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

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在渔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常用的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以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指导。
一、渔业资源调查方法1.典型地点采样法该方法选择典型渔场或渔港作为代表,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和监测获取渔业资源的信息。
典型地点采样法可提供多个地点的数据,以反映该地区的渔业资源状况。
该方法能够提供有限的渔业资源信息,但由于单一地点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海域的情况。
2.飞机或卫星遥感法利用遥感技术,通过航空或卫星图像来获取渔业资源的信息。
飞机或卫星遥感法具有广覆盖和高分辨率的优点,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同时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多时段、多层次的比较和分析。
然而,由于遥感图像的限制,该方法仍然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结合使用。
3.渔船调查法通过在渔船上进行调查和监测,获取渔业资源的信息。
渔船调查法可以提供渔获物的种类、数量、大小等详细数据,对渔业资源的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渔船调查法的样本容量有限,可能存在抽样误差,因此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结合使用。
二、渔业资源评估方法1.传统渔业资源评估方法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基于渔业统计数据和渔业生物学特征参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估计渔业资源的状况。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结果,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研究工作,也可能受到渔业统计数据的不完备性和误报等因素的影响。
2.渔业资源模型渔业资源模型是一种基于渔业生态和渔业生物学原理构建的模型,用于评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渔业资源模型可以考虑渔业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环境因素、捕捞压力等多个因素,通过模拟和预测来评估渔业资源的状况。
3.现代技术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方法被应用于渔业资源的评估中。
例如,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可以将渔业资源的分布与环境因素进行关联,提供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
三、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的挑战和展望1.数据质量和可靠性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直接依赖于数据的质量。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对于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洋渔业工作中,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是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介绍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意义、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渔业资源调查的意义渔业资源调查是指对特定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情况,为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资源调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管理:通过调查了解渔业资源的状况和动态变化,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合理开发:通过调查评估,可以确定渔业资源的潜力和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引导渔民进行合理的渔业开发活动。
3.生态保护:了解渔业资源的状况,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生态破坏等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二、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定点观测、定期抽样、鱼类生态学调查、渔业资源评估等。
1.定点观测:选取有代表性的海域或渔场进行定点观测,记录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大小等信息,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
2.定期抽样: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和区域范围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和分析样本数据,推算出整个渔区的资源状况。
3.鱼类生态学调查:通过捕获鱼类样本,调查鱼类的生态习性、繁殖周期等,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渔业资源评估:综合分析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繁殖力、捕捞量等因素,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判断其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三、渔业资源调查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资源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指标,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数据采集与整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方法采集数据,并及时进行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样本选择与分析:在抽样调查中,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正确进行统计和分析,避免样本偏差对结果的影响。
渔业经济的资源评估与管理研究

渔业经济的资源评估与管理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渔业经济的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渔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资源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并探讨了渔业资源管理的策略和实践。
最后,提出了未来渔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1. 引言渔业经济是指以捕捞、养殖和加工为主要产业形式的经济活动。
其在提供食物、创造就业机会、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资源评估与管理成为了保护和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资源评估的方法与工具资源评估是渔业经济研究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对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以确定可捕捞量、保护区域和时间等的措施。
