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解决问题让数学更有趣简单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

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

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便于生长出知识点的树状思维导图——“智慧树”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引导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通过富有趣味的“智慧树”,让学生的思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无限延展,智慧迸发。

一、利用“思维导图”架构一年级数学知识体系,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比较清晰、简单,结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一棵棵形象直观的思维“智慧树”将低年级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小学生思维动机,帮助小学生理清思维脉络,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

而在“智慧树”的建构过程中,包含了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思维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突出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结合不同的课例,采用了不同的架构方法,同时赋予枝干不同的色彩,与学生共同建立了低年级数学学习知识体系的“智慧树”,包括:计算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图形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等方面,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4)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4)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一、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一个相对较难的概念和知识点,分数的普遍存在和其奇特的性质使得分数除法中的运算法则与整数的运算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分数除法的学习和掌握成为小学数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笔者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概念、运算法则及其实际应用理解不够清晰。

本文旨在探讨以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分数除法概念、运算方式及其实际应用的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对小学数学考试。

二、分数除法的含义和运算法则1. 分数除法的含义分数除法的含义是:将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即求出这两个分数的商。

在分子、分母之间加上除号“÷”,可表示成:a/b ÷ c /d = a/b × d/c如果已知分数 a/b 和分数 c/d,其中 c/d ≠ 0 ,则它们的除法运算可以转换成分数的乘法运算,即分数 a/b 与分数 d/c 的乘法运算,在运算结果进行约分处理,最终得到分数的商(遇到分母为 0 的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2.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1) 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2) 除数倒数,变乘法。

例如:13/15 ÷ 5/8 = 13/15 × 8/5 = 104/75三、思维导图教学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1. 思维导图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图示化的思维工具,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整理、归纳、理解和记忆知识。

思维导图通常由一个中心主题和周围关键词组成。

思维导图具有如下特点:(1) 结构简单,可读性强。

(2) 可大量使用图表、符号等,简明易懂。

(3) 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知识,提高记忆效率。

2. 思维导图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1) 研究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将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作为中心主题,分别列出分子、分母、除数、被除数等关键词,并利用箭头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结构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问题的思考

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问题的思考

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问题的思考1. 引言1.1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通过将概念、关系、信息等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思维,提高思维效率。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通过将数学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关系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制问题解决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通过绘制总结性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信息和思维的工具,它通过中心点和分支结构来呈现主题和相关信息之间的关联。

思维导图通常由一个中心主题开始,然后根据主题的不同方面分支出相应的子主题,再根据子主题展开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这种结构使得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思维导图的特点包括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

由于思维导图一般采用图形和颜色等视觉元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抓住重点,从而快速理解信息。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整合和归纳知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思维导图也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通过不断添加新的分支和关联,思维导图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调整,帮助人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连接线和符号等方式展示信息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更容易发现问题的逻辑和规律。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理解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全)

(完整版)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全)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全)一、数的概念1. 自然数自然数是无限的,可以一直往上数。

自然数是离散的,相邻的自然数之间没有其他数。

自然数是可数的,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

2. 整数整数是可加的,可以相加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减的,可以相减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乘的,可以相乘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除的,可以相除得到新的整数。

3. 分数分数有分子和分母两部分,分子表示被等分的部分,分母表示等分的总份数。

分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分数可以化简,即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4. 小数小数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整数部分表示整体中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表示整体中的小数部分。

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小数可以化简,即去掉末尾的0。

二、数的运算1. 加法加法是可交换的,即加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加法是可结合的,即加数可以按照任意顺序相加。

加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2. 减法减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减法的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3. 乘法乘法是可交换的,即乘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乘法是可结合的,即乘数可以按照任意顺序相乘。

乘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4. 除法除法的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分数。

除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三、几何图形1. 线段线段有长度。

线段可以测量。

线段可以比较长度。

2. 角角有大小。

角可以测量。

角可以比较大小。

3. 三角形三角形有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比较大小。

4. 四边形四边形有面积。

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计算。

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比较大小。

四、数学应用1. 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

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

2. 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例如:猜数字游戏。

24点游戏。

数独游戏。

3. 数学竞赛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例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华罗庚金杯赛。

小学生数学竞赛。

五、数学思维方法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事例出发,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式。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发布时间:2021-04-12T15:58:10.5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作者:杨晓柳[导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且热门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杨晓柳(安徽省铜陵市爱国小学,安徽铜陵 244000)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且热门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思维导图不仅适用于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理学课程中,还适用于一些文学性课程。

当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串联小学数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利用其图文形式,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因此享受数学课堂,并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准确来说,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

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的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这门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更加严格。

但对于存在机械性记忆缺陷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致使他们很难进行有效学习,而思维导图法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一、准确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串联,优化教材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之为思维地图,思维导图可以以图文的形式更加系统直观且全面的展示知识点间的关联,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会更加容易。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促使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法,则可以内容清晰地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整个教材,理清学习思路,并慢慢的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这堂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方法以及其简便写法。

