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渔业是一种以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性行业,主要以捕捞、养殖、加工和销售水产品为主要业务。

渔业分为捕捞业和养殖业两大类,其中捕捞业又可分为海洋捕捞和内陆捕捞两类。

一、产业链渔业产业链主要包括渔业资源开发和生产、渔业加工和贸易两大环节。

其中,资源开发和生产环节涵盖了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和管理、鱼类捕捞、养殖和海产品采集等活动;加工和贸易环节则包括了鱼类的加工、冷藏和储运等环节。

二、发展历程我国渔业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近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渔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渔业已经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捕捞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型,渔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三、行业政策文件国家渔业政策主要包括《渔业法》、《渔业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渔场管理条例》、《水产养殖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水产养殖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行业规范文件,如《水产养殖规范》、《渔业配送与物流加工技术规范》等。

四、经济环境我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海域面积广阔,渔业生产具有可持续性和多样性。

目前,渔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和水产养殖总产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同时,渔业对国家经济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五、社会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海洋污染、过度渔业、非法捕捞等问题已经成为渔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我国海域面积较大,且不同区域的渔业发展程度和渔业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六、技术环境渔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对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渔业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逐渐加强,不断涌现出一批新型技术和环保技术,如水产养殖、鱼类检查、渔业现代化综合管理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唐山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是一个沿海城市。

由于地处渤海湾的黄鳝冬季迁徙通道上,唐山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为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需要对唐山市的海洋渔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策略。

唐山市的海洋渔业资源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等多种海产品。

根据调查数据,唐山市海域的鱼类资源种类繁多,包括黄鳝、黄鲫、海鳜鱼等。

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恶意捕捞活动,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和减少。

国内外渔船的大量捕捞活动也对海洋渔业资源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相对于过去来说已经大幅度下降。

需要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

政府应加强渔业管理,对过度捕捞和恶意捕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渔业执法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力度。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了解海洋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还应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渔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政府还应加强对渔民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渔民提高捕捞技术水平,降低捕捞成本,提高捕捞效率。

还可以通过向渔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他们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捕捞方式,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性捕捞行为。

应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渔业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政府还应鼓励渔业企业开展深加工和加工贸易,提高产品附加值。

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开展渔业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共享。

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和减少。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资源的保护,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强对渔民的培训和教育,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只有这样,唐山市的海洋渔业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做出贡献。

渔业资源评估

渔业资源评估

渔业资源评估渔业资源评估是确保渔业可持续性和资源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监测,旨在为决策者和渔民提供有关资源状态和管理的关键信息。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和影响,以及它在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

## 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性渔业资源评估对于维持健康的渔业系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理由说明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1. 可持续管理渔业资源评估帮助确保渔业资源不会过度开采。

通过了解资源的当前状态,决策者可以制定可持续的捕捞配额,以保持种群的稳定。

### 2. 生态平衡评估还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渔业资源与其他生物群体相互关联,过度捕捞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评估有助于监测和管理这些相互作用。

### 3. 经济可行性渔业资源评估有助于维护渔业的经济可行性。

过度捕捞可能导致资源的耗尽,从而影响渔民的生计。

评估可以确保渔民获得稳定的捕捞机会。

##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渔业资源评估使用多种方法,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方法:### 1. 捕捞数据捕捞数据是评估的重要来源。

渔民和渔船通常记录捕获的物种、数量和位置。

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资源的基本信息。

### 2. 海洋调查海洋调查涉及使用科学仪器和技术来测量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这包括声纳、渔网和遥感技术。

### 3. 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模拟渔业资源的种群动态。

这些模型可以预测资源的未来状态,以指导管理决策。

### 4. 生物学样本采集和分析生物学样本,如鳃弯曲、年轮、DNA分析等,有助于了解资源的年龄、性别和遗传信息。

## 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的结果对各方都产生深远影响:### 1. 渔业管理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渔业管理决策,包括捕捞配额、渔区的开放和关闭,以及捕捞季节的设定。

### 2. 科学研究评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供科学家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

这有助于不断改进评估方法和资源管理策略。

渔业资源评估与量化分析

渔业资源评估与量化分析

渔业资源评估与量化分析渔业资源评估与量化分析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渔业资源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渔业资源评估与量化分析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指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各种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贝类等生物资源。

评估渔业资源对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制定科学的渔业管理政策、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渔业资源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渔业资源的现状和动态变化。

