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

合集下载

好人布朗

好人布朗

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短篇小说中出色的一篇。

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是恶这样一个主题,批判了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最终的堕落,但同时也表现了霍桑对清教主义的矛盾看法。

本文旨在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矛盾的清教观。

关键字:《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象征;霍桑;清教主义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审视视角和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无论在长篇小说还是在短篇小说领域都很有建树。

像《红字》、《玉石像人》、《教长的黑纱》等都受到世人的欢迎。

由于加尔文清教意识的影响,霍桑的很多作品都着重描绘内在的堕落,人性的黑暗,讨论道德与罪恶的问题。

在揭露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人们寄予了很大的同情。

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善于运用心理分析与描写,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增加作品的深层含义以及其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所选的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中的名篇《小伙子古德曼·布朗》,通过分析这篇短篇小说中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霍桑矛盾的清教观。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主要讲的是生活在塞勒姆小镇的一个青年人布朗的故事。

由于他没有经受住罪恶的诱惑,去森林中参加一场与恶魔的聚会,最终见证了人性丑恶的本质,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小说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为其增添了魔幻色彩,并且大量使用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充满寓言感。

一、名字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名字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霍桑出生于清教徒家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清教影响,所以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看到清教思想的影响因素。

在一些清教徒家庭,他们习惯用好的道德标准的修饰词加到名字当中。

论《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叙事伦理——以詹姆斯·费伦叙事伦理

论《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叙事伦理——以詹姆斯·费伦叙事伦理

叙事 ”等。美 国学者詹姆斯 ・ 费伦将众多的叙事伦理研究分为人文传统 的修辞伦理学、他者伦理和 解构主义伦理 、政治伦理等 3 类 J ,并以修辞伦理为阵营 ,认为其更注重研究文本 自身形式与伦理意
味 的关联 ,更 灵 活 ,更 接 近叙事 艺术 本 身 。 詹姆 斯 ・ 费伦 所谓 的叙 事伦 理 是指 , “ 出 于一个 特 定 的 目的 ,在一 个特 定 的场合 ,给 一个 特 定 的 听 ( 读)者讲的一个特定的故事” …。他认 为,叙事是作者向读者传达知识 、情感 、价值和信仰的 种独特而有力的工具 ;作者的意 旨传达通过 “ 叙事进程” _ 2 J 6 来完成 ,从 而展开文本 内外的多声部
第 2期 ( 总第 8 7 期)
2 0 1 5年 6月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Li mi n g Vo c a t i o n l a Un i v e r s i t y
N o . 2( S u I I L 8 7 )
理) ;叙述 者与 人物 及受 述者 的伦 理位 置 ( 讲 述 伦 理 的第 一 层 ) ;隐含 作 者 与叙 述 者 、人 物 及 “ 作 者 的读 者” 的伦 理位置 ( 讲 述 伦理 的第 二层 ) ;实际 的读 者与 以上 3个位 置 的伦理 位置 ( 文本 伦 理 与读 者 伦理 之 间的对 话 ) … 。总之 ,詹姆 斯 ・ 费 伦 的叙 事 伦理 关 注 的是 :读 者 以 自觉 的伦 理 取位 回应作 者 ( 或 者说 是 隐含 作者 ) 的 “ 文 本 设 计 ”,读 者 须 化 身 为 “ 作 者 的读 者 ” ( 相 当 于 韦恩 ・布 斯 所 提 的 “ 隐含 读者 ” ) ,与作 者 “ 合作 ” ,进行 阐释判 断 、伦 理判 断 、美 学判 断 。