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两位数或三位数与一位数的口算计算。

这时学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算出得数后,教师则可以交给学生简便的计算方式,按照“末尾有零的乘法”、“四舍五入的方法 ”“乘法估算”等步骤进行笔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本文档旨在介绍《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的大纲内容和目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树状图、图表或其他可视化形式展示知识结构和思维关系的工具。

通过思维导图,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册思维导图针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程进行编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第一章:数字与计算1.1 数字的认识与比较1.2 加法与减法1.3 乘法与除法第二章:图形与运动2.1 点、线、面和立体2.2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2.3 位置与方位第三章:长度、质量和时间3.1 长度的比较与计量3.2 质量的比较与计量3.3 时间的感受与计量每章的思维导图将包含主要概念和关键知识点,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题。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使用思维导图,系统地研究数学的各个方面。

思维导图的设计将注重形象化、逻辑性和易于理解,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概念和关键点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和应用能力增强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学生将能够更加轻松地研究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研究的效果和成绩。

欢迎学生、家长和教师使用本册思维导图,愿你们都能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进步!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五年级上册中关于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研究内容。

学生将研究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应用题训练。

1.整数的运算学生将研究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他们将了解如何进行正数和负数的相加减,并通过练题进行巩固。

2.小数的运算学生将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他们将掌握小数位对齐的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

3.应用题训练学生将应用所学的数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他们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的研究中,通过掌握数的运算知识,学生将建立起对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1、三年级上册:主要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的认识、圆的画法、圆的 性质等。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 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三年级下册:主要介绍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介绍周长和面积 的概念之后,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绘制思维 导图的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比较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版本教材中“圆”的内容编排,我们选取了人教版和 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比较。
1、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对于“圆”的介绍也主要分布在三年级上册和 下册。上册主要介绍圆的认识,包括圆的概念、圆的画法等;下册则介绍圆的周 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北师大版教材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 有所增加,例如在介绍圆的性质时,北师大版教材增加了对圆心角和半径关系的 探讨。
三、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首先,通过思维导图将整个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 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2、细化知识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 分析,绘制详细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 点。
三、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在数学第10册中,每一章 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些插图和图表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帮 助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更加直观、形象。同时,这也使得学生在阅读教 材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3)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3)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应用思维导图一、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一个相对较难的概念和知识点,分数的普遍存在和其奇特的性质使得分数除法中的运算法则与整数的运算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分数除法的学习和掌握成为小学数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笔者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概念、运算法则及其实际应用理解不够清晰。

本文旨在探讨以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分数除法概念、运算方式及其实际应用的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对小学数学考试。

二、分数除法的含义和运算法则1. 分数除法的含义分数除法的含义是:将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即求出这两个分数的商。

在分子、分母之间加上除号“÷”,可表示成:a/b ÷ c /d = a/b × d/c如果已知分数 a/b 和分数 c/d,其中 c/d ≠ 0 ,则它们的除法运算可以转换成分数的乘法运算,即分数 a/b 与分数 d/c 的乘法运算,在运算结果进行约分处理,最终得到分数的商(遇到分母为 0 的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2.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1) 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2) 除数倒数,变乘法。

例如:13/15 ÷ 5/8 = 13/15 × 8/5 = 104/75三、思维导图教学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1. 思维导图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图示化的思维工具,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整理、归纳、理解和记忆知识。

思维导图通常由一个中心主题和周围关键词组成。

思维导图具有如下特点:(1) 结构简单,可读性强。

(2) 可大量使用图表、符号等,简明易懂。

(3) 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知识,提高记忆效率。

2. 思维导图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1) 研究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将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作为中心主题,分别列出分子、分母、除数、被除数等关键词,并利用箭头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结构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让数学更有趣简单(一)巧用思维导图学习差倍问题,迅速解决实际问题。

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主要涉及这几个量:差、倍数、大数、小数、1倍数。

大数-小数=差大数=小数×n解决差倍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小数为1份,并且大数是小数的n倍,根据数量关系知道大数是n份,又知道大数与小数的差,即知道n-1份是几,就可以求出1份是多少。

关系式: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复杂的差倍问题:大数与小数之间不是直接的倍数关系,而是大数比小数的n倍多m个,或少m个。

解题思路:当大数比小数的n倍多m时:给大数减去m,则大数-m=n×小数,则(大数-m)-小数=差-m转化为了一般的差倍问题,便能进行求解。

当大数比小数的n倍少m时:给大数加上m,大数+m=n×小数,则(大数+m)-小数=差+m,转化为了一般的差倍问题,能进行求解。

【一般差倍问题】一张桌子的价格是一把椅子的3倍,购买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60元,问桌椅各多少元?分析:桌子的价格与椅子的价格的差是60,将椅子看成小数占1份,桌子占3份,份数差为3-1,根据数量关系:椅子的价格为:60÷(3-1)=30(元)桌子的价格:30+60=90(元)【复杂差倍问题】果园里有苹果和桃树两种果树,小明数了数两种果树的数量,发现苹果树比桃树多了20棵,苹果树的数量比桃树数量的2倍多4棵,那么果园里苹果和桃树各多少个?分析:苹果树的数量比桃树数量的2倍多4棵,给苹果树的数量减4 ,那么这时的苹果树数量是桃树的2倍,两种果树的数量差为20-4=16.将桃树的数量看成1份。