常用的资源评估方法包括资源量模型、统计学方法和生态学方法等。
其中,资源量模型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原理的方法,能够对资源量进行精确估算和预测。
而统计学方法和生态学方法则采用数据样本和生态系统关系来评估资源的状况和潜力。
3. 渔业资源管理的策略与实践渔业资源管理旨在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策略包括渔业配额制度、渔业保护区、渔业补贴和渔业禁捕期等。
其中,渔业配额制度是一种对渔业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方法,通过设定捕捞限额和许可证来控制渔业活动。
渔业保护区则是在特定海域设立禁止捕捞的区域,以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
此外,渔业补贴和禁捕期等政策措施也能够有效控制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发展趋势与对策渔业经济的资源评估与管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渔业资源的更新速度、资源量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渔业管理政策的完善等方面。
另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渔业经济研究的投入,提高渔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论:本文对渔业经济的资源评估与管理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资源评估的方法和工具的分析,以及渔业资源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的探讨,可以得出结论: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资源评估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方法

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方法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是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渔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一、渔业资源评估方法1. 作业调查法作业调查法是最常用的评估渔业资源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在海洋或其他水域进行调查和观察,收集有关鱼类种群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种群数量、大小、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等。
作业调查法可以运用不同的平台,如渔船、潜水器和遥感技术等,来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直观,但由于调查时空局限性和成本较高,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整个渔业资源。
2.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一种基于渔业资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渔业系统中的各种过程,包括生物种群的生长、捕食、迁徙和死亡等。
生态系统模型可以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和假设,预测未来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
然而,生态系统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学计算,对模型构建者的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器或其他平台传感器获取远距离地面、海洋和大气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在渔业资源评估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评估鱼类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全面和非入侵性的优点,但也存在数据分辨率和解释的困难。
二、渔业资源监测方法1. 标记与回收法标记与回收法是一种常用的渔业资源监测方法,它通过给捕获的鱼类进行标记,然后释放它们回到自然环境中。
之后,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捕捞,记录捕捞到的标记鱼的数量。
通过对比标记鱼和非标记鱼的比例,可以估算出鱼类的生存率和迁徙情况。
尽管标记与回收法可以提供准确的个体信息,但其操作复杂且需要长时间的跟踪。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近年来渔业资源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人机可以搭载多光谱摄像仪、红外传感器等设备,通过空中拍摄和数据采集来监测渔业资源的变化。
渔业资源评估管理资料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渔业资源评估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算和评价的过程。
有效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渔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渔业政策,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渔业资源评估方法1.渔量统计法渔量统计法是最常见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之一。
通过对捕获的渔获物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统计渔获物的种类、数量、大小等信息,从而推算渔业资源的多寡和多样性。
渔量统计法可以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和渔民的观察结果,得出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
2.声纳技术声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评估中。
声纳技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原理,通过测量声波的反射和散射情况,确定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密度。
声纳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鱼群分布情况,为渔业资源的评估和利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在渔业资源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含量等数据,对渔业资源的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的观测数据,能够迅速获取大量信息,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应用1.渔业资源管理渔业资源评估是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评估,可以了解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渔业资源评估可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渔业开发政策,实施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合理的渔业资源评估可以揭示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渔业开发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在渔业开发中,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而正确的资源评估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评估对渔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评估资源的丰度和分布,可以确定渔业开发的潜力和方向,为渔业经济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渔业资源评估能够帮助渔民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增加渔业收益,推动渔业经济的繁荣。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渔业资源是海洋中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成为了海洋渔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的意义、方法与挑战。