通过定期调查和监测,可以掌握渔业资源的数量、分布、年龄结构等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其次,渔业资源评估可以为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评估,可以了解资源的可持续性及其承载能力,进而制定合理的渔业开发和保护政策,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渔业资源评估可以为渔民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推荐,帮助渔民合理规划渔业活动,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渔业资源评估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样本调查、捕捞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

首先,样本调查是评估渔业资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一定水域内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点或网站,对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贝类等进行调查,获取相应的数据,通过推算和统计方法估算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其次,捕捞数据分析也是评估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渔业的捕捞数据,如渔获量、渔获物构成、捕撒比等进行分析,推断和估算渔业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最后,数学建模方法在渔业资源评估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数学和统计模型,结合相关的环境和渔业数据,可以预测和评估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可持续性。

三、渔业资源量化分析的应用渔业资源量化分析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如渔业管理、生态保护、渔业经济等。

首先,渔业资源量化分析可以为渔业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定量评估和分析渔业资源的状况和可持续性,可以制定科学的渔业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渔业资源保护的监测与评估

渔业资源保护的监测与评估

渔业资源保护的监测与评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持人类的渔业产业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监测渔业资源状况监测渔业资源状况是为了了解目前渔业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态环境等重要信息。

这样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资源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监测的方法可以通过多领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实现,例如:1.渔业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各地捕捞渔船的作业数据,包括捕捞量、渔获物种、捕捞地点等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资源的供需状况和重要渔种的变化情况。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环境指标,可以了解到资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重要鱼种的栖息条件。

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大规模的海洋面积,了解资源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为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渔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估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益是为了了解渔业经营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评估的内容包括:1.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分析渔业经济数据,包括捕捞收益、投入产出比、就业机会等,评估渔业对经济的贡献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渔民的收入状况和渔业公司的盈利情况。

2.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研究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渔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等影响,评估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荷和可持续性。

3.社会效益评估:考虑到渔村的社会福利和群众的生活质量,评估渔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这包括渔业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就业机会的提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

三、渔业资源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在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1.限制捕捞规模:通过设定合理的捕捞和养殖限额,控制捕捞量和规模,避免过度捕捞引发资源衰竭。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

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殖业。

淡水养殖主要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适应淡水水域的鱼类及虾蟹类等。

一、池塘养鱼再创辉煌二、城市渔业方兴未艾三、宜渔水面潜力巨大第三节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体现,世界高新技术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

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

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

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

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

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

渔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渔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渔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篇一:开阳县渔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县渔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笔者就近年来全县渔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当前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为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渔业发展措施、推进全县渔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开阳渔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渔业发展主要指标20xx年,全县水产品总量完成313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272吨,淡水捕捞产量41吨,实现渔业产值376万元(现价)。

稻鱼养殖面积316公顷(其中:稻田生态渔业176公顷),稻鱼总产106吨;全县淡水养殖总面积公顷(其中:池塘养鱼公顷、山塘养鱼公顷、水库养鱼公顷),成鱼产量分别56吨、32吨和78吨。

(二)发展特点1、宜渔水域快速增加,渔业发展潜力显著增强(1)是全县现有小型以上水库32座(其中:小一型10座、小二型22座),总面积亩,水库库容量3175万立方米;(2)是正在启动实施白安河、毛竹林等3座小一型水库和詹家湾等4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又可以增加水库面积1629亩、新增水库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3)是构皮滩、大花、格里桥、南江、紫江等5个电站将相继建成,5年内开阳将形成总面积平方公里的淹没区,新增水面48795亩(其中:构皮滩水库—开阳库区40935亩、大花电站—开阳库区2365亩、格里桥电站—开阳库区1757亩、南江电站库区1318亩、紫江电站—开阳库区2420亩),可新增加库容量亿立方米。

万亩大水面为开阳渔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2、池塘、山塘、水库养殖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比较效益变化,开阳渔业养殖结构逐步调整,从20xx年以前以稻田养殖为主逐步调整为以池塘、山塘、水库养殖为主的结构模式,XX年,池塘、山塘、水库养殖面积增加到公顷,水产品产量达166吨、占养殖产量的61%,总产量的53%。

3、特种养殖起步,设施渔业从无到有20xx年,我县申请国开资金实施《开阳花梨田坝大鲵养殖小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大鲵养殖房280平方米、专用养殖池100口、配套饵料鱼养殖池塘1560平方米,饲养大鲵170尾。