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讽喻和象征

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讽喻和象征

年代他的代表作《 红字》 ( T h e S c a r l e t L e t t e r ) 被译成 中 致对人性局限性地 、 目光短浅地贬低 , 而作者这是将 文 引入 中 国后 , 他 的作 品历 经 时 间 的考 验 , 广 受 中 国 上述 观 点 戏 剧 化 了 ; 换 句话 说 , 霍桑 认 为人 性 高 于 僵 读 者青 睐 , 这也 见 证 了他 的作 品 的 影 响力 和 经 典 性 。 化 的清教 教规 及偏 执 的清教 意 识 。在美 国历 史 早期 , 其中, 他的另一部作品《 小伙子古德曼 ・ 布朗》 ——笔 新英 格 麻 塞 诸 塞 州窿 勒 姆 镇 一 带 , 清 教 极 为 风行 , 作 者以为——把象征主义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 用 隐喻 者正是根据故事 的清教背景来 表达这一理念的。同
吴 海 燕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 社科公共部 ,福建 泉州 3 6 2 0 1 1 )
[ 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小伙子 古德 曼 ・ 布 朗》 是l 9 世 纪美国浪 漫主 义时期 最具天赋 的 小说和短 篇故事作 家纳撒尼 尔 ・ 霍桑 最好
的短 篇小说之 一。小说从始 至终充满 了晦暗、 神秘 的意象 , 吸 引了无数的 中外文 学爱好者 、 批评 家发表 了各 具特 色的欣 赏和探讨之 文。本 文 旨在通过对该作品 中讽喻的创作手 法和 象征 主 义倾 向的 分析 , 为《 小伙子 古德 曼 ・布 朗》 的理 解
征——尤其是“ 日 落” “ 拐杖” 及“ 穿过森林 的路径 ” , 霍桑的讽喻折射在主人公形成高于一切 、 毁灭性
第3 0卷
Vo 1 . 3 0
第1 0期
No . 1 0
兰州教 育学 院学报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作者:涂舒媛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3期摘 ;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霍桑通过对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夜间前往黑暗森林的旅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本性。

通过色彩、时空及《圣经》中的原型,呈现出“恶是人类的本性”这一主题。

本文通过文学分析的原型理论对“恶即人性”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 ;纳撒尼尔·霍桑 ; ;原型 ; ;人性一、引言“原型”作为文学分析與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最早出现于20世纪。

《文学理论》的作者、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勒内·韦勒克将“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理论之一(陈佳)。

其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语境。

原型在不同神话中表现出相似的主题。

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情况下的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某一形象,此形象往往具有共同的意义,或往往引起人们类似的心理反应,且具有类似的文化功能。

对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某些形象,许多学者和文学批评家进行了大量解读和研究。

其中许多研究从象征或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即通过象征,表达物体或品质的潜在意义。

基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原罪与恶的主题的解读与研究也有许多。

国内学者对《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研究主要从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入手。

比如颜色:粉色、黑色、红色三色的反复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体现了霍桑一贯的创作思考,也就是对人类灵魂中隐匿的“恶”的挖掘(孙立盎)。

作为象征主义的运用大师,霍桑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形式和象征语言符号。

通过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红缎带和魔鬼的手杖,展现作者所要解释的人类原罪的主题思想(缪昕,杨静)。

此外,也有分析是从宗教、加尔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人性的黑暗及原罪的解读。

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胡慧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摘 要:文学张力说是新批评派代表艾伦•退特提出的重要术语,表示矛盾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一文本语料,从“黑夜”、“森林”、“粉红色的彩带”等文学意象进行剖析,揭示出文中张力形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矛盾体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艾伦•退特;艺术张力;意象作者简介:胡慧(1987-),女,湖北鄂州人,硕士学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26-02一、前言艾伦•退特,美国现代小说家兼诗人,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

他曾就读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在1922年合作创立了《逃亡者》杂志(The Fugitive),1930年后曾在美国、欧洲、亚洲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塞瓦尼杂志》(The Sewanee Review)编辑,主要作品有《杰克逊》、《冬梅》、《论文家》、《论诗的张力》等。

作为新批评主义的代表人物,张力论研究尤为体现艾伦•退特的研究成果,也为新批评派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为难以理解却最重要的观点见解。

二、文学张力说的开始与发展日常中,我们最先接触“张力”一词,可能来自于物理学,即多种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下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随后,“张力”一词被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采用。

1937年,退特在《诗歌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

我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意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以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讲述了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传奇经历。

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的批评策略来分析文本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黑与亮,善与恶,从而来更加深刻地了解霍桑本人对宗教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二元对立黑与亮善与恶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一直致力于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正是一篇关于人性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布朗在日落之际选择离开新婚的妻子,赶赴神秘的林中之旅。