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意义渔业资源评估是对渔业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渔业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的渔业政策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资源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渔业资源:通过评估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及时发现资源的过度捕捞或过度开发等问题,从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破坏。
2. 优化渔业管理:渔业资源评估提供了渔业管理部门了解渔业资源状况的基础数据,可以为制定渔业捕捞限额、渔期管理等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利用。
3. 促进渔业发展:通过了解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渔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指导,推动渔业的合理发展。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渔业资源评估涉及到海洋生态学、渔业科学与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渔业资源调查:通过捕捞船或观测站的调查,记录捕捞数据、生物统计数据和渔业生态环境数据,对渔业资源进行量化和分析,了解资源的分布和丰度。
2. 生物学指标评估:通过对渔业资源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如年龄、体长、体重、繁殖期等,推断资源的生长率、死亡率和再生产率等重要参数,从而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捕捞数据和渔业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各种统计模型评估资源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如渔业资源动态模型、渔业资源库存模型等。
4. 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渔获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了解渔业资源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状况,评估资源的质量和可消费性。
三、渔业资源监测的挑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渔业资源的评估与监测工作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1. 数据收集困难: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渔船的调查范围有限,数据采集面临着时间、空间和经济等限制,导致数据的不完整和不准确。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背景
海洋渔业资源是中国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保护和有效管理海洋渔业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制定了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目的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内容
1. 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对各类渔业资源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以了解资源状况和变化趋势。
2. 渔业资源保护区划定:为了保护重要的渔业资源,制度规定了一些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区域,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 渔业许可制度:为了控制渔业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制度实行了渔业许可制度,要求渔业从业者获取合法的渔业许可证才能从事相关活动。
4. 渔业捕捞和养殖管理:对于渔业捕捞和养殖活动,制度规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捕捞数量、禁止破坏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等。
5. 渔业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了渔业活动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监督和执行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执行。
监督机构将对渔业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与各类渔业从业者、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论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和管理我国海洋渔业资
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渔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应积极遵守制度规定,共同推动海洋渔业的可
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Y >[R+G-M] 时,资源量减少;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
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
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
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5.表1-2a 总死亡率36%,其捕捞死亡率和自然死亡率相等(各18%)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资源1000 800 640 512 328 210 134 86 55 35 22 -渔获量92 59 38 24 15 10 6 244平均年龄4.95岁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资源1000 800 640 512 261 133 68 35 18 9 5 -渔获量167 85 44 22 11 6 3 338平均年龄4.48岁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例将愈低。