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水产科学 2013年9月, 20(5): 1112-1120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综 述收稿日期: 2013-03-10; 修订日期: 2013-04-22.基金项目: 国家发改委产业化专项(2159999);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12231203900); 上海市水产一流学科项目. 作者简介: 官文江(1974-), 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渔业资源评估. E-mail: wjguan@ 通信作者: 陈新军, 教授. E-mail: xjchen@DOI: 10.3724/SP.J.1118.2013.01112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官文江1,2, 田思泉1,2, 朱江峰1,2, 陈新军1,21.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2.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摘要: 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计划, 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需对渔业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 而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则是进行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工具。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及在多学科交叉的推动下, 近30多年来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渔业资源评估模型日益复杂、多样化, 模型的选择、使用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了, 而模型的不恰当运用则可能导致渔业资源管理的失误。

本文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类型及参数估计所使用的统计模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 介绍了目前使用的主要渔业资源评估模型, 展示了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进展。

同时, 文章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渔业资源评估; 模型; 现状; 展望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3)05-1112-09渔业资源评估基于科学调查、渔业捕捞等数据, 利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 估算渔业与种群相关参数, 以回溯种群和渔业捕捞历史, 评估渔业活动、渔业管理对资源的影响, 并对渔业资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风险分析[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和食物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陆地资源过度开发,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诸多不合理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渔业资源存量、海洋生物多样性及与渔业相关的经济领域,在发展渔业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增加产量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渔业资源评估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包括为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具体说,就是在了解和掌握了捕捞对象的年龄、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做出估计和预报。

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限额捕捞等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都是以资源估计数学模式作为科学依据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多数资源研究工作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着重从世代变迁来估计产量和预报种群数量,研究工作大多限于定性描述。

50年代起,由于受到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作着重于定量分析,数学模式在资源数量变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不断实践和修改,其由原先的单一模型逐渐转向多元分析,将外界环境因素也整合到模型中去。

在评估数据的处理上也有了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些渔业资源的评估软件应运而生,极大的简化了估算过程,使评估更加准确、快捷、方便。

1三大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大规模大西洋渔业的停顿、发展出现了渔业资源的“衰落—兴盛—衰落”过程,这为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验”,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蓬勃兴起。

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论三种主要学说。

1.1 繁殖论
以鱼类生活史研究的开创者——著名的德国鱼类学家耿克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繁殖论”
的观点,他们论证了增加海洋比目鱼数量的必要性。

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如果该种鱼的每一个个体在被捕前只要能产卵一次,渔业就会有足够的基础,繁殖必须始终保持着自然所能允许生存的范围。

由于自然分布的局限性,某一种群在数量上和组成上的波动是以捕捞强度为转移的。

在20世纪20-30年代,许多鱼类学家在这一学派的基础上研究了估计鱼类蕴藏量的方法。

主要归是根据渔获量年龄组成以及鱼体平均长度的比较来判断的。

如果高年龄组很多,那么就认为是鱼类资源利用不足。

如果高年龄组数量下降,幼年鱼占优势,则认为是鱼类资源已经衰退。

1.2 稀疏论
与繁殖论相反,著名的丹麦学者彼得逊提出了稀疏论或生长论。

彼得逊研究了北海比目鱼的栖息条件,特别重视作为决定鱼类生长速度的饵料因素的作用。

他观察到利姆峡湾的比目鱼密度大时,生长就缓慢,而把大量鱼移植到鱼类栖息少的中部海区时,由于该海区生物稀疏,饵料丰富,鱼类生长迅速。

因此彼得逊得出了结论:鱼群应该保持这样的状况,其密度不能妨碍其生长。

捕捞使鱼群稀疏,腾出一部分饵料,借以改善未捕鱼类的索饵条件,对鱼群有利,而鱼类本身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捕捞强度减弱,会造成鱼群密度增大,生长速度减慢,因而使鱼群的生产力下降。

彼得逊认为捕捞因素是引起鱼群数量和组成发生变动的主导因素,鱼类资源情况可以随捕捞强度的变化形成某种转变。

但是,稀疏也应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稀疏过分,资源衰退,渔业就会得不偿失。

1.3 波动论
挪威鱼类学家约尔特试图分析挪威沿海鳕鱼和鲱鱼渔获量变动的原因,于是和他的学生提出了采用渔获量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

约尔特认为,借助生物统计法可以测定鱼的平均寿命,并根据其变化的特点查明鱼群个体数的增减,并探求经济因子和其他因子是如何影响鱼类资源的。

后来他根据生物统计学整理的资料得出结论:渔获量的变动是因为出现数量众多的丰产世代,鱼类各早期生活阶段的肥育条件是形成年间波动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世代数量波动仍作为渔业预报的根据,生物统计学的分析方法也得到广泛的利用。