桃树的数量为:16÷(2-1)=16(棵)苹果树的数量为:16+20=36(棵(二)借用思维导图,学习简单的盈亏问题盈亏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再求出物品数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

盈亏问题是在以前等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变形发展。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再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每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用前一个差除以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不足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总差额=多余或不足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盈亏问题的变形:两次分配给不同数量的人,每个人分的数量相同。

总差额÷人数差额=每人分配数数量例:幼儿园把一些积木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个,则剩下20个;如果每人分3个,则差40个。

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积木。

分析:每个小朋友分到的积木相等。

总差额为20+40=60,每人分的量的差额为3-2=1.因此,总人数=60÷1=60(人)一共有 60×2+20=140(个)例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

求每人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

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

列式为每人分得的数量(25-5 )÷(12-10) =10(支)一共的数量 10×12+5=125 (支)。

(三)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还原问题相关的应用题,解题更简单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大部分是按照正向,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渐求出最终的结果。

然而还有一类应用题是从所给的结果出发,利用逆推的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逆推,逐步靠拢已知条件,最终将问题解决。

这类应用题我们称之为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步骤: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弄清楚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从最后的结果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过程要点:在进行逆运算时,要注意四则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加减法和乘除法在运算中的顺序问题,以及正确的使用括号。

【例】一个数缩小10倍后再增加80,然后扩大3倍,再减去85得200。

求这个数是多少?分析:此题是还原问题。

可以抓住逆推这一思路,利用加与减、乘与除间的互逆关系,从最后一步逆推上去而得到原数。

解:①减去85得200,没有减去85时应为多少?200+85=285②扩大3倍后是285,没有扩大3倍时应为多少?285÷3=95③增加80后是95,没有增加80时应为多少?95-80=15④原数缩小10倍后是15,没有缩小10倍时应为多少?15×10=150列综合算式:〔(200+85)÷3-80〕×10=150答:这个数是150。

(四)看懂这几张思维导图,解决和倍问题相关的应用题不是问题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又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和倍问题。

在和倍问题中,已知的条件需要有两个数的和,以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解决和倍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将小数看成1份,大数是小数的n倍,大数就是n份,两个数的和为n+1份。

通过如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到的结果等于小数的数量,再根据两个数的和或者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直接求出大数。

小数=和÷(n+1)大数=小数×倍数或大数= 和-小数例题:一个箱子里有红球白球共计30个,其中红球的数量比白球的数量的2倍少3个,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分析:红球的数量增加3个,红球的数量则是白球数量的2倍,总数为30+3=33。

这时变为一般的和倍问题,将白球看成1份,总数量是3份。

白球的数量为33÷3=11,那么红球的数量为30-11=19(五)3张思维导图,让孩子轻松学会和差问题和差问题也是重要的小数与整数的应用题类型,一般是有两个数,一个为大数,另一个为小数,在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的差,再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和差应用题也称为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大数、小数、和、差。

和差问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大数和小数的和差关系,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先求大数时:(和+差)÷2=大数和-大数=小数先求小数时:(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上述关系式的原理是:小数加上两数差就是大数,两数和加上两数差便是大数的2倍;大数减去两数差就是小数,两数和减去两数差是小数的2倍。

因此,用两数和加上两数差,再除以2,就可求出其中的大数;用两数和减去两数差,再除以2,就可求出小数。

根据已经求出的一个数可求出另一个数,解决和差问题。

甲乙两人去商场购物,甲和乙共消费160元,其中甲比乙多消费了20元,问甲乙各消费多少钱?解:甲消费的钱数是大数,(160+20)÷2=90(元)那么乙消费的钱数是:160-90=70(元)答:甲消费了90元,乙消费了70元。

(六)借用思维导图,学习简单的行程问题行程问题是整数和小数应用题中典型的一类,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包含最基本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普通的行程问题关于路程、速度以及时间之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也可以进行变形: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利用这些基本的关系式可以解决一般普通的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是第二类基本的行程问题。

涉及到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

一般是在共同的时间内,甲乙两个人合起来一共走了一定路程。

可以和普通行程问题对应,速度和对应了普通行程中的速度,共同的时间对应时间,两个人的路程和对应路程。

因此对应公式有: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相遇时间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路程和=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路程=甲的速度×甲的时间乙路程=乙的速度×乙走的时间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千米,甲乙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个人几小时后相遇?解: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20÷(6+4)=2小时答:两人2小时后相遇第三类行程问题是追及问题。

在同向而行时,两个人之间的速度不一样,会产生路程差。

追及问题的共同时间是指追及时间,相当于普通行程中的时间;两个人的速度差对应的是速度,两人的路程差对应路程。

有如下公式: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甲、乙两人相距150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两人同时向东出发,几分钟后乙能追上甲?解: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150÷(75-60)=10(分钟)答:10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