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分解
第六章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

冬场,应合理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根据不同的情况,禁 止全部作业、或限止作业的种类和某些作业的渔具数量。
4.渔具和渔法的管理
对各种主要渔具,应按不同的捕捞对象,分别规定最小网 目尺寸;
禁止制造或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
对现有危害资源的渔具和渔法,应根据其危害渔业资源的 程度,区别加以管理;
第六章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
第一节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基本知识
一、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的概念及特性
渔业资源:也称为水产资源,一般指可为渔业生产开发利用、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天然水域中的水生生物资源。 《辞海》:“水域中蕴藏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 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 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 经营对象的水生生物,又称水产资源”。 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海兽类和藻类等。
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还取决于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 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该世代的数量越丰厚,其被渔 业所利用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渔业上一个世代一 生中所得到的渔获量与该世代成为补充群体时的数量成
正比。
六、捕捞过度
生物学的捕捞过度: 生物学过度捕捞的判别一般以最大持续产量为参考点 ,判别标准往往是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减少、单位捕捞 努力量渔获量下降,伴随而来的还有渔获物中的小型 个体增加,平均体长减小,有的种群还出现初次性成 熟提前现象。 经济学的捕捞过度: 经济学过度捕捞一般以最大经济产量为参考点,指捕 捞努力量超过了能产生最大经济利润的水平,导致经 济效益下降,判别标准往往是渔业的经济性状恶化, 包括渔业收入降低、投资和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等。
渔业资源管理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渔业资源管理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全球渔业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和综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管理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策略。
一、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但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渔业资源:通过合理的捕捞配额和渔业保护区等措施,可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2. 维护生态平衡:渔业资源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良好的渔业资源管理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其他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3. 促进经济发展:合理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可以维持渔业产值的稳定增长,为渔民提供经济收入,促进渔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策略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管理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举措:1. 制定合理的渔业政策:设立渔业管理机构,制定针对不同渔业资源的捕捞配额和禁渔期,建立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范。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渔业活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走私和滥捕滥猎等违法行为,减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3. 建立渔业保护区:设立一定范围的渔业保护区,限制渔业活动,保护重要的渔种繁殖和栖息地,恢复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4. 推动科学研究: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对渔业资源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为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5. 提高渔民意识: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促使渔民自觉参与到渔业资源保护中。
6. 加强国际合作: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是跨国界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渔业行业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殖技术总结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渔业行业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殖技术总结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渔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殖技术的滥用,渔业资源正在不断减少,给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殖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渔业资源管理的总结渔业资源管理是指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渔民倾向于过度捕捞,导致部分渔业资源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渔业资源管理成为保护渔业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首先,建立科学的渔业资源评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
其次,采取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和制度是重要的。
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渔业管理制度,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加强渔业资源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是必要的。
通过加强巡航执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打击违规捕捞行为,保护渔业资源的正常发展。
二、养殖技术的总结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减少,养殖技术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养殖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轻对野生渔业资源的压力。
首先,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研究渔种的生长状况、饲养环境以及水质等因素,可以制定出最佳的养殖方案,提高养殖效益。
其次,应用现代技术是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
例如,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改良渔种的性状,提高其抗病性和生长速度;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水质和养殖环境,以便及时调整养殖条件。
再次,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是必要的。
通过加强科研,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几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
渔业资源养护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渔业资源养护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渔业资源养护及生态修复是保护渔业资源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渔业资源的增值利用,修复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关键措施1. 渔业资源保护措施(1)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2)划定渔业资源保护区,设立禁渔区域,严禁非法捕捞和使用不合规的渔具。
(3)加强对渔业资源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渔民素质和意识。
2. 渔业生态修复措施(1)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污染等问题。
(2)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鱼类繁殖和栖息的场所。
(3)加强渔场的生态环境治理,减少废弃渔具和漂浮物等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3. 渔业可持续发展措施(1)推广渔业科学养殖技术和集约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和渔产品质量。
(2)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减少对野生渔资源的损害,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3)加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渔业行为,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三、实施方案1.建立渔业资源监测系统,定期对渔业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2.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设立渔业资源保护基金,用于资助资源保护工作。
3.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设立海洋生态保护基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4.加强渔民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渔业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5.加强渔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重建受损湿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6.推广生态渔业养殖技术和模式,引导渔民转变发展思路,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7.加强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渔业资源保护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2. 渔业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增加。
3. 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渔业经济效益和渔民收入稳定增长。
渔业资源分配与权益保护