这一学派几乎在世界各国中曾获得广泛的传播。

2数学模型定量分析
随着人类开发渔业资源能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问题,过去依靠单种鱼所建立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

从本世纪50年代起,就有一些鱼类学家如Ricker、Gulland 等开始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渔业资源的分析,如1945年Ricker将生长、死亡和产量很好
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被称为估算平衡产量的Ricker模型;1957年,Beverton和Holt成功得应用了Von Bertalanffy(1934,1938)的生长方程而建立了计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B-H模型;1965年Gulland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年龄结构的实际种群分析(简称VPA,Vitual Population Analysis)等等。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Pope、Pauly等许多学者对这些模型其进行研究和修改,并发表了一些论著,使评估模型能进行更加复杂的多因素分析。

其中剩余产量模型的建立和扩展就是一个反映变化的例子。

基于种群层次的评估模型已成为目前渔获量渔业管理参数的主要方法。

其中剩余生产量是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关键参量,其模型十分重要,根据种群生物增长模型的不同,剩余产量模型发展出了三个分支即以逻辑斯蒂(LDgistic)“S”增长型为基础、以Gompertz指数增长型为基础和以Logarithm对数增长型为基础的剩余产量模型(见图1)。

Schaefer(1954)在Graham(1935)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剩余产量模型,该模型中生物量随时间的增长量(dB/dt)与生物量(B)之间呈抛物线的关系,这使得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总处在生物量等于环境承载能力(K)的1/2处。

第二种重要类型Gompertz指数增长模型,Fox(1975)对Schaefer —Graham模型(即以“S”增长型为基础的第一种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Fox模型,其特点是模型中捕捞产量随可捕系数指数变化。

Threshold模型是由种群增长的第三种模型对数增长模型发展而来的,表示产量随捕捞死亡率呈对数变化,捕捞量无限趋近最大值,该模型可用于说明渔船间竞争以及鱼类种群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动情况。

由于剩余产量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数模基础上的,参数选择和评估过程较为抽象,从7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学者致力于剩余产量模型的扩展,使该模型更易被管理者接受。

把外界环境因素整合到剩余产量模型中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Punt等把年龄结构等重要种群特征指标加入剩余产量模型,建立了年龄结构产量模型,该模型更具可信度和灵活性。

3 渔业资源评估发展趋势
渔业资源评估是个复杂的研究体系,不能用一个单一或简单的方法来描述,随着数据不断丰富、数学工具的开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渔业资源的评估出现了新的趋势,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逐渐向时空多维、信息多元、智能模拟、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

3.1包含更多的环境变动因子
自然环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洋食物链和种群生境,从而改变种群自身的增长力,目前有许多渔业评估模型把环境变动及种间捕食关系等因子整合到传统模型中,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变化对仔鱼补充量的影响。

3.2 数据综合性
早期的经典资源评价模型对数据应用有苛刻限制,目前许多学者把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CPUE、年龄分布、体长等)都放到同一框架内,对渔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3.3 与计算机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一些应用于渔业资源评估的技术软件、专家系统不断出现。

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使庞大,复杂的数据处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由于渔业资源评估过于专业化,使其的应用普及有些困难,一些相关的技术软件则能使复杂的数学模型简单化,使一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利用其进行分析。

这将近一步推动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和普及。

4 小结
如果渔业科学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学习和避免过去的错误。

资源评估是研究和预测渔
业系统对管理决策的反应。

资源评估不仅仅是预测静止的最佳捕捞努力量和持续产量,而是评估鱼类和渔民对管理决策和其它变化的动态反应。

资源评估生物学家要配合管理者和决策者适时提出适当的问题,思考渔业变化的动态反应,不断修改数学模型以得出更加精准的分析。

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加入(如水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将对改进渔业资源管理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彦红,彭本荣.基于种群层次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研究进展福建水产,2008, 4(26):78-88
[2]陈卫忠.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评估东海鲐够鱼类最大持续产量[J].
水产学报,1997,4(21):404—408.
[3]刘群任等. 渔业资源评估在渔业管理中的作用. 海洋湖沼通报, 2003,72-76
[4]陈刚,陈卫忠. 渔业资源评估中声学方法的应用.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1(12):40-44
[5]孙利东等.连续Schaefer产量模型在三种模拟渔业评估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04,4:75—81
[6]詹秉义编著.渔业资源评估.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