在黑暗的森林里,他发现他身边可敬的牧师、执事以及虔诚的教徒们,甚至他纯洁忠实的妻子也都赴了黑森林里的魔鬼之宴并且都发誓效忠于魔鬼。

他的心灵受到了创伤,而后他回到村子,发现牧师、执事依旧可敬,教徒们依旧虔诚,妻子依旧纯洁,而在他眼里他们不过是虚伪的罪人,他也不愿与他们再同流合污。

最终,他郁郁寡欢直至凄凉地老去。

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主题意义还需要我们反复地推敲。

结构主义为分析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策略,根据索绪尔的理论,“人类的思维主要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结构主义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二元对立:对于两种直接相对观点,我们只有把握一种与另一种的对立关系,才能真正地分别理解这两种观点。

”因此要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有更深层的了解,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致阅读,找到文本中二元对立的因素并对这些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样就会给文本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二、对黑与亮二元对立的分析本文中的“黑”多次出现。

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罪恶。

在故事的开端布朗在黑夜来临之时要离开光明的家赶赴森林之约,这是和一般习惯不同的,因为一般的约定是不会约在晚上的,这也就证明了布朗所赶赴的林中之旅不是一般的旅行。

再者,这样的黑夜令他的妻子费思(Faith)感到惧怕。

“孤单单的女人会做些可怕的梦,生些吓人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害怕……亲爱的,一年到头只求你这一夜。

《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摘要《好小伙布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闻名遐迩的小说。

小说思想深刻,笔触细腻,语言犀利,手法独到,深入挖掘了人性中的善恶。

小说中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信手拈来,光彩四溢。

本文旨在分析《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通过分析霍桑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入分析了人性中受原罪驱使的恶的成分,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问题的自我思考。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等。

第二部分介绍了霍桑的生平、写作手法及《好小伙布朗》的主要情节。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好小伙布朗》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最后本文针对上述的论述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意图帮助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小说中通过象征手法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意义,并领略霍桑优异语言驾驭才能带来的文字盛宴。

关键词:霍桑;《好小伙布朗》;罪恶;象征手法;Abstract: Y oung Goodman Brown is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the American writer Hawthorne. With deep thinking, delicate words, sharp expression and unique writing tact, it explores the kind and evil of the human nature.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symbolism in The Y oung Goodman Brown.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il part in the human nature driven by original sin. It demonstrates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author in human natur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paper. Then it introduces life experience of Hawthorne, hi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 plot of Y oung Goodman Brown.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symbolism adopted in Y oung Goodman Brown. The last part draws 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paper aims at helping more readers to get know of the deep thinking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through us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symbolism and appreciating the masterpiece brought about by the excellent language skills of Hawthorne.Key words:Nathaniel Hawthorne; Y oung Goodman Brown; SymbolismContent1. 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_好小伙布朗_的形象建构_禹杭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_好小伙布朗_的形象建构_禹杭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禹杭乔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霍桑的创作十分注重读者的参与,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后发现,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布朗时有意通过意义未定与空白使读者对布朗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其中所体现的引导性与隐蔽性更促使读者主动进行思考与想象,进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读者反应批评《好小伙布朗》形象建构一、前言一直以来,文学批评家们都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只与主动创作的作者有关,而与被动阅读的读者没有关系。

然而,随着接受理论的出现,读者逐渐被放在了与作者和文本同样的高度,即文学研究开始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本文以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欣赏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形成之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心理以及宗教观念等方面对《好小伙布朗》进行了深入分析。

徐海香在分析霍桑本人的思想及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好小伙布朗这一角色的塑造旨在探讨人性的善恶。

而钟毅通过解读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反复出现的色彩以及森林等意象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即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杨少华则借助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指出,主人公布朗的悲惨命运是其过分热衷和沉迷于人格面具的结果。

李世强则从文本着手,认为小说呈现的是霍桑本人矛盾的宗教观。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的分析也丰富了学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

Hubert从原型神话批判的角度入手,认为浮士德就是布朗的原型并分析了二者的紧密联系。

而Joan则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了文中出现的多重符号。

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这部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但它们的重点仍是作者和文本,很少或者没有考虑读者在文学作品存在中发挥的作用。