2)捕捞对渔获量年龄的影响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总渔获量在数量上随着捕捞作业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和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假使捕捞努力量增加一倍,被捕鱼类数增加不到一倍(338和244)。
捕捞愈加强烈,低龄鱼被捕捞得愈多,而且资源中存留下继续生长为高龄鱼的数量愈来愈少,结果资源就衰退了。
所有这一切在各渔船所捕的渔获物的年龄(或体长)组成反映出来,而且低龄鱼被捕得愈多,则在被捕前死于自然原因的鱼类就更少,而总被捕数随着渔业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章 鱼类的生长1.长度与体重关系W =a L b 幂指数系数b 用于判断鱼类三维是否等速生长,条件因子a 与环境条件有关Ricker(1975)认为,a, b 可以用来表示鱼类是否为匀速生长,b =3为匀速生长。
实际上许多种类 b ≈3,因此有时近似地:W =a L 3,则a=W/ L 3 ,又肥满度C= (W/ L 3)x100,可见两者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
一般在其性成熟时,肥满度最大,即对匀速生长的鱼类来说,其条件因子a 在其性成熟时最大。
2.生长方程(growth function/formula) :为了对鱼类个体的生长进行定量研究,人们用数学模型(或称方程)来描述鱼类体长和体重随时间(或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该模型或方程称为生长方程。
根据生长方程在坐标图上绘出的体长和体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3.指数生长方程或 其中G i 表示第i 时间的瞬时增长率假设一条鱼从原来的2kg 长到5kg ,求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Gi=ln(5/2)=0.9164.V-B 生长方程以体长表示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L t =L ∞(1-e -k(t-t 0))以体重表示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W t =W ∞[(1-e -K(t-t 0))]35.V-B 生长参数的估算:高一龄体长对低一龄体长的线性回归法 其中Lt 表示t 龄时对应的体长。
t 0的估算,每一年龄的t 0: 6.生长速度、加速度和生长拐点的含义鱼类的生长速度一般是指某种鱼类或渔业生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每一段时间所增加的长度或重量,生长速度也称生长率。
生长加速度是表示生长速度增加(或减少)的快慢程度。
生长加速度为零时,即鱼类生长由加速增长开始转入减速增长(生长速度最快)时,称为生长拐点。
7.体长-年龄相关表p52例题第三章 捕捞努力量及其标准化1.捕捞努力量,一般可以通俗的认为是全部的捕捞作业量,也表示人们在某海区或水域,在一定期间内(年、月或渔汛等)为捕捞某资源群体所投入的捕捞规模大小或数量,它反映了被捕捞的资源群体捕捞死亡水平的高低。
(了解)捕捞努力量所用的计量单位:一般常采用与实际捕捞行为最密切相关的渔具使用次数作为捕捞努力量的计量单位。
然而就渔具使用次数来看,船的大小、网具结构和规格的大小等的不同,捕捞性能和效率也不一样,必须确定统一标准,即标准化问题。
捕捞努力量具体要选择什么单位最为合适,得根据渔业的实际情况和渔业统计资料中是否能取得而定。
如拖网渔业的投网次数、拖网船作业天数、标准拖网船船数(考虑到渔船类型)、标准渔船作业天数等等。
对于手钓渔业用渔民作业天数或钩数乘以作业天数可能更为合适。
总之,捕捞努力量的量度能表式中,∞L 、∞W 、K 、0t 均为生长参数: ∞L 、∞W 称为渐近体长、渐近体重; 0t 为理论上体长或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 K 为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表示趋近渐 近体长或体重的相对速度。
i G i i e W W ⋅=+1)/ln(1i i i W W G +=()t K K t L e e L L --∞++-=11t L L L K t t t +⎪⎪⎭⎫ ⎝⎛-=∞ln 10明与渔获率成线性相关关系者就是一种好的量度单位。
2.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是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所捕获的总渔获量除以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力量而得到的值,即平均每一个捕捞努力量所捕获的渔获量。
3. 其中,F 为捕捞死亡系数,q ’为常数,以后在各个章节中均用 F=qf 表示上式,其中q 称为可捕系数(或称捕捞效率或称可捕率,还有称渔获率的),它是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捕捞死亡系数。
其中,C :渔获量、f :捕捞努力量、D :资源密度。
4.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1.)捕捞时间:捕捞时间的标准化一般可从出海天数中,减去非直接用于捕捞或探测鱼群的时间而求得。
非直接捕捞作业时间包括有:(1)因恶劣天气而损失的时间;(2)往返渔场的时间;(3)为捕捞而准备渔具的时间;(4)处理渔获物的时间。
生产性时间包括:(1)在渔场探测鱼群的时间;(2)操作渔具、捕鱼的时间。
2)捕捞能力:即某一特定渔具的捕捞能力,是指从给定的鱼类密度中在单位捕捞时间中所获得的渔获量。
可从下面两个部分来衡量:(l )渔具作业的活动范围(水域面积或体积),在该范围内鱼类都可能遭捕获(以a 表示);2)在该水域范围内实际被捕获鱼的比例(以P 表示)。
3)捕捞作业的分布:渔船作业分布的不均衡也是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5.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1)效能比法效能比是某任一渔船与所选定的标准船在相同渔场、相同渔业资源密度、捕捞作业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其CPUE 的比值,该比值也称为效率因素,或相对捕捞能力,实际上效能比就是捕捞效率或能力的比。
例如,:在同一渔场作业(设资源密度相同)有 A 、B 、C 、D 四类渔船,若选择A 类渔船为标准化船,则各类渔船的效能比如下:四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可以根据效能比进行修正即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总捕捞努力量为:例如,有A 、B 、C 、D 四类拖网渔船在同一渔场作业,若各类渔船均投放100网次,每次拖曳时间均为3h ,A 类船共渔获1000t ,B 类船800t ,C 类船为500t ,D 类船为200t 。
现选定A 类船为标准船,则各类船的效能比分别为:rA =1,rB =0.8,rC =0.5,rD =0.2。
若以投网次数为努力量单位,则其总标准捕捞努力量为: f 总=100+0.8X100+0.5X100+0.20X100=250网次若以捕捞小时数为单位,则总捕捞努力量为: f 总=300+300X0.8+300X0.5+300X0.2=750h2)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方法——书上例题(了解P67)第四章 鱼类死亡与死亡参数1.鱼类的死亡包括捕捞死亡和由于敌害掠食、疾病、环境因素及衰老等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自然死亡两个方面,两者的综合称为总死亡。
2.下图是表示渔业资源群体一个世代数量变动的基本特征。
P76 图4--2从出生到进入渔场的补充年龄,其补充量为N(tr)或R ,此阶段称待补充阶段。
从tr 到首次捕捞年龄tc 这一阶段只有自然死亡,其资源残存曲线相对于tc 以后的曲线较平坦,该阶段的长短取决于渔具网目尺寸的大小。
从出生到tc 阶段称未开发利用阶段,从tr 起到世代消失称补充阶段,从tc 到世代消失称开发利用阶段。
3死亡系数(mortality coefficient )又称瞬时死亡率,它表示某瞬间单位时间内瞬时相对死亡率。
可分为总死亡系数Z 、捕捞死亡系数F 和自然死亡系数M 。
Z=F+M ,即总死亡系数等于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的代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