渔业资源分配与权益保护渔业资源是指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的鱼类、贝类、虾蟹等水生生物资源。
合理的渔业资源分配与有效的权益保护,对于维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渔业资源的分配原则以及相关的权益保护措施。
一、渔业资源分配原则1. 公平合理原则渔业资源分配应当依据公平合理原则,即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以及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
分配应当考虑到各渔业主体的权益,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垄断,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渔业主体的发展机会平等。
2. 可持续利用原则渔业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配应当基于可持续利用原则。
这意味着分配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自然增长能力,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浪费。
同时,还应当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渔业资源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渔业资源。
3. 市场调节原则渔业资源的分配也应当依据市场调节原则,即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这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渔业权益交易制度来实现,使资源分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价值进行灵活调整。
市场调节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激发渔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渔业资源权益保护措施1. 立法保障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权益,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渔民的权益和义务,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处罚。
同时,还要加强渔业资源的监管和执法,确保资源的合法、合规开发和利用。
2. 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是保护渔业资源权益的关键。
制定合理的渔业政策,建立健全的渔业资源管理体系和监测机制,可以保障各渔业主体的利益,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
3. 加强渔业科研与创新加强渔业科研与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渔业生产水平,是保护渔业资源权益的有效途径。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渔业主体开发出更加环保、节能的捕捞工具和养殖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4. 渔业主体培训与扶持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权益,还需加强对渔业主体的培训与扶持。
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

渔业资源是人 类食物来源的 重要组成部分
01
• 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 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 对改善人类饮食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渔业资源对经 济发展具有重
要贡献
02
• 渔业产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 的重要经济支柱 • 渔业贸易有助于促进国际经 济合作与交流
渔业资源对人 类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
03
• 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 习俗 • 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 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渔业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渔业资源是水 生生态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
01
• 参与生态循环,维持生物多 样性 • 为人类提供食物、生计和经 济利益
渔业资源对全 球生态平衡具 有重要意义
02
•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 健康状况 • 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 响
渔业资源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渔业资源保护的社会参与度
01
鼓励公众参与渔业资源保护
• 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志愿者组织,吸引公 众参与渔业资源保护活动 • 为公众提供渔业资源保护技能培训,提 高公众保护能力
02
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激励机制
• 对在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的公众给予表彰和奖励 •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 企业、社会团体参与渔业资源保护
未来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发展趋势
渔业资源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渔业资 源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 加强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为渔业资 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资源保护将更加严格、规范化
• 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 渔业资源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 •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执法力度,确保法 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保护

实施区域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 区域管理政策,对不同区域的渔 业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设定捕捞配额:根据不同区域的 渔业资源状况,设定合理的捕捞 配额,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 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 的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渔业资 源,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际渔业资源管 理技术交流与合 作的重要性
国际渔业资源管 理技术交流与合 作的主要内容
国际渔业资源管 理技术交流与合 作的成功案例
国际渔业资源管 理技术交流与合 作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组织:如 联合国粮农组 织 ( FA O ) 、
世界银行 (World Bank)等
资金来源:政 府拨款、国际 援助、私人捐
维持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净化水质:鱼类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调节气候:海洋中的鱼类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调节气候。 提供食物:渔业资源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渔业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为人类提供食物、就业和收入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确保渔业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
生态补偿的概念:通过经济手段,对因保护渔业资源而受损的经济主体进行补偿 生态补偿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可持续 生态补偿的方式: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生态补偿的效果: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渔民收入
政府角色:制定政策,加强监管, 提供资金支持
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减少 浪费,参与海洋保护活动
渔业工作管理制度