简言之,就这部小说而言,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献仍然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霍桑的创作十分注重读者的参与,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后发现,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布朗时有意通过意义未定与空白使读者对布朗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其中所体现的引导性与隐蔽性更促使读者主动进行思考与想象,进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一、前言一直以来,文学批评家们都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只与主动创作的作者有关,而与被动阅读的读者没有关系。

然而,随着接受理论的出现,读者逐渐被放在了与作者和文本同样的高度,即文学研究开始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本文以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欣赏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形成之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心理以及宗教观念等方面对《好小伙布朗》进行了深入分析。

徐海香在分析霍桑本人的思想及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好小伙布朗这一角色的塑造旨在探讨人性的善恶。

而钟毅通过解读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反复出现的色彩以及森林等意象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即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杨少华则借助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指出,主人公布朗的悲惨命运是其过分热衷和沉迷于人格面具的结果。

李世强则从文本着手,认为小说呈现的是霍桑本人矛盾的宗教观。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的分析也丰富了学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

Hubert从原型神话批判的角度入手,认为浮士德就是布朗的原型并分析了二者的紧密联系。

而Joan则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了文中出现的多重符号。

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这部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但它们的重点仍是作者和文本,很少或者没有考虑读者在文学作品存在中发挥的作用。

简言之,就这部小说而言,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献仍然很少。

三、读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点,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文学作品并非恒定不变的客体,在面向未来时它拥有无限开放的意义呈现过程,即文学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而决定这种历史性存在的关键在于读者的理解。

基于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决定作品存在的关键是读者的实际性参与,而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或显或隐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种特殊的接受,以此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感态度中。

与姚斯齐名的伊瑟尔则提出,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成品,具有意义未定性与空白性,只有当拥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参与到阅读与建构的过程中时,这个成品才能成为作品。

在文学研究理论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转向“读者中心”之前,霍桑的创作就非常看重读者对作品的参与。

他的创作不是单纯地向读者讲述一个个故事,而是留下诸多谜团,将读者“裹挟”进来共同实现作品的存在。

这一旨在唤起读者多层次参与的创作方式在《好小伙布朗》一文中也有所体现。

鉴于此,本文试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这部小说如何调动读者的能动作用,从而促使读者对文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好小伙布朗进行个性加工,以及小说如何为读者的加工活动提供预结构。

四、期待视野的满足和超越1.期待视野的满足“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为姚斯提出,旨在说明读者在阅读之前,会凭借以往的阅读经验及脑海中的阅读印象生成某种对阅读文本的期待。

而当这种阅读期待和实际阅读相一致或相矛盾时,产生的这种张力会使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本文将从风格基调及场景创设两个角度,分析《好小伙布朗》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首先,《好小伙布朗》沿袭了霍桑一贯的写作风格,即浓郁的哥特色彩,呈现了哥特小说中的许多经典意象,如森林、火光和乌云等,渲染了一种恐怖惊悚的氛围。

其次,文中还描写了一位看似布朗父亲的老者及赶赴聚会的女巫,这些超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也是哥特小说中十分常见的元素。

另外,文章还着力刻画了粉红色丝带,其与作品整体灰暗的色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矛盾和不和谐感,同样也是哥特小说的特征之一。

作品除了在风格基调方面满足读者的期待,其社会环境的创设同样也与读者的阅读理解和经验相符。

本篇小说将故事发生地设在了赛勒姆(Salem)这个清教气息浓厚且多次为霍桑作品所提及的小镇,同时采用骑士冒险这一浪漫主义的写法展开故事,符合人们对那一时期文学体裁和文化理念的预期。

2.期待视野的超越读者的阅读行为是一个读者不断向作品提问,而作品又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回答问题的过程。

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这种互动过程会使读者的审美感知发生变化,并在不断更新视域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获得更深刻的了解。

(1)情节和结构在阅读《好小伙布朗》的过程中,读者很自然地会思考:主人公布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真实的一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些问题,霍桑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一一作了回应。

在小说的开头,霍桑事先设计好了一种预结构,对主人公布朗进行了如下描述:“好小伙布朗在日落时出现在萨莱姆村的街上;可在他迈出门槛后,又回过头来与年轻的妻子相互吻别。

