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日常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摘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我国一直受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密切关注。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学习成绩仍然是检测一个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习成绩都会在无形中被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男女生的日常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会从日常行为的现状、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成绩、策略

1.

日常行为现状及原因

1.

现状

1.生活行为习惯方面

(1)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生已经具备。多数学生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通常会受到懒惰的影响会过度的依赖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监督就不能较好的独立完成事情。

(2)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进行时间管理,用于玩耍的时间较长。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每天看电视花费时间过多,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3)多数学生在生活作息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需要他人的监督,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

2.学习习惯方面 (1)大部分学生在课前不能做好基本的准备。比如不能提前把下节课所需的课本及学习工具准备好。做好课前准备能够基本保证下堂课顺利高效的进行,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养成这个习惯,一部分老师也没有在这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2)上课时,有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表达个人的见解。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创造一个宽松、民主、气氛良好的课堂,就必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让班上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3)在做作业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做作业拖拖拉拉、粗心大意,通常要依靠家长和老师监督才能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对于作业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还没真正体会到做作业的重要性。

1.

原因

1.家庭原因

(1)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几乎是隔代抚养,长时间的隔代教育会使部分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容易产生许多问题,以至于一些陋习难以纠正。

(2)家长在某些行为习惯上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受到较好的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喜欢采用粗暴的方法。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行为习惯就自然较差。

2.学校原因

⑴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素质教育的推行受到很大的阻力。在学校教育中,很大程度上都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了素质教育。殊不知,素质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⑵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只注重对学习成绩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从而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3.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外在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外在环境包括一些不良书籍、网络影视作品等。它们对学生的诱惑,导致学生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1.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是拥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日常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中也包含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消极影响

日常行为中的坏习惯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降低了学习效果。例如:孩子会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上课,学习用品乱扔以至于要用时找不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谎称忘带等习惯,这些不好的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难以更改,所以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1.

如何使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时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小学生行为习惯可塑性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很重要。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身教重于言教,用爱架构桥梁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且是学生每天接触时间较长的人之一,所以教师更应注重“身教”的力量。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应严格把控自己的言行举止,重视对学生的一个带头作用,把自己好的行为习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从而也能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细节成就完美,考核固化习惯

只有通过个体的引导,注重细节,形成习惯,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老师制定班规:懂礼貌,爱卫生,认真做事。同时,老师要明确提出要求,经常练习,随时进行检查并讲评,认真执行班规,标树典型,提高认识。

为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制定班规,再进行一套班级检查机制的制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评价和调节。使得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固化,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养成良好的形象。

(三)家校形成合力,实践锻炼品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家校合力共同培育的结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师应该加强与同事、家长、社区的联系,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可通过书信、开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并期望家长对班级管理提出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

合理使用家庭教育这一辅助力量。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工作的任务与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长远,所以作为教师要从小事抓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将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相融合。一个人在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会迁移到学习上,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生活中你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学习情况一般来说也不是很理想,做事的效率自然也很低。相反,如果生活中你总能做到井井有条,那么你的学习上也能像生活一样有条不紊。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不容忽视。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以整体教育的思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小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

2.

廖杰,团体辅导对改善小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刊网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