渔业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渔业工作,提高渔业生产效率,保护水域资源,确保渔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渔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渔业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合法、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渔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条渔业管理工作应严格依法行政,落实科学、公正、公平的管理制度。
第五条渔业管理工作应贯彻实施渔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强渔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
第六条渔业管理工作应重视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渔民的技术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条渔业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监控和调度。
第八条渔业管理工作应推动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第二章渔业生产管理第九条渔业生产管理应根据水域资源和气象条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作业日程。
第十条渔业生产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
第十一条渔业生产管理应加强对水域环境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第十二条渔业生产管理应遵循渔业防灾减灾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的工作。
第十三条渔业生产管理应严格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四条渔业生产管理应合理规划和开发水域资源,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效益。
第三章渔业社会管理第十五条渔业社会管理应加强对渔民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渔民权益保障机制。
第十六条渔业社会管理应推动渔业产业化,加强农民工程拓增渔业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十七条渔业社会管理应加强对渔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和指导。
第十八条渔业社会管理应建立健全渔民信用体系,加强对渔民的信用管理。
第四章渔业市场管理第十九条渔业市场管理应推动渔业品牌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十条渔业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促进渔业品种结构调整。
第二十一条渔业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打击非法渔业活动。
第二十二条渔业市场管理应推动渔业产业化合作,加强渔业企业的市场经营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我国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 主要法律规定
一、《渔业法》的有关规定
1.对捕捞业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 3.对捕捞活动以及其他影响渔业资源的活动的限制 4.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 5.有关的法律责任
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有关规定
1.规定渔业资源保护对象
重点加以保护: (1)海水鱼:带鱼、大、小黄鱼、蓝园鲹、沙丁鱼、大平洋鲱、鳓鱼、真
渔业资源的特点
再生性 再生能力的有限性 自然波动性
渔业资源的自然特性
流动性(洄游性) 多样性 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利用对象的特定性 资源共享性
资源稀缺性
渔业资源利用上的特点
竞争性
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风险性 渔民对渔业的依赖性
二、我国渔业资源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产卵亲鱼数量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人为捕捞因
素。如果大量亲鱼被人为捕捞,必然会影响补充群体 的数量。
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
既取决于世代数量的丰厚程度,更受捕捞的影响。 捕捞是引起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 的大小取决于捕捞的强度(包括捕捞工具的数量、性能
和捕捞技术以及捕捞作业时间的长短等)。
第六章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
第一节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基本知识
一、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的概念及特性
渔业资源:也称为水产资源,一般指可为渔业生产开发利用、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天然水域中的水生生物资源。 《辞海》:“水域中蕴藏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 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 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 经营对象的水生生物,又称水产资源”。 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海兽类和藻类等。
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珍珠贝、河蚌;
(5)淡水食用水生植物类:连藕、菱角、芡实等; (6)其他:白鳍豚、鲸、大鲵、海龟、玳瑁、海参、鸟贼、鱿鱼、乌龟。
我国周边海域资源主要特征:
明显的地方性和独立性;
种类多、数量少,地方差异性大;
海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处于世界主要 渔业海域的中偏下水平。
2.淡水渔业资源
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超过17.60km2,气候差异明显
,淡水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据调查,全国土著淡水鱼类
804种,过河口咸淡水洄游性鱼类60多种,贝类170多 种,淡水虾类60多种。此外还有丰富的龟、蟹类等淡水 动物资源,其中中华绒螯蟹在淡水渔业资源中占很重要 的地位。水生植物中维管束植物约180多种。
2.水域环境因素 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水文条件和海况等的变动。
3.人为捕捞因素
如果捕捞过度,使种群生长量和补充量不能补偿自然 死亡量和捕捞死亡量时,则直接导致资源量减少。
五、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
生物学上:补充群体是指鱼类等经过卵、仔鱼和幼鱼等 阶段的发育,并在初次性成熟后进入产卵场进行产卵活 动的群体,也就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统称为补充群体。 剩余群体是指重复产卵的个体所形成的群体。对于一年
2.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
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一般都经历四个阶段, 即:开发不足(开发初期)阶段;渔获量增长(中度开发)阶段; 利用过度(充分开发)阶段;渔业资源管理阶段等。
四、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
1.渔业资源自身的因素 主要来自繁殖、生长、自然死亡、种间和种群之间的
相互影响。
鲷、黑鲷、二长棘鲷、红笛鲷、梭鱼、鲆、鲽、石斑鱼、鳕鱼、狗母鱼、金线鱼 、鲳鱼、鮸鱼、白姑鱼、黄姑鱼、鲐鱼、马鲛、海鳗;
(2)淡水鱼: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鲌鱼、红鳍鲌、鲮鱼、鲫
鱼、鲥鱼、鳜鱼、鲂鱼、鳊鱼、鲑鱼、长江鲟、中华鲟、白鲟、青海湖裸鲤、鲚 鱼、银鱼、河鳗、黄鳝、鲴鱼;
(3)虾蟹类:对虾、毛虾、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青蟹; (4)贝类: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瑶、文蛤、杂色蛤、
基本特征:
按地理分布,鱼类种类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 在鱼类种类方面,鲤科比例最高; 过河口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大多是名贵种类。
三、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知识
1.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渔业资源具有再生性和波动性。 渔业资源的再生包括生长和繁殖,都可使资源数量 获得增加。 渔业资源的波动性主要来自渔业资源的自然死亡、 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捕捞活动的影响,以及渔业资源 本身的种群结构和种间关系的影响。在环境正常和人为 捕捞适度的情况下,渔业资源数量的维持可实现平衡。
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还取决于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 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该世代的数量越丰厚,其被渔 业所利用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渔业上一个世代一 生中所得到的渔获量与该世代成为补充群体时的数量成
正比。
六、捕捞过度
生物学的捕捞过度: 生物学过度捕捞的判别一般以最大持续产量为参考点 ,判别标准往往是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减少、单位捕捞 努力量渔获量下降,伴随而来的还有渔获物中的小型 个体增加,平均体长减小,有的种群还出现初次性成 熟提前现象。 经济学的捕捞过度: 经济学过度捕捞一般以最大经济产量为参考点,指捕 捞努力量超过了能产生最大经济利润的水平,导致经 济效益下降,判别标准往往是渔业的经济性状恶化, 包括渔业收入降低、投资和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等。
生的渔业资源群体来说,由于群体全部由当年生的补充
群体进行生命活动,这种资源群体就没有剩余群体。
补充群体的数量变动:
首先取决于资源种群本身的因素,如亲体的数量、繁 殖能力、仔鱼和幼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等; 水域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饵料、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等条 件的变化将对亲体的繁殖能力、仔鱼和幼鱼的成活率 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1.海洋渔业资源
我国周边海域约有海洋鱼类2 000多种,海洋哺乳动 物40种,头足类近80种,虾类300多种,蟹类800多种, 贝类3,000多种,海藻类1,000种。尽管海洋生物资源
种类如此丰富,但其中很多种类的数量很少,或没有渔
业上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渔业统计和市场销售上的渔业 资源种类大约有200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