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ppt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概论》PPT课件(1)

《中医诊断学概论》PPT课件(1)
神乱鉴别表
类型
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
焦虑恐惧
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居。
卑谍、脏躁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虚证
狂躁不安
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狂病、外感热病
痰火扰心
阳证
淡漠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切诊--
脉象和身体局部的变
-----
触觉
病人全身及局部神色形 态和排泄物的形色质量
(一)诊法
四诊收集到的资料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和不适(问诊)
体征:指客观能够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闻诊、望诊、切诊)
症状(病状(病形病候
(二)诊病:
病 名
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疬、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聚星障
病危,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 乱 精神错乱 神志失常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的神志失常。其神志失常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具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
望神的内容和意义
(三)对神气的判断
(二)诊法合参
四诊参合,难分先后:问—闻,望——问、闻,按——望、问诊察排出物——望色、形,闻气,问感 觉。腹诊——望色泽、形状;叩诊听声音;按诊知冷热、软硬;问喜恶。
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检查发现病情
视觉—望
听觉—闻
嗅觉—闻
言语—问
触觉—切
不能代替
(三)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概括为 4 4 3 3 3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患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临终前突然 在颧颊部泛现红色,称为“戴阳”。 提示正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 与水疱
————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中医诊断学辨证PPT

中医诊断学辨证PPT
补肝肾调经。
THANKS
[ 感谢观看 ]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胸腹等部位,以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病位。
CHAPTER 05
辨证案例分析
感冒的辨证治疗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 痛,鼻塞声重,喉痒,痰白清稀
,宜用辛温解表法。
风热感冒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咽痛 ,痰黄稠,宜用辛凉解表法。
暑湿感冒
发热,汗出热不解,肢体酸重或疼 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苔黄腻,宜用清暑祛湿解表 法。
中医诊断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诊断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随着历代医家的 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医诊断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逐 步完善和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诊断学也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数字 化。
VS
总结
三焦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 过对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 为治疗提供依据。
CHAPTER 03
常见证候现的证候
详细描述
表证多因外邪侵袭所致,常见症 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 薄白脉浮等,治疗宜解表散邪。
里证
总结词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的证候
指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是中医对温热病的一种分类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特点,分析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为治疗温热病提供依 据。
三焦辨证
三焦
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区域,是中医 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三焦辨证是 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结合 四诊资料,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传 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辨证学》PPT课件

《中医辨证学》PPT课件
【病 因】 秋令干燥或居北方干旱少雨之 处。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皮肤、口、鼻、咽 干燥。
26
a
(五)燥邪伤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口唇、鼻窍、咽喉 干燥失润,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舌 苔干燥,口渴欲饮。或见干咳少痰,痰粘 难咯,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象浮等。
27
a
【证候分析】
“燥胜则干。” 燥邪为病,最易耗损津液,故其主要病理 表现为皮肤、官窍干燥的特征。 且燥从上受,最易伤肺,临床常兼见肺系 症状。
汗出; 风邪上受——头痛 肺气失宣——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
17
a
(二)寒邪束表证=表寒证
【概 念】 寒邪束表证又称表寒证,多因 感受阴寒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寒邪所 出现的证候。
【病 因】 衣单感寒,冒雨涉水,贪凉饮 冷。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 紧。
18
a
(二)寒邪束表证
苔干燥。
动 望神、动态、脉诊 烦躁不宁,新病鼻翼煽动,数脉、
洪脉、滑脉,出血(吐血,衄血,痰中带血,色鲜红)、
45 灼痛。
a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痰涕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口不渴 面色白 按之冷 清稀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腻 脉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面色红 按之热 黄稠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数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 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 正,皆是也。”
13
a
【临床表现】
寒热 —— 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气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学辨证绪论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辨证绪论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二)定性
◆定性症状:有定性意义的症---→反映病性
◆病性:病变性质(寒、热、虚、实、痰、瘀……)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潮红---虚热
2020/12/8舌苔白腻—-寒湿
疼痛喜按---虚
胀痛---气滞8
(三)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病证发展转化 恶寒发热→但热不寒:表证------→里证
(四)识别真假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与病 机性质不符或相反的表象 颧赤如妆----真寒假热(阳虚阴盛、虚阳浮越)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一个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证
( 温病:卫分证 / 气分证 / 营分证 / 血分证 )
◆一个病在某一发展阶段可表现为几个不同的证
( 感冒:表寒证 / 表热证 )
异病同证: ◆不同病的一定发展阶段,可表现为相同的证
异病异证、同病同证
2020/12/8
5
三、审症、诊病、辨证三者相结合的中医诊断体系 ◆审症---◆辨证、辨病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12/8
1
《中医诊断学》
中医辨证学
绪论
◆定义---研究分析病情资料、辨别证候的学科
( 综合分析 )
(概 括 )
(推 断 )
临床资料--→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理本质
◆辨证方法:纲---八纲辨证 目---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卫气营血、六经、三焦、经络辨证
2020/12/8
2020/12/8
9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应用
发展历程
中医诊断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现代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中医诊断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入门的基础课程,对于认识疾病、选择治 疗方法、判断疾病预后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脏腑、病因、气血津 液等辨证方法。
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掌握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实习和见习,多参与临床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病人的声音和嗅病人之气,以辨 别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及感受,以了 解病情。
切诊
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 以获取病情信息。
八纲辩证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
根据八纲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 正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
03
中医诊断学辩证方法
三焦辩证的实践意义
三焦辩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 医生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为治疗提供依据。
04
中医诊断学案例分析
六经辩证案例分析
太阳病案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
少阳病案
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
阳明病案
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一)太阳经证
【概念】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 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 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 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临床表现】
• 恶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遏。
• 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自头项下行至背,太阳 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气血断学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临床表现】 发热—风邪侵犯太阳经,卫受邪阳浮于外,
二、六经辨证论治的创立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 景在《素问·热论》的认识基础上, 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 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 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三、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脏腑,外络于肢节。”
6.理解逆传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概念辨析】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2.血分证三大类型热盛动血、热盛动
风、热盛伤阴的鉴别。 3.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的区别 【学习时数】4 学时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 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 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 卫外的作用。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病理: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 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 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 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 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 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 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 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 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 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 证、阳证。
机及临床表现。 4.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的概念,病
机及临床表现。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5.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 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
6.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关系。
7.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 基本特点。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1.如何鉴别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2.应理解卫气营血证为温热病邪由卫 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传变,提示 病情逐渐加重,但因机体、病邪的特 殊性,其传变也会有特殊情况:可见 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 。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 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 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 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 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 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 化。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2、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 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第十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 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 焦病证的传变关系。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太阳经证、太阳腑证的概念、分型,
各自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2.少阳证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 3.阳明病证的概念、分型,各自的病
• 脉浮—正邪抗争于肌表,脉气鼓动于外。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 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 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 分: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1.太阳中风证
【概念】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 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 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 缓为辨证依据。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 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 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 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 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 杂病的脏腑辨证。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概念】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 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 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 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 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 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 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 水、蓄血之分。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 生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 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 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 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 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 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 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 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 为六经之藩篱。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3.应理解三焦为外感温热病邪侵犯三焦而见 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其中, 温热病邪逆传心包,可见侵扰神明,阳郁不 达之邪陷心包证。
4.掌握小便不利和自利是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 血证的鉴别要点之一。
5.理解中焦病证的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是 因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的缘故。
表现的各阶段不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1、六经证候的归纳:
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 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两大类。 2、六经证候的特点:
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从病变特点、病变部 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归纳六经证候的 病机,并作为指导治疗。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