”这种描述首先使读者形成了一种“期待视域”,将布朗视为一个正直、虔诚的好小伙。

紧接着,霍桑就通过一段环境描写打破了读者刚刚形成的期待视域,原来布朗狠心丢下新婚燕尔的娇妻就是为了参加魔鬼的聚会。

这样一来,读者很自然会产生疑问:“布朗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到底是不是‘好小伙’呢?”在这种情况下,新生的疑问就与之前的期待视域构成了意义的未定性,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读者则带着这种未定性继续阅读。

紧接着,读者又在故事的展开中接受了新的提示。

为了打消布朗的顾虑,在前往魔鬼聚会途中遇到的长者向布朗讲述了其祖辈、父辈的恶行,并向他揭开了那些所谓的善良虔诚之人的真实面目,而布朗对此大为震惊,其内心也在苦苦挣扎。

可尽管如此,布朗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他依然朝着森林深处走去。

由此,读者可以推断出表面上单纯善良的好小伙布朗,其内心仍然难以摆脱邪恶的诱惑。

如此一来,读者就在心中对布朗产生了特定的情感态度,并对之前的未定性进行了确定,进而更新了视域。

至此,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而之前关于布朗的意义未定和空白,也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得到了现实化和具体化。

然而,在接近故事尾声的时候,从森林深处归来的布朗像变了个人似的,至死都是郁郁寡欢的,而霍桑也在小说结尾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好小伙布朗是在林中睡了一觉,做了个疯狂的梦,梦见了一个巫术者的聚会吗?”于是,这种开放性的结尾再次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意义上的空白,有待读者自己去填补。

(2)矛盾和对立作品中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交织在一起,作者有意通过这些复杂多样的意象,使读者自己探究作品的主线和主题。

这些意象往往是对立和矛盾的,如曾被布朗认为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老者克罗伊丝竟然往自己身上抹新生儿的油,善良的古今执事竟是那场魔鬼聚会的主持人,然而,小说中圣洁的礼拜和邪恶的宴会,明亮的村庄和黑暗的森林,笃信宗教和亵渎信仰,善与恶,这些对立的意象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融汇贯通的。

因而这样强烈的反差和不和谐的融汇,突破了读者原有的预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象征和意象结构的对立能使本作品产生巨大张力,霍桑对人物与社会关系及主人公自我情感挣扎的刻画,也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及可参与性。

《好小伙布朗》中的主人公布朗本是其所处的社会中的一员,认同理解村庄的价值理念,和其他人关系良好。

然而,在经历了那场森林冒险后,布朗与这个集体变得格格不入,与社会的关系异化。

同时,布朗也成了一个异化的人,即自我性格的异化。

一方面,相信社会的美好;另一方面,知晓人的伪善及罪恶。

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自我存在,布朗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挣扎和痛苦。

而这种痛苦必然引向个人强烈的孤寂和迷茫,因而文章最后展现了一个郁郁寡欢、沉默寡言、独立于世的主人公形象。

五、结论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作者或文本提供的既定结论,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进行思考和想象。

与此同时,虽然整个阅读过程都强调读者的作用,可是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性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引导性相对较为隐蔽。

事实上,正是这种引导性与隐蔽性向读者发出了邀请,使《好小伙布朗》展现出了巨大的容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过自我分析想象等获得了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1 ]徐海香.人性之光——霍桑在《好小伙布朗》中对人性的阐释[J ].安徽文学,2008,(11):145-146.[2 ]钟毅,金开龙.《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手法解读[J ].安徽文学,2011,(1):50.[3 ]杨少华.人格面具下的好小伙布朗——从荣格的人格理论中的人格面具角度[J ].剑南文学,2012,(2):64.[4 ]李世强.从霍桑小说创作看其矛盾的宗教观[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136-139.[5 ]Hubert,Zapf.“The Rewriting of the Faust Myth in Nathaniel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J ].0Nathaniel Hawthorne Review,2012,(1):19-42.[6 ]Joan,E.E.“Lachrymal Imagery in Hawthorne’s‘YoungGoodman Brown’” [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91,(28):339-343.[7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7.[8 ]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nding.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87.[9 ]张勤,唐艳芳.纳桑尼尔·霍桑作品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