开。

3. 惊厥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监护生命体征;
(2)地西泮静脉注射,每次 0.3~0.5 mg/kg,10 岁以内可以按照每岁 1 mg 计算;5 岁以下不超过 5 mg/次,5 岁以上不超过 10 mg/次,15~20 分钟后可重复 1 次,24 hr 可用 2~4 次;
(3)10% 水合氯醛 0.5 mL/kg 保留灌肠;
4. 惊厥持续状态
(1)首选地西泮;
(2)咪达唑仑:首次负荷剂量 0.1~0.3 mg/kg,速度每分钟不超过 2 mg,必要时 5~10 分钟后可以重复,随后持续泵入,1~6 μg/kg.min 开始,最大可至 8~9 μg/kg.min,加量间隔时间不少于 15 min,维持 24~48 hr,而后可 2 hr 减量 1 次,至停用;
(3)苯妥英钠: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负荷量 15~20 mg/kg,静脉注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 1 mg/kg,先用 10~15 mg/kg,1 hr 后再用 5 mg/kg ,如仍不能控制,1 h 后再用 5 mg/kg ,12~24 hr 后使用维持量,3~5 mg/kg. 次,1~2 次/日;
(4)苯巴比妥(国内为肌注剂):负荷量 15~20 mg/kg,维持量 3~5 mg/kg.d,分 2 次;
(5)丙戊酸钠:2 岁以上,首次剂量 15~20 mg/kg,于 0.5 小时内静脉注射,继以 1 mg/kg.h 持续静脉滴注,维持 12~15 hr,总量为 20~30 mg/kg;(6)丙泊酚:1~2 mg/kg 静脉注射,之后 2~10 mg/kg.h 静脉持续泵入。

5. 过敏性休克
(1)终止过敏物质,立即皮下或者肌肉注射 0.1% 肾上腺素,每次 0.01~0.03 mg/kg,一般来说,多用肌肉注射法给药,每 15~20 分钟重复给药一次直到临床症状改善。

对于无心脏骤停的过敏性休克中可以用 0.01%肾上腺素静注(为常规用于心脏骤停剂量的 5%~10%)。

(2)肌肉注射异丙嗪,每次 0.5~1 mg/kg;
(3)地塞米松每次 0.1~0.25 mg/kg 或氢化可的松每次 8~10 mg/kg 加于 5% 葡萄糖 20~40 mL 静脉注射或滴注,4~6 hr 后可重复;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5)补充血容量;
(5)10% 葡萄糖酸钙 5~10 mL 稀释于 10% 葡萄糖 30 mL 中缓慢静脉注射;
6. 心跳呼吸骤停
(1)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及人工呼吸;
•按压 100~120 次/分,按压幅度至少达胸廓前后径的 1/3,每次按压后胸壁完全回弹复位,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人工呼吸单人时每 30 次心脏按压给予 2 次,双人时每 15 次心脏按压给予 2 次;
(2)尽快建立心电监护、静脉通路、气管插管;
(3)肾上腺素静脉或骨髓内注射,1:10000 浓度 0.01 mg/kg(0.1 mL/kg),3~5 分钟一次,单次最大剂量 1 mg;气管导管内给药,1:1000 浓度,0.1 mL/kg(0.1 mg/kg);
(4)硫酸阿托品:静脉或骨髓内注射,0.01~0.02 mg/kg,单次最小剂量 0.1 mg;单次最大剂量儿童 0.5 mg,青少年 1 mg,无效可间隔 5 min 重复 1 次,总剂量最大儿童 1 mg,青少年 2 mg;
(5)纳洛酮:静脉或骨髓内注射,0.1 mg/kg,必要时每 2 分钟重复一次,最大剂量 2 mg;
7. 呼吸衰竭
需查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依据,其临床意义如下:
呼吸衰竭治疗目标是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8. 气管插管
不同年龄患儿气管插管的内径和长度如下:
纠正酸中毒及应用呼吸机。

9. 心力衰竭
监护生命体征、吸氧、休息、镇静、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洋地黄制剂的用法:
氢氯噻嗪:口服,1~2 mg/kg.d,分 2 次服用;
呋塞米:静脉,1~2 mg/kg. 次,Q6~12 h;口服,1~4 mg/kg.d,Q6~12 hr;螺内酯:口服,1~2 mg/kg. 次,Q12 hr;
注意补钾。

10. 中毒
起病急,病史不明,不能用一种疾病解释的症状及体征,多器官受累时要考虑到中毒。

(1)洗胃:但是强酸、强碱中毒切记不能洗胃;
(2)催吐:刺激咽后壁或者用吐根糖浆(6~12 月 10 mL,1~12 岁 15 mL,大于 12 岁 30 mL),继而饮水;汽油、煤油及油脂类禁用催吐。

(3)导泻:硫酸镁或硫酸钠;
(4)亚硝酸盐中毒:亚甲蓝(美蓝)每次 1~2 mg/kg,配成 1% 溶液,静脉注射,或每次 2~3 mg/kg 口服,1 h 后可重复,同时吸氧;
(5)有机磷中毒:氯解磷定或碘解磷定每次 10~15 mg/kg,用 5% 葡萄糖配成2.5% 溶液静脉缓慢注射,2~4 hr 后可重复;阿托品要根据中毒轻重给药(具体见药学扑克牌);
(6)敌鼠中毒:维生素 K1 每次 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 2~3 次,持续 3~5 日;
(7)一氧化碳中毒:尽早高压氧治疗,甘露醇及利尿剂减轻脑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